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戚夫人公然挑战吕后的权威,他到底是聪明还是傻?

史学达人


我是林小白,我来回答。简言之,从结果上看是是”傻“,但退让就是聪明吗?其实时事所迫是主因,心里的野望是辅因,箭上弦上,不得不发。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后宫争夺特别是立储这件事上,从来就不是一个人退不退让的问题

在古代,经常有外戚这一权势集团,而且大多数外戚都是随着后妃的得势而获得权力,外戚得权既是后宫争斗的论功行赏,也是护佑后妃权势的保证。

后宫的争斗一点都不比战场上的差,而且比战场更复杂的恰恰是人心。如果你失败了,往往不光是你一个人的失败,残忍的胜利者甚至会捏造罪名,让你身死族灭。

你说,戚夫人身边的人会让她退吗?更何况戚夫人随高帝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圣眷正隆,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正是这个道理。

二、戚夫人自身优势吕夫人无法具有,戚夫人在过程中并不是全无胜算

在早年间刘邦攻占定陶后,就纳了美丽的的戚夫人,戚夫人既有非凡的气质,人也貌美如花,琴棋歌舞也不在话下,而吕夫人操持这个那个,在军旅生活中早就熬成了黄脸婆,刘邦终究是个俗人,迷恋上年轻貌美的戚夫人也是正常之事,而且戚夫人为高帝生了个宝贝儿子,也就是赵王刘如意,高帝刘邦多次因为如意聪明过人,才学出众而有意废吕后的儿子刘盈而立戚夫人儿子如意。

不光是儿子凭借母亲的权势登位,反过来母凭子贵的道理大家都懂,在这种情况不争一争,难道指望吕后得势后想起这里来会放过戚夫人和如意吗?这也太天真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是残酷的,抱有天真的幻想只会被吃的连骨头都不剩,戚夫人利用自身年强貌美和如意受宠爱的优势想换太子也是正常之事。

三、戚夫人如果“傻”,可能就“傻”在不够果决,想的太少

戚夫人公然挑战吕后权威本身并不是问题,如果你连对手都一味忍让,底下的人不都会被你卖光了?但戚夫人要做就要做狠点,在史书上戚夫人的手段仅限于吹吹枕边风,但枕边风肯定是不够的。我们可以从她的对手吕后那里看,想要赢,还需要做什么?

1、拉拢周昌、叔孙通等反对废长立幼朝中大臣

后宫确实有影响皇帝的能力,但朝堂大臣也有啊,既然是政治问题,那就不光要影响皇帝的感情判断,也要影响皇帝的政治考量。

2、找有政治大智慧的人出谋划策

吕后苦求张良出谋划策,最后张良让她将名满天下的商山四皓找来,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出现在刘盈背后的时候,就明白刘盈羽翼已丰了。

3、巩固自己的基本盘

吕后因为一直随军队颠沛流离,参与起兵以来的政治军事过程,在利益上很多和开国功臣是站在一起的,也自然得到他们相助,毕竟他们和吕后有共同语言,而戚夫人不仅年轻,而且本身是以色事上而获尊位,本身政治才能和势力有限,对于凭战功上位的开国功臣集团来说,支持吕后显然比支持戚夫人好。

综上,在竞争本身戚夫人没有做错,你不肯公然挑战对手,也只会让你阵营的人寒心,在当时的情况下忍让不会让别人放过你,如意、戚夫人家族的安危寄托于吕后的善心?失败者百口莫辩,所以后人对戚夫人无能的印象大概是要延续下去了吧。


林小白读历史


戚夫人是个有文化的人,是个女人味十足但政治技能为0的女人。

1受宠时没有危机感。

躺在刘邦怀里就忘记家里吕后那双老眼睛恨死了她。

2、有野心有没手段

刘邦倒是想换太子。因为刘盈太弱,不像他。

但是戚夫人也该自我考量,你儿子如何能干得过吕后呢?

人家常年在家坐镇后方,萧何常年在关中供给,两人一定关系是不错的否则怎么能和睦相处。

刘如意呢年纪小不说,戚夫人也没啥亲信大臣。只晓得在刘邦面前日夜啼哭,女人的撒娇伎俩在政治上毫无用处。

所以最后刘邦只能和她楚歌楚舞,一曲《鸿鹄歌》安慰她受伤的心。

3 不懂自保

但凡戚夫人聪明点,歌罢就该想着为自己的命运打算。不过话说回来,她要是有这个觉悟,也不至于会落得如此惨地。

4 不懂收殓 文艺青年酸气又来了。

吕后上台,她被罚永巷舂米,如果这时她低声下气,躲着吕后也不会那么惨,哪晓得又开始文艺女的脾气,念什么《戚夫人歌》,本来吕后对她不满,一听更气了。

干脆新仇旧恨一起发泄,毒死刘如意,把她剁为人彘。

所以说,戚夫人之所以走得这么惨,跟她自己智商不在线有关。


城市蚯蚓s


戚夫人公然挑战吕后的权威,她并不傻,只不过她不幸遇到了吕后,一个中国几千年才出现的女中豪杰,最后的下场当然很惨了。



戚夫人依靠美貌和聪明受到刘邦的宠爱,她已经做到后妃能做的极限了

戚夫人是山东人,不仅貌美如花,而且能歌善舞,可以与中国四大美女媲美。

刘邦当年兵败彭城,狼狈中遇到戚夫人的老爸,老人带着闺女在此躲避战乱。老人看刘邦面相不凡,不仅给他做了饭菜,还将闺女嫁给了他,说算命先生讲闺女有贵人之相,与刘邦是命中注定。

刘邦当晚就与18岁的戚夫人洞房成亲,戚夫人怀孕,生下了儿子刘如意。

刘邦成大业以后,派人接回戚夫人和刘如意。他对戚夫人宠爱至深,每次打仗都将戚夫人带在身边,将戚夫人当成自己的妻子。吕后因为年老色衰,早被刘邦抛在脑后了。

母以子贵。戚夫人凭借自己的美貌和刘邦的宠爱,想将自己十岁的儿子刘如意立为太子。当时的太子是吕后之子刘盈,性格有些懦弱。

刘邦也不喜欢刘盈。他看刘如意有自己当年的模样,也想立刘如意为太子。不过遭到大臣们的坚决反对,最后也很无奈。

可以说,在后妃的争宠中,戚夫人一直是占上风的,如果当时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西汉的历史将要改写。



戚夫人唯一的缺陷是不懂得拉拢权臣,而且不幸遇到了吕后这样强劲的对手

戚夫人是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才被刘邦接回来的。刘邦独宠她,也使她认为自己才是刘邦最爱的女人,多次挑战吕后的地位,并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

历史上有很多妃子逆袭成功的案例,比如武则天和杨贵妃,戚夫人如果处在和平年代,靠刘邦的宠爱,当上太后也有可能。

但是,当时刘邦是开国皇帝,吕后一直跟随刘邦打下江山。而且吕后的出身比戚夫人好太多了。

戚夫人的父亲是农夫,为当地财主抬轿子,母亲为财主洗衣服。而吕后的出身大户人家,当初下嫁刘邦,完全是因为父亲看刘邦一表人材。

当时的刘邦只是一个亭长,吊儿郎当,成天骗吃骗喝,已经41岁了,还有一个私生子。而吕后只有20岁,嫁给刘邦以后,开始的时候非常贤惠,任劳任怨。

当吕后成为项羽人质的时候,刘邦与戚夫人在一起了,等到吕后被解救出来,发现刘邦身边已经有了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美女,就是戚夫人。

吕后比戚夫人聪明太多了,戚夫人眼里只有刘邦,吕后不同。她忍辱负重,跟随刘邦颠沛流离,完全没有怨言。而且,吕后善于拉拢刘邦身边的权臣,或送金钱,或送美女,很得人心。

当戚夫人天天在刘邦身边哭泣,梨花带雨,刘邦心软了,想废黜吕后儿子刘盈太子之位,改立刘如意为太子时,吕后找到张良,张良提出请商山四皓出马,这四位老人是刘邦最看重的。商山四皓出马以后,再加上周昌和叔孙通等朝臣的劝诫,才让刘邦打消了废立太子的想法。



戚夫人最不幸的是遇到了吕后。吕后虽然年老色衰,不受刘邦的宠爱,但吕后是刘邦最好的左膀右臂。她非常清楚刘邦的想法,替刘邦解决了很多难题。她设计杀掉韩信和彭越,为稳定汉朝江山起了很大作用。



刘邦死后,吕后掌握了大权。戚夫人的下场就很惨了,儿子刘如意被吕后杀掉,自己被吕后做成人彘,在痛苦中死去。

我是子龙威武煮酒谈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子龙威武煮酒谈史


艺术才华横溢,争宠之路顺畅

戚夫人(公元前224~公元前194年),也称戚姬。西汉济阴定陶人,出身贫寒,却凭美色和才艺成了汉王刘邦的宠姬。


尤其是她擅长翘袖折腰之舞,能充分体现女子的轻盈柔美。让颇有几分文艺爱好的开国帝王,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能忙里偷闲,感受英雄美人的儿女情长,享受温柔乡的愉悦美好。


能歌善舞的戚夫人还擅长击筑鼓琴、下棋对弈,制作手工艺品,可谓多才多艺。应该说,在笼络帝王心的争宠道路上,她还是很有心思的。懂得投其所好,小意温顺、撒娇卖萌都不会差。刘邦称帝后,她依然能够力压群芳,牢牢守住一代风流霸主的心,十余年荣宠不变。


古来后宫,就是后妃们pk的沙场。看似花团锦簇,实则暗藏血腥,杀机四伏。后宫中,从来不会缺少年轻貌美,而戚夫人却能一枝独秀。连她生下的儿子,也让精明深沉的高祖刘邦十分如意,宠得没边。


戚夫人可以算做到了情人的极致,把自己活成了宠妃的典范。如此风光无限、盛宠不断的女人,怎么想也不会是空有其表的绣花枕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貌似聪慧有心计的女人,偏偏恃宠生骄。她的心计全用在了以色艺争宠之上,她的眼光太浅,只看到情爱,不懂得把握政治大局,不懂得知己知彼。


有为自身谋求利益的小聪明,却没有布局谋划的政治智慧。

作为宠姬的戚夫人,她和原配吕后是天然敌对的关系。单纯的退让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然而公然挑战吕后权威,更是不智之举。


以她的得宠程度,如果遇上的对手真是一个年老平庸的乡村大妇,那她的这点小聪明足够得逞了。可惜,她遇到的偏偏是刚强坚韧、政治手段过硬的吕后。争宠、吹枕头风、日夜哭泣,这些小手段完全不够看。


吕后与刘邦是患难夫妻,太子是嫡长子。善于隐忍的吕雉,立身稳妥大气,滴水不漏。身后又有强势的家族背景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想要动摇她们的位置,本身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做宠妃,只要取悦皇帝的心,刘邦自个说了算。废立太子,却是国家大事,必须还要符合礼制,群臣支持。刘邦是开国的英主,不是乱世的昏君,他不能动摇自己的国本。


戚姬高估了刘邦的权威,低估了吕后的机变。在缺少自保和应变能力的情况之下,单凭帝王的宠爱,公然挑战皇后权威。最终导致爱子被毒杀,自己惨遭人彘之刑,成为历史上少数因下场惨烈而闻名于世的美人。


历史上宫斗失败者,不计其数,下场可悲是必然的。跟本身的身份地位,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皇后被废的几十位,小妾上位的也不少。


失败者难说就是不够聪明,并非技不如人,只是一步错步步错。 成功者除了极个别是靠运气,多半还是靠手段能力和所谓的品性。


如她的后辈窦漪房、王娡、卫子夫,都是平民出身逆袭成后的,甚至阴丽华也是从妃位取代皇后的。但是这些女子靠的,可不光光是帝王宠爱,更是低调隐忍掩护下的步步为营、小心筹划。


戚姬却是被刘邦宠得不知天高地厚,贪念膨胀,才华又撑不起野心。活生生把自己树成了靶子,高调地当了吕后的眼中钉肉中刺。她忘了自己的儿子还小,唯一的倚仗早已伤病衰老。她看到了日后的危机,却是毫无对策,以为儿子当了太子就没事了。


俗话说“靠山山会倒”,这句话充分体验在戚夫人身上。帝王之爱,用得好是护身符,用得不好是催命符。她没有看清形势,把宝完全押在了帝王的宠爱上,并没有真正积蓄对抗吕后的力量。就在争储争位的深水中犯了傻,做出了自不量力的举动。为自己狠狠拉了一波又一波仇恨值。

皇帝倒下了,戚夫人立马无所依托。这个时候,她既没有办法脱身,又不肯一死殉情,还对远方的幼子抱着侥幸奢望。一首《舂米歌》,直接把自己的命运推向了更惨烈的尽头。可悲可叹。


戚夫人的才华宜室宜家宜争宠,却无能争储争位、母仪天下。因为她在政治上,实在是很傻很天真。


蔓书房


靠枕边风而把废立太子之事做成的,中国历史上还真有不少案例,其中可供戚夫人参考的也有啊,褒姒就成功地让周幽王废黜了太子姬宜臼而立自己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所以,戚夫人好好研究一下案例还是有机会取得成功的,并且她差一点就成功了——皇帝刘邦也动了心,他渐渐地不喜欢太子刘盈而喜欢上了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并且有了废立之心。

可惜的就是戚夫人的敌人吕雉不是一般人——她虽然曾经是平反的民女,但是在刘邦起兵打天下的过程中,她也随着沛县集团一起在成长,后期的她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并且拥有一支强大的后卫力量,她的力量大到可以和刘邦抗衡。

《史记》虽然在极力隐藏吕党在汉朝初年的影响力,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找到蛛丝马迹——当年刘邦雄赳赳气昂昂地组织了56万大军进攻项羽,结果被杀了个惨败,他几乎就要趴地不起了,这时候是吕泽帮了他(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另外,刘邦手下的猛将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嬃,那是吕雉的亲妹夫,却不是刘邦的亲妹夫啊!还有一个重点——你以为已经退隐的张良身上没点利益纷争吗?你以为他不站队吗?错了!吕释之让张良出面制止刘邦废立太子之时说了一句:“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意思很明确,张良与吕家的命运是绑在一块的!

所以,吕后没有被废,刘盈没有被废,就是因为他们的靠山不是刘邦,而是自己!而戚夫人的靠山只有刘邦一个人!

以一己之力对抗吕雉的势力集团,这不是蚍蜉撼大树吗?所以戚夫人是聪明还是傻?


国史通论


戚夫人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女人,但是她只有野心却没有能力,根本不是老练的吕后的对手。戚夫人一直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并且多次在刘邦面前吹枕边风,戚夫人的小算盘打的非常好,却没想到吕后技高一筹。


吕后是刘邦的原配夫人,沛县大户吕公的女儿。吕后为人心狠手辣,非常擅长拉拢人心。在刘邦刚刚起兵的时候,吕后经常带着食物和衣服去找刘邦,分发给刘邦的部下,在刘邦的沛县集团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

汉初的很多大臣都是吕后的亲戚朋友,丞相萧何是吕公的老朋友,大将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大将吕泽是吕后的亲哥哥。刘邦沛县集团的主要成员,都和吕后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刘邦统一天下后,吕后和刘邦更像是合作伙伴的关系,两个人联手除掉了彭越和韩信,吕后擅长拉拢大臣,在朝廷里面八面玲珑。由于吕后在朝廷里面的影响力不亚于刘邦,戚夫人虽然获得了刘邦的宠爱,却不具备扳倒吕后的实力。

戚夫人却没有看清形势,她依仗着刘邦宠爱自己,经常劝说刘邦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做太子。在戚夫人的怂恿下,刘邦开始疏远太子刘盈,想要让刘如意做太子。

刘邦在朝堂上提起了这件事,大臣们都偏向于吕后,纷纷反对刘邦的提议。大臣周昌口吃,仍然坚持在朝堂上争辩,最后周昌对刘邦说:“臣期、期不能奉召!”刘邦不敢触犯众怒,只能退朝离开。

看到刘邦离开,吕后赶紧从屏风后面出来,跪着对周昌说:“如果不是您据理力争,太子就被废掉了!”张良听说了这件事,帮助吕后请来了商山四皓,刘邦知道吕后树大根深,只能放弃了废太子的举动。

后来商山四皓陪着太子进宫,刘邦还专门指着商山四皓给戚夫人看,戚夫人悲痛的唱了一首歌,意思是:“太子羽翼丰满,已经没有办法换太子了。”吕后为人心狠手辣,彭越和韩信都是死在吕后的手上,在戚夫人得罪吕后之后,她的生命已经在倒计时了。

刘邦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戚夫人竟然没有一个靠山。为了保护儿子的性命,刘邦把刘如意托付给了周昌,周昌是吕后的支持者,刘邦把刘如意托付给周昌,足以看出戚夫人在朝廷里面的人缘多差。

刘邦去世后不久,吕后设计把周昌调走,将刘如意毒死,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假如戚夫人不去争夺太子之位,戚夫人母子肯定不会遭到这么残忍的报复。薄太后和汉文帝一直夹起尾巴做人,吕后当权的时候也没有难为他们。


史海泛舟摆渡人


戚夫人只是一个以身色娱人的美人而已,手段一般,智商就是一普通人,仅此而已。

刘邦和戚夫人

对于戚夫人来说,出身低微的刘邦能打败众多名门诸侯,成为大汉的开国帝王,肯定是一位英雄,因此戚夫人特别崇拜刘邦,而吕雉已然年老色衰,为人过于强势,自然不得刘邦欢心,因此对于戚夫人来说,自以为只要讨好刘邦,就能继承大汉的江山,因此事事迁就刘邦,只为能一偿宿愿。


对于刘邦来说,自己就是个不学无术之徒,最擅长的就是知人善任运气好,打天下的时候还好,大家都愿意吹捧他,围着刘邦转。坐天下的时候刘邦发现这个国家根本就不需要他,他再也找不到存在感了,一个个的老兄弟疏远他,如何治理天下他也不懂,文不成、武不就的,只有在戚夫人这里才能得到一丝安慰,只有戚夫人依然把刘邦当做大豪杰、大英雄,也只有在戚夫人面前,刘邦才发现自己是这个天下的王,因此刘邦越发的宠爱戚夫人,甚至是几次三番的想要改立戚夫人之子为太子。


愚蠢的戚夫人

戚夫人跟着刘邦十来年,一直不曾拉拢过群臣,整天一门心思在刘邦身上,她的眼界就只有一座宫殿那么大,他根本就不明白,对于这群在乱世中杀出来的文臣武将来说,最讨厌的就是戚夫人这种女人,大汉的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他们怎么可能容忍一个对大汉无寸尺之功,且整日里只知迷惑刘邦的女人来窃取这大汉的江山。想要江山,却是对他们连拉拢一下的诚意都没有,简直就是把他们这群功勋彪炳的群臣当作死人了,想要捧自己的儿子上位,那就是在做梦了。而戚夫人最蠢的就是刘邦死前都说输了,让他臣服于吕雉,她唯一的靠山都没了,竟然还在受罚时对吕雉心存怨怼,吕后那可是能用残忍的手法弄死韩信的人,刘邦都不敢杀的人,吕雉不眨眼的就给杀了,心存怨怼就是找死,而戚夫人也果然连着自己的儿子一起害死了,简而言之,戚夫人蠢的不可救药。


总结:戚夫人是封建王朝第一个敢于向皇权发起挑战的宠妃,她给后世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后世所有的非正宫皇后向皇权发起挑战时,知道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她虽然蠢,但她为后来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以及丰富的经验。


达达说历史


戚夫人不傻,她很聪明,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她是有才能的,可惜才能配不上她的野心!

是的,野心!中国古代皇位的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啥意思?就是说,原配的儿子是天然的继承人,如果原配没有儿子就选择小妾生的长子。哪怕原配死了,这原则也是不变的!

何况,刘邦的原配还没有死呢!人家虽然郁郁寡欢,可活得好好的。她和她的儿子刘如意名份上根本站不住脚!而且,吕后陪着刘邦白手起家的时候,她在哪里呢?前人辛苦栽树,她想摘现成的桃子,情理上也说不过去!

既不合乎礼义,也不符合情理,还要肖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叫野心!

像刘邦这么无情无义的人,很可能为了讨小老婆的欢心而让她儿子上位,天天在大臣们面前说“如意类我”,意思是刘如意像我这么出类拔萃一表人才,正该继承大统。

但陪着他打天下的大臣们可不像他那么无耻,所以百般阻拦,到他死也没办成这事儿。我估计大家也是不敢让个像他的人当皇帝吧,哈哈!

戚夫人有这样的结局其实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自找的。

女人狠起来,那真没男人什么事儿了。

她犯了一个很要命的错误:没弄清吕后的心理状态以及吕后有什么样的能量、手段,就贸然出招!有些错误能犯,而有些错误,一旦犯了那是连痛快死去都不能!

吕后什么心理状态?

咱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

从小家境优越,自身条件极好,素有美名。结果嫁了个比自己大15岁还早有私生子的丈夫,不但穷还不干正经事,经常和朋友在外游荡不着家。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嫁了,吕后也没什么怨言,善待私生子刘肥,农桑针织自食其力,老公是靠不住了,靠自己吧!

可这老公不但靠不住,他还尽惹事儿!一次押解囚犯时喝多了,囚犯趁机逃跑,这玩忽职守的肯定要被问责啊!结果刘老哥丢下一家老小跑到芒砀山下的沼泽地区躲了起来,吕后不但要养家,还得给他送衣送食!

后来他起事,和项羽大战时被打败了,家眷被楚军俘虏,吕后也在其中,哪怕项羽不去刻意虐待,俘虏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两年后才被放了回来。

回来一看,好,老公有新人了,生活很滋润。

按常理来说,老婆自从嫁给自己之后一直为这个家奉献自我,受了很多委屈,还为自己的大业吃了这么多苦,但凡是个人,他都得善待老婆!可刘邦就不!他只看新人笑,不听旧人哭。

这一阶段,吕后只能默默垂泪。这么长时间了,她估计也看清了刘邦的为人,对他死心了。爱不爱的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了,他爱找谁就找谁吧,不在乎了。

至少她还有儿子,为了儿子,她可以忍。儿子刘盈就是她全部的希望,她的人生就寄托在儿子身上!可是她的退让换来的是戚夫人的得寸进尺!

刘邦还在那里说什么“如意类我”,所有强行压下的愤怒痛恨就此被激起!

还能忍吗?不能!她就是个佛,这也忍不下去了!没这么欺负人的!就是个泥人还有三分土性呢!

如果我们是她,大概也要提刀去砍了。

龙有逆鳞,触之即死。儿子就是她的逆鳞,谁都别想动她儿子,戚夫人不行,刘邦不行,哪怕天王老子都不行!

从戚夫人想换太子的时候起,她在吕后眼里大概就是个死人了。

吕后有什么样的能量?

通俗一点来说,刘邦在团队里是大哥,她是大嫂。重要将领们认的主母是她,她的付出众人看在眼里。。。。。。像刘邦那么不讲良心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戚夫人是什么,只是个小妾!

两人的手段也完全不同。

吕后要保太子,她的手段很果决,直接绑了张良,让张良帮她想办法,张良本身也是偏向她的,建议去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太子——这就是古代版的名人效应,刘邦一看,哎呀,太子名望很高嘛,暂时不能废。这么一拖二拖的,就把刘邦给拖死了,刘盈直接从太子晋升天子,安全了!

戚夫人要换太子,她的手段只有一个:日夜哭泣。哭得刘邦心软了,可这又不是富家老翁找继承人,废立太子不是刘邦一个人说了就算的!她有本事哭得刘邦同意,可没本事哭得众臣也同意。

不过,她的手段虽说没用,可相当膈应人,尤其是同为刘邦女人的吕后!所以,刘邦一死,吕后就将她削了(真削,字面意思)。。。。。。这是恨得狠了啊!别说吕后狠毒,刘邦后宫那么多人,怎么只针对她?有果必有因啊!

非常有趣的是,两位母亲此仇不共戴天、人头打成猪脑,两位儿子哥俩好。也不知道吕后心里是什么滋味了!

总之,固然可以说吕后惩治戚夫人的方法太残忍,可是,将她从一个贤惠的家庭妇女逼成这副模样的渣男贱女,难道就不可恨吗?如果我们是她,大概也仁慈不到哪里去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戚夫人公然挑战吕后把自己的低智商表现的淋漓尽致。

1:戚夫人只是刘邦的宠姬,半路夫妻。吕后是刘邦没有发迹时的原配患难夫妻(当然除过刘邦的情妇曹氏)。

2:戚夫人的儿子只是刘邦众多儿子中的一个而已。吕后的儿子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

3:按照汉代皇位继承选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样一来戚夫人的儿子两个都不沾边。何况当时刘盈就已经是太子,尽管刘邦不怎么喜欢。

3:戚夫人要靠游说大臣和在刘邦身边吹耳旁风来上位。吕后是跟刘邦一块患难打江山的,本身就是皇后,尽管年老色衰,但有很多开国勋贵是死心塌地的支持。

4:在刘邦死前,戚夫人和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不能成功上位,一旦刘邦驾崩,她都不想想会有什么后果在等待自己。

5:综述我认为戚夫人是拿鸡蛋碰石头,自己找死。


明月逐人归80636785


我是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和你分享。


在我看来,戚夫人是真的很傻。

没有政治能力,偏又行弄权之事

戚夫人就是个小家女子,没有任何的政治手腕和能力,她的得势和尊贵,全仰仗于刘邦的宠爱;刘邦在世,一切安好,刘邦驾崩,死路一条。

戚夫人完全不懂得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想要获得稳固的地位和权势,必须有自己的团队作为支撑。

她弄权的手段太单一,也太幼稚,仅仅靠母以子贵,‘吹床头风’的手段,就想扳倒吕稚,想法太简单。

当你决定和吕稚为敌的那一刻开始,你就应该双管齐下:

  1. 培养自己的势力;
  2. 瓦解对方的势力。
这两步走,或许还有赢的可能性。但是,很可惜,你碰上的是吕稚,赢面几乎没有。

作为刘邦的结发妻子,陪着刘邦从创业一路走到统一天下,吕稚的手腕和能力,非一般人所能及。

刘邦过世,她将满朝开国元勋:王平、周勃这些人杰管得服服帖帖。同时,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人,是史书中官方记载的第一位皇太后,掌握大汉政权十六年,无皇帝之名,却有帝王之权。

戚夫人和这样一个对手博弈,那就是鸡蛋碰油锅,只能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吕稚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的背后站着千千万万个男人支持着。

吕稚很善于工于心计,在朝堂中有着自己的影响力,很多大臣都选择站在她的队伍里。因此,当刘邦想废太子,立戚夫人之子为太子的时候,朝堂上没有一个人支持。



戚夫人只将全部筹码压在年老的刘邦身上,即使她得偿所愿,我个人认为,刘邦过世后,她也压不住朝臣,最后还是会被吕稚赶下台来。

如果我是戚夫人,明知不可为,对手太强,我浪不起来,只能夹起尾巴低调做人了。

好好的一个美丽女子,可惜入了帝王家,被迫卷入政治斗争,成为案板上的肉,还蹦哒几下,只能说是真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