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話版”《道德經》(二)——《德經》第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我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究竟該如何解釋?》一文中講過:馬王堆版的《德道經》是一篇先破“儒”而後立“道”的檄文,借用一個成語就叫:拋“德”引“道”(拋磚引玉)。而且我還判斷這很可能是莊子的假借之作,或者說是孔子之後的反儒尊道者之作。

上述《德經》的第一章我在那篇文章裡作了部分解釋,現在來詳細釋義一下。“上德”當然是最高級的“德”,但具體什麼叫“上德”?《道德經》裡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可是在《莊子·盜蹠》一文裡卻記錄了孔子對“上、中、下德”的定義:

孔子曰:“丘聞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長大,美好無雙,少長貴賤見而皆說(悅)之,此上德也;知維天地,能辯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此下德也。“這段孔子是誇“盜蹠”三德兼備。

莊子以寫寓言故事見長,這句話是不是孔子對“盜蹠”(盜蹠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蹠,春秋、戰國之際奴隸起義領袖。在先秦古籍中被誣為“盜蹠”和“桀蹠”)說的不必深究,但作為道家的“懟孔派”代表人物,《莊子·盜蹠》裡孔子說的“上德”和“下德”一定要比《道德經》裡的“上德”和“下德”低上一等。

《德經》的第一章的翻譯看似不難,但個別的字眼還是有必要斟酌一下的。特別是“以為”的解釋:到底是“認為”的意思還是“以之為”(把......當作)或是其他解釋?不管用哪種,你要在“無為而無以為也”,“為之而無以為也”,“為之而有以為也”裡用同樣的語言邏輯來闡述清楚,而不是靠讀後感來解釋。綜合分析下來當“認為”解釋最合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具備上等“德”的人不故意“顯德”,所以是真正的有德之人);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具備下等的“德”的人只是做到了“不失德”,所以未必真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具備上等“德”的人不刻意作為去“顯德”,也不認為這就是“德”);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具備上等“仁”的人行“仁事”,也不認為這就是“仁”);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具備上等“義”的人行“義事”,是認為這就是“義”);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具備上等“禮”的人行上等之禮卻沒人響應,於是就甩手丟棄)。這裡要補充解釋一下為什麼“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不是和前面一樣“上義為之而‘無’以為也”呢?因為你只有明確何為“義”才能去行“正義”之事,公義和正義是一定要有認知和判斷的,你不可能無以為“義”去“行義”,而“德”和“仁”對具備“上德”和“上仁”的人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沒覺得有什麼了不起。

故失道(當“禮”都丟棄的時候,所以就徹底“失道”了)。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道了,然後講德;失德了,然後講仁;失仁了,然後講義;失義了,然後講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到只剩下講“禮”的人,其實已經缺乏忠信了,就是禍亂起因)。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認知到前面“德、仁、義、禮”的人,知道的不過是“道”的“美麗表象”,其實是“蠢人”的代表)。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所以真正的大丈夫以忠信為根本,以“道”為根本,因此要去除“道”的表象,取“道”的本質)。

上一段的解釋相比之前的要偏“意譯”一些,但一切還是基於語法和邏輯:“道”是“德、仁、義、禮”的“實”,“德、仁、義、禮”是“道”的“華”。而“禮”在“道的美麗表象”中是最低級的表現形式,是一種“形式主義”的“德”,就是“虛有其表”,大家在那裡“嘴上叫哥哥,腰裡掏傢伙”,當然成了“禍亂的開端”。“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前面唯一的“薄”就是“忠信之薄”,所以這裡必定是指“居忠信之厚”。同樣道理,“居其實而不居其華”,前面唯一的“華”就是“道之華”,必定是“居道之實”,當然就要作上述的解釋。

傳統本的《道德經》在“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後面添加了一句:“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按同樣的邏輯,就解釋為:具備下等“德”的人不刻意作為去“顯德”,就認為這是“有德”。按這個標準,對號入座的可以是孔子:孔子認為古代做到無為而治的就是“舜”(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又稱“舜”是“大德”(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也就是說作為“下等德”的孔子認為“無為而治”是一種“大德”,而作為“上等德”的“舜”自己而言,採取“無為而治”算不上是“德”。

《莊子·盜蹠》裡,莊子借“盜蹠”之名,懟到孔子灰頭土臉;《秋水》裡又指桑罵槐懟孔子,道家學者對儒家學說相當鄙視。這《德經》第一章裡的“前識者”可不就是指推崇“德、仁、義、禮”的孔子嗎?竟然被罵成“蠢人的代表 ”。不管是道家的老子(如果《道德經》是老子所作,而且年歲比孔子大),接輿(楚狂士,道家),還是莊子,統統都對孔子不以為然,這也可以說是“一以貫之”。從“前識者”這三個字就可以看出,作《道德經》的人必定是在孔子把自己的一套理論搬出來之後才針鋒相對寫成的。

從《莊子·盜蹠》裡孔子說的“三德”來看,“上德”(生而長大,美好無雙,少長貴賤見而皆悅之)拼的是“顏值”:長得高大,顏值好,態度和藹可親。總而言之就是要“天生麗質、人見人愛”;“中德”(知維天地,能辯諸物)拼的是“智商”;“下德”(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拼的是“膽量”和“領導力”,更簡短些就是拼“能力”。

唉,這世界從古至今也從來沒變過,終究還是一個先看臉、再看智商(學歷)、最後才看真實能力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