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亚历山大如果没有走错路,直接杀进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中国能抵挡住马其顿方阵吗?

余八百


在《秦时明月》中,便有过这样一种设想:蒙恬和马其顿帝国的残军交战,最后以蒙恬惨败收场。

玩过《骑马与砍杀》的朋友,应该对地形和兵种克制深有感悟,亚历山大就好比当时的诺德王国。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埃及、波斯、印度,横扫中东,在他手下,马其顿方阵一路所向披靡。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开始东征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

此时,六国刚刚解锁五国相王节点,秦国正在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强盛。

由于双方并未直接交战,我们可以间接对比,看看双方的强弱之处在哪里。

1、马其顿方阵

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的时候,率领的马其顿方阵战绩十分耀眼,他的战术和打仗理念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

马其顿方阵主要由步兵构成,其次是骑兵和辅助兵种,步兵又分为重步兵和轻步兵。

马其顿步兵的武器主要是马其顿长矛和盾牌,马其顿长矛有两种规格,常规的长2米,还有一种长6到7米的长矛。

马其顿方阵以64人为1个排、128人为1个连、256人为1个营、1024人为1个团,他们一个整编师合计8192人,由4个重步兵团(4096人的初级方阵)、2个轻步兵团(2048人)、1个辅助团(1024人)、1个骑兵团(1024人)组成。

马其顿军队和敌人交战的时候,依靠长矛阻挡敌人近身,然后用团队军阵的方式,将对他们束手无策的敌人打得丢盔卸甲。

但他们的士兵构成,也决定了马其顿帝国的军队适合山地作战,却不适合攻城战和平原作战。

这样一支士兵在步兵当中,灵活性很强,但他们却很考验团结性,要培养出这样一支部队成本很高,也不适合持久战。

2、战国的军队

马其顿方阵强势的地方有三点:

一、攻防兼备,敌人不能轻易近身,在步兵当中,属于作战能力顶尖的那种;

二、装备精良,从轻步兵、盾兵、长矛,有着非常系统化的装备设计,能够适应复杂的作战环境;

三、亚历山大大帝的打仗思路很灵活,他指挥的军队非常注重战术。

而这三点优势,其实对上战国时期的军队,并不是特别占优势。

亚历山大大帝如果打过来之后,他需要面对的问题如下:

一、人数上的劣势;

二、补给上的困难;

三、亚历山大的军事思想很先进,六国的军事思想也不差;

四、亚历山大不认识路,语言也不通,很容易被人针对打游击战;

五、亚历山大步兵的机动性,在六国骑兵面前,还是劣势太大了;

六、亚历山大大帝手下的马其顿方阵缺乏攻城手段,很难在这方面硬刚六国的要塞。

综上,如果马其顿方阵和六国双方挑选一处平原同等人数硬刚,那马其顿方阵胜算更高,但若是算上其它因素,亚历山大大帝会惨败。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既然大家都认为大秦必胜,那俺来说点大伙儿不爱听的[呲牙][呲牙][呲牙]。当时还没有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七国也不是什么民族国家。按照咱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向来是内斗大于外侮。别看七国平时打的不分伯仲,要是亚历山大来了,我猜是这样,三万大兵在秦西境叫嚣,吸引秦国主意。此时,六国定会借机伐秦,何况历史上六国攻秦便是在惠文王时期。然后秦军主力来函谷关御敌,赳赳老秦面临中外夹击[捂脸][捂脸][捂脸]。我们设想以下两种场景。1,老秦人无瑕顾西境,导致亚历山大破城占领河西,届时,无数人投降作伪军……2,秦人与亚历山大割地和谈,亚历山大答应与秦人共同在函谷关御敌……

综上,都是俺在瞎扯淡,毕竟大家还是希望看见团结的中国人,俺也就是结合一下国人的尿性瞎说两句,各位看个乐呵,哈哈哈


剪子理


这么说吧!欧洲所谓的大帝到中土来充其量不过是个参将的兵力!不说装备,光人数就不值一提!欧洲打仗基本是百十人的战斗,千人以上都叫大战了。亚历山大为什么叫大帝?因为他有三万步骑。中土一个小小的赵国快灭国时都能组织起40万兵力,欧洲人过来根本不够看的。假设现在还是冷兵器时代,抛开补给的问题,种花家可以统一蓝星,而且没有之一!比之现在的鹰酱强的不是一个数量级!





紫微天帝


这个是没有发生,且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

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要靠作者的想象来给双方安排了。

这事我站中国,我认为亚历山大必败!

咱们不说什么走没走错路,亚历山大直接带着军队来了,冲进了战国时代的中国。咱们不论这几个国家会不会联合起来对付外来敌人。

单来说说首当其冲的秦国。

亚历山大肯定是会从西边杀过来,所以地处西边的秦国自然会是第一个迎接敌人的。就不说秦国还没有到秦始皇时代,就是嬴泗时代,亚历山大都不是其对手。

我认为亚历山大有三败

第一败:长途跋涉

亚历山大长途跋涉而来,军团作战,最重要的就是补给问题,亚历山大同样也面临着这个问题。

我们假设他没有这个问题,途径的地区都像他臣服。

但是即便这样,士兵的精神也会有很大的影响,长期远离家乡作战,思乡是一回事。另外每天看着自己的伙伴在自己的身边倒下,心理承受也会到达极限。

而且,长途作战,士兵损失却得不到补充,加上士兵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亚历山大的第一败。

第二败:万水千山的阻隔

要想到达中原国家地区,即便是地处西边的秦国也需要亚历山大翻越崇山峻岭才可以到达。

无论是喜马拉雅山脉或者是西藏高原,亦或者是新疆沙漠地区。

这对于外地人来说,又是大兵团作战来说,未等过去,已经牺牲一半左右的士兵。

恶略的天气,体力的透支,水土的不服,都是亚历山大兵败的原因之一。

所以,这是亚历山大的第二败。


第三败:对手强大

即便这个时候,亚历山大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河西走廊,准备来一个俯冲,和秦军进行交战。

这个时候的秦国战斗力,虽然没有到达顶峰状态,但是也可以说是非常强大的。

有敌人来犯,不管你是谁,刀剑早已准备好。秦军一个弓箭阵过去,亚历山大损失三分之一的有生力量,剩下的再来一个集体冲锋,可以说基本必败无疑了。

我相信,在前两个因素的影响之下,亚历山大在秦军的铁骑之下,坚持不了五个回个。

所以,不管这个仗怎么打,亚历山大都是必败。


观复一鉴


吹嘘马其顿方阵太过了,这种方阵到了中国必然是寸步难行的。纸上谈兵没用,战国时代打的是攻城战,而不是两军对垒。

1、无法攻城。

战国时期,平原对阵是非常少见的。战国时都讲谋略,而春秋及以前才是双方对阵拉开架势干一仗。

成语“宋襄之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翻译:宋国军队已经摆好阵势了,楚军还没有渡河,宋国司马子鱼对宋襄公说:“敌众我寡,等到楚军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我们攻击他,必然取胜。”宋襄公说:“不可”。楚军渡过河了,还没有摆开阵列,司马子鱼又请示宋襄公,宋襄公依然不答应。等到楚军摆好阵列了,双方交战,宋军战败了。

这是春秋及以前的打法,双方各自拉开架势,谁也不占谁便宜,可以说是君子打法。但是到了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尔虞我诈,谁也不讲什么君子了,谁也不尊周礼了。

所以,假如马其顿到了中原来,那么可能根本没人跟他拉开架势打,你有本事就来攻城啊?面对中国的护城河和高城墙,马其顿方阵也只有干瞪眼的份,根本无法攻城。

2、水土不服、粮草不济

中原地理环境独天独厚,周边都是高原沙漠,马其顿军队就算开辟了丝绸之路(我国汉代才开辟),士兵们也得累个半死,再加上水土不服,粮草运输困难,所以马其顿军队必须速战速决,但是这时候他偏偏遇上的是中国军队,我们避而不战,那马其顿军队只能干瞪眼。

到时候,攻城攻不下来,粮草不济,又加上士兵们水土不服,那么必然撤军。

3、反击的可能性

选择攻城战,这是我们谋略上的优势,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作战形式。

但是,当敌人退兵的时候,我们的军队也许会追击,那么双方必然还有对阵的时候。

亚历山大打印度是公元前327年,这一年是秦惠文王十一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惠文王即位,虽然杀了商鞅,但是并没有废除新法,秦国这时候正是国力强盛的时候。

秦国此时应该可以动员四五十万的军队。亚历山大打印度的时候,作战人员有12万人。秦军与东征军兵力上有4倍的差距。

然后再看作战的形式。马其顿方阵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前面的长矛。首先,我觉得他这个图片有些夸张了。那么长的矛,你当是纸糊的吗?拿着不累吗?其次,方阵机动性太差,整体就像个乌龟壳。

再看我国军队的战车,战车对这乌龟壳确实没法打。但是如果我们拼着损失一批战马和战车,主动冲锋,从四面八方进攻,战马和战车虽然死在了他们的方阵前,但是他们也被堵住出不来了啊!此时我军建造壁垒围困马其顿军队,他们就成了瓮中之鳖!

所以,不管怎么说,马其顿如果到中国来,那必然是有去无回,最少也是损兵折将。

最担心的恐怕就是秦军对付马其顿军队,其他六国从背后偷袭。




GRIDMAN


大家都回答的太多了,给你来个简单明了的,小亚想来中原唯一通道河西走廊,大家脑补一下汉武帝是怎么打通的河西走廊,是霍去病的小规模骑兵走的奇袭路线,为什么因为河西走廊就是个盆,其中必经扁都口这是一个咽喉,小丫的方阵就成了曹操的联营。往后再看小一千年隋炀帝杨广开世界第一次世博会带着西征大军过扁都口官员随直接冻死一半,所以中原的西边不是那么容易进入的,再回顾一下当时亚欧的武器实力,小亚和七个葫芦娃比买就是过家家!所以小丫是祖上冒光了!


Andy46796311


一支军队,进入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首先要粮食补给,要有武器补充,要有人员补充,才能壮大,才有可能赢。

马其顿离中国上万公里,如何保证粮食供给呢?有人要说抢中国老百姓的粮,中国人和西方人饮食差异很大,亚历山大的兵,吃中国食物一定很不适应,一定吃不好饭,饭都吃不饱如何有战斗力?

武器丶人员更没有补充,人越打越少,兵器也越来越少。

由于路途遥远,到了中国也人困马乏,中国以逸代劳占尽地理之利,胜算很大。

战国时期中国军人早己经会排兵布阵,而不是街头混混式的乱打,若干人组成一个阵,充分地减少丧亡,有效地杀伤敌人,很难对付。

中国打法多样,战术灵活,军事理论高超,《孙子兵法》就成书于战国时期,试想中国人用水攻,火攻,亚历山大的兵阵还有用吗?

所以说亚历山大的兵到了中国,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提醒辣语


告诉你们什么是历史。

中国从魏国李悝变法起到秦国孝公变法达到高潮,使得中国率先进入先进的封建时代。而欧洲直到西罗马帝国灭亡才开始进入封建时代。战国之所以是战国就是因为封建生产关系之下有着对土地资源的渴望,使得七国既有打的需求,更有厮杀的实力。而奴隶制的欧洲不可能是先进封建制的中国的对手!这才是原因。难道僧格林沁的大清最精锐的铁骑打不过英国远征军,只是因为火器不行么?希望大家可以多看看书,别以为看了几本杂书就认为自己了解历史。要知道历史的背后还有历史唯物主义!还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我是小明白


对应一下当时的中国还在战国时代,并未统一,时间上亚历山大占了优势,不过他的兵种大部分是步兵,骑兵只有几千,这么点人力光是走到中国估计都要打个折扣,而且他进来的方向是面对秦国,虎狼之师不是说说而已,而且秦国兵种齐全,又是在自家地盘,可以肯定亚历山大的军队回去的可能性都没有


来世笑笑生


打仗主要打的后勤,孤军深入,前期或许可以凭借对手“猝不及防”,打几场漂亮的战役,时间一长,只有死路一条,冷兵器时代不管是战略战术思想还是武器装备,差距不大,对比日本侵华,敌我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还僵持了十四年之久,抛去美国等外界因素,中国确实很难抵抗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痛代价,但是日本也很难吞并中国,这就是主场作战的优势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