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儒道法


因为法家基本以政治学为主,那么这个问题实际上问的也就是三家的政治思想有什么不同。

一:儒家的政治主张

1、圣人治国


儒家理想中的国君是尧、舜那样具有完美人格的“圣人”,孔子周游列国,每逢有国君问他治国之道,他都会苦口婆心地向那些国君灌输他这一套治国方针。怎奈这些国君们虽然都有雄心壮志,但“圣人”的条件太苛刻,他们实在是做不到。孔子也知道这一点,因此自嘲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2、以德治国

德治是在周代礼法治国的基础上产生的思想,儒家属于理想主义,孟子的性善论更是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百姓个个淳朴老实,国君又是品德高尚的“圣人,”那么这个国家自然很容易治理。但现实可能刚好相反。这也就是孔孟二人的政治思想很美好,却没人能够接纳的主要原因。

二:道家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也主张“圣人治国,”但方法不同,道家主张“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无为而治。最好的治国方式就是让老百姓自由自在,甚至感受不到政府的存在。道家的政治主张接近于“无政府主义,”道家理想的社会是“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的原始社会状态。

三:法家的政治主张——以法治国

孔子的理想时代是周代,孟子的理想时代是尧舜时期,老子的理想时代是原始时代。儒家道家都是“复古论,”只有法家是展望未来。


法家不赞成“圣人治国,”相反,法家认为治国只要把法规定好了,百姓按照这些规定做事。做好了奖赏,做不好处罚(事实上只有罚,因此也叫做刑罚治国)。那么即便是一个庸人也可以治理好国家。

四:总结

儒家讲“德治”,道家讲“无为而治”,法家讲“法治”,这就是他们的不同。

儒家的“德治”适合“清官”管理“良民,”法家的“法治”适合“昏官”治理“刁民”,因此无论是德治还是法治都有缺陷。只有三家结合,用法律管住下限,用道德提高上限,再加上适当的自治,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治国之道。


霍大胜


道家思想的核心实际上是怀疑一切,这实际上主要是在进一步解释什么是“易”。

就是讲述“易”的规律,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规律,“日月交替”的规律。

因为“易”本身是象形文字,上面是日,下面是月。

道家理论基础书籍《道德经》第一句话就直指主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实际上就是怀疑一切的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从“易”的怀疑一切出发,但孔子又多了一个学习一切的思想,多了一个解决方案。

《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为什么要学?怀疑一切嘛,不怀疑一切干嘛要学嘛。

所以,道家与儒家的理论是同源的,都是来源于“易”。

“法”实际上本来就是儒家研究的内容,所以儒家教徒弟都要教“法”,只不过儒家的“法”在后世的“法家”看来需要更新,需要加强其力度,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家”实际上是“变法家”,或者是“改革家”。

要进行“变法”,学习儒家的“法”的功底也应该不低,才有资格谈变法。

法家的思想核心实际上也来源于“易”,仍然是怀疑一切,因为法家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叫“以刑去刑”,就连刑罚本身法家也是持怀疑态度的,不是必不可少都尽量不付诸实施。

所以,道家、儒家、法家,都是起源于“易”,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的把道家与法家归为一类(由于韩非子主张“君无为,法无不为”,庄子主张“君无为,而臣有为”,也有学者将韩非子、庄子并列为深得老子思想传承的两人),道家与儒家有传承关系(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儒家与法家也有传承关系(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所以道家、儒家、法家的理论根源是具有同源性的。

他们的不同,是描述事物差异性的用语程度存在不同。


河东来


这个问题很简单,直接说答案吧。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的是应天;

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应人;

管子商君申子韩非法家思想,强调的则是应事。

三家本出一源,其根源都源于的华夏“易道”思想,互有交织。

黄老庄 孔孟荀 管商韩像

葛洪说:道为三皇之学,老子为集大成者。儒为周朝之学,孔子为继承者。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

道家思想,讲的是天伦无所不包,而儒家思想,则侧重于人伦。人伦效法天伦,即为道儒之本末关系。而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实际上也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取用老子学说的的一个方面,而发展成为独立的学问分支。

法家的精髓是什么呢?循名责实,也就是说用制度来管理人,换句现代的表达方式,就是绩效管理。

从三皇时期的以道治事、夏商周的以儒家礼教治国、到秦朝开始的根源于法家思想并延续三千年的“秦政”,国家的治理理论和治理体系,是基于人越来越出离天道,人们再也难以恢复天真淳朴的客观现实而不断推进变化的。

从自然而然的道,到仁、义而化性起伪的礼教,再到循名责实的法制,可以说道儒法三家,是易道思想被赋予时代精神而一脉相承的产物。

那么为什么后世的儒道法三家又会互相非难呢?是不是既然人心不古,那么道家思想、儒家思想都已经过时,不能用于治理天下了呢?并不是这样的。

道家,应天,于是通天彻地交给道家;

儒家,应人,于是人伦纲常交给儒家;

法家,应事,于是世事应对交给法家。

互不越界,如此,儒道法便可相得益彰了吧。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方向,到具体应用,还是会更加复杂。

能够掌握其中的关键的,唯有常德不忒,用心若镜的圣王了。


平凡2850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一、儒家扬善

儒家还是很有理想的,《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猛地一看这段话,是不是跟共产主义的理想长得很像?然而在那个时代,实现这个理想的最大障碍是国家权力的世袭制,首先“选贤举能”就不可能彻底实行。

孔子的主要思想,首先从一个“爱”字出发,由近及远,从亲到疏,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礼,选贤举能之后的各安其职,各守其分。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花了更多精力劝说君主施行“仁政”,提出了一个超前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孔孟的思想主要在于“扬善”,然而恶人不听你这套怎么办?荀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隆礼重法”,“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

二、法家惩恶

荀子的两个学生韩非子和李斯最终都成为法家,韩非子更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认为靠道德教化感悟人是行不通的,“利害”才是关键,要通过法令强制规范人的行为。

法家主要在于惩恶,法令是社会的底线,既然是底线就不宜定的过高过细,否则就容易让整个社会绷得太紧而失去韧性,一旦遇到强力冲击就会瞬间崩溃。秦朝很快灭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独尊法家,严刑峻法,遇到冲击很快崩溃。

底线定的低,也有问题,会有人在模糊地带行小恶而无所顾忌。对于模糊地带,此时应辅以道德教化,形成社会舆论压力,使人自觉规范行为,或顾及舆论而不愿为小恶。

自汉代以后的中国帝国时代,有提法说中国实行的是“阳儒阴法”。其实颁布法令和推行道德都是明面上的事,不存在“阴法”的问题,倒不如说“隆礼重法”更加客观。

三、道家自然

老子、庄子关于本源问题的讨论此处不谈,道家主要主张崇尚自然、追寻天性。老子主张小国寡民,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更是彻底的追求天性自由,人生逍遥,摆脱一切束缚,遨游于天地之间。

道家尤其是庄子的理想,非常具有美感,但只能在心里梦想一下,或者极少数人试一试。如果大家都效仿,那只能是一起回到原始时代,并且没有洪水猛兽,没有暴力战争,每天和风细雨,鸟语花香,有采之不尽的野果琼浆,人人都达到了“思无邪”的精神境界。

道家理想是中国人的精神“桃花源”,现实生活重压之下,读一读庄子的文章,恍恍惚惚,美轮美奂……


兰川城


首先要明确一点,像儒家、道教、法家这样的概念,是后人的划分。如果你去跟孔子老子说什么儒家道家,他们肯定一脸茫然。

在先秦时代是没有这种严格的学派划分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是儒家荀子的学生;法家很多人物学的是黄老之术,也就是道家学说;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又推崇孔子。总之是一笔糊涂账。

当然,后世的这种划分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几位代表人物的学说思想确实有很大的区别。下面我概括一下儒家、道家和法家的几位代表人物的典型思想,他们的主要思想其实都是围绕着如何统治国家而展开的。

一、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

孔子——礼乐之治

不要把“礼”理解为“礼仪”。在先秦,礼指礼制,就是一整套区别身份的等级制度。你是什么身份,就应该用什么身份的礼。比如天子才能用八八六十四人跳舞,一个大夫如果也用八八六十四人,那就是僭越,严重的时候是要杀头的。

“乐”也不是现代用来欣赏的艺术,而是具有教化的功能,类似于现代《东方红》一类的演出。

孔子认为,用礼来规范臣民,用乐来教化臣民,天下就可以大治了。

孟子——民本、仁政

孟子处于战国时代,庶民的力量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孟子认为,想要统一天下,就要依靠百姓的力量,所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所以君主应该实行仁政,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不要奴役他们、压榨他们。这样百姓都会信任君主,外国的百姓也会来归附君主,这个君主就能统一天下。


二、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

老子——无为之治

老子认为,春秋时代天下大乱是因为人的欲望与机巧太多了。所以要让天下恢复和平,就需要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

君主要无为而治,不用自己的智慧与欲望去干扰民众的生产与生活,让他们自由地劳作。同时要去除百姓的欲望与知识,让他们无知无欲,吃饱穿暖。


庄子——避世、无用

庄子是同时具有悲观色彩和浪漫色彩的。他看到战国的混乱、残杀和死亡,认为这个社会不会好了。所以他推崇的是避世隐居,不要对社会有任何用处,才能保全性命,逍遥自在。

同时庄子又推崇一种极高远的境界,他认为要顺应自然,“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才是真正的逍遥。


三、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韩非子——法、术、势

法家的人物有很多,而韩非子是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君主治国,应当法、术、势兼用,缺一不可。

所谓法,就是制定严密的法令,并用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臣民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全部都要符合法令。

所谓术,就是君主的统治术,比如明辨忠奸、恩威并施等等。

所谓势,就是君主的权威。韩非子认为,君主必须保持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才能使用法与术驾驭臣民。



梦露居士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当时世界的东亚,南亚,西域,北方草原地区几个大的区域都产生深远影响,使得中华文化圈版图及其之大,中华文化成为当时世界的璀璨明珠。


中国文化之根,东方文化之源起于中国的周易。周易核心观点阴阳循环,彼此消长推动整个天道,地道,人道的发展与变化。早期黄河发大水冲出一个无字天书,被人们冠之河图,华夏始祖伏羲由此创立文字及先天太极图。后大禹治水成功后,发现洛水中有个石头刻着九宫格图像,于是禹王据之定九州,铸九鼎。后西周文化结合洛书及伏羲八卦,建立后天太极图即九宫格版本的。并将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周易始成。

春秋战国,天下纷争,为迎合政治需要,各大学派纷纷成立,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百家争鸣。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政治大一统成为历朝历代的主流目标,于是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以及外外来文化的影响,目前影响中国人最深,深入民族基因骨髓的思想演绎成儒道佛法四大思想。

周易中山水蒙卦阐述了了人类社会矇昧时期的艰难,以及启蒙教育达到破除矇昧,走向文明的方法。天泽履卦则是阐述人类有了物质丰收后重视礼节,发展礼仪的要求。并迎来了地天泰的盛世卦,君主仁而爱民,民而积极向上,君明臣贤,合力开创盛世。重教尚礼,君明臣贤的盛世恰恰是儒家的主张。


周易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生万物理论,以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思想为道家继承,变成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易者五术山医命相卜基本成为道家必修科目。道家更注重周易的阴阳变化的思想,并由此得到方法论人应该减少干预,无为处世,尊重天地自然之道即阴阳循环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周易中火雷噬盍卦,意指针对蛊惑人心,藏进暗处恶人雷雳的整治办法,雷电火击,用牙齿紧紧咬住不放,直至彻底消灭,正是后来法家酷吏喜欢的方法。法家主张强君,强军,削弱贵族势力,加强君主集权,提高行政政府效率。

周易中地水师卦代表战争卦,水性润下,故而一场磅礴大雨后,很快地面就干了,大雨都变成地下水了。地下水有多少,我们知道很多,但你眼睛能看到吗,地下水藏在地下虽很多我们却看不到。用兵之道恰如此,胡孙子兵法云,兵者,阴象诡道也。兵形似水。

佛家,传之于印度,收后期佛道思想影响,形成中华文化之一的中国禅道。


菁英荟


写点接地气的吧,看大家说了这么多,我就举个例子好了。

看到上面的那个美女了吗,儒家说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言,任何有悖于礼的你都必要做,不能动手动脚也不能没礼貌的盯着人家。

这样还不算完,儒家说还要慎独,没人的时候你也要注意。

最主要的是心里也不要想,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美女过于眼则目不转睛,这就是儒家。


法家说,看到前面的美女了吗,你想什么不重要,没人的时候你自己怎么做也不重要,我只管你外面的行动,而且不管是老弱病残还是年轻力壮统统一视同仁,所有的行为规定都是一样的。

道家怎么说,什么美女呀,哪里有美女,美女看多了会伤身,还是跟着我修仙吧,长生不老才是我们的最高追求,美女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昭烈名臣


儒道合流生法家,又称道生法。

在《史记》中司马迁将老子韩非子庄子放入同一列传中,称之为《老子韩非列传》。我们都知道韩非子的师父是荀子,荀子则是活跃在齐国稷下学社的儒家大师,而齐国的稷下学社在历史上一直是道家学派的大本营。

可以说荀子的思想本是儒家和道家分开之后的在此融合,而韩非子则在这层思想上选择了法家,而韩非子则尤为推崇老子,在他的著作之中有《解老》、《喻老》专谈老君爷的思想。在我们今天人看来,这可能很奇怪,但在那个时候的人看来道生法是很正常的事。

第一道家是研究治国和自然的学说,儒家则专门研究治国两者有交际,但不管儒家怎么想治国平天下,不能不遵守自然规律,而道家的道生法,正是针对儒家推崇的礼法崩坏而诞生的学问。

《淮南子》中有一个比喻,说是这世上不是没有让人觉得公平的人啊?但大家买卖东西还是要用秤。换句话说世上不是没有能判断是非的人,但大家更愿相信无情的法律更能判断是非。

关于道生法这件事以前有过争论,但在《黄帝四经》出土后,争论就少多了。《黄帝四经》出土于马王堆中,其中明确的提出了道生法这一思想。《黄帝四经》曰:“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又道来决定法律,让法律当做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依靠道来制定出来的法律,人人敬畏少有人敢犯法,在这之后关于道生法一事争论就少多了。


梁兴扬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孔子,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远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于是衰,此辟儒之患。

以上是民国时期学者李时的论述。这是当时学界的主流观点。他们认为,儒学在诸子百家中是最高明一家。“于道最为高”,并用孔子的话,加以证明,如果能被人称誉,哪必然是有过人的地主,必定在现实中能够证明的。言下之意,是说,儒学统治中国两千年,就是它“于道最为高”的证明。但是因为后期儒家,对孔子学说的理解出了问题,没有正确有解析儒家理论,解释偏了之后,儒家开始走向衰落。这都是后世儒者不争气造成的。

儒家之祖为孔子,初仕于鲁定公,鲁哀公,后不为用;遂周游列国。其学说以仁为本,论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先。弟子三千余人,最优者七十二人。其中颜回、闵损、曾参、有若、卜商、冉求、端木赐、仲由最为有名。孔子没后,诸弟子散处四方,以传其道。其孙孔伋,受学与曾参,著《中庸》,独传孔门心法。后有孟轲,传孔门之学,有所发挥,著《孟子》。其说尊王贱霸,重仁义,轻功利,谓人性皆善,人皆可以为尧舜。后有荀况,亦称大儒,其旨趣亦以孔子为标准,惟言人性皆恶,不以礼仪矫正之,则不能为善。

此为儒学之大体观点及源流。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纪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拿住最重要的部分),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易之(口兼)兼。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道家的理论,一直有很高的评价,称为君人南面之术,也就是帝王的统治术。要谦虚,示弱,不能强凶霸道。那样是无法王天下的。那些摒弃礼法与仁义的道家,其实不是道家真正的精神。如果把那些都去掉了,而谈什么“君人南面”?

道家的始祖是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其说谓人之修身治国,当纯任乎道,宜无为,不宜用智力。盖道先天地而生,无为乃其自然也。其徒有文子、尸子、庄子、列子等。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副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这个评论认为,法家专以法治天下,通过处罚的方式,让老百姓知法,想以此治理好国家。如果是刻薄之人行法,就会不教而诛,使得社会没有人情味。

法家之祖为李悝,其说以正刑名为本。盖谓治天下以法术,不宜以仁义。李悝曾经集诸国刑书,著《法经》六篇,申不害,商鞅得到传授,也有著作。申不害的著作今已失传。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有《韩非子》传世。

从诸子的源流考察可以看出,儒家道家法家,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在现实的社会管理中,不同的位置,各种学说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比重不同。儒家虽然是主流,但其它学术依然是重要的。他们是互为补充,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历史上各学派之争,应该是话语权与主导权之争。


七月流火140400643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人们称它为“百家争鸣”时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当属儒家、道家,其次则有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等。

今天,有书君就向小伙伴们分别介绍一下儒家、道家和法家各自的思想主张及其区别吧。

1.儒家

说到对现如今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大多数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估计就是儒家思想了吧,尤其是孔子,孟子,以及《论语》这部作品,儒家可以称得上是“百家争鸣”之首,现在来看,它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之一了,如今还有很多国家借鉴学习其中的思想。

儒家主要的思想就是“仁”,“仁”即“爱人”,它在政体现治上的即为“大一统”、“大同”了,儒家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儒家与其他几家思想最大的区别就是包容,正是因为这份宽容,使得我国之后对其他文化和思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包容,这也是儒家后来能成为华夏治国理念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儒家的‘仁、德、礼、义’等等思维概念都是围绕着‘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而展开论述的,由于其思想核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观点上,故此儒家思想受到了历朝历代的封建君主崇捧。

2.道家

道家的思想与其他流派不同之处在于出世,与儒墨法的积极入世相比,道家却反其道而行,崇尚无为和遁世。

是道家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点,提倡“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治国主张,其政治理念是“小国寡民”与“无为而治”,达到“损有余而补不足”,把矛头指向当时儒家所维护的‘礼’和法家所倡导的‘法’。追求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得更加顺其自然。

3.法家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法家不能算是独立的一派,他的思想源头出自儒家,不同之处在于他将儒家的礼法治国取其极端,完全依法而行,属于专制的极端,很难作为大国长久的治国方式,所以秦亡后即被淘汰。

记得之前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诸子百家》中说,无论是儒家、道家、墨家,都有一定成分的理想浪漫主义在里面,法家思想其实是最现实的,这个观点有书君也很赞同,法家思想,其实是在封建制度下最有效的一种治国思想。

法家强调治国有两大要点,一是赏善罚恶,绝不手软;二是御臣有术,君王需无喜无悲。该学派主张“以法治国”的理念而闻名遐迩,提出了一整套治国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也为以后历朝历代君主实行专制提供了方法。反对儒家‘复礼’的政治主张,认为‘法’能够“定分止争”和“兴功惧暴”,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虽然法家能认识到人有“好利恶害”与“就利避害”的本性,却无限夸大了‘法’的作用,这与现代‘以人为本’的民主治国理念有根本的区别。

4.区别

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轨迹来看,道家与儒家可谓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学说,像天空和大地一样永远不会结合在一起,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种无为是任自然的无为,即一切顺应自然,不要将人的主观意念强加于治理之中,一切皆有自然法则之手予以调节,儒家则坚持教化之功,是当中适制度已有效运行、贤德之人已各适其任以后,君王不必进行画蛇添足式的标新立异之为。

而法家与儒家的区别归纳起来则是:法家治道是不引导教化人的立身之本而妄图强制规范人的行为的治末之道;而儒家治道是通过弘扬人性中的贤性之本去抑制不肖性之本以引导规范人的立身之本,从而使民自“知所去就”的治本之道。

说到道家与法家,那就更不一样了,它俩恰恰相反,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法律是对人类的束缚,需要全部舍弃掉;而法家则主要主张用法律去惩戒人类,认为人类本性顽固,需要用权威去治理天下。

通过这些对比,或许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去了解到各种思想间的区别,对今后的生活也有一些帮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