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伊朗在巴列维王朝发展好好的,为何霍梅尼要革命?

July-黄小晶


1979年,巴列维领导的伊朗君主立宪政体推翻,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这一次革命从1978年的1月开始,当时伊朗爆发大规模示威活动,该年的8月到12月,罢工活动导致整个国家瘫痪。

1979年1月,伊朗君主被迫流亡海外,就这样在外流亡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兰,不久伊朗皇室政权崩塌,伊朗成为了伊斯兰共和国,并通过伊斯兰共和国宪法,霍梅尼成为最高领袖。

巴列维时期,伊朗经济急速发展,在美国的扶持下,工业生产,土地改革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经济维持长期的高速发展,伊朗甚至成为亚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民众的生活水平可以赶超一些西方国家。

然而霍梅尼还是选择了革命,自然是因为双方的深仇

巴列维的君主立宪体制下,伊朗几千年的伊斯兰教传统被打破,宗教的特权消失,整体退出了国家权力中心。这样的结果,对于任何一个既得利益集团都是不可忍受的,自然霍梅尼也不会善罢干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霍梅尼的复仇活动很早就已经开始,1977年,几百位伊朗国内宗教人士游行示威。

刚开始,此举并没有引来当时伊朗政府的重视,但是在这些人士的不断煽动之下,伊朗普通群众尤其是一些无业游民的不满情绪被带动,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

1978年,这个人数达到了百万,巴列维政府面临着严重执政危机,并最终垮台。

至于霍梅尼治下的伊朗体制是否胜过以前的君主立宪,我个人保留观点,只能说

也许,霍梅尼成功的将伊朗捆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之上,但这辆战车可能并没有成功的给伊朗人民带来幸福生活


是阿维啊


很多事情,不是你做得对,大家就会支持你。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我们要知道,在伊朗,当时有三股势力:

第一,当然是巴列维王朝的政权力量,而这个王朝的建立,其实是军队即波斯哥萨克旅的选择,在1921年通过一场政变,巴列维王朝的开国帝王礼萨汗夺取了政权,随后在1925年成为这个国家的君主。正是因为权力来自军队政变,而不是公民选举或是家族世袭,巴列维王朝的权力基础,其实是很不牢靠的。

第二,则是巴列维王朝的权力基础,即伊朗老百姓。请注意,在任何国家,普通老百姓都对那些上层权贵有些不满,但通常情况下,他们不敢说,即便有少数人敢说,也无济于事。但如果这种不满情绪迅速膨胀,并且与其它因素结合起来,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而这种其他因素,便是第三股势力,即伊朗的宗教势力。我们都知道,巴列维王朝的改革,其实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颇有相似之处。日本的维新为什么能成功?就在于他的政府有强大的实力,对于反对者实施了强力镇压(即西乡隆盛的西南战争)。而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就在于变法派仅仅能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强大的社会力量和军事力量来支持他。

在伊朗,阿訇的势力很大,对民众、对军队,他们很多时候比国王说话都管用。也就是说,巴列维王朝的改革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就一定要取得阿訇的支持。但这个真的很难,因为要取悦阿訇,国王就必须严格的按照古兰经办事,那么土地改革、消灭文盲、妇女获得投票权这些事就不能做。

这个领域,我们可以参照同为伊斯兰大国的土耳其。1928年,土耳其从宪法中删除了"伊斯兰教为土耳其国教"的条文。改革文化教育。建立世俗学校,规定学校必须加强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和民族意识教育,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西方科学技术文化和思维方式。改革社会生活习俗。废除一夫多妻制和伊斯兰教的各种陋规,提倡男女同样,妇女不戴面纱,采用西装礼貌如此等等。

但是请注意,当时土耳其的成功,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大环境,即上世纪20、30年代,正好是一个阿訇势力相对较弱、凯末尔强势的时代——但即便如此,阿訇在土耳其的影响力,至今仍不容小看。而到了70、80年代,阿訇势力已然逐渐复活,尤其在伊朗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与各方面的反对势力结合起来。

譬如说,国王废除了一夫多妻制,那么原本可以娶几个老婆的有权有势的伊朗男人就会不满。

譬如说,国王鼓吹男女平等,那么主张女人应服从于男人的那些老派人士就会不满,甚至有些女人也会不满,因为男女平等的力度还不够大。

再譬如说,国王宣传西方式的现代教育,传统的穆斯林知识分子感觉自己被抛弃,他们也不满。

还有,国王推行改革,权力过大,这又引起了限制王权、主张建立代议政府的民主派不满。

甚至,国王自视为波斯帝国后裔,大力发扬古波斯文化,也被一些人认为是以波斯打击阿拉伯文化——穆斯林一般都认为古波斯是邪恶的,是阿拉伯帝国消灭了邪恶的波斯帝国,给了这个地方的人民全新的开始。

而这些所有的反对意见与不满情绪,最后都被一个人完美地利用,此人便是:阿亚图拉霍梅尼!

但,革命其实没有解决什么问题,最直接的指标就是伊朗经济,在革命之后始终没有繁荣起来,几乎完全依赖于石油出口,国民平均收入随着油价而波动,据说曾经跌至革命前的四分之一,至今仍未达到革命前的水平——也就是说,当初发动革命的那些人,其实获得的利益还不如他们失去的。

然,一切已铸成,后悔也没有用了。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近些年,随着伊朗局势的紧张,国内媒体又刮起了一股巴列维王朝翻案风,更有网友以照片视频做证据,试图证明巴列维时代伊朗人民生活幸福,霍梅尼上台完全是忽悠的产物。

不可否认,巴列维时代,伊朗的确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社会管制整体较为松散,百姓言论较为自由,与美国等西方世界的国家也较为友好,等等。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德黑兰的女大学生,可以不戴头巾,可以穿泳装。但如果把那个年代的伊朗看作是生活富裕、民主自由的天堂,就大错特错了 。

其实审视我们国家的历史,也会有这样的错觉,比如说大美女林徽因,生于1904年,穿着西化,打扮入时,可谓民国时期的一朵红牡丹,但如果你到乡下寻寻,1930年以前出生的老人家,不少都裹了小脚,日慕乡关的小姑奶奶,出生于1922年,前年才过世,就是个典型的小脚老太太,哪能如林一般跑跑跳跳自由自在。

再比如说民国时期那些风流才子们,像徐志摩、胡适,不是留学英国,就是留学美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要知道,民国时期,识字率不超过5%,英语更是听都没听过,纵然他们学究天人,又能代表几分国家知识水平。

巴列维时代的伊朗,就是这么个情况!

礼萨汗是巴列维王朝的创立者,他原本是恺加王朝波斯哥萨克旅的一名官员,后来大权独揽,1925年他废除了恺加王朝统治者艾哈迈德沙·卡扎尔,开启了伊朗新时代。

彼时的伊朗,尚未发现原油,就是个土地贫瘠的穷地方,国际地位低下,礼萨汗继位后,大力推进现代化,建立学校、医院,发展工业,并选送大批孩童到西方留学,可以说,他对伊朗是有贡献的。

但礼萨汉却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站错队。

出于雅利安人血统的缘故,礼萨汉与纳粹德国走得很近,二战爆发后依然保持暧昧关系,并拒绝驱逐德国人,这让站在另一侧的英国和苏联大为不满,1941年6月英国苏联联手入侵伊朗,逮捕了礼萨汗并将他流放,礼萨汗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

小巴列维上台后,很快遭遇第一场危机,二战结束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伊朗也掀起了一股君主立宪热潮,以摩萨台为首的立宪派妄图取代巴列维王朝,掌控权力,危急关头,小巴列维联合英美等国家,击败了竞争对手。

重掌权力的小巴列维认定,保持传统的伊朗很难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要想改变国家面貌,更好控制权力,就必须学习凯末尔的土耳其,对伊朗来一场自上而下的世俗化改革。

1962年伊朗发起“白色革命”,这一名称起源于德国的社会改革运动,本意在于打破旧有传统,实现国家现代化,其政策包括:

1.废除佃农制,凡是大地主占有的土地,均应重新分配给农民所有。2.全部森林属于国家所有。3.将所有政府经营的工业企业出售给合作社和个人。4.这些出售的企业所获利润,应由劳资双方分享。5;修改选举法,准备实行普选,特别是妇女都要参加普选,6.要建立一支知识分子大军,凡是应服兵役的高级中学毕业生,均可担任教师。7.要建立一支由各科医生所组成的卫生工作者大军,到农村去进行免费医疗工作。8.要建立一支促进农业发展的大军。9.在所有的农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10.全部水利资源属国家所有。11.制定全国性城乡建设的规划。12.改组所有政府机关,行政权力下放,并全面改进国民教育。

从字面上看,政策对国家和百姓都是非常有利的,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老百姓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饱受宗教迫害的妇女获得了政治权利,提升国家建设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始后,也的确取得了很多炫目的成就,例如:1971年到1973年,伊朗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14.3%,1974年更是高达40%。1977年,伊朗人均收入达到2200美元,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此外,在交通、电信、电力、社会福利、卫生、教育等领域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60年伊朗小学入学人数仅有27万,到1977年已超过1000万。文盲也从85%下降到55%。1977年,有65%以上的人有了自己的住房。

但这一改革从实施之日起,就问题不断。

先是土地,虽然政策说得很好,但老百姓并没有获得货真价实的土地,而是以股份的形式占有。这导致许多百姓放弃土地,来到城市谋取生计,而伊朗社会的工业发展水平滞后,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这就导致许多农民转化为流动人口,对社会治理构成严重挑战。

其次是既得利益阶层横加阻挠,他们不愿放弃到手的权益,利用改革的机会大发横财,并与官员们沆瀣一气,赚取腐败收益,导致伊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经济改革是一个方面,礼萨汉还希望通过改革削弱伊朗宗教势力的影响力。作为伊斯兰什叶派的大本营,伊朗宗教势力十分庞大,隐隐影响到国家政权,礼萨汉一方面寄望通过改革,削减宗教势力,另一方面,大力弘扬波斯文化,妄图借助国家传统文化打破宗教势力对国家政治的干预,重塑伊朗国家文明。

这就导致伊朗宗教势力十分仇视巴列维改革,他们利用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与巴列维新政作对,并鼓动百姓反抗巴列维王朝,尤其是德高望重的神职人员霍梅尼,借机煽动叛乱,在被流放海外后依然没有中断与国内宗教势力的联系,不断制造事端。

而美国对伊朗问题缺乏战略眼光,一方面他们通过与巴列维王朝的良好关系从美伊关系中获利,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违背自身价值观,介入到伊朗内部权力争斗,所以对霍梅尼宗教势力的急速发展视而不见,在巴列维王朝落难的危急关头置身事外,可以说,美国的态度是巴列维王朝倒台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观同时代的韩国新加坡,利用集权主义的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伊朗的资源禀赋和国际环境,都要优于韩国新加坡,但他们却没有把握住改革的方向,进而迷失在社会内部的矛盾中,究其原因,还是掌权者对改革的设定缺乏前瞻性,低估了改革的难度,加之中东地区强大的宗教势力,最终功败垂成。

从某些角度来看,白色革命的失败倒是与中国的“戊戌变法”有几分类似,都是传统国家面对现代文化冲击选择自上而下的变革,却都因为传统势力的阻挠走向失败。

一个文明古国想要在短期内迈入现代化是十分困难的,历史越是悠久,传统越是强大,改革起来就越是困难,究其原因,还是原有文化的惯性太大,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变革。中国的改革,也是个渐进的过程,鸦片战争,我们认识到器物的落后,甲午战争,我们意识到制度的不足,辛亥革命,让我们明白,文化还是阻挠社会进步的根本。

伊朗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伊朗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加之宗教势力盘根错节,想要改变,困那重重,如果是在战争时代,或者外患强烈的时期,还能挟持权力,做强行变革,但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国际国内环境总体还不错,上上下下没有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动力不足,只靠君主个人意愿,根本不足以推动一场全民族的改良运动。

其次是宗教势力,中东国家,或多或少都受制于宗教势力的影响,区别在于有些国家政权与宗教势力相处的较为和谐,或者用强力手段压制对手,亦或是本身就是宗教势力的代表。伊朗反其道而行之,寄望于通过早已消失的波斯文化,来取代伊斯兰。这在国民素质较为低下,宗教势力强大的伊朗,几乎是自寻死路。而巴列维对宗教的态度十分粗暴,他甚至公开咒骂教士为“蛆虫”,这些都让政治对手们恨之入骨。

对普通百姓来说,世俗化只是上层政治人物的一场游戏,他们更多关系自己的口袋,过得好就跟你走,过得不好就改弦易张,一旦改革遭遇困境,他们就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反对派。前文提及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大学生自由开放,但这些仅仅局限在大城市和大学中,广大百姓并没有从改革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反倒让他们见识到了上层的奢华腐败,进而仇视改革,认为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损害了伊朗社会的风气。

而改革后的伊朗,为了释放社会活力,大力放松管制,让反对派有了生长的空间,一旦有风吹草动,他们立马跳出来煽风点火。这也印证了托克维尔的说法:一个政权最危险的时刻,就是改革开始的时候。

巴列维国王虽然是权力场上的老手,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他应对失措,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查出罹患癌症,疾病让他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勇气,当反对派风起云涌的起来反抗,巴列维国王听之任之,也许他已经看到了失败的命运,不愿国民因此做无畏的流血牺牲。



日慕乡关


伊朗的巴列维王朝,要说好的话它确实也挺好,在这个王朝统治期间国家的总体经济收入提高了好几个档次,思想也相对开放,至少女子不用带头巾出入。文盲率从85%下降到55%,而且65%的人都有了自己的住房。

从高端一点说当时伊朗也算是中亚地区一个高收入的国家,一切都发展的好好的,为什么宗教分子霍梅尼突然要发动革命呢?为什么要打破之前的稳定状态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巴列维王朝的历史,巴列维王朝的创立者叫做礼萨汗,此人是凯加王朝一名高官,后来他掌握权力之后便谋权篡位,废掉了之前的皇帝,并且建立了巴列维王朝。

王朝建立之后,从国家的基本体制上进行了适当的改革,比如说整体的管理也相对松散了一点,老百姓的言论也比较自由。

而且礼萨汗非常明白工业的重要性,所以在他统治期间开始大力发展伊朗国内的工业。设立学校医院,送留学生去西欧各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全民基础教育,尽可能地实现科技兴国,为后来伊朗的发展打下了非常重要的根基。

不过在二战的时候礼萨汗做错了一件事情,他和希特勒走的太近了,而礼萨汗如此一个行为虽然得到了德国的大力援助,同时也惹怒了英美法三国。

在1941年二战发生的最为激烈的时候,英国入侵了伊朗并且抓获了礼萨汗,礼萨汗被抓之后他的儿子穆罕默德里萨巴列维继位。

穆罕默德里萨巴列维上位之后,国内的民主派也提出了君主立宪,但是穆罕默德里萨巴列维不想接受如此一说法,所以他也就联合美国帮助自己击败了自己在国内的政治竞争对手。

不过他也明白,固步自封的王朝根本不会延续多久,所以他就大力发展改革。

穆罕默德里萨巴列维的改革涉及农业,工业,法律,医疗,教育等多个方面。

通过体制改革之后国家民主度相对于之前也相生了很多,女子外出不用戴头纱,不强行群众参加宗教活动,也正是因此宗教力量也被大幅度削弱,从而触及到了宗教首领霍梅尼的利益。不过国家的总体经济产值也相对之前提高了好几个档次。

在1960年当时入学人数为27万,但是到1977年17年的时间入学人口已经超过了1000万,人均收入也达到2200美元,即使只是在现在写也是超过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收入的。

不过由于巴列维的改革彻底触动了当地的宗教力量,因此伊朗国家内部的宗教力量非常仇视穆罕默德里萨巴列维。

刚好当时国家内部大部分农民移民到城中参加工业建设,而应用于经济等问题出现了大批量的失业潮。

因为很多百姓以流民的形式滞留于城市之中,给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混乱,于是当时的宗教头目霍梅尼借机煽动叛乱,并且制造各种事端来扰乱政府的日常政策的落实。

虽然当时百姓的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很多人受到的只是基础教育,非常容易被宗教所迷惑,因此造成王朝自下而上的动荡。

当时霍梅尼为了让宗教重新显得具有合法性,并且彰显自己的权利和价值,开始不断的基础民众发动叛乱。

虽然当时有很多相对先进的知识分子比较支持穆罕默德里萨巴列维的,但是由于参与叛乱的都是一些穷苦的民众,所以他们抱着一种无所谓牺牲的态度与政府死扛到底,直到后来推翻了政府。

从而伊朗从一个相对先进的国家开始沦为了一个贫穷封闭落后的国家。


夏目历史君


伊朗在巴列维王朝发展好好的,为何霍梅尼要革命?


如果题主对伊朗的历史,尤其是巴列维王朝的政策足够了解,就不会提出这个问题。

如果巴列维王朝足够好,铁板一块,再多的霍梅尼也无法推翻他,霍梅尼为什么要发动革命,都是巴列维王朝给逼的,和《水浒传》中很多好汉一样,霍梅尼也是被逼上“梁山”!

穆罕默德 ·礼 萨 ·巴列维

1.巴列维王朝的建立是英苏博弈的结果

根据《英波协定》,英国控制了伊朗的大部分政府权力,而苏联则宣布放弃沙俄在伊朗的不平等利益,伊朗开始亲苏仇英,礼萨 ·汗在英国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自任国王,1935年,将国名由“波斯”改为“伊朗”。

倔强的礼萨 ·汗打算摆脱英、苏控制,加强与德国合作,二战爆发,宣布中立的伊朗纵容德国,引起英、苏不满,两国联手,迫使礼萨 ·汗将王位禅让给儿子穆罕默德 ·礼 萨 ·巴列维 ,此公就是被霍梅尼推翻的那位国王,伊朗被英、苏分别占领。

21岁即位的穆罕默德 ·礼 萨 ·巴列维延续父亲的政策,寻求美国的帮助和支持,美国专家改组伊朗宪兵,派出军事和财政顾问,并派兵进驻伊朗东南沿海,形成美、苏、英三国分区占领局面,1951年,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惹恼英国,派兵进行武力威胁,美伊关系得到加强,60年代,随着石油经济的发展,头脑发热的巴列维国王在美国压力下发动“白色革命”(“六点社会改革方案”),要让伊朗跨越进入现代化社会,此时,伊朗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200美元,被美国列入发达国家行列,大量购买欧美武器装备,建立40万人的军队,大力推进世俗化,给妇女选举权,鼓励她们摘掉面纱,限制宗教势力。

持续10年的白色革命结果如何呢?农业上坚持不触动大地主利益的土地分配制度没有让老百姓受益,机器化大生产由于腐败和物价上涨,工人没有见到红利,而政治上不但没有实质性民主改革,王权倒是进一步加强,军费14年翻了近4翻,号称世界第五大军事强国,为了监控人民,成立了秘密警察组织萨瓦克,耳目遍布全国,引起全民恐慌,废除两党制,复兴党成为唯一合法政党,最终的结果是石油价格下跌、军费开支过大、经济严重失调、物价高速飞涨、贫富悬殊加剧,社会矛盾激化,最重要的是宗教集团的利益受到严重侵犯。

2.霍梅尼横空出世

1902年霍梅尼生于一个显赫的宗教家庭,出生不到5个月,作为宗教学者的父亲被枪杀于宣教的途中,15岁,母亲去世,而年轻的霍梅尼非常聪明,7岁就能背诵整部《古兰经》,后来进入库姆神学院学习,毕业后的霍梅尼沉迷于宗教,对政治没有兴趣,直到巴列维国王上位,特务肆意横行,大肆逮捕反对派和宗教人士,监狱里人满为患,一切言论、集会和政党都被取消,宗教教法被世俗法律代替、宗教基金被政府接管、宗教学校被关闭,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量涌入,伊朗传统文化和生活受到严重冲击,无法安心研究宗教的霍梅尼开始关心政治,在斗争中逐渐成为精神领袖,1963年的反政府起义掀起了伊斯兰革命序幕,霍梅尼两次入狱,此后,被流放到伊拉克,开始了长达15年的国外流浪生活。

而持续10年的白色革命不断激化社会矛盾,成为巴列维王朝灭亡的催命符,在很多伊朗人眼里,巴列维王朝就是美国在波斯湾的代言人,1978年,伊朗各地的动乱达到高潮,9月4日,伊拉克警察包围了霍梅尼的住所,“如果想在伊拉克居住,就必须停止革命”,被霍梅尼断然决绝,流浪法国继续遥控革命。

1979年1月16日,无力回天的巴列维国王带着家人逃到美国,阔别祖国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兰,伊朗开启了“霍梅尼时代”。霍梅尼宣布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并成为第一任法基赫系统领袖,1989年6月3日,两伊战争结束不久,霍梅尼去世,和他的儿子哈杰图勒埋在一起。

这座并不奢华的陵寝建了20年都没有完工,因为修建陵寝的资金完全依靠民间捐助,收到一点钱就扩建一点,霍梅尼逝世20周年,纪念堂还没有完工。

很多人对巴列维王朝的世俗化改革颇为赞同,但作为一个宗教国家,过度的世俗化并不适合伊朗,与其说是改革,倒不如说是美国对伊朗的民主化改造,最终将巴列维王朝埋进了坟墓。


葛大小姐


许多人提起如今政教合一的伊朗,感情十分复杂,一方面,敬佩其敢公然对抗美国的胆量,另一方面,对于其严密到苛刻的宗教专制的统治感到十分的不满,并一厢情愿的认为,如今的伊朗人后悔革命,更加怀念巴列维时代。

世俗化的伊朗巴列维时代

因为他们认为:当年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是世俗化的社会,当时的女性们可以享受种种权利,不用穿上遮住面容的黑袍,更不需要被种种宗教戒律禁锢,是十分自由和美好的。也因此,许多人发出这样的提问,伊朗在巴列维王朝时期明明发展的挺好,为什么霍梅尼要革命呢?

这个提法显然太过一厢情愿。除了国外煽动和阴谋家掀起的动乱,世界上大多数革命,都是由于该国大多数人的不满最终酿成的。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自然也是如此。

伊朗

在霍梅尼之前的巴列维王朝时代,伊朗确实是世俗化的社会,相较于如今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朗普通民众也确实享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数占据多数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就是美好的。

再多的民主和自由也无法代替果腹的面包,巴列维国王的确将伊朗不断世俗化,但与此同时,在巴列维国王的专制统治之下,伊朗国内的矛盾却愈发尖锐。

在伊朗国王的统治之下,伊朗的国民经济和工业水平的确有了长足的增长,例如1960年到1975年,伊朗的人均GDP从177美元快速增长至346美元,近乎翻了一倍。同时,得益于国际石油油价的增长,伊朗的国家收入也开始剧烈增长。

巴列维国王

但是,伴随着工业和财富增长,却并没有带来伊朗现代化的社会,相反,增加的财富绝大多数都是伊朗国王为首的统治阶层,而普通中下层民众不但获益更少,反而随着伊朗经济的发展更为贫穷。

也就是说,伊朗财富的增长不但没有消除贫困,反而带来了更多的贫困。“国家的财富变成了私人汽车,而不是公共巴士,变成了奢侈品,而不是公共医疗,变成了军警的愤怒,而不是教师的薪水”。

在伊朗革命前夕,伊朗1%的富人阶层占据了伊朗52%的财富。人口比例高达91%的伊朗穷人阶层,却只拥有了18%的财富。如此悬殊的贫富差距,如此不公的财富分配,使得巴列维国王统治下的伊朗犹如时刻会喷发的火山。

伊朗

因此,伊朗国王巴列维领导的一系列改革,确实使伊朗的经济和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也摧毁了旧的政治基础,然而尴尬的是,巴列维却并没能培育出新的政治基础,貌似强大的巴列维国王陷入了空前的孤立,他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和众矢之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再加上巴列维为了自身利益不断靠拢美国,甚至不惜牺牲伊朗的国家利益,使得骄傲的伊朗民众对于巴列维卖国行径十分不满。最终,种种原因共同作用下,伊朗各阶层,包括宗教和世俗阶层,共同掀起了对于巴列维国王统治的反对浪潮。

伊斯兰革命

在这种局面之下,拥有崇高威望的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自己的霍梅尼主义。而且,霍梅尼并非单纯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他对伊朗见状十分了解且颇具手段,因此,霍梅尼在反对巴列维国王的斗争之中,与伊朗众多政治群体建立了十分广泛的联盟。

也就是说,在反对巴列维国王的斗争中,霍梅尼不但争取到了宗教界的支持,他也获得了世俗界、知识界、城市平民和其他政治势力的有力支持。正是这种团结了伊朗大多数人和势力的联盟,最终形成了滚滚大势,彻底覆灭了巴列维王朝对于伊朗的统治。

伊斯兰革命

因此,伊朗革命的发生,并不是一个霍梅尼领导的什叶派穆斯林的宗教狂热运动,而是由于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世俗领域种种社会矛盾激化和宗教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巴列维统治时期伊朗国内激烈的矛盾来看,即便没有霍梅尼,即便没有伊斯兰革命,伊朗最终也会爆发推翻巴列维的运动,区别只在于谁领导这场运动罢了。


鸢飞九天2018


因为巴列维王朝根本就不是“发展好好的”,而是内部矛盾丛生,最终才导致了霍梅尼革命。

巴列维王朝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掀起了民主主义革命,一些君主专制政权被民主革命所推翻。

伊朗的巴列维王朝也受到波及,国内的民主呼声不断高涨。

在经济层面,随着战争的结束,美国对伊朗的经济援助减少,伊朗国内经济形势恶化,失业率增加,社会矛盾加剧。

白色革命

为了缓和国内矛盾,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巴列维王朝末代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于1963年开启了白色革命。

白色革命主要内容:

1.废除佃农制,国家收回大地主占有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所有。

2.森林、水资源收归国家。

3.出售国营工业企业,将业所获利润,分享给劳动者。

4.修改选举法,实行普选,特别是妇女都要参加普选。

5.农村去进行免费医疗。

6.改革司法,在所有的农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

7.收回教会的教育权,改进国民教育。

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巴列维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民众要求改革的呼声,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通过改革,伊朗的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建立了很多大工业企业,石油、开矿等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伊朗一跃成为中东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到1977年,伊朗的人均收入达到2200美元,位列中东前茅。

另外,在妇女解放、社会福利、医疗卫生、国民教育等方面,伊朗也获得了进步,整个国家迅速世俗化,与世界接轨。

伊斯兰革命爆发原因

产生了权贵阶层

巴列维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君主制度。

在改革中巴列维大肆任用亲信人员,这些人在改革的过程中侵吞国家财产,形成了掌控巨额财富的权贵集团,他们的生活巧取豪夺,生活十分腐败,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由于权贵阶层对国家财富的侵吞,导致伊朗贫富差距扩大,普通民众陷入赤贫,甚至失去谋生手段,造成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经济危机

伊朗经济过分依赖于石油,造成伊朗经济严重失调。石油被权贵掌握,能够用来提供就业的企业少之又少,大量城市工人失业,生活水平大为下降。

由于土地改革实施不彻底,大量农村人进入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危机。

大量失业人员陷入赤贫,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得罪了教士阶层

长期以来,教士阶层都是伊朗一个重要的特权阶层。

在伊朗广大的农村地区,教士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掌握着实际的统治权、教育权,掌握着土地资源。

巴列维收回大地主土地的政策,严重触动了教士阶层的经济利益;

将教育权收归国家,剥夺了教士阶层对国民教育的垄断;

司法改革剥夺了传统教士对司法的垄断;

国家的世俗化违背了教士阶层所捍卫的伊斯兰教义。

可以说,巴列维的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教士阶层的利益,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政治迫害

为了维持君主专制制度,巴列维建立起庞大的秘密警察组织,镇压政治反对派。一切言论、集会和组织政党的自由都被取消。

一些宗教领袖因反对国王的专权和世俗化政策,被监禁或驱逐。

伊朗各阶层基本都站到了巴列维的对立面。

总结

伊斯兰革命之前的伊朗,在世人看来虽然十分风光,但是那只是权贵阶层的风光。

在这种表面的风光下,是各种交织在一起的国内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伊斯兰革命的爆发。


我有观点


伊朗在巴列维王朝时期发展得好好的,可是为什么霍梅尼要发动所谓的“伊斯兰革命”,而把巴列维王朝推翻了呢?

(伊朗末代国王和王后。)

这可以解释为与人民密切联系的宗教势力,向与人民隔膜的世俗势力的反攻倒算,并且宗教势力胜利了。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从经济总量的迈进,和世俗化的进度来说,无疑是成功的。然而,套用今天的中国🇨🇳的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巴列维王朝的“白色革命”所结出的果实,“改革成果并没有与人民共享。”伊朗版巴列维王朝的改革开放,它所取得的大多数成果,都是落到了以国王为首的权贵阶层的腰包之中去了。而广大的中下层人民群众,他们所得到的实惠其实是很少的。广大的中下层人民群众对巴列维王朝的不满,又被对世俗化极其不满的教士阶层中的保守势力所利用,因此而成为了为教士阶层火中取栗的急先锋。

(“革命”前的伊朗。)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伊斯兰世界,宗教势力往往享有很大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它甚至在很多的时候能夠影响国家的走向。而宗教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一个特殊现象,往往都能夠扎根于大众的头脑之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见而不能拔除。在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宗教的思维同样的在中下层群众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本来就对现实极其不满的伊朗中下层群众,就迅速的接受了狡猾奸诈的教士阶层的蛊惑,走向街头为了教士阶层的利益而战。同时,教士阶层也乘此机会忽悠美国🇺🇸,说“在我们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后,美国在伊朗的权益将不会受到任何的损害。”而本来就对巴列维王朝心怀不满的美国政府,就相信了伊朗教士阶层对它的许诺,淡漠无情地抛弃了巴列维王朝,放弃了对它的支持。

(“革命”时期,“革命者”枪杀国王的支持者。)

(听信教士阶层蛊惑的伊朗愚民。)

(“革命”时期的伊朗街头运动,千百万愚昧无知的伊朗愚民,纷纷走向街头为教士阶层冲锋陷阵、火中取栗。)

于是,在内外交困中,巴列维王朝倒台了,伊朗教士阶层攫取了伊朗的国家政权,伊朗教士阶层所苦苦盼望的“伊斯兰革命”取得了成功。而伊朗的世俗化势力、伊朗愚昧无知的中下层群众、轻信了教士阶层忽悠的美国政府,则成为了伊朗的“伊斯兰革命”的最大的输家。

(霍梅尼老儿窃取了伊朗的国家政权。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孤独之人


巴列维王朝在经过第一任国王礼萨·汗被迫下台和摩萨台为首相的逼宫事件后,决定在1963年推行白色革命,企图增强国家实力与地位。霍梅尼是伊朗巴列维王朝发动白色革命的“受害者”,所以被赶出伊朗的霍梅尼一直试图夺回自己的权力。

白色革命之后的伊朗增长非常迅速,在1968年到1978这十年时间,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了10%,人均生产总值也在1961年的160美元快速增加到1978年的2250美元,一度成为了世界第九大经济体,可见伊朗当时的经济是多么强悍。由于财大气粗,在军事上配备的装备更是与美军一样,当时美国最先进的F14,F15战机,伊朗也都有很多架。其他的先进装备更是数不胜数,在当时的中东,除了以色列,就要数伊朗实力最为雄厚了。

可作为中东霸主的伊朗却在1979年出现了大革命,巴列维王朝的主要成员被迫出国,再也没有回来过。而推翻巴列维王朝的主力其实还是他们自己衍生出来的“工人阶级”。

为什么看似实力雄厚的巴列维王朝,在短短2年时间内就被推翻呢?

其实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满巴列维王朝的人有很多,尤其是像霍梅尼这样的宗教人士,因为巴列维王朝在白色革命中推行世俗化改革,宗教人士首当其冲成为了利益受损最大的一方。

可在这短短2年时间内,冲在第一线反抗政府的人还是以工人为主体,他们的诉求是什么呢?其实还是为了能稍微改变下工作环境,争取点福利罢了。伊朗改革这几年虽然有钱了,但老百姓还是穷,肥的只是特权阶层,老百姓能不愤怒吗?

在伊朗六七十年代,伊朗的石油公司有一半股份被英国人把持,另一半就是被王室人员操控。在1976年,伊朗原油产量达到历史最峰值,每天超过660万桶,原油产量占据世界十分之一,出口量仅次于沙特之后。可见伊朗王室每天躺赚多少钱。

经济腾飞是好事,可是底层民众捞不到实惠,再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怨声载道,所以对特权阶层更是仇视,从而在1977年年底以后,国内开始逐渐爆发了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

教士一派的人则在中间浑水摸鱼,煽风点火,并向大家许诺很多不切实际的大饼,这样就更让不满巴列维王朝的人迅速集结起来推翻王室了。在国外的霍梅尼则坐收渔翁之利。在1979年,霍梅尼正式成为了伊朗最高领导人。

当然,美国也在里面起到了很坏的作用,美国发现巴列维不听话,于是就决定换人。

对此,你怎么看现在的伊朗和过去的巴列维王朝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确实伊朗发展的好好的,为何他霍梅尼要革命?所以美国就封锁打压了伊朗40年,新伊朗建立的第二年,美国就挑唆萨达姆对伊朗发动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随后又以强大的战略威慑逼迫伊朗发展核武器,又遭到安理会十多年的严厉制裁。直到伊核协议生效,伊朗仅仅获得了三年的发展机遇,又遭到美国的极限制裁和战争临界军事威胁,所以伊朗发展的就不好了。




如果没有美国给伊朗制造的,长达八年的两伊残酷战争,和美国在战争中任中偏袒伊拉克,团灭了伊朗海军,以及多年的军事威慑,伊朗也不会冒着国被国际制裁的霉运,去发展什么鸟儿核武器,伊朗的发展机遇就不是3年,而是30多年。这种条件下的伊朗会是个什么状态?在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下,伊朗在中东,在世界会是个什么地位?与作为美国附庸的巴列维时代相比哪个更好?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美国及其仆从与世界的平判理所当然的会截然相反。




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追求的目标就是这种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不被美国剥削限制的经济发展,自由民主的国家体制,富裕祥和的人民生活,这应该是一个十分正常的,任何现代人都必然追求的这还十分现实的目标,有错吗?





但在美国人看来这当然是个极端的错误!巴列维时代虽然作为美国的附庸,堂堂8000万波斯人口的中东大国,却没有任何地位和影响力,虽然这个庞大的石油资源由美国控制,这个拥有70万军队的伊朗也没有富强起来,虽然巴列为的独裁专制,7千万什叶派穆斯林教众,8000万国民没有自由民主的人权,但至少处在这种条件下的伊朗是安全的,有美国老大的“保护”,他人谁敢染指伊朗?






人各有志,道不同选择的活法也不同,做鸡头不做凤尾,霍梅尼振臂一呼天下归心,连巴列维手下的70万军队也都跟谁霍梅尼独立自主,自由民主去了。那个甘愿做奴才的巴列维只能带着一家老小,还有上千亿美元的伊朗民脂民膏仓皇逃跑,头号到强权的羽翼之下继续当奴才去了。伊朗的现在不好,却不代表永远不好,那个强权战争边缘的军事施压,已经被这个不好却独立自主的伊朗,接连两次打了两个满脸花流鼻血,却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那个世界霸主的地位首先在伊朗面前崩溃了。




地位崩溃的霸主就成了被扯掉画皮的纸老虎,首先失去了海湾局势的主导权,被他当做屁股垫着的伊拉克、当做提款机却不负责保护的沙特和海合会土豪,也都不服霸主的控制纷纷主动要和伊朗化敌为友,他们要合作共赢,伊朗的周边战略环境被大大改善了,再加上国际正义的鼎力支持,美国对伊朗那个极限制裁政策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伊朗的经济情况也正在逐渐的好起来,而且不容置疑的未来会更好,但这种情况在美国看来才却实更不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