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中国西兰花之乡”开出扶贫“幸福花”

“中国西兰花之乡”开出扶贫“幸福花”


年关将至,今年61岁的响水县南河镇王集居委会村民陈松兵这些天正忙着修补钢架大棚,犁地翻土,为年后种植西兰花做准备。“这么多年来,感觉今年才算第一次能真正过个好年,多年压着我喘不过气的那座‘大山’终于搬走了。可以说,是种植西兰花救了我们全家人。”站在夕阳下的大棚旁,他眼睛透露着希望的光芒。

“原本我们家庭是十分幸福的,尤其是小孙女和小孙子相继出生,一家人其乐融融。”回忆过往,陈松兵陷入沉思,过了好几分钟才缓缓地说道:“可老天爷却偏偏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先是孙女患有先天性关节炎,四处求医花了10多万元医疗费,医生说今后生活基本不能自理,需要家人长期在身边照顾。更为打击人的是,小孙子一出生便患有大头症,每年医药费不低于2万元。本来就不多的‘家底子’一下子全掏空了,还欠了不少外债。”

“你们知道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吗?”说到这里,陈松兵深深叹了一口气。响水县是全省12个重点帮扶县之一,这里有很多低收入户与陈松兵因病致贫的经历相似。

如何能有效带动低收入户脱贫致富,增加其自身“造血”能力,从而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摆在响水县面前一道最为棘手的考题。

“想要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仅靠‘输血’扶贫是不够的。产业扶贫是最根本的长效方式,能激发低收入户自力更生、主动作为的内生动力。”响水县副县长王鲁文介绍,在着力培植的几大农业主导产业中,西兰花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目前,响水县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成为全国西兰花规模种植第一县,并荣获“中国西兰花之乡”称号。

陈松兵所在的南河镇正是响水西兰花产业发展的起源地。“为了发挥产业最大优势,我们一方面积极引进推广西兰花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实现产高质优;另一方面按照‘一次流转,二次分配’思路,逐步探索出群众自发、村居组织、合作社牵头、政府服务的土地流转模式,让所有有种地愿望的农户都能种上地、种好地、出效益。”南河镇镇长李海霞介绍,不论哪种种植模式,亩均年产值都在1万元以上,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

陈松兵看着村里种西兰花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乡亲都赚了钱。“家有两个患病的娃,谁愿意借钱给咱?可没钱啥都干不了。”就在他既羡慕又懊恼之际,镇村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协助他贷款2万元在南河镇蔬菜基地承包了10个大棚,种植西瓜、西兰花等经济作物。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陈松兵当年就尝到了甜头,之后他又大胆扩大规模承包了30亩地,当年西瓜和西兰花收入就超过20万元。“不仅还清了欠下的外债,小孙子的病情也得到了更好治疗,苦日子总算熬到了头。”他激动得有些哽咽。

“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让我承包种植西兰花,估计我现在还在外面‘流浪’打零工呢!”今年65岁的陈风前与陈松兵同在一个村,他年前就盘算着过去一年的收成,计划今年再扩大些西兰花种植面积。“因为儿子儿媳都是残疾人,全家人重担都压在我一个人身上,镇村工作人员带我去‘同创园’尝试种植了3亩西兰花,没想到第一年我就脱了贫。”

陈风前口中的“同创园”,正是响水县针对少数低收入农户存在的怕风险、缺资金、无技术难题,在各大产业基地建立的种植产业园区。该园区实行土地租金、种苗成本、农资费用减半,落实技术指导、落实市场价的“三减两落实”政策,由党员大户和低收入农户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真正结成“致富共同体”。

为了让产业扶贫形成长效机制,响水县动员全社会力量拧成一股绳,在西兰花整条产业链上做足文章。在贯通西兰花种植、采摘、销售产业链上,省委驻响水县帮扶工作队一方面筹措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大棚和冷库,实现错峰种采销;另一方面,利用资源与高校食堂、农贸市场、餐饮大户等对接,实现消费扶贫。“通过技术手段打破了过去农产品靠天吃饭的瓶颈,为农户架起产销信息桥梁,更解决了农户‘丰产不丰收’的心病。”省委驻响水县帮扶工作队队长胡士春说。

如今,这10万亩西兰花不仅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花”,更是扶贫帮困的“幸福花”。

江苏经济报记者 朱梦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