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历史提问高手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专家:他不撤军就输了

导语:世人提到空城计,都会为诸葛亮暑期大拇指,就连近代大文豪鲁迅先生都怒赞诸葛亮,说他的智慧近乎妖。两千五百人对敌十五万大军,实力悬殊近乎百倍,如果不是有过人的智慧和气魄,又怎能吓退司马懿大军。那么,在这里也有一个疑问,司马懿也并非等闲之辈,就连他的儿子司马昭都看出这其中有诈,怎么偏偏他就看不出来。

其实,真相和表象恰恰相反,司马懿在接到前军探马来报的时候,早就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所以他才会有那意味深长的一笑。之后,他亲自来到军前,看到诸葛亮的端在西城城头,安然抚琴,就已经洞穿了其中的玄机。

诸葛亮这次是真的被动了,如果自己攻进去,他必死无疑。除了司马懿心知肚明,他的儿子司马昭,他的部下也都看出来了这一点,都说诸葛亮此时还有闲心抚琴,太过镇定和反常了,越是这样越就证明他是故意做样子的。于是,纷纷要求进军,司马懿不允许,给出的理由是诸葛亮这个人从来就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他从来不弄险。所以他还能安然坐在城头抚琴,就说明他身后还有大批兵力埋伏。

司马昭不甘心了,自愿请命率军前去试探,结果被司马懿厉声喝止。在众人的不甘和猜疑中,司马懿下令撤兵了。诸葛亮得以带着一班文官和士兵稳稳退回汉中,保全了为数不多的兵力。结果,司马懿部队探到真实信息,司马懿仰天长叹,谦虚的说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世人被表象欺骗,却不知司马懿其实是大智若愚。他为何这么做?这还得从曹操说起。

曹操一代枭雄,文韬武略,阴谋阳谋,不择手段,最出名的一句话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于是才有了杀死吕伯奢全家,也才有了华佗之死。司马懿作为追随曹操多年的谋士,深知曹操的秉性。他死之前,还曾经和儿子交代,司马懿这个人非常有能力,能用你就用,驾驭不住你就想办法杀了他。现在,虽说曹操父子都已经过世,曹睿掌权,但是曹睿对司马家族的忌惮和防备,司马懿是比谁都清楚。而他现在不动自己,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诸葛亮未除,西蜀大患还在,他还需要自己来抵御汉军。

所以专家也分析,如果有一天诸葛亮死了,汉军没有了威胁,那曹睿就会卸磨杀驴,司马家族一定会被曹睿赶尽杀绝,所以诸葛亮活着,司马懿才对曹睿有价值,诸葛亮死了,他在曹睿那里的价值也就不明显了。到时候,等待司马懿的只会是因为功高震主而被杀。

结语:司马懿的智慧,不在诸葛亮之下。诸葛亮忠义,司马懿奸猾,所以司马懿成了那个笑到最后的人。他假装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其实是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的道理,谁说这不是一种大智慧呢!所以专家说,司马懿不进军是明智的,否则才是必死无疑!


花间雨屋说历史


西城是个小城,就是有伏兵能有多少人.最紧张的恰恰是城下统兵十万的司马懿,冲进城中拿下诸葛亮,陪法场的就是司马懿全家.司马懿能不害怕,能不冷汗直流..魏主始终防备司马懿使用而不重用.司马懿只能战战兢如履薄冰.既不大胜也不大败,小胜小败互有胜负.保持僵局.等待时机成熟羽翼丰满,扬眉剑出鞘,一剑定乾坤.


用户2861105811682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诸葛亮就被塑造成了智谋的化身,隆中对三分天下,过江东舌战群儒,而一曲空城计更是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以一己之身,凭栏而坐,焚香抚琴,高声昂曲,却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让人不得不感叹诸葛亮过人的智谋与胆略,而同时司马懿也仿佛认输般彻底败在了诸葛亮的脚下。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非也,司马懿早就洞悉了一切,只是他也有他撤兵的理由!那么到底是什么呢?请听小祁慢慢道来!

真假空城计

首先回顾一下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

司马懿率领大军进攻蜀国的街亭,诸葛亮派遣马谡守街亭,结果失败了。丢失街亭直接导致司马懿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奈之下,手中已无兵可调,只能沉着镇定的打开大门,然后自己淡定的在城楼上抚琴唱曲。司马懿见诸葛亮如此淡定,事出反常,担心有伏兵,于是退去!

这就是空城计!但是在我们津津乐道于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真实历史上并无空城计!很多人可能听到这个都可能难以相信。


(镇定抚琴的诸葛亮形象)

但事实确实如此,空城计是罗贯中杜撰的。因为魏蜀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宛城。那个时候的司马懿刚刚平定了孟达之后回到宛城,而宛城与街亭相隔千里,司马懿不可能出现在那里,因此空城计只可能是虚构的!而且在《三国志》上也没有记载,所以空城计虚构无疑!

司马懿的想法

因为史上并无空城计,所以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根据当时的情形也来做一下推断。


(司马懿影视形象)

在我看来,司马懿应该是看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因为以司马懿的智谋,当时也不至于去攻打西城,捉住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说到古代非常有名的一句话了,叫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当时的司马懿对于曹魏政权来说,就是相当于一个救火队员。哪里有乱就立即派他去平定。但是平定了以后就立即收缴兵权,这就是曹操告诫的“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因此当时的司马懿手里除非打仗,否则是没有兵权的!

而当时的诸葛亮又一再的北伐,是魏国的大患(吴国那边战事比较少),曹睿也是不胜其烦。而且又因为当时跟着曹操打天下的将军大多都不在了,早年抗蜀的曹真也去世了,因此曹魏也就一个司马懿还能打仗,并且还能打胜仗!

(司马氏父子三人影视形象)

因此,曹睿不得不倚重司马懿来对抗诸葛亮。如果在西城,司马懿真的派兵攻打城池,捉住诸葛亮,蜀国也就完了,回去了以后司马懿必定立即失去兵权!虽说不至于丢掉性命,但后来的晋朝估计也就没有了。虽然说后来确实也是被曹爽明升暗降给他夺了兵权,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因此我才说,司马懿需要留着诸葛亮,这就是挟寇自重,诸葛亮在,司马懿的兵权就在!这也就是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最终司马懿也确实忍过来了,熬死了曹操,又熬死了曹丕,接着又熬死了曹睿,最终等来了那个一击致命的机会,从此把持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为晋朝打下了基础!


小祁说历史


这个问题想象力很大。

诸葛亮的空城计仅仅是演义的说法,但有些人不仅会信,而且更脑洞大开。

上升到了司马懿已经识破了空城计,是因为担心兔死狗烹,留着诸葛亮保命。

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事。

把对手留下,这并不奇怪。

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降了曹操,谋士程昱就建议杀掉刘备,以免后患。

但郭嘉以为天下未定,不该杀刘备。

曹操就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以杀刘备一人而失去天下人之心为理由,劝导那些建议杀刘备的人。

刘备因此躲过一劫。

同样的道理,关羽也曾经建议刘备在与曹操打猎时杀掉他,刘备也为天下计而拒绝。

但司马懿会不会也是因为有别的考虑,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主动撤军哪?

先不去考虑有没有空城计这一说,就假定空城计是真的。

这事就发生在马谡失街亭之后,应该是228年春,这在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后不久。

226年五月,曹丕病重,诏令镇东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

魏明帝曹叡(204--239年),此时年二十三岁。

年轻的曹叡继位后,很有作为,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叡就亲自坐镇长安指挥,曹叡还是很了不起的。

此时的司马懿(179--251年),时年已经五十岁。

一个五十岁的辅政大臣,面对二十五岁的帝王,在三足鼎立还没有结束,国家还没有统一的情况下,就要考虑身后之事,恐怕为时过早。

尽管司马懿老谋深算,善于韬光养晦,但还不至于能到这个地步。

恐怕他还不能算出曹叡十年后就会死掉。

司马懿也没有独揽大权,权倾朝野的地步,正是建功立业为子孙后代创立根基的时候。

尽管曹操曾经提醒曹丕要防备司马懿,但曹丕还是把他作为辅政大臣之一。

其考虑可能出于三方面:

第一,曹叡有能力掌控司马懿,而且比司马懿年轻很多。

第二,曹魏心腹老臣可以制衡司马懿。

第三,司马懿没有暴露丝毫的不臣之心。

如果此时的司马懿真的放诸葛亮一码,恐怕就会引起曹叡的疑忌,反而是自取灭亡。

后来曹芳继位,辅政大臣曹爽擅权专政,才给了司马懿篡权的机会。

如果曹叡时期能够一统天下,从司马懿韬光养晦的表现来看,是有足够的智慧全身而退,不至于遭遇兔死狗烹的结局。

因此,不仅空城计不存在,司马懿识破空城计故意撤军更不现实。

历史需要研读,但不能过度解读,否则只有娱乐。


豹眼看历史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自古如是,很多人不理解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明明有很好的机会可以消灭诸葛亮,从而吞并掉蜀汉,继而威逼东吴献降,提前很多年结束这个动乱的天下,司马懿却只一句诸葛亮从不以身犯险从而草草退兵,坐视大好良机从眼前溜去,难道真的是司马懿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


作为三国后期唯一一个可以跟神人诸葛亮做对手的人,会是一个自作聪明,看不清虚实的人吗?这显然说不通,毕竟就连底下兵将以及自己儿子都能看出来,诸葛亮是在故作玄虚,司马懿会看不出来,十几万兵力围攻一座小城,守军不过数千,即便怕被埋伏,潜五千人强攻,即便损失了也不伤筋骨,而且司马懿跟诸葛亮打了这么久的战,难道不清楚以蜀汉的军力,能有实力埋伏围攻曹魏的十数万人马?


所以说,司马懿看不清事实,怕被诸葛亮埋伏,从而过度谨慎小心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毕竟在绝对的实力之下,一切的阴谋诡计都是烟云,诸葛亮明白这个道理,司马懿也明白,所以诸葛亮坐空城而开四门,抚琴以待司马懿,其实就是在无形的摊牌,司马懿正是看懂了诸葛亮的意思,才故作谨慎,借机放诸葛亮一条生路,放蜀汉一条生路,那司马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的出仕之路是比较难走的,他是一个有野心而且野心很大的一个人,但是偏偏他的领导又是同样人物的曹操,这两人不说能力谁强谁弱,但至少当时曹操是掌握着绝对的主导权的,而且曹操看人极准,所以对于司马懿,他采用的是用而防备,一旦超出掌控或者局势一旦稳定,那司马懿无疑是首当其冲要被处理的对象,毕竟曹操老了,英雄暮年难免失去了那份为人主的强大自信,和绝对的掌控力,而这点司马懿自是心知肚明,所以他极为的低调隐忍,最为主要的还是为了保全自己,保全司马家族。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能看出来诸葛亮的虚张声势,唯独最为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却看不出来,以至于最后才明白,长叹说自己不如诸葛亮,因为无论是撤军,说诸葛亮从不犯险,必有埋伏,还是最后长叹说自己不如诸葛亮,主要还是说给底下人听的,是要通过这些底下人来传给曹操听的,让他既能最大限度的减轻甚至摆脱可能存在的贻误战机,放跑诸葛亮的罪过,同时又能养敌而自保,而诸葛亮这边也能摆脱险境,安然离去,可谓是对两位牛人都是双赢的局面,唯一可能受损失的就只有曹操一人罢了。


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懿明知是计,依然退军的缘故所在了,当然了,演义毕竟是演义,历史上却是没有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这一出,所以我们再看这一段的时候千万要明白,这只是演义小说,这不是历史。


历史微探索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算是三国两大智者的一次默契配合,毕竟当时司马懿可是率领足足数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即便诸葛亮真的在城里设下埋伏和陷阱,也根本不可能消灭这么多魏国军队!


况且当时诸葛亮身边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兵力,而对于这一点,其实司马懿是心知肚明的,他虽然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但却并没有拆穿,而是相当默契的配合诸葛亮演了一出戏!

至于司马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原因便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毕竟当初曹操在时,便发现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若留下此人,说不定便会后患无穷。但曹操爱信司马懿之才,不忍杀他,亦不重用他。

而魏国之后的皇帝,对于司马懿也是百般猜忌,一直不肯重用于他,但奈何诸葛亮的北伐一开始将魏国打的落花流水,根本五人能够阻挡于他,无奈之下,魏国这才重用司马懿。

所以说到底其实是诸葛亮的北伐成就了司马懿,若是司马懿真的将诸葛亮杀了,解除魏国的威胁之后,或许死的就是司马懿了,毕竟当时的司马懿还未掌握魏国大权呢!所以司马懿自然要留着诸葛亮,毕竟只要有诸葛亮这个威胁在,魏国就不得不重用他,故,司马懿即便明知诸葛亮用的是空城计,但他依旧相当配合的撤军了。


寰宇战神


今天我们来聊聊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空城计”之前,司马懿不仅是一个胸有谋略用兵如神的军事家,而且对诸葛亮善于用兵之法,甚至其“平生谨慎必不弄险”的性格也了如指掌。然而“空城计”中司马懿似乎不再知己知彼了。

“空城计”中司马懿占有天时的优势。刚刚攻下街亭,士气十足,且又人多势众。然而,诸葛亮占有西城这一城池,占有地利优势。诸葛亮正是由于熟悉地形,研究有利地形,来掩盖自己兵力不足,让对方无法辨认真伪。故司马懿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即使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但他不敢去赌,本身生性多疑。加之诸葛亮平生多谋略,早已名声赫赫,造成了司马懿军中出现“恐诸葛亮病”,这便使得地利优势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司马懿刚拥兵到此,对地形不甚了解,又未派兵侦查,故而造成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临西城望“空城”而不敢攻城,终于“望北山而退”的败局。

罗贯中虚构“空城计”虽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却符合艺术的真实性。虚构的成功,为后人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


当年的你


如果说,勾心斗角第一大戏是,青梅煮酒论英雄,那么空城计,不遑多让,排在第二,而且是司马懿开心演一出戏。

首先要说,空城计是假的,空城计是真的,有很多问题是无法解释的,

一,空城计冒的危险比子午谷之谋更大,就算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只有一种理解,就是诸葛亮对司马懿心理的把握,做到了十九不差一,然而,顺着这个思路走,比较其他事情,就就会发现,诸葛亮对司马懿,达不到这么了解,送女装,而司马懿欣然接受,还穿上显摆,显然就是,一点不了解司马懿的低智商表现,此时是什么时候?难道是黔驴技穷了?如果真是这样,只会激得司马懿军中上下,更加团结一心,听从司马懿,适得其反,让马谡守街亭,也是不知司马懿韬略的典型性,失误,如果诸葛亮真的这么厉害,怎么会屡次犯错。

二,空城计时,司马懿军中,不服司马懿的大有人在,司马懿,张郃就有可能擅自出击,这样的不世之功,一出手,灭了诸葛亮,你司马懿有顾忌,我张郃不怕,我也不怕你司马懿这样,然而类似张郃背景的人大有人在,所以,空城计不存在。

三,诸葛亮一死,就飞鸟尽,良弓藏了么?偌大的蜀国,不会自己消失,司马懿还有利用价值,东吴,国力不弱,活的比曹魏都长,蜀国之后,伐吴一如果失利,司马懿不遑多让,曹真等,再急着想杀司马懿,也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天下未平,杀司马懿,对曹魏来说,无异于自损长城,而此时,司马懿在军中也没有绝对的权利,威胁?至少我司马懿还是演的很想忠臣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司马懿确实更像是被逼反的。


然而,抛开前后关联,和实际情况,把空城计看成一个独立的故事,是很完美的,心理战的典范,一曲别样的,高山流水,觅知音,司马懿,诸葛亮,好像惺惺相惜一般,这个时候,诸葛亮要的是全身而退,而司马懿要的似乎也是这个,那么,输赢怎么能比和棋来得皆大欢喜呢?

喜欢空城计的故事,就不要在乎逻辑了,

艺术就是艺术,把它看成传说吧!

传说历史上有个隐忍的老剑客,忍天下之不能忍,在他这里,即使唾面,也能自干,然而,这个垂垂老矣的剑客,不出手则以,一出手,就灭了曹操后世全家,夺得皇位已然成仙成佛,然而,如此厉害的老剑客,年轻的时候,却有一场大败,败的体无完肤,天下耻笑,而正是这一次,仅有的一次失败,让胸怀大志的剑客,选择了隐忍、苟活。

那么,放眼天下之大,赐他人生一败的是谁呢,老剑客说,他不想提起,因为,那个人,是他天下唯一的知己,而那个人,我们仅仅知道,他,有一个令人敬仰,又闻风丧胆的绰号,

叫做伏龙。

而伏龙,从来不用兵器,

他,

只有一双,美丽纤细的手,和一副不能杀人的长琴。


在下大林有何贵干


首先了解一下诸葛亮的“空城计”?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书中虚构的一个故事。

说的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命他的学生马谡为先锋,并告诫他要在战略要地——街亭当街下寨。可是马谡自恃饱读兵书,自以为是违抗丞相之命山上结寨,结果失街亭被魏将张颌杀得大败。

此时司马懿带着十万大军杀到,诸葛亮只好退军。



但是退军要有条不紊的退,否则会被敌人从后面掩杀过来,这就需要智慧,也就是说即便退兵也不能让司马懿看出破绽。

诸葛亮在援军没赶到,城中只有老少病残的士兵时,想退来不及,想战没兵力,万般无奈之下在西城摆下了“空城计”。

讲真这是“一招险棋”,假如唬不住司马懿自己就死定了,除此之外别无良策。诸葛亮心想:司马懿疑心重,空城计就是利用“实而虚之,虚而实之”把他弄蒙。如果我紧闭大门,他肯定会命士兵强攻,西城指日可破。

如果我大开城门,他也许不敢轻进,肯定怀疑我城中有埋伏。想到此,诸葛亮自语道:“不管这么多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诸葛亮故意大开城门,让老弱残兵抱着扫帚扫大街,他自己则在城头摆下了古琴,两边各有两个书童伺候茶水。坐下来平心静气弹奏起了《十面埋伏》。



司马懿带军队来到城下时,命令部队暂停攻城,原地待命,自己一催战马来到了城下观察。

司马懿不敢太靠近城池,大约在城外800米左右,这种距离在当时没有望远镜情况下,看不清诸葛亮的表情。

书中说诸葛亮努力控制自己的恐惧心情,为了防止司马懿听出琴声中有颤音,他专门在琴下面压了一块石头。还说一曲弹罢,诸葛亮汗湿后背。

此时司马懿犯嘀咕了,孔明唱的哪出啊?难道城中无兵力故意为之,“不大可能,”孔明平生谨慎有余,从不弄险。司马懿边想边听琴声,他要从琴声中寻找蛛丝马迹。

听了一会,司马懿没有从琴声中听出慌乱的音符,所以认定城中有埋伏。突然“啪”的一声,由于《十面埋伏》的曲子达到了高潮,诸葛亮用力过猛,一下子弹断了一根琴弦,琴声戛然而止。



司马懿高度紧张的脑子一片空白,不由自主大呼不好,拨马就往回跑,边跑边下令部队后撤40里。魏兵乱开了锅,后队变前队一口跑了50里地。

到这里有人会问,司马懿真的没看出诸葛亮的“空城计”吗?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司马懿的心理。司马懿是和诸葛亮一样的军事家,军事家在遇到战事时怀疑一切是正常现象,这说明想的周到。

此时司马懿重兵压城,我就不相信他不试着攻击一波。十万之众,用一万兵力试探不就行了,如有埋伏后面的大军接应万无一失。退一步来说,损失一万兵力能探知虚实也值,接下来生擒活捉诸葛亮没问题,但司马懿为何撤军而不是攻城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司马懿不想活捉诸葛亮,换言之,司马懿不想弄死诸葛亮。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司马懿听出孔明弦外之音了,诸葛亮弹奏的《十面埋伏》表现了项羽走投无路的悲凉,就这样一个超级英雄被刘邦、韩信逼死了。

司马懿想了很多,项羽死后,韩信基本就没用了,接下来刘邦处处制肘、迫害和打压韩信,最后在长乐宫钟室杀了韩信。

这正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的真实写照。

司马懿想到了自己,此时魏王曹操、曹丕已然去世,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睿当政。有道是:“富贵不过三代”,我司马懿之所以还没被曹睿一脚踢开,主要原因是魏国只有我能抵御诸葛亮的进攻,如果我弄死了诸葛亮,我也和韩信一样失去了利用价值。



这很容易理解吧?项羽不死,刘邦能舍得杀死韩信吗?

诸葛亮的存在,是我司马懿活着的前提,是我拥兵自重的理由。于是司马懿假戏真做,唬骗手下后撤40里,这就为诸葛亮随后赶来的援军闪开了道路。

讲真司马懿和诸葛亮实则千古知音,二人心照不宣上演了一出“将计就计”的好戏。


秉烛读春秋


这种题目,很有些阴谋论的意思。

近年来确实有不少人,以幼稚的眼光和浅薄的思维对三国这段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其典型代表就是《新三国》《军师联盟》等一批文艺作品。其典型特点是,谋略幼稚化,人物思维腹黑化。不讲忠义,讲奸诈;不讲仁勇,讲阴毒。十分恶心、十分可恶。

可是这样弱智的作品,竟然还有大批的拥趸。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国人的智力水平和思维层次。

言归正传,关于空城计的问题。

如果讲正史。

那么诸葛亮从来没有摆过空城计。诸葛一生惟谨慎!汉室兴复的大业系于他一身,怎么可能冒险摆空城计。

诸葛亮摆都没有摆,司马懿就谈不上识破不识破。

如果是讲《三国演义》

根据书中的表述,司马懿根本就没有识破空城计。

为什么没能识破呢?

还是咱们前面讲的那句话,诸葛一生惟谨慎。按照正常人的思维,诸葛亮绝对不会冒着生命危险摆空城计。诸葛亮又是出了名的智计百出。

事出反常比有妖。诸葛亮一反常态弄个空城放那里。司马懿心里肯定犯嘀咕啊,这肯定是个陷阱啊。既然是陷阱,为什么要往里钻呢?

另外,从司马懿的身份和任务来说,击退诸葛亮就算是完成任务了。没必要再冒险。万一真的中了埋伏全军覆没,他的身家性命可就保不住了。

有人可能会说,司马懿为什么不试着进攻呢?

有这样的想法是人之常情,但是却忽略了战争的严肃性和危险性。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关系着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关系着国家的存亡。战场上波云诡谲,统帅任何一个疏忽,都有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假设司马懿派遣先锋发动攻击,万一遭到埋伏,大败而回,就有可能动摇己方的士气,冲乱己方的阵脚。如果蜀军乘势突袭,魏军就可能全军溃败!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战争,就是这样残酷!

司马懿老谋深算,当然不肯冒这样的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