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孩子大了就想往外面跑呢?

愿愿


很多时候,“孩子”这个身份,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就是听话、懂事、礼貌甚至是服从的代名词。从小到大,很多孩子都是活在长辈给自己设定好的框框里。从培养钢琴、书法、英语到读什么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长辈认为有前途的专业……

这样的人生道路走下来,也许这个孩子会过的比较幸福美满,因为长辈一直都在看着他发展,或者长辈可以根据设定好的道路能随时帮他,这么生活下去,似乎看起来也不错——读一个好专业,找一个可以养活家人的工作,结婚生子,养孩子和老人,最后自己再慢慢变老,你的孩子再重复着你的经历,周而复始。

然而,没有人问孩子,你对什么感兴趣,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看看世界是什么样的。

他一生都活在别人设定好的框架里,做一个乖孩子,一个好学生,一个听话的员工;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从学校到家庭,从公司到住处。

他没看过世界,他不开心,他觉得没啥意思。


1964年,英国有个纪录片叫做《人生十年》。

这个纪录片的导演,准备每隔七年,去采访孩子们的具体情况,来向大众反馈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发生了哪些改变。

其中有两个孩子,我印象很深刻——

前者是一个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

他爸妈离了婚(似乎还遭受过暴力),整个人变得低沉,不愿意和外界接触。第一个七年,他没有考上大学;第二个七年,他四处奔波流浪,靠着政府给的救济金度日;下一个七年,没有找到这个人。

后者也是一个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

农村家庭长大,没什么机会去城市,真正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经典农村一家三口。这样的家庭在今日头条里应该比较常见,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孩子也大概率会子承父业,继续当农民,或者在各个城市里打工给自己孩子或者老人挣钱补贴家用。

但是他没有,他小时候就很喜欢研究物理和化学,人家从小时候就心心念念着想要出去,看看不一样的世界和人生,给自己的未来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后来,这个孩子考到了牛津大学物理系,35岁(第五个七年)的他,已经是大学的副教授了。


这个纪录片让我感触很深,可以说中国式的教育,就是让父母来引导孩子走上正轨的教育方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们容易忽略了一样东西,就是孩子的思维。不妨问问自己,你真的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吗?孩子连世界都没去过,又何来的世界观?阻断孩子未来的可能性,如何让他未来过的更好?


升职方程式


一次好友们之间的家庭聚会,发现一个特别无奈的现象,大人们因为好久不见好不容易的聚在一起,大家都在兴高采烈的聊天。可是再看看孩子们,人手一个手机,互相之间没有交流,互不干涉的都在低头玩游戏。本来孩子们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作为父母我们带着孩子聚会的目的,就是都特别希望他们能和我们一样,在未来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也能成为好友成为知己。可是眼前这样的一幕让我们都深深的自责不已,孩子们似乎没有了我们小时候那种天马行空,爱玩爱跳,经常和小伙伴们不玩到昏天黑地不回家的快乐童年了。

现在随着手机、电脑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大人们成了低头族,很多孩子们也都快成了低头族,都不愿意出门,都是常年待在家里,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手机,要么就是闷头学习,小区里、公园里等等经常出去玩的孩子已经不多啦。或许很多人会问,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经常出去玩的孩子和经常宅在家里的孩子,能有什么不一样吗?首先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当然是不一样的


西安二盖


希望对你有帮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849cd86b9c84d2ba0ccdadeec5dabec\

净宝贝日记


因为想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独子,家长给的爱太多,关注太多,所以的事情都替孩子想好,替孩子做好,孩子的意愿得不到尊重,孩子的喜好得不到发展。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绑架,按自己的愿望来规划孩子的未来,反而成了孩子的负担和牢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