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評價樑左?

wiuyo


梁左如果活到現在,也不過剛剛60歲。

43歲那年,梁左倒在了追夢的路上。時間,2001年5月19日。

在那之前,他是這樣的一個人——


梁左是個有趣的人。

在北大中文系就讀時,他曾用插隊時學會的北京平谷口音朗誦同學的新詩,當眾表演篡改過歌詞的《社會主義好》,用“革命同志”和“階級敵人”形容部分同學。畢業後和朋友在一起吃飯,他愛學周恩來和華國鋒說話,講機關領導的一些段子。和姜昆熟識後到演出後臺找姜昆,其他演員們都在忙著,他就故意衝大家嚷嚷,行啦行啦,大家都別站起來了,該忙什麼忙什麼,我就給姜昆作點兒指示。大家一起吃飯梁左也常開服務員的玩笑,譬如服務員端著紅燒肘子上來,說“您的肉來了”,他就說,怎麼說話呢?什麼叫“我的肉”呀?應該說“您要的肉來了”。

梁左(右四)和北大334宿舍同學在一起


梁左是個隨和的人。

上學時有同學看到梁左在打電話,走過去把話筒奪過來直接就給掛斷了,對此梁左並沒有急,沒有解釋這是在跟哪位通話,只是開玩笑裝腔作勢地說了同學幾句。他隨和說話的樣子特別吸引女生,有時梁左打電話叫一個女生來宿舍給人家講故事,講完再把人家送走。劇組開劇本創作會的時候,哪怕編劇寫得不好梁左也會說,你這劇本挺好,但是暫時不能用,更多時候也會具體指出,“你這部分如果改成那樣,是不是會更精彩呢?”

梁左是個認真的人。

他幫電視臺工作的同學寫晚會臺本,臺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顯示出梁左的細心:請印十份以上。①三份明早10︰00前送臺灣黃小姐。(前門飯店4033)②三份今晚9︰00前送月壇北街17號後臺交姜昆,如9︰00以後,請送建國門外永安西里甲#樓1單元2號梁左家,車等候,由梁左帶車送姜昆家。③劇組需要的份數另加。梁左在幾個編劇班講過課,相比很多講課者,梁左的備課最為認真,講課也非常仔細。講完課後大家紛紛提問,有的問題甚至和喜劇創作沒有什麼關係,梁左都一一回答。有幾個問題他回答不好,就老老實實地說,我對這個問題沒有研究,你們請教別的老師好不好?

畢業之前,梁左(中)和同學在人民大會堂聽報告


梁左是個較真的人。

大學時有一次在學校的角落梁左想和女友擁抱,就在即將抱上的一刻,他發現自己胸部口袋裡有一盒煙,就對那個女生說“等會兒等會兒”,說著連忙把煙掏了出來,了無掛礙之後兩人才抱在一起。梁左甚至主動請纓代表男同學和女生面談,充滿善意地從中斡旋,想讓雙方都不受損,只受益。他跟同學一起看演出,看完總是琢磨,這場演出到底能不能值回票錢。工作後出差有了經驗,梁左製作過一張《出差必備物品一覽表》,這張表經過反覆修訂,每次出差都照單抓藥。坐飛機多了他開始研究世界上歷次空難事故,得出結論為一旦飛機失事坐在中部的旅客死亡率最高,前面和後面的旅客逃生幾率更大,但前面是頭等艙價格太高,所以坐在後面最為合算。

梁左是個直率的人。

他在姜昆家第一次見到大山,簡單客套幾句之後馬上就說,你現在演的這些東西都是在仿學,沒有你自己的東西,如果你能把自己的長處投入到表演中就好了。他幫忙做別人做節目,在對方未開口之前,他就直接問自己能得到多少報酬。在《我愛我家》劇組時由於編劇團隊耽誤了稿子,平時和善有加的他也禁不住大動肝火,嚴厲地進行了批評。

梁左是個“虛榮”的人。

寫完《虎口遐想》和《電梯奇遇》後梁左就忙著讓姜昆出門多介紹自己,有一次姜昆忘了介紹,他就小聲提醒姜昆,你還沒介紹我呢。有一次姜昆錄節目提前通知了梁左,當天梁左帶朋友過去,事先跟人家“吹牛”說,姜昆說錄節目必須得有我,沒有我拍不成。結果他跑錯了地方自認為丟了面子,掉頭直接回了家。

梁左是個懶散的人。

他不愛運動全班是出了名的。他在宿舍聊天經常是半躺著的,在床上聊天永遠靠著被子。有女同學曾經評價說,梁左給人的印象永遠是斜著的。同學們幾乎沒有見過樑左參加體育鍛煉,以至於多年後在《我愛我家》拍攝地梁左偶爾湊熱鬧打打籃球,笨拙的動作總是被英達取笑,說他“跟蛤蟆跳舞似的”。梁左讀到元曲中的一句話下定決心離開政府機關——“本是個懶散人,又無甚經濟才,歸去來”,說是要換一種“耽幾盞酒,教幾卷書”的閒適生活。後來姜昆有意幫梁左調動工作,他就對姜昆提出要求,“你得給我找個好地方,讓我既不上班,又拿工資,想玩兒就玩兒,能睡就睡。”

梁左是個勤奮的人。

正是由於梁左的加入,《我愛我家》的劇本創作才理順了思路,加快了進度。當時他們同在西郊一家招待所集中創作,梁左寫作非常注意私密性,自己所在的屋密不透風。他有非常奇怪的生活規律,別人也不知梁左幾點睡,幾點醒,睡眠應該也不是太好,非常怕打擾,其他人過去聊天都要事先約好時間。有段時間《閒人馬大姐》拍攝節奏非常快,基本上一天一集,劇本寫出一集拍攝一集,當時梁左幾乎是在以一己之力進行創作,但沒有因為劇本問題影響過拍攝。

梁左是個有才的人。

他大學時候就專門研究過《紅樓夢》,與同學在專業雜誌上聯合發表過文章,後來還正式成為紅學會會員。在寫相聲之前,梁左發表過不少小說。從《虎口遐想》開始,他又和姜昆一起合作寫出了20多段相聲,其中很多成為經典,包括《著急》、《電梯奇遇》、《特大新聞》、《小偷公司》。而後他又開始喜劇創作,一出手就是情景喜劇的巔峰之作《我愛我家》,後來又參與創作了《中國餐館》、《閒人馬大姐》等。在梁左腦子裡,始終存著幾個鴻篇鉅製小說的梗概,他希望有機會集中精力把它們寫出來。

梁左是個深刻的人。

他總能識破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荒謬,而後力圖通過自己的筆去戳穿它。有一次他建議寫個足球題材的相聲。因為他聽說,足球運動員也開始分級,有副科級的守門員,正科級的守門員,副處級的守門員,另外教練副司級,領隊正局級,這裡有很多規矩。他說相聲裡可以寫,守門員讓正科還是副科級上場,正局級和副局級打起來了等等。這段相聲我們沒有聽到過,但這分明與《小偷公司》所諷刺的內容有幾分相像。相聲《海島遇難》的主題也非常深刻。說的是一個類似《魯濱遜漂流記》的電影五年都拍不出來,因為電影拍攝之前必須審查劇本。審查領導說,只有一個人在島上,一個人離開了組織有什麼作用?應該加一個人幫助你。所以劇本就改成兩人在島上生存。很快領導又說,兩個人研究事情無法通過舉手形成決議,不如安排三個人,還可以考慮成立黨支部。於是劇本又改成三人。領導接著發話,那不如再加個女同志,很多工作也好開展,而且既然是增加索性多加幾個,結果人數越加越多,最後人滿為患。乙問,這還是《魯濱遜漂流記》嗎?甲說,這是越南難民營。

梁左是個愛熱鬧的人。

他很講究吃,吃一個菜還要講半天,把吃飯文學化。梁左愛請客,好像是顯得很大方,但英達倒覺得是他是為了多品嚐菜品,一個人吃飯無法點更多菜,他寧願花錢請客,其實是招呼大家過去陪吃。如果覺得一個菜好吃,梁左就叫來服務員直接點雙份。有時候熟人打麻將約梁左,電話裡梁左就說,你們是不是打牌打得都特別次的那種啊?我是真不願意和你們這些人打麻將,可是“三缺一”啊我又不不能不去。大家說您到底來不來啊,結果放下電話梁左馬上就到。牌桌上剛贏了兩把梁左就抑制不住喜悅:別老放牌讓我胡,你們都應該認真打才對嘛。

《我愛我家》關機宴,梁左和王朔聊天


梁左是個孤獨的人。

學者査建英和梁左是北大同學。有一次查建英回國,第一次感覺到梁左的孤獨。當時梁左被人請去上海寫劇本,有一天她往上海撥電話,一撥通梁左就接了,高興之餘馬上開始訴苦,說是天天憋在屋裡寫劇本悶極了,連個聊天的朋友都沒有。查建英問他吃飯了沒有,他說剛才給自己煮了一碗麵。那天晚上的電話,梁左一直講到查建英兩隻耳朵生疼才掛掉。還有一次梁左和一位女同學單獨聊天,女同學能聽出梁左顯得不像以往那樣充滿快樂。有一次天早上七點多,這位同學就接到梁左的電話,她問,一般十一點以前你都不會起床,這麼愛睡懶覺怎麼這麼早就起來了?梁左說,我還沒睡呢。很長一段時間裡,梁左都是一個人在一間斗室裡編寫劇本,身邊沒有人陪伴。

梁左在賓館寫作劇本


在世間的43年裡,梁左有趣又深刻,隨和又較真,懶散又勤奮,熱鬧又孤獨,似乎是一個矛盾體。

與梁左要好的一位同學曾這樣形容他——

梁左身上有些看似矛盾的東西,卻調和得很好。他天生有一種和別人愉快相處的本事,在任何一個群體裡都容易成為中心,但他從不刻意討好別人。事實上,他說話比一般人直率、尖銳,笑盈盈的話裡常常綿裡藏針,別人抹不開面子的話他敢說,可奇怪的是總能被別人容忍、接受。

也許是因為梁左是一個活得比較自我的人,往往能夠實話實說,久而久之也就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說起來,梁左是幸運的。

他出生在充滿文化氣息的家庭,母親是著名作家,父親是黨報高層領導。梁左非常幸運地成為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大學生,而且就讀於令人豔羨的北大中文系。畢業之後,他幸運地被姜昆慧眼識珠,從事自己喜歡又擅長的行當,帶動了相聲的一段中興。轉而進入情景喜劇領域,又是與英達等高手合作,聯合創作出給觀眾帶來太多歡樂和溫暖的《我愛我家》。

梁左又是個不太幸運的。

妻女長期在國外生活,梁左享受的天倫之樂並不多,有同學形容他“根本沒有家”。最為不幸的是,他以43歲的年紀英年早逝,深夜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身邊沒有一個人。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那正是創作力旺盛的年紀,他構思的好幾部作品沒有來得及呈現出來。


如果梁左活到今天,60歲的他該是個什麼樣子呢?

30多歲就已經開始發福的身材現在應該更胖了一些,眼睛可能因此顯得更小了,眼鏡的度數越來越深。說話更加慢條斯理,北京口音裡帶著一點南方韻味,還有一些吐字不清。舉手投足依舊小心翼翼,就好像恐怕手裡的包掉了,或者腳踢到哪裡,走路還是很輕,像貓一樣,笑容可掬……


鄭捕頭


喜劇劇本、相聲臺本這類的東西,在中國一直屬於大家不屑寫,小家寫不來的境地。

梁左屬於全中國最早嘗試通俗喜劇的科班出身人員。全家恨不得都是正根兒的文化人出身,父親是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母親是著名作家,妹妹梁歡(就是梁直導出道前被誤認為的那個人)也是小有名氣的作家。他本人是北大中文系畢業,語言學院現代漢語的講師。

所以一開始寫這類東西,並不受尊重。即便是同為通俗文學的王朔,也勸慰過他:

“相聲你也禍害了,情景喜劇你也是頭牌,該往我們小說裡攪和攪和了。”

他美滋滋地說:“真的,全瞧我了?”

有時他在劇本里用了個特別得意的情節,就會和英達說:“老英達你看這個情節怎麼樣?我原本是打算留給我的小說――直接拿諾貝爾獎的!要不是你們都一死兒地求我,能這麼隨便用到這破戲裡嗎?”

80年代中後期,正經的文化改革開始從民間滲透到了文藝圈,梁左也從之前的“幫襯”正式轉入了創作階段,這段時間靠電視和廣播推廣起來的文藝形式,仍舊是以相聲、評書這類傳統曲藝為主。

在文革結束後就開始大行其道的評論諷刺型相聲,成為了80年代中後期90年代前期相聲大興的主流(相聲的第五次興起(2005 年至今)到底是相聲的東山再起還是迴光返照?),其中最尖銳的代表作,莫過於梁左的《小偷公司》。

那時的牛群還是沒有師承的野路子,馮鞏則是馬季最疼惜的徒弟,二者突破傳統捧逗方式,用對哏來完成整個舞臺表演,但是能夠完整敘述一個劇情故事的,只有《小偷公司》。在相聲開始開創電視相聲流派的8、90年代,毫無疑問的巔峰。(相聲至今經過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哪些代表人物與代表作品?)

梁左推崇馬三立先生的意識流:

“我上比巴金,下比柳青,超過托爾斯泰,不讓巴爾扎克,外國有馬雅可夫斯基,中國有馬三立!高爾基寫《母親》,我寫《二姨》!短篇,中篇,長篇,稿費,源源不斷,郵局匯款:‘馬三立,拿戳兒!馬三立,拿戳兒!’有了錢,怎麼辦?我先買一棉帽子戴……”

所以後來的《虎口遐想》,他同樣意識流地寫道:

姜:你們餵了老虎,那叫捨己救人哪,死得其所。到時候還給你登登報什麼的。你說我死了算什麼?餵了老虎一點價值都沒有。

唐:不不不,你死了也能上報紙。

姜:上報紙,頂多兩句話。

唐:哪兩句啊?

姜:“一青工遊園不慎落入虎口喪生,有關部門提醒遊人注意安全……”

然而《虎口遐想》較之梁左的其他相聲,基本類似於郭德綱甩掉了于謙的父親們上的春晚。同期作品《電梯奇遇》、《特大新聞》在劇本現實性、諷刺性和描述性上,其實都更勝”虎口“一籌,但是虎口卻因各種原因極大程度上推廣開來(當然也包括姜昆的優秀演繹)成為了梁左的代表作。而《特大新聞》面對落後的欣賞觀眾群體折戟沉沙,是現實的不公平,也是一種時代的悲哀。

說得更硬挺點:梁左最頂級的相聲作品,都是諷刺作品,概莫能外。

同時收衝擊的還有《特大新聞》之後一年,席捲全國的那場政治風波。所以在之後,梁左的作品明顯圓滑和”檢點“得多,無論是《著急》還是《捕風捉影》,所言及的內容都更小、更微不足道。

然而同一時期堪稱黃金陣容的《編輯部的故事》,給所有的喜劇創作者開闢了一條新的生路,繼而就是英達與王朔牽頭,梁左主筆的《我愛我家》。

《我愛我家》及其後的各種情景喜劇,面對中國電視劇可悲的審查制度,艱難地保留了中國電視熒屏上的最後一點笑聲。至於為什麼被審查的越來越嚴格,這點大家心知肚明。

梁左的創作生涯主要分兩段:

相聲創作和劇本創作階段。

相聲創作的巔峰期在90年代開始後不復存在,而劇本則是在90年代才剛剛開始。

之後的創作重心也逐漸開始轉向劇本創作直至去世。

他是49年以後,中國最好的三個喜劇作者之一(無論是質還是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