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洛宁大原传说之四——十八缸财宝

​翻历史、查资料、看电视电影,知道古人存钱、存物;把金银财宝埋起来,其实这种传统由来已久。祖祖辈辈都有这个习惯,根源就在于儒家思想所奉行的“勤俭持家”的观念。只不过,历代统治阶级数千年时期内都没有银行。就是找个什么坛坛罐罐之类不易蚀化的东西,把金银财宝密封起来,埋到土里面去。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少文物,就是古人用这种办法藏宝,地点也没什么太多花样,再怎么着就离不开房前屋后。那么在这个基础上要防盗,就必须在贮藏方法上变化方式方法,动一番脑筋使外人不易察觉。在清代才出现钱庄、票号,人们存钱的途径隨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洛宁大原传说之四——十八缸财宝

具体而言,就是不把财宝都放在一起,而是采用分层分批贮藏法。也就是说,挖个深一点的坑,在最底层放一部分财物,盖上一层土,再放一部分财物,依此类推,有的藏宝者会放上个四五层。如此一来,就算这个藏宝地点被盗贼发现了,他们在挖出上层的财物时,或许就会忽视更深的土里可能还有更多财物这一玄机。之所以采取这种分层分批贮藏法,还在于财富本身是需要不断积累的,挣了一些钱就得埋起来,不可能等到把想藏的钱全都挣够之后一次性埋好,只能分批来贮藏。

光是这样也还不够,必须给盗贼再上点难度。那就是在藏钱坑的各层之间,加上一些难以挖掘的材料,比如说盖上厚重的砖块、石板之类,铺上几层瓦片、砂石,提高开挖难度。还有一种方法是煮一锅糯米,熬得特别粘稠时,浇注在土层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即形成非常坚韧的保护层。最后还有一个措施,就是在藏宝坑上面加上伪装,比如建个猪圈、盖个茅厕、搭座草棚之类的。这从很多考古发掘的过程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洛宁大原传说之四——十八缸财宝

商代青铜重器“后母戊大方鼎”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文物,据说这件宝物在出土之前,就是从一户吴姓人家的粪坑下面挖掘出来的。

大原的老年人都听说过,下崖好户人家韦希德,在清末民初时家财万贯,各种收入颇丰。传说;韦希德为了保存自己的资产,金元宝、银元宝和银元,曾顧来南阳叔伯兄弟四个人,藏匿自己的财富。他一次让新安县陶瓷厂送来两车瓷缸,共十八口,桐油数百斤,布匹、油纸。南阳四兄弟在他家吃住,让他们白天睡觉休息,晚上干活,并让他们吸食鸦片,用半年时间打地窖,然后用油纸醮上桐油进行防潮防蚀处理。据当时人回忆;后来由由掌柜韦希德和南阳四个人共同将十八个缸装满金元宝、银元宝及银元;藏匿到地窖中。办妥后,己到年底,韦希德给南阳四兄弟加倍发了工钱,让其回家。

洛宁大原传说之四——十八缸财宝

关于下崖村韦希德十八缸金银财宝的故事,老人们讲起来津津有味,金银财宝就埋在福胜寺的地底下。那么怎么又说到福胜寺呢,因为福胜寺和韦希德家一墙之隔,是邻居。福胜寺建於明朝,经过多次重修,在大原村老辈人心里福胜寺是一个特别有灵性的寺庙。而且韦希德和原来主持关系很不一般,至今,在大原老辈人中仍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到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韦希德病故。这批东西成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难题,谁也不知道这十八缸财宝具体都有什么东西,藏在什么地方。解放后土改时,农会在他家迎春花坡中,找到鸦片40余斤。1959年春,在他家厕所石头下,学生挖窩种南瓜时,挖到一个铁盒内有银元100个。上缴县教育局,奖励风琴一部。

洛宁大原传说之四——十八缸财宝

这十八缸财宝成了盗贼的目标,他们用探杆、洛阳铲把附近竹园,住户院子,韦希德下崖的窑和房埸都三番五次找寻,甚至用上了高科技金属探测仪,也始终没有找到。2012年洛宁乾瑞.竹乡苑开发小区,把竹园毁了建楼,地下挖掘10余米也没挖到十八缸财宝。

下崖韦希德十八缸的宝藏到底有没有?因为缸是拉他家了,只见进没见出。打地窖的人也确实住了,土也拉出倒竹园了。如果有,在哪里?历史总留下无数谜题,这些谜题都需要人们耐心、细致地探索。那么这十八缸财宝到底去哪了,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洛宁大原传说之四——十八缸财宝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