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中国进士第一村:一个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进士,161名地方官

千古名村“走马塘村”,一个经历过千年科举制度的古村落,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一个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家族,如今,虽已败落,但其中,仍旧保留着许多古建筑与文物史迹。据记载:自北宋至明清千年以来,这里的陈氏一家总共出了76位进士,161名地方官,因此,被称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中国进士第一村:一个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进士,161名地方官

茅山山色翠嵯峨,千古文章炯不磨。

柏府清阴铺锦里,柳桥流水绕忠河。

祖孙接踵登瀛贵,父子捐生效节多。

惟有故乡千秋树,春风秋雨长危柯。

这首清代古诗,吟唱的就是浙江鄞州南乡,茅山之阳的走马塘村这对于任何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有特有的引力——更不要说除了读书,还喜欢游山玩水、寻幽探古的我了。走马塘村位于宁波鄞州区茅山镇,奉化江支流东江畔。

路途遥远,崎岖且颠簸,不过,为了接下来能看到的一切,也算是值得。长方形的护城河,环绕着整个村落,再由一道平桥与外界相连。进村步行不远,就能瞧见村东南的一座桥,名为“紫来桥”。这座桥的名字包含着“紫气东来”,拥有着久远的过去。顺着桥进了村,入眼的一切,直让人感觉这里确实蕴涵着不少的历史沉淀,但又似乎已经被遗忘。

中国进士第一村:一个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进士,161名地方官

打桥那头过来,沿着街道行走不远之后,就到一处老街了,老街东面的“遗忠堂”门口,坐了很多闲聊的村民,而实为古物的石鼓,也成了人们安坐的凳椅。院内很是杂乱,放了很多农家器具杂物,堂上的匾额虽然陈旧却也古朴。不知道是这里的文脉已经断裂,还是如今村里已没有什么秀才或老先生的原因,在堂前所挂的76名进士名录的书法很是毛糙。

走出“遗忠堂”继续向西,就到了陈氏宗族的新祠堂。祠堂前面正南不远处,是早已被时光和人们忘却的一座“进士桥”,与祠堂西南墙楼相连为一处的东向两层老房,是为过去村子的码头所在。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垠,偶尔有小鸟飞快地掠过枝头瓦尖儿,这所有的一切,都描绘出了一个闲来得趣的小村落的快意趣味。

由河相连,从这里顺流而下,即可直达杭甬运河以及更远处,这是过去村民们进出外面世界的港湾,更是那些进士跳出农门后的起点所在。现如今,面对静止不前的河水,笔者不禁感慨。

中国进士第一村:一个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进士,161名地方官

绕过祠堂就到了西面的护村河——君子河畔。君子河,说起来也是一段普通的南北向水塘,只是因为名字与其它三方的护村河不同而显得特殊罢了。这里一定隐含着陈姓祖先,对后代读书、做人的期盼——即:“凡从这里走出的陈氏子孙,一定要成为堂堂正正的君子”。

岸边基本上还是老宅子,于是,我就从小巷走了进去,小径通幽,曲曲折折,寻觅中,幸得指点,在祠堂北面一处住宅的东墙,看到了走马塘最为精美也最具代表的石窗。在高大的马头墙下面:石窗雕花镂空,质地古朴,研磨精细。

乍一看这石窗,绝不认为是石质而成,却似木窗涂了一石质感的涂料。走马塘是以石花窗为建筑亮点的,也是建筑的主要特色所在。不同的石窗,大都用青石、红石雕作而成,寓意美好,雕工精湛,但是,大多数都已经损毁,实在令人痛心。

君子河的中间是团桥,沿河槽边中间的道路向村里东走,就到了村子的中心所在——“蟹肚脐”。蟹肚脐不大,因形如螃蟹的肚脐得名。池东南岸边有一古树,至今仍旧苍郁。嶙峋的树枝深探的插入水池之中,池中则有一石柱突出支撑住树干,形成了树附石的奇观。

中国进士第一村:一个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进士,161名地方官

更令人不免惊叹的是,在这老树的密叶之中,竟然有一枝叶子大小,形状分明不同的枝条,分明是老树之上又另发长出的新树。如此一来,便是形成了难得一见“子母树”,老树新树环抱,如一位奶奶一手抱孙怀一手拄拐。

古树,水塘,青瓦,构成一幅颇有江南水汽的美画。觉得这景致对读书人而言,似乎有一种谦逊的意味藏在其中,那是对子孙绵延千年的忠告,而且,这一左一右,与并列于村东侧的荷花池所体现的“洁身自好”的情操合在一起,构成了两大寓意深刻的品格训则。

向左转,再由门进入这个依旧挺立的院落,悠长的房廊里空无一人,上下两层小楼,现在只留下了几位老人。有的木窗不经年岁,有些腐朽了,但是,上面的刻纹还如它曾经的那般华美。从这里走出去,经过一条小小的巷子,忽然冲进耳朵的,是鼎沸的人声。

此时,正忧心自己或许是朦胧中误闯人家之时,才看清原来是两桌人正在觥筹交错,似乎正在举办家族的喜宴。仔细一看,原来这里就是供奉“手绘祖像”的“赡衮堂”。碍于周围对于生人热切的注视,我等几人轻步快速经过。

中国进士第一村:一个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进士,161名地方官

堂内正中上方是巨大的一块匾额,十余幅明清时代的工笔画像分列左右,画面细致而古朴。笑对先人,俯察后辈,这是一种多么了不得的幸福啊!

沿路继续折间前行,就到了最为开阔的村东部的中心荷花塘了。荷花塘的塘中央有两条石砌的独板桥,人行其中,远看去就像是一箭荷花突立在丛丛荷叶之间。荷塘边的民居,称之为“中新屋”,大多保留着青砖粉墙、飞檐翘角的古典建筑风格。

中新屋座南朝北,正对荷花塘,这池塘岸边还有几处石凳可供人休憩。离了荷花塘,意犹未尽地朝着北方行去。一路走来,许多房屋檐下,都有飞进飞出的燕儿,结合过往的诗看,倒是更有一种对物是人非的社会变迁的感慨,过往的璀璨已经纷飞做破散的烟云,这个曾如此辉煌的村落,也已经徒有其名了。

漫漫人生路,败落未必等于凄惨,富庶也未必就是成功,也许,这个村落正是因为落后,才可以保存了它的古旧;也许,正是因为贫穷,才不断地进士辈出,造就了“寒门进士”。

中国进士第一村:一个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进士,161名地方官

对于走马塘的破败,其中,自有不一般的原因在。

这村里曾有很多要臣,但是,却不曾留下恢弘的宅院。莲花的清芬,让这些人在混沌的人情往来之中,依旧初心犹在,区区数十官银,自然无力建起辉煌的宅院。可以试想:如果在陈家门下所出的那么多官员中,只要有两三个人动了不正的脑筋,即便是三年清治县,也能坐拥十万雪花银,那么,这里也许就会出现不止一个“大观园”了。

所以说,做人为官要有荷花的精神,如果,能起到这样的昭示效果,那么,这清减的衰败倒也还算是值得了。

走出村子,在门口踱步,瞧着悬挂于四周那一联联的赞誉,那些陈旧而苍劲的壁画,使得我不禁陷入了对它的深思。作为一个曾经辉煌的古村,一个传统的尚文家族,走马塘具有家族传承的典型意义,其家族的精神与教育方式很值得深思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浮躁,今日的村庄,破落的不仅仅是其逐渐褪色和模糊的形制,过去的那种“寒窗苦读”的精神,在岁月的洗礼下也已经在逐渐的变得淡薄了,再也难以让人体会到感动。

中国进士第一村:一个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进士,161名地方官

物是人非,有形实物破灭了固然令人可惜,但是,那依然可以修复,即便是被忘却了,也依旧可以找回。可是,那甘于苦读的心志一旦消失,则是找无可找,拾无可拾了。在历史过程中,物质可以随着年岁而代代传承,但是,只有那看不见的精神,才是最值得珍惜最值得怀念的。陈氏宗族所象征着的,流传千年的科举制度,早已在时代的洪流之中,被废除和彻底舍弃,但是,蕴含其中的精神意志不应该被随之而抛于脑后。

陈家要我们记住的,不是苦读便能立于万人之上的封建道理,也不是求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的功利思想,而是如绿密荷塘中的剑荷,如陈家人才辈出却依旧清减的府邸,如这不能开口演说的种种景致中,所深藏着的“吃苦做人”的道理。这是陈家先祖一直以来不断重复和提倡着的,也是他们最想让人们记住的,但可惜的是:这些苦心经营的理念与沉思,这为子孙后代累积的一切,也是最先被遗忘的东西。

【《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八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