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双山村的双山是哪两座山?据说,与海誓山盟的“山哥”和“海妹”有关

张文艳

双山村,位于原四方区的东南部,《崂山县地名志》记载:“双山,海拔134.3米,面积约0.57平方公里,山上植有黑松、刺槐,覆盖率约80%,是扼守小白干路与台柳路的制高点,有重要的军事意义”。青岛地区最早的公路台柳路穿村而过,将村庄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在认识这个村庄之前,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双山村名的由来。

  古老村庄的名称总是割裂不了姓氏、地理和历史,是移民带来的拼图。

  为了防止倭寇侵扰,保卫海防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明代在今青岛市区设置了海防重镇浮山所,屯兵千余,下辖18座墩堡,每个墩堡都有五六名军士日夜防守,遇到险情放烟举火,双山便是墩堡之一,《莱州府志》和《即墨县志》对此均有记载。可见双山的名字在明代便已经取成。其实,双山四面皆山,有南山、西山顶、小东山和北山。而北山有两座山峰,因此而得名。

  不过,在《四方记忆》中,回溯双山村的几篇文章中,都称双山曾用名为唐家口子村,这是因为最早村民的姓氏为唐,大约有8户20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姓范的后来居上,村名便改为口子村。人口的迁移流动仍在继续,袁姓人家逐渐又占据了大多数,加上繁衍生息,袁姓已占九成,记者接触的几位双山村名都为袁姓。“我的名字里有‘本’,就是村里根据‘相、传、有、本、德、绍、贤、智’的辈分排位而取的”,67岁的原双山村民袁本敬告诉记者。

  姓氏变化,村名也要改变,关于改名为双山村,产生了两种说法:据卜振文先生说,“双山村上世纪30年代还叫口子村,当时村长与几位老人商量,觉得‘口子’留不住人,村庄在两座相连的山脚下,还是叫双山村好”;另一种说法出自河文撰写的《双山小学》,“1935年1月,时任市长沈鸿烈制定《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详细规定了小学的位置……双山小学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双山村是沈鸿烈在参加小学开学剪彩之际,建议将校名和村名定为双山的”。

  那么最早的村民又来自哪里?双山村民是明朝永乐年间从云南乌撒卫迁移而来,“朱元璋征战云南,曾留下一部分汉人,后在永乐年间北迁”,形成了青岛最早的移民。“袁姓老祖宗来自云南,不过先辈祠堂设在城阳,双山袁姓由吴家村迁来。村内还有王姓,先辈来自青岛的湖岛村”。

  史料研究较为权威,但它也是枯燥、冰冷的。给后辈们讲述先辈的故事,村民似乎更喜欢用生动的传说来演绎,比如双山的得名就有“山哥”与“海妹”浪漫传奇。

  传说崂山西麓河西村有个高大魁梧的青年叫王山,虽然父母双亡,但他敬老爱幼、为人仗义,被尊称为“山哥”。一日,山哥到东山砍柴,遇上大雨,便到“月老殿”中避雨。迷糊间,一位老者托梦告诉他:“出门朝前去,东南望浮山,路上遇姻缘。”当天晚上,老者再次托梦。山哥决定登浮山,在路过“海泊河”时,遇到一位负薪过河崴了脚的老人,热心的山哥连忙把老人送到了家:河北岸的“口子”村。老人家有一女,名唤“海妹”,生的俊美娇艳。老人得知山哥孤身一人,便招他为婿。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不料,村西胶州湾的深海中,有一只蟹子精,常年骚扰村民。一天,它巧遇海妹,看其花容月貌,准备收做压寨夫人,海妹谎称要回去准备嫁妆,要求七七四十九天后再成亲。蟹子精以海妹的老父亲做人质,放海妹回家。月老再次托梦给山哥,让他“东去崂山,求仙术,除祸患”。山哥依言而行,在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白云洞,拜访诸位仙人,学得一身幻化之术。回来后,一举打败蟹子精。为了防止蟹子精再来作恶,山哥和海妹常年在村口相拥守望,天长日久,化为两座相连的山峰,为了纪念他们,村民把村名改为“双山村”。古时双山周边村子里的恋人们,在结婚之前,都要登上这两座山头,上东山遥望崂山发“山盟”,上西山眺望海湾言“海誓”,以期得到山哥海妹的庇佑,能白头到老,子孙满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