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白先勇先生为什么独喜欢程乙本《红楼梦》,而且还说有幸今生有全本《红楼梦》可读?

留村人


程乙本《红楼梦》,是清乾隆年间书商程伟元所出版的百二十回《红楼梦》。现在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之作。没完成,一般也不会刻印出版。这种情况,是因为作者曹雪芹的过早去世造成的。因为小说写的太好了,虽然没完成,但是在喜爱者中间抄阅传播。程伟元是一们书商,任何能够为自己带来收益的小说,都在他的关注之下。于是,他便决定刻印出版《红楼梦》。可是,小说没写完怎么出版呢?这难不倒出版商们,程伟元找到文人高鄂,根据前八十回的提示,续写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使这部小说,成为一部完整的一百二十回的小说。

续写完毕之后,程伟元便刻印出版,挣了不少银子。这个版本,就是所谓程甲本。因为后四十回是续写的,难免就会和前八十回产生矛盾,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这些毛病,不经过广大读者的检验,也发现不了。经过读者反馈之后,程甲本续写的矛盾露出了很多。程伟元在收集了问题之后,又一次对《红楼梦》全文进行了修改。修改后,又重新整理刻版,重新出版了这部小说,修改后重新出版的版本,就称为《程乙本》。

程甲本和程乙本那一个更好呢?应该是毫无疑问的重修本更好。但这只是正常情况下的结果。比如金庸当初在明报连载武侠小说。后来,金庸又把连载的小说整理修改之后,结集出版。结集的版本肯定比连载的要好,这是勿庸置疑的。可是,《红楼梦》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后半部分不是作者的原笔。续写的很难把故事讲的圆满,也无法在繁琐的生活细节中,表现出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又使之和前八十回完全一致。为了达到前后的统一。程伟元们在出版程乙本的时候,不但修改了自己续写的部分,为了达到故事的前后连贯。还把前八十回曹雪芹的创作进行了修改。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一个普通作家修改天才作家的作品,结果注定是自取其辱的。因此,在我看来,程乙本的水平,还不如程甲本呢?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曹雪芹是天才作家。他前部分的人物设计,在后半部分人物的结局中,总会有呼应的,这样,人物的个性是前后统一的。而且,《红楼梦》是独树一帜的网状结构,前部分改掉一点,就会引起多方面多部分的改变。而程伟元为了达到续写部分与前半部分的统一,就义无反顾的这样干了。这样,就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增加了一些新矛盾。因为程伟元在出版的过程中,是假说找到了曹雪芹的旧稿。所以,他必须把前后的情节弄统一了。所以,程乙本《红楼梦》,从前到后,都有出版者改动过的痕迹。

由于续书者的思想和美学水平比曹雪芹差的很远,改过之后的《红楼梦》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远远达不到曹雪芹的水平。

建国之后,经过几代“红学家”的努力。《红楼梦》中的许多问题逐渐厘清了。后四十回是伪做的问题得到了大多数读者的认可。这时,再出版《红楼梦》的时候,出版者已经没有程伟元当初的顾虑,所以,现在大陆出版的《红楼梦》,无论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还是岳簏书社的版本,对于前八十回的内容,都不是依据程本订正,而是根据手抄的庚辰本订正,使得前八十回的内容,更接近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后四十回,再根据程本订正。这样做法,虽然前后的矛盾之处显露了出来,但读者一开始就知道后四十回是续作,也就不会吹毛求疵了。因此,我个人的感觉,建国后出版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以及岳簏书社的版本,都比程本要好。

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程本与曹雪芹原著思想性的差别。比如尤三姐这个人物。在程乙本中,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也就是说,让贾珍父子聚麀的只是尤二姐。尤三姐没有和贾珍父子乱过。但是,曹雪芹的原著中,二尤都与贾氏父子乱过。但她们特别尤三姐是被污辱,被损害者。她的心是干净的。这种人物性格上的复杂性,不是受过儒家影响,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士大夫们所能理解的。这是曹雪芹在此问题上高于同时代人的地方。高鄂们承认尤三姐是正面形象,不允许她身上有污点,于是,就努力为其洗白。这恰恰体现了高鄂们远逊于曹雪芹的地方。这种思想上的差距到民国时期也没有消失。当四大名旦们改编《红楼二尤》故事的时候,他们的道德评价标准和高鄂是一样的。他们不会认为一个有污点的尤三姐是冰清玉洁的。

白先勇先生是台湾著名作家,是国民党名将白崇禧的儿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守护者和传播者。前些年他排演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华人世界引起很大反响。以此可以看出他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付出的心血。白先勇先生

白先勇喜欢《红楼梦》程乙本,是他个人偏好。说明他的道德评价标准与高鄂们一脉相承。这很正常。

《红楼梦》从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续写的人们就不绝于缕。但是到目前为止。续写的最好的,还是程伟元和高鄂的版本。虽然它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还是最好的。正是由于程伟元和高鄂的续写,使的《红楼梦》可以以一部完整小说的形式得以流传。从这个意义上说,程伟元高鄂功莫大焉。

著名作家张爱玲很讨厌《红楼梦》后四十回,也就是程高的续作。按说,张爱玲是著名作家,其水平比刘心武们大约还是高了一点。为什么张爱玲不补写《红楼梦》呢?因为越是水平高的,越知道自己的不足,越知道,无论是谁,如果要续写《红楼梦》的结果注定是自取其辱。因为天才作家是无法模仿的。

《红楼梦》未完成,只能是个永远的遗憾。程伟元与高鄂把它补齐了,好比在传国玉玺破损的地方补了块黄金。虽然不如原来的好,但也差强人意了。因此,白先勇说过程乙本的时候,心中充满感激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所说的有幸,比之张爱玲的讨厌,起码多了几分感恩之心。高鄂补的虽然不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比其它人补的更好。


七月流火140400643


张爱玲极不喜欢后四十回,她曾说一生中最感遗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没有写完。而我感到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这部震古烁今的文学经典巨作。”

《红楼梦》(程乙本校注)出版缘起

自问世以来,《红楼梦》的研究就一直没有断过。《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取得了较为普遍的共识,但版本问题却历来争论不休。

最近,理想国出版了白先勇最为推重的《红楼梦》版本:程乙本《红楼梦》。出版的同时,带来不少读者的困惑:为什么“程乙本”这么重要?《红楼梦》诸多版本中,究竟差异几何?

因为小时候被疾病所累,白先勇无意间进入了《红楼梦》的世界,从自己读,再到美国圣塔芭芭拉大学教授《红楼梦》导读课二十余年,最后回到母校台湾大学教授三学期《红楼梦》,白先勇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不可谓不深。

而正是在这么多遍、这么多年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白先勇发现了版本之间存在的问题。关于《红楼梦》的版本,大多数人以前只有耳闻,未曾正视过这个问题,觉得“差不多就行”,较真这事属于红学家,而跟着白老师再读《红楼梦》,发现问题确实不小,在此介绍下《红楼梦》版本学的背景:

目前大陆较为流行的红学观点认为:只有前八十回的版本(以“庚辰本”为主)才更接近于曹雪芹的原著,拥有一百二十回的版本(以“程乙本”为主)的后四十回为高鹗续编,并非曹雪芹原作。然而在民国时期,经新红学大家胡适考证并极力推崇的“程乙本”则更为流行,数十年间风行海内外,影响极大。一直要到一九五四年,在发动了对胡适派《红楼梦》研究问题的批判后,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才开始在大陆失势,被其他版本所取代。

民国亚东版程乙本《红楼梦》

关于对两种版本的偏好,比较夸张的表达来自张爱玲和林语堂。前者说人生有“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后者却说:《红楼梦》之有今日的地位,普遍的魔力,主要在后四十回,不在八十回,后四十回是“恒古未有的大成功”。

读了一辈子《红楼梦》的白先勇也更为推崇包含后四十回的“程乙本”,他说:我感到我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

在他的强烈推荐下,理想国推出了这套在大陆失落许久的“程乙本”校注版《红楼梦》。

在白先勇看来,程乙本的语言文字和对人物的塑造是最成功的。



見路不走


#泛文化写作营# 一白先勇其人

白先勇作家。出生于1937年7月11日广西桂林。回族人。中国国民党桂糸高级将领白崇禧先生的公子哥,排行老八。白崇禧先生一生,共有十个孩子,七男三女。说起来也很有意思,其中九个孩子都很活泼,深受白崇禧老先生的喜爱。

可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却很内向,也很少跟兄弟姐妹们一起玩耍,当然更不会讨白老先生欢喜。但是,长大后的他却成为白崇禧先生所有子女中名气最大、成就最高的一个,他就是白先勇。

白先勇从小体弱多病,7岁时,曾患有肺结核。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于喇沙书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

1956年,毕业于台湾最早、最有名望的公立建国中学。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和马英九,连战以及朱立伦等名人共为该校校友。同考入今国立成功大学,随后转入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攻读英国文学。

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讲授中国语文和中国文学。并在那里定居,1994年退休。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

二何为程乙本

在红学界,大家通常把《红楼梦》分为;程甲本、程乙本和脂残本。

(1)脂残本,说通俗一点就是手抄本。乾隆十九年,大家把手抄本也叫做"甲戌本″。除此以外,市面上还有两种手抄本即"己卯本"、"庚辰本"。后来这三个版本在印刷出版时统称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2)程甲本,是经高鹗整理了曹雪芹前八十回后,又补写了后四十回的完备本子。我们叫它"程甲本"。这个本子出版不久,即有北京琉璃厂东观阁刻本出现,到上世纪初,木刻《红楼梦》有一百多种,都是根据“程甲本”翻印的。

(3)程乙本,应该是在乾隆五十七年间,高鹗与程伟元根据己出版的程甲本加以修订后,用活字印刷术将共计120回文稿起名为《红楼梦》,并排版加印出来。具体时间,大概在程甲本印刷完成后的大约70天左右,故名程乙本。

三白先勇为什么对《红楼梦》程乙本情有独钟

1791年到1792年之间,所有《红楼梦》的印刷本,都是经过程伟元排版印刷的。包括被我们称之为"程甲本"和"程乙本″的《红楼梦》。当时书名叫《绣像红楼梦》。作品首页,由程伟元作序,高鹗题跋。扉页是《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

被称之为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它的艺术成就和它的高度是不言而喻的。可遗憾的是,一提到它的版本归属,大家立马议论纷纷,没完没了。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白先勇以课堂讲义为版本编纂而成的《细说红楼梦》

在出版的同时,也给许多读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为什么“程乙本”这么重要?《红楼梦》诸多版本中,究竟差异几何?问得好!

(1)自从白先勇七岁得了肺结核以后,在恢复期间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直都在陪伴着他。从此他走进了《红楼梦》的世界。到了美国圣塔芭芭拉大学以后,他用了尽二十多年的心血,为学生们导读《红楼梦》。退休以后,在母校台湾大学历时三个学期,为同学们专题讲解《红楼梦》。亳无置疑白先勇教授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大家可想而知。

(2)红学大家胡适先生,在民国的时候,就曾经极力推崇《红楼梦》“程乙本”,十几年来,风糜一时,在海内外的影响都很大很。直到一九五四年,针对胡适先生的《红楼梦》研究,开始全面否定并加以批判后,从此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才开始名落孙山,逐渐被其他版本所取代。

(3)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文学家林语堂,曾经说过:《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地位,最大的魔力,主要在后四十回,而不是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恒古未有的大成功”。

(4)正如白先生在台湾大学演讲时说到:我为什么对"程乙本"情有独钟,因为《红楼梦》是我的文学圣经,指导我写作的百科全书。桂冠版在《红楼梦》出版史上应该是一道里程碑。从小说艺术和美学观点看,以“程乙本”为底本的台湾桂冠版,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红楼梦》版本。在美国加州大学,我讲授《红楼梦》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来我一直采用桂冠这个本子。作为教科书,桂冠版优点甚多,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由此可见,白先生一语道破天机。这也正是他唯独喜欢"程乙本″的根本所在。

三白先勇为什么说今生有幸能够有全本《红楼梦》可读

著名台湾女作家张爱玲,在和朋友聊天时曾嬉言:我这一生中最感遗憾的事就是,曹雪芹《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没有完。而我感到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就是,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

何其相似乃尔!白先勇几乎在每每点评《红楼梦》时都说,我最有幸的一件事,就是有《红楼梦》全本可读。白先勇之所以这么说,其理论是建立在他肯定了,后四十回出自曹雪芹之手,最低限度也应该是曹雪芹有残稿留传下来。程伟元和高鹗二位充其量不过是截长去短,修修剪剪而己。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几十年来,白先勇以“庚辰本”为底,参照"程乙本"的基础上,在程伟元和高鹗后四十回中反复比较分析得出;

(一)全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而最终能够一一接榫,自成一体,就不会出于他人之手,加上人物举止,言行、性格语调在前后亦无矛盾;特别是后半部分描写贾府繁华落去,作者寄于笔端的哀悯和追念,绝非是高鹗能够轻易写得出来的。而且后四十回由盛入衰,节奏加快、文字萧疏也都是情节发展的合理需要。

(二)诸如对秦钟、袭人、晴雯、芳官等人的具体描写,不妥之处比比皆是。失去依凭的尤三姐挥剑自刎,明显是把整个人物彻底写塌了。

(三)无论是宝玉、黛玉的定情手帕,还是蒋玉菡、花袭人结缘的汗巾,都流畅地贯穿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没有任何假借他人之手,再续前缘的痕迹。

(四)至于后四十回由盛入衰,节奏加快、文字萧疏也都是情节发展的合理需要。

白先生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一部天书,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红楼梦》的,一种是没看过的。看完《红楼梦》的人他会对人生观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红楼梦》里面到处都是中国式的人情世故;在极端复杂的宗法社会底下,该怎么表现礼数,这本书应有尽有。

作者创作时将其整个生命的经历体会都熔铸到了作品之中啦,而阅读活动进行时,读者自身的遭遇和感悟也将深刻影响其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五结束语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几百年来《红楼梦》打动了多少读者,又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读了一辈子《红楼梦》的白先勇之所以十分推崇包含后四十回的“程乙本”,正象他所说的一样,我们应该感到荣幸,荣幸的是,今天我们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为我们整理出来了一部有前有后,有头有尾的,共计一百二十回足本的《红楼梦》。

附白先勇主要作品名录

散文集《蓦然回首》

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

长篇小说《孽子》等。

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

2018年,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和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

(完)


姹紫嫣红2020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红楼梦好像也不例外!好在红楼梦是一部史书,讲明亡的史书。就历史真相来说,只有一个。红楼梦里再三再四的强调“除了四书,其余皆是杜撰”,“四书”等于“是书“。就是强调红楼梦是史书。版本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读懂红楼梦更为重要。所有的红学家们都读错了红楼梦。不管是权威的红学家还是各种其它的家们,唯一真正解开红楼梦之谜的是《红楼隐史》。


红楼勿梦


这是个很好的一问。

《红楼梦》就像一个大舞台大戏台,每一个披阅增删润色者仿佛一个角儿,都已入戏,在尽情表演。咱认为薛宝琴就是这样一个角儿。咱认为她是脂砚斋在舞台上的替身……

咱现在认为甄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这本书两个最初的作者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载体幻像影像对应映射……

秦钟。情钟。情种。情终。还有什么?汉字的音意怎么这么奇怪,不适合交流表达,或者说必须是高情商的人才能意会言传的一种文字语言。这么理解也行那么说还行再说还可以。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人的思维有一种“混沌”状态存在。

咱现在理解,秦钟二字有“警示”之意,情的警钟,情的警钟长鸣。作者很理智很传统啊。哈哈哈……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荒唐又辛酸世人同悲幻

咱认为妙玉是作者和红颜知己的双重叠加。

馒头庵,馒头古称炊饼,庵是女性出家修行之所。庵里既然有人,也就要日用消耗吃饭穿衣。

《红楼梦》作者有趣,书中的庵在记忆中有栊翠庵水月庵馒头庵,不知作者有什么深意?

人第一要务是生存,吃饱饭穿暖衣。庵里无人施舍,生存就成了问题。师父徒弟也要吃饭啊,怎么办?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一笔一笔写出,如实反映了世俗人情社会哈。

唉!!!一说明作者写作功力深厚,用的是真情。二说明读者也动了真情,是作者的知音,已入梦。

怎么办?多看后四十回和看一遍后28回,会大梦初醒。会回到现实中,原来如此啊。应该能走出梦境。

怎么搞的?108回变成了120回。后四十回绝大部分人不喜欢,是实情。

因为后28回,已不合时宜。后四十回是“一芹一脂”的原笔原意,但“书未成”。披阅增删不成功,与前八十回不对榫。

既然有后四十回,那么前八十回也应经历了披阅增删润色,所以也说明后四十回是“一芹一脂”原笔原意。除却人们所说的不如意处,咱认为后四十回写的还是相当成功的。

既然前八十回足够精彩,那么后四十回也有足够精彩之处。后四十回,回到了当时的现实社会。毕竟后28回,是末世之写。

所以,认识到这一点,后四十回也大有可看之处。毕竟是“一芹一脂”原笔原意,对于重新认识前八十回大有益处。


三月乐雨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让没有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的名人窝头翻个现大眼

四大名著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是让没有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的名人窝头翻个现大眼。这样说有人会不太同意,没关系,要用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人性常识等证据来说明一下。

先看看《红楼梦》书里自己带的100条历史常识:

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宁国府是皇帝下旨建造的,宁国府正面是五个东西走向的大门,这说的是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说的北京天安门。“主子和奴才”是清朝满人专用词语,明朝时期,太监称为“厂臣”、“内臣”,大臣统统自称为“臣”,并无奴才称谓。到了清朝,皇宫内的太监、侍女便自称奴才。贾宝玉的贾家大院天天张口主子,闭口奴才,这在大清朝的中国大地上只有一家,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宫。

贾宝玉家大院有穿龙绣装的人物出现,封建社会规定绣龙服是皇家专用服饰,是皇帝和皇子才可以穿的。贾宝玉家过年祭祖里的描写:抱厦前上面悬着只有皇帝家才能挂的九龙金匾。贾宝玉家大院满院子跑太医,太医是干啥工作的?学过历史和会查字典的同学都知道。满院子跑太医的地方除了皇宫就是太医院。贾宝玉家大院到处都是进贡的用品,就连过年放的烟火也是各处进贡的。进贡:指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给皇帝送东西称为进贡,皇帝给别人东西叫赏赐。

这些历史常识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猜测和推理思考,历史常识都不知道的红学家应该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再看看汉语文学常识:

历史记载曹寅号“雪樵”, 胡周先生说曹寅有个孙子号“雪芹”,当然曹寅家族的家谱里找不到曹雪芹这个人。按胡周先生说法就是一个号:雪樵,一个号:雪芹,爷俩成哥俩。《红楼梦》书里说的明白,借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告诉广大读者,中华民族是百善孝为先的民族,中国封建社会历来有为尊者名讳的传统,在封建社会如果遇到与长辈尊者名字相同或相似读音的字,要回避或加以变通,所谓耳可闻,口不能道也。结果是曹雪芹老先生刚说完,红学家就让曹曹雪芹老先生自己打脸,曹雪芹对其爷爷曹寅的名讳从来不避开,《红楼梦》书里多次出现“寅”字。红学家这就是说曹雪芹老先生大逆不道,毫无孝顺可言。还装模作样在书里告诉林黛玉要知道为尊者名讳的传统。

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说曹雪芹是曹寅孙子的红学家竟然没了人性常识:

红学家说《红楼梦》是以曹雪芹家为背景原型写成的小说,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结果悲催了。老仆焦大的嘴骂起人来可以说是很黑的,因为他用汉语言中凶狠,恶毒的话在骂人: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是当着贾宝玉和王熙凤及很多族人的面骂的。红学家让曹雪芹自己写书自己去捡骂,不要脸的极端表现,红学家看来是不要脸习惯了!

《红楼梦》书里最狠毒的是柳湘莲的跌足骂:“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历史有这样丧心病狂的给自己家族脸上贴骂的的吗?不学有术红学家得多么恨曹雪芹啊!竟然让曹雪芹老先生毫无人性的找人用最恶毒和无耻的话骂曹氏家族,最后还让曹雪芹老先生自己写出来,告诉广大读者骂的有道理。中华文人的精神分裂到这样的程度了吗?善良的中国人没人会相信的。这是不学有术红学家没有人性的阴谋诡计。不学有术红学家是在侮辱所有喜欢看《红楼梦》的善良读者的智慧。

一些所谓文化名人研究号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这些没有中国历史常识,汉语言文学常识,人性常识的文化名人表演了窝头翻个现大眼!《红楼梦》的读者都是上过学,念过书的,对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人性常识都是知道的,这些没常识的红学家骗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红楼梦真神


拿人文社的庚辰本和程本逐句逐字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来,程本要好于庚辰本。庚辰本都像是没有经过修改的,或者修改不干净的,很多字句显得芜杂,不够精致。像是曹雪芹书中说的增删多次中间的没有定稿的文本。而且程本后四十回是最大的亮点,使得红楼梦成为完本。而且后四十回也写得很好,因为有人怀疑后四十回的真实性,那么我们可以把后四十回列为下真迹一等。已经很好了。后人想推翻它重写,想好于它,办不到的。


之乎者也46


不想展开了回答,那样码字太多了,要旁征博引才能服众。只想说出自己的一点想法,不说论据,那要等有大把时间和精力才可能去做的事,

个人觉得,曹雪芹并非《红楼梦》的原创者,也并非写他自身的经历,他的工作是“批阅增删”“分出章节”,润色文字。真正的原作者应该是他的叔辈,或者就是“脂砚斋”也未可知。前八十回有原作者的初稿,曹雪芹润色加工而成。后四十回失去了大部分原稿,由曹雪芹独自辑补而成。因为曹家破败时曹雪芹尚在幼年,没有钟鸣鼎盛的清晰记忆,所以没有前八十回精彩纷呈,但毕竟寻线觅踪基本写出了众多人认可(除了一些红学家)的结局。所以白先生的独喜程乙本是有一定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