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慶餘年:百官代表林相權利多大?細品歷史上宰相、六部的演變

電視劇慶餘年中,我們可以慶國朝堂機構中設置有“六部”以及宰相職位。

目前知道有林若甫任宰相一職,範建擔任戶部侍郎,郭攸之任禮部尚書一職。但是他們之間好像並不是上下級關係?那麼這些官職究竟怎麼演變而來?請聽我慢慢道來:

1.宰相的今生前世

關於宰相的職責,西漢陳平總結過: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宰相上對君主負責,下要統領百官,總覽政務。

慶餘年:百官代表林相權利多大?細品歷史上宰相、六部的演變

宰相林若甫

宰相官職按照職能屬性來說,最早起源於夏商時期,並一直沿用至今。不過官名和權力範圍隨著制度更迭在不斷髮生變化。

秦朝以前有宰相職能的官位

早期宰相職責不僅輔佐王公治理國家,還必須負責祭祀占卜等事宜。比如夏商時期的巫史,周朝時期太宰。

慶餘年:百官代表林相權利多大?細品歷史上宰相、六部的演變

祭祀占卜

隨著國家發展建立,需要使用大量官僚管理政務。宰相職責開始明確,只負責管理國家事務,王家事務管理職責慢慢被剝奪分離出來。(比如秦王朝時期,太宰一職就只是負責皇帝飲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漢朝時期只負責宗廟禮儀)

春秋戰國:行使宰相職能的官員為相國,又稱為相邦。統領百官,負責一切行政事務,其中著名的人物有齊相管仲、韓相段規。

慶餘年:百官代表林相權利多大?細品歷史上宰相、六部的演變

管仲、張儀

但是有部分相國只幫助君王處理外交事務,對內並無實權。比如:趙相藺相如,秦相張儀。

到了秦武王時期(戰國時期),雖然設立丞相一職,但是實際是作為相邦的副手,協助管理朝政。

三公九卿制度下宰相職能官位演變

秦漢兩代皆以三公九卿制管理朝政。行使宰相權力的官員皆出自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慶餘年:百官代表林相權利多大?細品歷史上宰相、六部的演變

三公九卿

秦朝:消滅六國,一統天下後,相邦一職被廢置。行使宰相職能的官員為丞相。與太尉,御史大夫並列。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著名的法家代表李斯就是官拜左丞相一職。

漢朝沿襲秦制,但是丞相地位也不斷變化。

漢初時丞相位高權重,拜相者皆封侯,丞相為百官之長,秩俸萬石。御史大夫二千石 為副丞相。明顯其職務在太尉、御史大夫之上。

到了漢武帝時期,丞相有名無實。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司馬大將軍為首的尚書。漢昭帝時期,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頭銜主持朝政,權位躍居丞相之上。

到漢成帝時期,改的丞相副手御史大夫為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與大司馬、丞相三足鼎立。丞相地位進一步被削弱。

三國時期,丞相權力也是起伏不斷,但是後期基本上獨攬軍政大權。魏國司馬昭擔任相國時封晉公,始執掌軍權。蜀國諸葛亮執掌軍政大權,吳國陸遜任丞相時執掌軍政大權。

三省六部制度下宰相職能的官位演變

三省制初步形成於晉朝,完善於隋朝,成熟於唐朝。無論哪一朝代,三省名稱有變但各省具體職能基本不變。宰相權力由三省長官之一或者多人行使。

慶餘年:百官代表林相權利多大?細品歷史上宰相、六部的演變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其中尚書省總覽政務,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詔令、出納政令章奏。門下省負責審查詔令內容,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

晉朝是一個制度過渡時期,為了防止相權過於集中,採取實行多相制。保留秦漢以來三公,且與三省官員都有宰相權力,共同管理朝政。

隋朝開始廢除三公,依漢魏之舊”建立完善三省制度。設立尚書、門下、內史(後改為中書)三省(其實還有秘書省,負責掌管圖書典籍;內侍省,負責管理宮中之事;但並無實權)。

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等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但是實際執行過程中是以尚書令總領百官,其中尚書令官銜是二品,然而內史令和納言皆是三品。

所以在隋朝實際以尚書令行使宰相權力。

唐朝時期沿用三省制度,但是以門下省為首,政事堂最早設在門下省,降低尚書省地位。並且唐太宗時期,以副長官尚書僕射(三品官員)掌管尚書省。並且沿用晉朝多相制,中書省的正副長官四員,門下省的正副長官四員,尚書省副長官兩員都可以行使宰相權力。其中各省正職官銜為三品,副職官銜為四品。

唐玄宗時期,為了提高行政效率中書和門下兩省合併為一省。叫做中書門下

但為了遏制相權,在採用多相制基礎上,不斷降低執政官的品級。後期讓主要讓各省副職四品官員—侍郎執行宰相權力。

而且為了防止中書門下專權,以同平章事名義調其它官員參議朝政,享有和中書門下同等權力及待遇。例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所以唐朝行使宰相權力的官職眾多而且品階較低,多為四品官員。

一省制度下有宰相職能的官位

宋元明初期制度大致相同,在繼承唐朝制度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執掌政務。但是行使宰相職能的具體官職各有不同。

慶餘年:百官代表林相權利多大?細品歷史上宰相、六部的演變

宋朝三司兩府制度

宋朝宰相官職演變分為北宋元豐改制前後和南宋三個階段。

元豐改制前,同平章事為正式官名並行使宰相權力,以參知政事為副。自然多以中書門下侍郎擔任此職務。並且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

元豐改制,宰相官名變動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南宋初,宰相官名變動為:尚書左右僕射加同平章事為正宰相。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為副職。

當然也有一些其他特殊官稱賦予行使宰相權力,如蔡京“太師總領三省事”,文彥博“平章軍國重事”。

總體來說,在宋朝宰相有了正式官名,主要以中書省和門下省侍郎擔任。繼續沿用多相制,分散宰相權力。

元朝以皇太子兼領宰相職務,官名有:中書令、司統率百官與總理政務。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左右丞及參知政事具體行使宰相職權之人,最多至十多人。

慶餘年:百官代表林相權利多大?細品歷史上宰相、六部的演變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初期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胡惟庸案案後,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這時候相權與君權合二為一。

內閣制度下宰相權力

在此之前,宰相雖然人數不止一人,但是擁有議政權和行政權。但是明成祖後,內閣正式成型。內閣初期只有宰相議政權, 為皇帝私人秘書。

慶餘年:百官代表林相權利多大?細品歷史上宰相、六部的演變

大明王朝劇照 嚴嵩


內閣中的官員一般以"某殿或某閣大學士"作為官職名。後期內閣兼管六部尚書,權力大增,擁有了行政權。

在之後的皇帝不堪政務繁重,慌於朝政。到了正統年間票擬製度成為定製。皇帝處理奏章,一般都得遵循票擬的處理意見,不能隨便越過內閣頒佈詔書。這時候內閣同時擁有了決策、議政行政權,權力空前絕後。

內閣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但是康熙雍正都勤於政務,內閣權力慢慢減少,最終失去了決策權。尤其雍正帝建立軍機處以後,就逐漸代行了內閣的部分職能

,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但是與明朝的內閣首輔相比,權力要小得多。

在《慶餘年》中宰相林若甫負責統領百官,但是同時慶帝使用鑑查院來負責監管百官。也就是說朝政制度類似於明朝前期制度。

六部官員名義上以林若甫為首,朝中大事慶帝通過林相傳達百官,在決定出兵北齊時候,慶帝也是要求林相負責協調百官。

慶餘年:百官代表林相權利多大?細品歷史上宰相、六部的演變

戶部侍郎 範建

但是各部大臣並不完全歸林相掌管,比如戶部侍郎範建擁有虎衛,直接歸慶帝管轄,禮部尚書郭攸之更是投靠於長公主,甚至官銜上可能平級。

2.六部制度的由來

六部制度出現於隋朝,由三省六部制創立。後一直被各朝沿用。

一般分為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具體職責如下:

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機關,掌管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

戶部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掌管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等事務

禮部掌管全國科舉考試、慶典祭祀及藩屬和接待外國來賓等事務

兵部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務

刑部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審定各種法律﹐複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

工部掌管全國土木興建,水利工程等事務。

隋唐宋時期六部歸尚書省管理,元朝和明初期歸中書省管理,後明太祖朱元璋廢中書省,直接管理六部。內閣制度成型後,六部歸內閣管理。清朝六部歸內閣和軍機處管轄,權力大大降低。

但是這裡有一點注意,鴻臚寺主要負責外交事務,獨立於禮部之外。所以北齊使者莊墨韓由鴻臚寺負責接待。而不是禮部郭攸之管理。

慶餘年:百官代表林相權利多大?細品歷史上宰相、六部的演變

鴻臚寺 辛其物

在明朝各部尚書官銜為正二品,左右侍郎為正三品。清朝尚書官銜為從一品,左右侍郎為正二品。在電視劇《慶餘年》中,郭攸之被下詔入獄前,與兒子郭寶坤告別時候。郭寶坤大呼:"父親官銜為二品大員,刑部無法管轄!"可見是參照明朝時期制度。

結語

總體說《慶餘年》雖然是虛構科幻歷史劇,但是在朝廷制度細節上還是把握十分不錯。這裡你可以找到歷朝歷代制度影子。這些知識希望能幫助你更好理解劇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