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99%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餛飩、雲吞還是抄手?

99%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餛飩、雲吞還是抄手?

有一天加班完,編輯部的同事說一起去擼頓餛飩,

進門坐下,習慣性吼一嗓子“兩份餛飩多點兒蔥”,老闆心領神會走向後廚。

不一會兒,又來三桌不同的客人,“老闆來份餛飩”,“老闆來份抄手”“老細整份雲吞啊唔該”......

我暗自嘀咕,什麼時候沙縣也這麼品種豐富,

結果老闆上菜時我才發現,三桌人竟然點的一摸一樣……

99%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餛飩、雲吞還是抄手?

難道,餛飩、雲吞和抄手是一樣的物種??

你也許會說,其實都差不多啦!

有些人從不較真,但這地域美食的問題在孤單君必須區分開。

東西就要有屬於自己的特點,也需要明白自己的歸宿,

一次理不清楚,那可能就是永遠不明不白了。

這種麵皮裡包住肉餡的食物,

在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名字,

就比如 餛飩 雲吞 抄手......

99%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餛飩、雲吞還是抄手?

餛飩

餛飩又分大餛飩和小餛飩,大餛飩則是品種多樣,

而裡面的餡料就是諸如豬肉、齋菜、河蝦(如果沒有新鮮的河蝦,就會改用蝦乾),

大餛飩在湯料和餡料上都比較隨意,

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偏好,就像北京的“雞肉餛飩”、無錫的“蝦肉湯餛飩”。

最家常的要數小餛飩,

隨時隨地都可以來一碗,吃完全身都是暖和和的。

小餛飩多是隻放豬肉餡,

而且講究肥肉和瘦肉之間的比例,

七分瘦三分肥,做法是用刀背把肉剁成肉餡,

配料只放姜、蔥、鹽攪拌,裹在麵皮裡。

小餛飩的皮則要求要擀得夠薄且帶韌性,

下開水不容煮破。然後再再加上紫菜、蝦米等。

99%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餛飩、雲吞還是抄手?

餛飩似乎哪裡都有,講究在湯與皮,餡兒只是一抹肉而已。

湯鮮,皮滑,一碗裡飄蕩,滋溜兒一口下去了。

老北京大酒缸裡喝醉了,就要碗小餛飩,吃了解酒;

江南這裡澡堂子裡洗餓了,要夥計去叫碗小餛飩,吃個肚飽暖,睡一下午。

以前老上海還有:晚上餛飩挑子過,樓上放下一個籃子,籃裡放錢;

餛飩挑子就將一碗餛飩放進籃裡,提上去當宵夜,多好。

大學有一個室友是正宗北京人兒,

每次早上去吃早點都得誇,

餛鈍老TM受歡迎了,

特別是那老北京兒,

隔三差五的吃餛鈍兒,

在那地兒誰都知道,

王府井北口八面槽兒的“餛飩侯”。

99%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餛飩、雲吞還是抄手?

中國人吃餃子的歷史至今已有1800多年。

據說當年出土的一批唐代文物裡,就有數十隻餛飩,

當場嚇得老教授扶了扶老花鏡,愣是蹦出一句:“以後考古工餐就吃沙縣的餛飩了。”

過去的老北京爺們兒都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讓百姓不得安寧。

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

常常帶著手下洗劫一個又一個村落,

鬧得雞犬不寧,百姓自然也對其恨之入骨,

什麼都能和吃的聯繫在一起的華夏百姓於是就用肉餡包成角兒,

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

你有多恨匈奴,就有多能吃餛飩,就這樣,餛飩成了家中常備的“基本操作”。

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99%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餛飩、雲吞還是抄手?

雲吞

記得第一次去深圳,坐了一夜的硬座,

下火車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在深圳東站吃了一碗鮮蝦雲吞麵,

當時還覺得奇怪,

居然有把蝦肉包在餛鈍裡,

後來才知道在這邊都叫雲吞。

所以,在廣東最常見“粥粉面飯”的小店裡,

經常都能聽到客人說“老細整份雲吞啊唔該”。

99%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餛飩、雲吞還是抄手?

第一次聽到雲吞這個名字,

感覺就比餛飩要文藝得多,

就好像一口氣把天上的雲吃掉,

傳說餛飩是在唐宋時期傳入廣東,

然後,加入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成為了,今天的雲吞。

99%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餛飩、雲吞還是抄手?

雲吞,一般都是做成能夠一口吞下的大小,

我在廣東吃了這麼多回,還見過有一口吞不下的雲吞。

“皮薄餡靚”,是雲吞的最高追求。

雲吞外皮以雞蛋和麵粉製成,

揉麵,要加雞蛋增加韌性,然後人手擀皮,壓薄。

餡料以豬後腿肉為上,或加入海鮮(鮮蝦為主)、冬菇等

剁勻後再用人手打出膠,

這樣出來的肉餡才緊實,細膩。

99%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餛飩、雲吞還是抄手?

雲吞和餛飩最大的區別也在於餡料。

為了提鮮,廣東人會在肉餡里加入鮮蝦、蟹子,

所以雲吞的個頭比餛飩要大,包法也隨意,隨意一捏。

雲吞常常跟竹升面搭配,

組成爽滑彈牙的雲吞麵。

這當中也有講究:裝碗時,雲吞必須要在面的底下,

一來防止面在湯水中泡太久失去彈性,

二來保證雲吞在高溫中保持鮮美。

這樣的雲吞麵,才是正宗的廣府味。

99%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餛飩、雲吞還是抄手?

抄手

還在讀大學的時候,

和女友去重慶旅遊,

在街邊的小攤子上吃了一碗抄手,

記得是叫紅油抄手,

任性的和她爭了一天。

抄手?

那時候真的不懂什麼叫地域,

只知道是從這裡來到了那裡,

後來有一天明白了什麼叫“過客”

才發現走過了人來人往,

留下的只有記憶,

帶走的只剩味道。

99%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餛飩、雲吞還是抄手?

一眼看下去,辣估計是抄手最顯眼的特徵了,

端出來的抄手紅紅火火,看起來就夠味,

抄手皮薄而滑,吃起來流暢順滑,

餡兒多是肉混雞蛋,

但是湯底和澆頭的講究就多了,

抄手大概是唯一一種用紅油而非清湯的餡食了。

吃抄手,最大的好處是流暢順滑,餡軟而鮮,

與皮與湯一起滑下肚去,來不及品滋味,也來不及辣到。

所以抄手更像是小吃,紅油滑膩,呼嚕呼嚕就下去一碟。

99%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餛飩、雲吞還是抄手?

中國那麼大,你想去看看?怕你吃不完,東西南北飲食文化的差異總能讓大家,從線上吵到線下,餛飩、雲吞、抄手雖是同根生的近親,但從餡料、麵皮、湯料和最後吃法,都有不同。然而不管你吃的餛飩還是雲吞,送入你心中的溫暖,都是一樣。大餛飩最實誠、小餛飩最治癒、雲吞最精緻、抄手最直爽。

99%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餛飩、雲吞還是抄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