11.26 “校園暴力”,孩子再小也不要壞了品行,網友:父母不教法律幫你

校園暴力是每個家長都關心的話題,作為孩子最親的父母,除了給孩子營造好的環境之外,也要培養孩子解決事情的辦法,很多寶媽都說“我擔心我的孩子被欺負”。

該怎麼辦呢?孩子就是家長的心頭肉,但離開父母以後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事。

就像前段時間很火的電影《少年的你》裡面不僅有校園暴力,還有犯罪。女主陳念是一個三好學生,但卻一直承受著校園霸凌,而施暴者對於她不喜歡的人都會針鋒相對。

“校園暴力”,孩子再小也不要壞了品行,網友:父母不教法律幫你

電影中因為施暴者的欺負,導致一個姑娘跳樓身亡。校園暴力最大的催化劑就是老師的無視,和同學的不敢多管,怕下一個禍到臨頭的就是自己。電影裡出現的這些情節,其實在現實中是常有的事情。

我們打開新聞就能看到一些關於校園暴力的事件。有一個典型的校園暴力事件。在山東的某校,初二的王同學在當天中午去食堂打飯,李同學突然過來插隊,王同學開始製作他,告訴他道:“不要插隊,麻煩後面重新排隊。”而李同學看了王同學一眼不屑的說:“要你管。”

隨後兩人發生了口角,王同學生氣地回到班上,跟其他幾位男生商量好好教訓李同學一頓。在放學的時候,五個學生在校門口堵住了李同學,帶著他去一個人少的巷子裡,群毆了李同學,致使李同學門牙脫落2顆,多處受傷住院。

“校園暴力”,孩子再小也不要壞了品行,網友:父母不教法律幫你

事後學校邀請詹某、李某及另外五位參與打架的學生家長到校,經過協商最後達成一致意見:詹某應負主要責任,承擔50%的醫藥費,其他五位學生負次要責任,共同承擔50%的醫藥費。參與打架的學生經過學校和家長的教育,都表示承認錯誤。

校園暴力很大的原因是青少年法治觀念薄弱,並且自控能力極差,是非不分,還有一些孩子覺得這樣就是帥氣,覺得男人哪有不打架的。而正是這種心理讓校園暴力屢禁不止。

“校園暴力”,孩子再小也不要壞了品行,網友:父母不教法律幫你

很多人對於校園暴力的認識不夠深刻,其實校園暴力不止我們想的那麼簡單,校園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第一孩子會厭學

這種情況很能理解,孩子在學校的時候動不動遭人威脅,動不動就要捱打,每天都活在恐懼當中,上學對他們來說就是捱打,那她當然會牴觸,從心理上開始厭學。

再者說肉體上的傷害,施暴者對孩子最直接的就是肉體傷害,現實中很多案例報道讓人瞠目結舌,如,一個孩子被很多孩子圍著“約”天台跳樓,最多見的就是拳腳相向,助骨斷裂,還有一位男生因為沒有給“保護費”,被高年級用開水淋了全身

“校園暴力”,孩子再小也不要壞了品行,網友:父母不教法律幫你

這些惡毒的行為,聽聽就讓人不寒而慄,肉體上的傷害很有可能不能醫治留下殘缺。

還有一些孩子造成精神壓力每天都活在恐懼裡,最好自己心理扭曲,久而久之,他們會把自己的所遭受的怒氣發洩在比自己更弱的人身上。除此之外,承受不了精神壓力的孩子,還會出現輕生的念頭。

作為家長需要如何加強孩子的心理防線和預防校園暴力?

首先先加強孩子的心理防線,讓孩子認清自我,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且知道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和不足之處,要懂得揚長避短,努力發揚自身優點,克服自身的缺點。

多給孩子鼓勵,讓孩子有勇氣去戰勝困難挫折,當孩子獲得成功時,家長的讚美也會讓他們獲得滿足感,成為一個自信開朗的人,滿滿的正能量。

告訴孩子挫折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在失敗後要懂得去分析失敗的原因,同時,適當的挫折也可以培養孩子抗打擊能力,這樣可以讓孩子不會遇到危險就心理崩潰,而是可以做到冷靜發的分析情況,找到合適的處理方法。

“校園暴力”,孩子再小也不要壞了品行,網友:父母不教法律幫你

對於校園暴力父母也要做到提前預防,教育孩子尊重別人的生病和自己的生命,校園暴力的源頭就是孩子對生命的漠視。還需要讓孩子懂得對他人的尊重和同情。

在校園暴力來臨的時候,告訴自己不要怕,有老師同學會幫助自己,邪不壓正,給施暴者心理壓力,讓他們不敢施暴。

要是受到傷害,一定要及時地向老師警察申訴報警,不要讓施暴者覺得,“這個孩子好欺負”的印象。

告訴對方這是違法的行為,會付出應有的代價,要是能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要大聲呼救。

父母要讓孩子多接觸很多朋友,讓孩子從小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方便孩子在人群中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