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計劃用81天時間,對《道德經》中的81章,每天一章節進行解析和譯文,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理解《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第27章 常善救人

【原文】

善行無轍跡①;善言無瑕(xiá)謫(zhé)②;善數不用籌策③;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④;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⑤。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⑥。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⑦。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⑧。

【註釋】

①轍跡:車子在泥土的路上走過,車輪輾過留下的痕跡。

②瑕(xiá)謫(zhé):缺點,毛病。

③籌策:古代用竹製的計數的器具。

④關楗(jiàn):關鎖門戶的器具。

⑤繩約:用繩子捆起來。

⑥襲明:聰明不外露。襲,掩藏。

⑦資:借鑑。

⑧要妙:精深微妙。

【譯文】

善於行走的人,不會留下痕跡;善於說話的人,不會在言語上留下任何破綻;善於計數的人,不用籌碼也能計算;善於閉守的人,沒有門閂別人也無法把它打開;善於捆縛的人,不用繩結別人也無法解開。所以有道的人經常善於做到人盡其才,因而他眼裡絕不會有無用的人;經常善於做到物盡其用,在他眼裡絕不會有無用之物。這叫作內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鑑。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導,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鑑作用,即使自以為絕頂聰明,其實也是大糊塗。這實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導讀】

人只要善於行不言之教,善於處無為之政,符合於自然,不必花費太大的“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聖人常常能夠以道救人、以道用物,才能做到無所遺漏,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所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依道而行,否則僅逞些眼前利用的小智慧,只能陷入大迷糊。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解析】

這一章旨在講一個“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順道而行。因此對有道之人來說,天下沒有可棄之物,也沒有無用之人。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們只有達到上面所說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樣行動自如。此篇處處閃耀著老子的智慧火花,無不展現了他深藏不露的機智和機巧之心。

老子所說的“五善”,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第一種是善行。善於行動的人,絕不會留下任何對自己不利的跡象,這類人擅長把自己的行跡掩蓋起來,以達到自己行動的目的。

第二種是善言。人們往往會因為說錯一句話而被別人抓住不放,成為別人非議自己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說話都能滔滔不絕的人,而是說話時都能說到點子上且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第三種是善數。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善於心算,不需要藉助任何計算工具就能準確無誤地把結果計算出來。人類可以默記無形的事物的發展運作和各種變化,並且能從各種變化中找出適合自己生存的理想方式和狀態。這種用心默識、默算的處世態度,正是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老子無為的處世哲學。

第四種是善閉。對於善於封閉的人來說,是不需要利用鎖和閂的。我們這裡所說的“封閉”,並不是平常所說的封閉自己不求更新的意思,而是為了避免同類殘害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第五種是善結。什麼是善結之人呢?就是不用繩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綁起來的人。老子在這裡並不是單純地闡發“善結”,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善結借指對事物的掌控能力。怎樣才能獲得這種掌控能力呢?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依大道行事。

以上所舉的“五善”正是老子高深智慧的具體反映,也是老子對自然無為思想的引申。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棄人”指的是因毫無用處而被拋棄的人。“棄物”指的是因毫無價值而被摒棄的事物。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天下的善人與不善之人,善物與不善之物,都是有用處的。這就要求在聖人的智慧和理性的照耀與揭示之下,使人和物的善的本性展露出來。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裡的“善人”與“不善人”,指的不是善良自勺人和不善良的人。“善人”即能夠認識大道並能遵循大道行事的人。“不善人”即不能順從大道行事的人,一善者為師,惡者為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於不善的人,並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面要勸勉他,誘導他,即老子所說的“救”;另一方面,也為他成為善人提供借鑑。救是一種理性的活動,從根本上說,指的就是探索追求事物的本性並使之展露出來。而本性就是道性,就是道德。對於那些喪失了人的本性的人來說,探索追求自己的本性就是拯救自己的本性。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貴”意為珍視,尊重。“大迷”意為絕對的迷誤與矇昧狀態。不尊重善人的教導,不注重不善之人的借鑑作用,看起來明智其實很愚昧,這實在是高深奧妙的道理。

自然事物的價值與人類的價值相似,完全取決於人類的發現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正不斷地把自然事物的價值揭示出來。人們如何才能發現自己存在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呢?這裡需要一個前提,即人類都能用科學家的眼光看清自身存在的意義。當人類一旦發現自己存在的真正意義與價值時,就可以從一切恥辱的動機與行為中解放出來,並將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活動中去,盡情地觀賞這個無限奇妙的宇宙。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王弼《道德經注》

善行順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故物得至,而無轍跡也。善言順物之性,不別不析,故無瑕謫可得其門也。善數因物之數,不假形也。善閉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善於旅行的人順應自然的變化而移動,不創造、不施加影響,所以運送的東西能夠到達而沒有車轍。善於講話的人說話順應事物的本性,不去區別、分析它,所以也就沒有犯錯的機會。善於計算的人能夠直接知道要計量的事物的數量,而不假借外物。善於鎖門的人利用事物的自然形態,不設置、安裝其他的東西,所以不用門閂、不用繩索也不會被解開。上面五者都是說,不創造、不施加影響,利用事物本身的性質,而不以事物的形態去限制事物性能的發揮。

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慾無惑,則無棄人矣。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資,取也。

善人以善齊不善。不以善棄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

聖人不以外部形象和為事物定義善惡優劣的方式去約束事物,不用提倡進取、優秀來壓制品行不好的。輔助萬物以規律自然發展而不以自己的意志去開創,所以說這樣就沒有毫無用處的人了。不崇尚能人賢士,使民眾不爭名奪位;不視難得的奇珍異寶為貴重之物,使民眾不去做偷盜的壞事;不讓民眾看見能引起慾望的東西,使民眾之心不致混亂騷動。總是使百姓的內心沒有慾望,沒有困惑,就沒有人為非作歹而被社會摒棄了。用善的來教導不善的,所以善的可以做不善者的老師。資是供人取用的資源。

善的人以善來整治、規範不善,而不以善來抵制、拋棄不善,所以不善的人是善人來取用的資源。雖然有智識,但是被過分信賴了。不瞭解事物本身的性質,必然會與道相沖突,所以說雖然有智慧其實還很糊塗。

蘇轍《老子解》

乘理而行,故無跡。時然後言,故言滿天下無口過。萬物之數,畢陳於前,不計而知,安用籌算?全德之人,其於萬物如母之於子,雖縱之而不去。故無關而能閉,無繩而能約。彼方執策以計,設關以閉,持繩以結,其力之所及者少矣。聖人之於人,非特容之,又善救之,我不棄人,而人安得不歸我乎?

善於旅行的人因為是靠自然規律的推動而不是依靠車馬的機械性能,所以沒有車轍。善於講話的人看到了事物發生的必然性甚至是看到了事物發生才去言說,說什麼都不會錯。善於計算的人,萬物的數據都明白地呈現在面前,不用計算就知道,哪裡還用藉助工具去計算呢?品德具足的人,他與萬物的關係就像是母親和孩子,雖然放它們離開都不會離去,所以根本不用鎖來鎖,也不用繩子來拴。別人用工具去計量,設置機關來鎖門,用繩子來拴束,能夠達到的效果很差。聖人對於別人,不僅能夠寬容,又善於挽救,這樣的人不拋棄別人,人們怎麼可能不歸順於這樣的人呢?

救人於危難之中,非救之大者也。方其流轉生死,為物所蔽,而推吾至明以與之,使暗者皆明,如燈相傳相襲而不絕,則謂善救人矣。聖人無心於教,故不愛其資;天下無心於學,故不貴其師。聖人非獨吾忘天下,能使天下忘我故也。聖人之妙,雖智者有所不諭也。

從危難中把人救出來,不是根本、徹底的拯救。人在世事與生死之間流轉飄搖,為物質的、具象的慾望與苦難矇蔽,而我用真正透徹的覺悟來教導他,使別人看不清的東西能夠明瞭,像燈一樣相互傳遞不絕,這才是善於救人。聖人沒有去教導的意圖,所以需要不善之人做學生;天下沒有學習的心思,所以不重視老師。聖人不只是自己將天下忘卻,也能讓天下忘記自己。聖人的奧妙,是智者也不能完全明白的。

【經典譯文】

第五章中老子就提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觀點一天生萬物,地載萬物,卻完全顯示不出仁慈來,就是因為順應自然之道。同樣在這裡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應該如此,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無論做什麼都應達到“善”,即依道而行。同時也要認識到天地間的萬物無論善與不善都是有價值的,真正的智者能做到“不棄人、不棄物”,保持虛空之心,不自以為是。

“善行,無轍跡”,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善於行走的人,不會留下轍跡。但它顯然不是單單從走路上說的,不是要去人們像列子那樣御風而行。而是說,善於為事的人,會順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來做事,讓它看起來像完全自然的一樣。比如,最善於教導別人的人,一定不是“教鞭加戒尺”生硬地叫學生記住,而是潛移默化地“潤物細無聲”;善於幫助別人的人,也不是完全代勞,而是暗地裡幫助,讓別人感受不到自己受了幫助;善於資助別人的人,不是成天給別人好處,而是授之以漁,讓他們能靠自己的力量來改善生活;善於治理天下的人,不是靠成天宣傳道德,成天嚴刑戒令,而是讓人民如水而行,最後道一句“我自然”。

“善言,無瑕謫”,不是說能言善辯,毫無瑕疵。就連蘇秦、張儀靠三寸之舌行走天下,也不能完全沒有一點錯誤,也不是絕對不能被駁倒的。所以說,最“善言”的就是,謹言、不言,就像佛教提倡的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多言多敗”當時時謹記。

“善數,不用籌策”,凡事不可過分算計、計劃。心機太多,逞小聰明反而造成大失,正如《紅樓夢》中所言:“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於封閉的,就像大”]沒有關楗一樣,而不能打開。其實真正的開放,還不是無關楗,而是沒有大門,沒有房屋。人們總是想建更堅固的建築,更結實的天門,更精密的鎖具來保護自己、保護財產。每天都怕別人看到自己的財寶,發現自己的秘密,生恐有人時刻想將自己佔有的財產搶去。整日裡膽戰心驚,不僅沒有快樂,反而帶來了不盡的憂愁。而真正的智者“如嬰孩”、“無所歸”、“獨遺弱”,他沒有秘密不怕別人窺探,他沒有財富不怕別人覬覦,他沒有華屋麗室所以不需要成天想著關緊大門。古之隱者,以天地為廬,草木為席,星雲為被,所以能不知憂愁苦樂,不知得失榮辱,遺世獨立,保身全性。

“善結,無絕約而不可解”,善於打結的人,沒有繩子的約束所以不能解開。打結是為了將東西綁任,人因為慾望而有所求,所求超過所用就想將它們綁在身二,然而綁得太多就會造成負擔,此時又怕這些東西失去,唯恐打的結不牢周。對於身邊的一切,他們都害怕失去,傷離別,哀病患,慟天亡,希望將所有人、所有事都牢牢地綁在身上。得道之士不會這樣,他們生於天地之間而無所佔有,只取生活所需即可,對於其他萬物他們也無所羈留,任其自然。所以和被慾望驅使的俗人不同,他們得而無所樂,失而無所憂。故有兒子死而安然自若者,有妻子死而鼓盆高歌者,有朋友死而吊之以樂者。他們從來沒有與有過,所以從來也不會失去,他們和萬物之間的聯結就是自然規律,無形的“道”,也就無法解開。

聖人就是因為掌握了“道”,能夠用“道”去用人、去用物,所以世間沒有不可以用的人,也沒有不能用的物。得道之人按照自然規律辦事這是俗人的典範,mhi那些未得道的俗人,就充當得道之人治理大卜的資用了。那些不愛惜民眾的統治者,不知道效仿有道之上的俗人,都是不明智的,自以為聰明,卻是天糊塗。此言正如孟了所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黨也”。不知不覺而不知學者,只能是愚人。

【哲理引申】

民間傳說,有兩個相識的讀書人同時中了進士,不久又被分到了相鄰的兩個縣為官。兩縣之間隔著一條大河,一年入春以後,天氣十分反常,一個縣令就想春天天氣如此反常,夏季沒準會發生洪澇災害。於是早早地就發動住在河邊的人們加固河堤,疏通水道。而另外一邊的縣令卻什麼也不做,同僚勸他早做準備,都被拒絕了。

到了夏天,果然暴雨驟至,河水猛漲,一側因為早有了準備,百姓都沒t麼憂患,悠閒地待在家中。而另外一側卻堤壩出現很多險情,為了防止洪水,人們不得不冒著大雨進行搶險,縣令也親自踩著泥水加入了救災隊伍。洪水過後,上官前來視察,聽說了縣令帶領民眾冒雨搶險的事,對其大加褒賞,而早做準備的那個縣令卻什麼也沒得到。

人們通過這兩個縣令的遭遇,來談論為官之道,在讓人莞爾之餘,也不禁陷入沉思。明明是早做準備的縣令更加具有先見之明,更加應該值得稱道,可大部分人卻將“愛民”的頭銜掛在了臨時抱佛腳的人頭上,著實不知什麼才是真正的善於為政。

歷史上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霍光輔佐漢昭帝,廢昌邑王,迎立漢宣帝,有大功於朝廷,權傾朝野,受封為博陸侯。他的家族十分顯赫,於是便有很多驕泰不法、肆意妄為的家人、家奴。

茂陵的徐生看霍氏家族牛活過度奢侈,曾經多次H書漢宣帝,請求不要過分放縱霍家,對於他們奢侈成性的生活應該及時加以制止,以免造成後患,但屢次進諫都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霍光死後,霍氏家族愈加囂張,果然不久就有人告發他們陰謀叛亂,漢宣帝下令鎮壓,將霍氏夷滅。這件事結束以後,宣帝對舉報、鎮壓的相關人員都給予了獎賞,而茂陵徐生卻沒有受到任何獎賞。因此,有人給漢宣帝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過訪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爐灶的煙囪是直的,旁邊還堆積著柴草,便對主人說:“把煙囪改為拐彎的,使柴草遠離煙囪。不然的話,將會發生火災。”主人沉默不答應。不久,家裡果然失火,鄰居們一同來救火,幸好把火撲滅了。於是,主人殺牛置辦酒席,答謝鄰人們。被火燒傷的人安排在上席,其餘的按照功勞依次排定座位,卻不邀請提“曲突”建議的客人。有人對主人說:“當初如果聽了那位客人的話,也不用破費擺設酒席,始終也不會有火患。現在評論功勞、邀請賓客,為什麼提‘曲突徙薪’建議的人沒有受到答謝、恩惠,而被燒傷的人卻成了上客呢?”主人這才醒悟,去邀請那位客人。

議宣帝聽完了這個故事,深有感觸,於是就賞賜給茂陵徐生絹帛十匹,並任命他為郎官。

真正的善於做事,不是等事情來了以後再解決,而是防患於未然。老子所說的“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如此,他不是認為“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是多麼的有這些方面的技巧,而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人們不需要行、言、數、閉、結,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善為。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歡迎關注 ,讓思想充實生活。閱讀可以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