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疫情後期待的社會變化之六: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

作者:清研智庫研究員郭 婧 清研智庫研究員 李婷婷

“新冠”疫情來勢洶洶,全國疫情防控進行得如火如荼。疫情期間公眾有更多的時間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審視和反思。健康生活方式引導是公共衛生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近年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雖然獲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偏低,吸菸、過量飲酒、缺乏體育鍛煉、食用野味、膳食失衡等現象比較普遍,由此引發的各類疾病問題不容小覷。

【壹】比口罩更重要的是個人抵抗力

從疫情進展來看,全國嚴防死守的管控模式效果明顯,大多數省份已經實現新增確診零增長。從疫情之下的當前來看,口罩是這次抗擊疫情的“盾牌”;從長遠來看,個人抵抗力比口罩更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硬核”的王牌。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中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定義的人群只佔總人口數的15%,與此同時,有15%的人處在疾病狀態中,剩下70%的人處在“亞健康”狀態,並且這些患病人群還處於不斷的年輕化趨勢中。光華博斯特根據國民健康與營養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高血壓人口約有1.6-1.7億人;高血脂患者將達1億多人;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有一個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看著這些驚人的數字,再回顧我們現在的疫情,我們不得不再重新思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

疫情後期待的社會變化之六: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

疫情後期待的社會變化之六: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

【貳】僅有八分之一的公眾踐行健康生活

我國公眾的健康水平整體偏低,與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也跟公眾獲取的健康教育相關信息受限相關。

俗話說,病從口入,部分公眾喜食高脂肪、高熱量、高油高鹽食物,亂吃野味,過量飲酒等都讓身體不堪重負,抽菸熬夜再加上久坐不動、缺乏鍛鍊導致公眾身體素質和免疫力逐漸低下,讓疾病有了可乘之機。《2019年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研究數據表明,中國網民平均每天用手機上網5.69個小時,過分沉溺於網絡、長時間上網也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一。

疫情後期待的社會變化之六: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

圖片來源:《2019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

2017年我國全體居民中具備基本健康素養,既能夠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並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作出正確決策的比例只有14.18%。公眾整體健康水平低下與我國的健康教育不足有很大關係。學校、醫療服務機構、社區和工作場所這些本應該普及健康知識、引導公眾建立正確健康生活方式的場域沒有有效發揮應盡之責,公眾獲取公共健康教育的條件十分有限。

還有部分公眾獲取健康教育相關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各類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但是由於這些渠道缺乏嚴格的審核機制,信息真假難辨,公眾一旦信服就會先入為主,進一步加大了有效健康教育的難度。

這次疫情讓多數公眾意識到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清研智庫“面對此次疫情,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進行了思考,並通過問卷吧調查系統進行了線上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將近八成的受訪者會期待“更加重視個人衛生”,77.88%的受訪者表示將會“注重飲食衛生,不再食用野生動物”,66.35%多的受訪者期待“重視體育鍛煉”來增強自身免疫力。


疫情後期待的社會變化之六: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

【叄】深化健康教育,加速建設健康中國

01從以治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加快建設健康中國

健康中國不應是一個醫療的中國,不是醫院越蓋越多的中國,也不是病人越來越多的中國,更不是醫療費用越來越高的中國。從千年前古人提出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到當下全社會倡導的“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健康理念的轉變深入人心。健康理念的轉變,既需要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做好健康維護等疾病防控工作,又需要全社會做好健康促進,把健康知識傳遞給每一位群眾,讓群眾成為維護健康的主人。

02推動健康教育進課堂、進家庭、進社區、進媒體,著力提升公眾健康教育成效

一方面要立足社區,強化健康教育專業人才建設,加強健康教育人才的系統化、專業化、職業化的培養,讓公共衛生研究與健康教育無縫銜接;另一方面,要實現健康教育常態化,既要進到學校課堂,又要進入家庭進入社區,強化學校、社區等基層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公眾健康教育成效。建立預防為主的公共健康教育體系,全面提升公眾健康素質,實現政府主導、部門配合、全民參與的健康教育新模式。

03脫貧不僅要脫腰包貧困,也要脫健康生活方式貧困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導致慢病,慢病導致貧困。脫貧不僅要脫腰包貧困,也要推動貧困地區居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在貧困地區進一步強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倡導科學的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眾健康素養和健康水平。

04倡導理性的疾病觀、生命觀,避免過度醫療

對公眾生命觀、醫學觀教育宣傳的缺乏,導致公眾對醫學產生了非理性期望和對醫療技術不合理的訴求。現代醫療可以為我們提供什麼,不能提供什麼,我們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是什麼病都應期望得到最快、最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我們應該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也需要公眾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健康觀和就醫觀,避免過度醫療。

報告名稱:

疫情後期待的社會變化之六: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

發佈時間:2020年3月3日

發佈機構:清研智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