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小学生阅读?

生活360x


小学阶段读完四大名著,这对于积垫文化底蕴,无疑是大有用处的。虽说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还谈不上,但是也增加了文化积累。

如果在小学至初中阶段,再读完《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就会使学生的语言知识,有了较为充足的储备。

首先说《现代汉语》。这本书,能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这诸多方面,来满足我们的求知欲。

光是语音和文字的两项知识,就解决了文字为什么会多音多意的问题。

学习了词汇知识,对于我们辨析同义词也大有好处。懂得辨析词意,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程度的轻重、范围的大小、色彩的褒贬、古今的差异、语体的不同等等。

学懂了语法,更是提高阅读分析和书面写作能力的重头戏。懂得语法,在阅读分析上,才会对语段进行准确的层次划分,并能根据语言的结构特点,概括出层意,最后再归纳为段意。

懂得了语法,在书面写作中,才不会出现用词不当,成分残缺等语法上的错误。使用起结构绵密的多重复句,乃至句群来,也不会顾此失彼,言不由衷。

至于修辞知识,有些人总是把它的使用范围局限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几个修辞格儿上。其实,修辞的范围非常之广。

它大到篇章结构的设计、以及人称的安排;小到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都属于修辞的范畴。

懂得修辞了,写作起来,才能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又更加形象生动了。

有了《现代汉语》的基础,再把《古代汉语》学好。好好体会一下古代的用语与现代的用语有何不同。另外,诗词歌赋,作为古代的文学作品,在语法和修辞上还有哪些特点,也需学懂弄通。否则,翻译文言文和鉴赏古诗词,还是无从下手。

可见,把上述的工具书学好,而且要抢在上高中之前学好,这对于一个有培养前途的孩子来说,才是打了有准备之仗,有把握之仗啊!


大鹏142599151


在小学阶段,读四大名著是可以的。

01 兴趣和爱好

30年前的我,正在读初中,当时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表妹,天资聪颖。她除了完成学习任务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逛新华书店。每去书店总是半天,到吃饭之时,姨父总是去书店,喊她回来。时间久了,姨父嫌这样太麻烦,索性就从书店买回了四大名著。



从那以后,表妹每次做完作业,忙完了其它小事事,就坐下来认真阅读。记得,好像是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把四大名著看完了。闲暇之时,她也喜欢讲讲四大名著里面动听的故事。这种习惯,既锻炼了他的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又锻炼胆量。




02 收获

良好的阅读习惯,大量的课外阅读,她涉猎了各方面的文学知识,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学素养。尤其是小学时,她最喜欢阅读的«少年文艺»、«故事会»等等让她受益匪浅。高中毕业,她考取了山东大学外语系,后在清华大学外语系读研,现已博士毕业。



03 长期受益

工作后,回家的时间少了。春节回来,我适逢遇见她,一阵寒暄之后,曾问过她,“你的英语是怎么练出来的?” 她笑着说,“我面向大树都能说半天。我没事的时候,就用英语来复述我所看过的四大名著,并且把它录音下来,自我检验口语水平和其它能力”。

后来,她也多次提到,四大名著陪伴了她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甚至到博士。

以上所述,虽为小事,甚至是特例。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阅读习惯,优秀的精品之作,能使人终身受益。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小学生,从小阅读四大名著。当然,如果在良师或益友的指导下,秉承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念去阅读,那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圩鑫法务


上次在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分享了如何引导她的孩子读三国演义。她的经验是先给孩子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孩子有兴趣了,再读文字版三国演义。

回家后,我也冲动的想着如何引导我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读四大名著。

冲动过后,我开始冷静下来,思考在小学阶段是否需要引导孩子读四大名著?

从升学角度,也许必要。之前有个小升初的妈妈建议过我小学一定要读完四大名著,考试必考。

如果不考虑升学这一点,在孩子如此紧张的时间表中加入读四大名著这样的大部头作品,有没有必要?

我记得我是小学五年级读完了《西游记》,六年级读的《红楼梦》。当时没有动画片和电视节目,家里也没用其他的儿童读物,所以才读了大人的书。我把《西游记》当成了一个个探险故事,读《红楼梦》感受了服饰,美食,宝黛爱情悲剧。不喜欢读《水浒》和《三国演义》,直到现在也没有完整地读完过。回想起来,基本也就是看个热闹。

那么,四大名著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什么是这四部被称为四大名著?

百度了一下,“西游作者,吴承恩是明朝的,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红楼梦,曹雪芹,清朝。所以,四大名著的说法,是清朝之后才能有,经过小编查证,四大名著的说法,是建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在“1978—1984年期间对个人影响最大的书”的调查结果中,位列前三名的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排在第五名。

这样看来,四大名著的说法,真的是近现代形成的,对国人影响很大的一种结果。而伴随着四大名著在民间的影响力增大,有了强大的民意基础,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四大名著被搬上电视荧屏,四大名著的影响力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四大名著呢?四大名著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呢?

我不是中文系的,所以百度了一下。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四大名著是一份宝藏。在那里财富无穷。

它是一个阶梯,让你在自我修养和能力累计方面,更上一层楼,得以穷千里之目。

比如《西游记》,神魔鬼怪,是这四部名著里,最神奇的一部,讲的也不是凡人的事情,但是大家都爱看。而且从中还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取经的团队精神,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一个完美的团队,唐僧是凡人,却会念紧箍咒,能管住孙悟空,这就像企业公司里,再能的员工,也要服从管理制度。而且,《西游记》对小孩子来说,最具有启蒙意义,一提到孙悟空,多少80后都神情激动。《西游记》也是最多被改编的一部著作,从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刘真伟《情癫大圣》,动漫电影《西游记只大圣归来》,西游记被多次改编,而每次改编拍摄后,总能带来很多新意,丰富了《西游记》的内涵。甚至现在,西方人也喜欢看这本书,研究中国古人是如何通过想象力发现了克隆技术——孙悟空拔根猴毛就可以变出很多的自己。

《三国演义》,整部书结合历史,虚实结合。从桃源三结义,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争霸。苏东坡写过一首《浪淘沙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见,三国的历史对后世影响之大,“人生如梦”,现在想起看央视94版的《三国演义》还是很清晰,正如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歌词里,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不管你是从事什么工作,看看三国,总是没错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三国,能知道天下兴衰,也能知道个体要如何在时代的背景里去抉择。读三国,从里面的人物中,得到启示,刘备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曹植的七步诗,对同室操戈进行的批判,常常被提起警示。而且,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如果研究从事军事,不读《三国演义》是不行的。

《水浒传》,是北宋末年的事情,这部书在封建社会里可以说很异类,整部书讲的是没有什么背景的”草寇“,一群草莽出身的英雄,逼上梁山,聚义成军,号称”梁山军“。好比,科班出身的和野路子出身的,结果野路子出身的,倒能打败科班出身的。在人类的战争史上,很多的将军,并不一定都是什么军事名校毕业,或许之后在经过实践,总结,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更能塑造军事才能。小编认为宋江作为梁山英雄的头领,他不仅仅是有军事才能,更是一位有着非常高明的组织才能的头领,很善于”笼络人心“,比如,遇到李逵,听说他没银子花,就马上给了李逵二十两银子,从此李逵认准了宋江做大哥。还有矮脚虎王英,没有老婆,宋江就答应一定给他说一门好的婚事,三打祝家庄后把扈三娘说给了他。宋江,还对晁盖对梁山的立足点进行了改革,把“聚义厅”改名“忠义堂”,竖起,“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这样梁山便闻名天下,108位梁山好汉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被称为“文学巨匠”,鲁迅和胡适,这两位近代名人,在文坛上可谓领袖地位,他们对红楼梦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从《后楼梦》延伸出“红学”,“红学家”等很多的学派。鲁迅说,自从有了红楼梦,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对于《红楼梦》的价值,地位和启示,只能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来描述了。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包罗万象,有这部书,国人在世界上的自信心可以打满分了。英国人说,“有一位莎士比亚就够了”,中国人也可以说红楼梦是我们的骄傲。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四大名著非常不适合青少年阅读。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这个时期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个时期去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包括很多著名的古典名著)都是有害无益的。

我认为在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建立团队意识,让孩子明白个人的能力与团队的协作相比是次要的,要把自己融入团队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我们的古典名著传达的恰恰是相反的意识。

《西游记》

整个西天取经过程基本上就是孙悟空包打天下,这个过程没有一个案例是团队协作集体干掉一个妖精。

与此相反的是,书中取经团队对于孙悟空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倒是处处掣肘。领导唐僧什么活都不会干,只会念紧箍咒——除了是累赘,而且大部分决策还是错的。队友都是猪队友,任何时候也指望不上有什么帮助。

这么一本书读下来,就会给孩子传达这样一个观念——只要自己有本事,不能去指望别人,领导都是累赘队友都是拖累。这些观念对于孩子是非常危险。

过于强调个人意识至上,而盲目忽略集体和团队的作用和影响,很难培养与他人协作、向他人取长补短的能力。

《水浒传》

三观不正。

只要个人有点本事,就可以无所顾忌杀人放火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整部书传达的都是无视次序,无视纪律——偏偏还不受任何惩罚,反正是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种观念对青少年的毒害非常大。

尤其是正处于个体意识觉醒的初中生,要求独立、要求自我的意识日渐加深,如果看水浒时不懂得辩证地看待乱世背景下的个人行为选择,容易学习模仿粗鲁武断的行事方式。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被很多人推崇,其实也很不适合青少年阅读。

比如战争本来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的实力,组织能力、训练能力与指挥能力,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变成儿戏。战争大都是两个将领直接单挑,军队都是吃瓜群众,其中一个被PK掉了,另一个“挥军掩杀”就可以了。其实真正的古代战争将领的个人武力值远远不如个人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重要。

三国演义无限扩大所谓“妙计”的作用,只要诸葛亮鹅毛扇一摆,想一个“妙计”就可以决定战争胜负。其实诸葛亮所谓的“妙计”不管是伏击还是水淹火烧在古代战争中发生的概率非常小。只要是智商正常的将领不犯低级错误,怎么可能被这种小儿科般的“妙计”反复算计?

古代军队行军、扎营等等都有规则。行军有骑马斥候,四个方向都放出去几十里,这些甚至都不要将领安排,一般的“伏兵”怎么可能近距离靠近军队?扎营有伏路军——就是营地前的暗哨,也是要从营地放出去好几里,劫营什么的你靠近军营几里就会被发现。然后或者响箭、或者锣鼓,远远的就能把信息传递给军营。

最让人无力吐槽的是,三国演义有很多夜战描写——这基本都是扯淡。古代由于营养条件很差,大部分军人都有夜盲症,在没有无线电的时代,夜晚作战将领根本无法指挥军队(白天都是靠旗帜、锣鼓等传递信息),所以古代任何合格的将领都不会去选择夜战,劫营什么也不用想了,因为夜战你被自己人砍死的几率与被敌人砍死的一样大。

中国的古典名著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无限扩大个人能力的影响,将真正决定性的组织能力、系统影响、团队作用贬低到无足轻重的地步。

现代社会未来的竞争都是团队的竞争,良好的组织、团队的协作远远比个人的能力重要。

如果不让孩子从小建立这个意识,让他们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被潜移默化的灌输只要个人有点本事就可以包打天下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的。

另一方面,尊重次序、遵守纪律也是青少年必须建立的基本观念。

如果觉得自己有点本事就可以如同中国古代名著那些主角那样为所欲为是要吃大亏的。很不幸,我过去就是读这些书潜移默化的受害者。

《红楼梦》

这是青少年的大毒草。

先讲一讲这本书的时代背景。

明末清初是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期。这个“登峰造极”的意思是对人性的扭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就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点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往往是表面道貌岸然内心男盗女娼的伪君子。在这个盛行伪君子的时代恰恰对女性的摧残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明清官宦家或者富裕家庭的女子是过的什么生活。

简直骇人听闻。

女人生下来就是圈养,出嫁前只能在一个院子里待着,绝对不能出门。出嫁后就是在夫家的院子待着,绝对不能出门。所以,女人从出生开始就决定了无期徒刑的命运。

有的家庭的小姐出生后只能在绣楼待着,下楼都不准,几十年吃喝拉撒都在楼上——等待出嫁后进入另一个绣楼。那个时代富贵家庭的女人一辈子就只能待在两个院子。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参观一下山东孔府的旧宅。女人的院子只有一个进口,古代这个院子的大门长期紧闭,日夜都有一个寡妇来守卫,防止女人跑出去,院墙上还有一个口子,这是送水送食物的通道——是的,送水送食物都不开院子的大门。

女人不仅是圈养,还有生理上的摧残。这就是著名的裹足——这完全是为了满足一些变态读书人的特殊嗜好发明出来的玩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去百度裹足的图片,非常恶心,这里就不贴图了,免得让大家心理不适。

重口味的同学还可以百度一下古代读书人对于三寸金莲的几十种玩法,保证你看了想吐。古代裹足的女人是非常脆弱的,在院子里圈养的时候偶尔去见一下自己的父母也要仆人用车拉着过去,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这个画面。

大家想一下,一个女人生下来就被圈养无期徒刑,然后几岁开始裹足,把脚扭曲成畸形,她们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状态肯定是非常不健康的。(过去非常流行的清穿小说让很多现代女人着迷,实际上如果真让她们穿越到明清时代富贵家庭,绝对是生不如死。)

好吧,红楼梦就是这样时代背景下描写官宦家庭女人生活的一本书。

这样的书,如果外行看个热闹,也许看到的就是一群女人生活的琐碎杂事,穿插一点诗词曲赋,学不到什么东西。

如果你真正看懂了呢?就是描写一群变态女人的畸形扭曲的生活,就是明清版的《女性疯人院》。这是非常不适合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阅读的,是不折不扣的大毒草。

比如,大观园的女人们整部书可有谁出了园子?为什么林黛玉弱不禁风而且又脾气古怪?(裹足+圈养)同样,大观园的女人们经常有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是很难理解的。

举个例子。

贾瑞看上了王熙凤——如果在现代社会,一个已婚妇女面对一个年轻人的追求,即使看不上他,保持距离即可(说不定内心还有点小窃喜),但是王熙凤的行为就很奇葩:

整死他!

几番设局把贾瑞活活整死。当然,书中故意将贾瑞这个人描写得人品很差,让读者不去同情贾瑞,而忽略了王熙凤这个事件中极度扭曲的变态心理。

最关键的是,贾瑞被王熙凤整死后,身边的人居然没有一个觉得王熙凤过分,王的贴身丫鬟平儿就曾说过:“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东西,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

看看,周围一群人心理都是同样变态。

类似的例子很多,你不用心都是看不出来的,作者尽量美化这种女性被圈养被摧残的疯人院生活,所有阴暗扭曲的东西都是曲笔暗示,真正读懂的人即使是成年人也会心里不适,更何况青少年。

四大名著不是不能读,但坚决不建议三观正在形成阶段的青少年读。如果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形成了自己的三观,能够正确理解判断小说的意义,多读也无妨。”

对比一下双方论点,很有意思。比如《西游记》里的团队合作。我自己是没太看出来有团队合作,当时只感觉猪队友太坑人。

我个人倾向第二种观点,目前小学阶段不赞成引导孩子读四大名著,他自己如果喜欢读也不干涉,但注意观察引导。

我个人建议孩子们把底层的学习方法认知类的书《好好学习》《认知天性》《第五项修炼》等好好看看,时不时重温一下。正确的学习方法,系统的思维方式比什么都重要。


小涛说天下


谢谢。

四大名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写尽了从东汉到清中期的世间百态。由于作者都是文学功底深厚的大师级人物,所写的语言文字多是半白话文,有些地方涉及到了诗词歌赋,有的地方出现了文绉绉的古文,如果按小学生的理解程度,很难读懂。

只不过是大概齐知道故事情节,读了好处不会太大,因为他们尚在识字初级阶段,书中有些句子词语不能吸收明了,所以本人建议课外欣赏欣赏可以。

主要的任务还是投入学习中来,知识来源于日积月累。先学好书本里的古诗文言文,有了基础后,到初一的时候去读四大名著比较好。

如《三国演义》第三回截取一段,小学生看了这段他们能明白说的是什么吗?

卓婿谋士李儒曰:“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卓大喜,遂上表。其略曰:“窃闻天下所以乱逆不止者,皆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之故。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臣敢鸣钟鼓入洛阳,请除让等。社稷幸甚!天下幸

再如《水浒传》楔子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天香影里,玉簪珠履聚丹墀;仙乐声中,绣袄锦衣扶御驾。珍珠帘卷,黄金殿上现金舆;凤羽扇开,白王阶前停宝辇。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小学生的孩子们如何解读呢?所以说还是在初中时期读四大名著比较好。

以上只是我一家之言,孤陋寡闻,理解的有些唐突,还请见谅,谢谢!!!


禅悟净慧


首先要看在小学什么年龄层次。如果是小学一到四年级的话,那么名著建议还是先不要去学习。因为孩子在小学一到四年级还处在心智发育的阶段。对于名著要表达的磅礴内容,深刻的哲理。是难以理解的,可以选择名著中的一些经典章节或者故事,先培养孩子对于名著的兴趣。

其次,如果在小学五年级一直到初中的九年级。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孩子是可以进行名著的阅读了。如果配合上相应的讲授能力和对于名著课的精心的教学设计。五年级及以上的孩子是完完全全可以学习足本的名著了。

最后读名著的建议是不建议读青少版,删减版和改写版。建议读足本的名著。版本的选择也是老师对名著理解是否透彻的一个检验标准。很多很多学校里的老师都存在着,对于名著断章取义,一知半解。所以说让孩子读名著,不是让孩子了解章节,是让孩子提高他的综合文学修养,以及形成适合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呲牙]




慧精牍


在我的经验里,家长在咨询课外阅读选书时,几乎最多被问到的就是有关四大名著的问题,无论是一年级的孩子,还是已经进入中学的家长,都在问:什么时候读四大名著比较合适?书店里那么多种,我该选哪一种?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四大名著读原著,对于小学生来讲,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四大名著虽然是明清小说,语言接近近代汉语,但还并不是完全的白话文,而且都是大部头的书,上百万的字,通俗的儿童文学都是一个挑战,何况文学性与思想如此强的四大名著呢?


另一方面,一些改编的名著,不管是幼儿版,青少版,美绘版,插图版,无障碍阅读版,都只是将故事情节进行了脉络式的梳理,而其中的思想性与文学审美则无从谈起,更多的情况只是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的一些基本情况。而有些的改编更是离谱,《西游记》删掉了三打白骨精,《红楼梦》林黛玉第一回就进了大观园……


那么,是不是小学阶段就不读四大名著了呢?也不是,还是要读的,但是选什么样的书去读就非常关键了。


比如我会推荐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去读江西美术出版社注音版的四大名著。


因为这套书是通过四大名著的故事,来帮助孩子认字,识词,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这对于一二年级的同学来讲,阅读四大名著的目标就算达到了。定位非常准确。


到了三四五六年级,我推荐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四大名著美绘版》。因为这套书是改编的最成功的版本。既保留了古典名著的风格,也改编了一些难懂与不宜的情节。而且非常尊重原著。



这个时候,不仅是读原著,其他的一些相关读物也可以读一些。比如最近有一套《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以讲故事的方式,将红楼梦里美好的,适合儿童阅读的,娓娓道来。没读过红楼梦的,可以培养读原著的兴趣。如果读过了红楼原著,再来读这个,还可以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除此之外,这个阶段一些名著的影响作品也可以选一些看,比如经典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还有“小戏骨团队”的《刘姥进大观园》《水浒传》都是很适合孩子看的。


最后,说到原著,大家认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就可以了。 这个无需多言,因为这是审定最严格,也最权威,最普及的原著版本了。但是,要强调一点,这是普及读物,不适合研读的。




我是 @林老师讲作文,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或受益,别忘了关注、转发。任何有关孩子语文学习的问题都可以与我交流。我将竭尽所能帮助家长朋友。


林老师讲作文


小学生真的不适合读四大名著!不要再被误导了!

人人都应当阅读经典。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经典的含义肯定不一样。秦春华老师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出发,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公认四大名著是经典,但是小学生适合读四大名著吗?

您认为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如果不适合,您认为是否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改编四大名著?您认为适合孩子阅读的经典是什么?

暑假带女儿去旅行。一路上,女儿缠着我不停地讲故事。肚子里的存货早就被她掏空了,不得已开始讲三国。翻来拣去,竟然发现三国里能够适合小姑娘听的故事实在不多。绞尽脑汁勉强搜刮了一个“蒋干中计”,女儿倒是听得津津有味。等她睡着之后,妻子很认真地对我说:“以后你别再给孩子讲蒋干中计这类故事了。一来情节太复杂;再说这种骗来骗去的故事孩子听多了不好。”一语惊醒梦中人。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计谋计谋,说白了不就是骗人吗?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应该过早接触这些内容。

妻子说完就完,我的职业病却发作了。自从痴迷于教育以来,任何事情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教育问题。倘若“蒋干中计”不适合孩子听,那么三国里的其他故事呢?再往深里想,书店里形形色色各种版本的“四大名著”琳琅满目,家长一摞一摞搬回家让孩子读,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可是,“四大名著”真的适合孩子阅读吗?

四大名著或并不适合孩子阅读!

先来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书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尤其是《三国演义》,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知道“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几个故事。小时候,每天中午忙不迭地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收听袁阔成播讲的评书《三国演义》。然而,“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老话早就在民间流传。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少年人血气方刚,心性未定,难免不会猴儿学样;三国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老读三国是为贼”,深谙世故的老年人读了之后愈加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这样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要加以提防,更何况是不能明辨是非,易受影响的孩子!

按理说,《西游记》应该最适合孩子阅读。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各类神仙妖魔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最容易勾起孩子阅读的兴趣。然而,这部书从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其隐含意义极为深远宏阔,远非孩子所能理解。书中随处可见“修持”“菩提”“元神”“禅心”等字样,蕴涵着浓重的佛教色彩,反而最不适合孩子阅读。

最后来看《红楼梦》。这部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地位。其思想之深刻,文字之精美,艺术价值之高,几乎无出其右者。上至王侯将相、学者大师,下至贩夫走卒、野夫村妇,无不为之痴迷。然而,从教育的角度看,这部书也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

上面分析的是内容,单就文字而言,我认为也不一定适合孩子——特别是小孩子——阅读。四大名著半文半白,《三国演义》更近乎是完全的文言文,和现在的白话文其实还有相当的距离,小孩子读起来困难很大。即使勉强读下来也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地看完故事了事。至于小说结构布局之宏大精巧,人物性格之生动鲜明,语言运用之神妙隽永,这些美学上的价值更非低龄儿童所能理解和领悟。

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经典也很有限

实际上,所谓“四大名著”的说法流传时间并不长。《水浒传》和《红楼梦》之所以影响巨大,一方面和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有着直接关系。胡适等新文化巨擘推崇这两部书,固然基于其本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官逼民反”和对封建大家族的批判主题客观上契合了当时革命和反封建的政治诉求。另一方面,虽然陈独秀、胡适等人扛起“文学革命”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然而,除了《水浒传》和《红楼梦》等少数精品,几乎找不出其他堪称经典的白话文作品。因此,至少在1949年以前,并没有所谓“四大名著”之说。明清之际的“四大奇书”“四大才子书”和后来的“四大名著”并不完全吻合。这一说法的大规模流行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业大繁荣之后才出现的文化现象。当然,名著自有其思想、文学和艺术上的价值与地位,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以及作家个人命运的际遇,即便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也不可避免地杂糅了不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糟粕,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苛求作家在写作时会顾及到孩子的阅读和教育。他们并没有这个义务。但是,作为教育者和家长,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却不能不考虑孩子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征,以及价值观的引导,批判性地帮助孩子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无论这些作品是经典还是非经典。我们有这个责任。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也不一定适合让孩子过早接触。比如“田忌赛马”。田忌之所以能够战胜齐威王,是因为他暗中篡改了比赛规则,没有按照“上驷对上驷,中驷对中驷,下驷对下驷”的要求提供符合比赛要求的赛马。实际上这就是作弊。这类故事听多了,孩子难免不会认为,只要能够取得比赛胜利,是否诚实和遵守比赛规则是不重要的。再比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十六计”,不少计谋是描述如何骗过对手,赢得最终胜利。“三十六计”在冷兵器时代固然具有军事上的价值,但在现代社会,如果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则会严重损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社会和谐。有些计策,如“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上屋抽梯”“反间计”等,先不论其具体内容如何,仅从字面上看就令人毛骨悚然。倘若孩子过早接触这些阴谋诡计,对他们的心灵成长而言,将是多么可怕的一幅图景!

那么,到底哪些文学经典适合孩子阅读呢?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看到的结果大多数是四大名著再加上一些世界文学经典,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徒生童话》《海底两万里》等等。不是说不应该让孩子去读国外文学经典,而是翻译作品总归和原作隔了一层。即使译者的水平再高,也很难让孩子从中体会汉语文学作品的魅力,更不用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了。当我给女儿读“弗吉尼亚的兔子”时,我完全不知道“弗吉尼亚”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我倒宁愿给她讲讲“宁夏的兔子”,起码她知道那是爷爷奶奶住的地方。

这些工作并不容易,但必须要做,而且要由专业人士有意识地去做。我认为,为了有效提高孩子的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重点需要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学里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们应该更积极地行动起来,接续“新文化运动”先贤巨擘的薪火,引导社会更加关注孩子的白话文学的阅读生活和体验,推荐并形成一批新的白话文学经典,从而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据我所知,北大中文系曹文轩先生的作品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可惜这样有情怀高水平的作家实在是太少了。更多的优秀学者应该加入曹先生的行列,不仅要向家长和孩子推荐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作,甚至有必要亲力亲为,创作一批适合孩子阅读的优秀作品。就像100年前的胡适先生一样,为传播白话文学而作《尝试集》。

第二,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以及文学创作者应该携手合作,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为社会推介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作品。作家具有创作的欲望和能力,但往往缺乏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他们的作品富于想象力和艺术性,但未必符合科学。儿童心理学家可以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和帮助进行“纠偏”,为孩子提供质量更高,教育效果更好的作品。

第三,出版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承担起自己的文化使命,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和教育责任,更不能盲目迎合社会热点而错误地推波助澜。当前,打着“国学经典”旗号塞给家长和孩子的出版物汗牛充栋,其中的谬误和粗制滥造触目惊心。家长往往对此缺乏辨识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孩子读书是好事,但如果读书的方向错了,还不如不读。

我想,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如果在孩子们的书架上,能够摆放更多优秀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甚至比国外经典名著还要多,那时候也许我们可以欣慰地说:我们尽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至少没有辜负这个时代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


LaoHuang188


现在我讲一讲我的实际情况吧。

我记得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读四大名著的。这些书都是在废品收购站淘来的。不怎么齐全。但是,由于当时也没什么书来看。也就看啦。

我看的第一本书是《西游记》。尽管里面有很多半文半白的句子和段落,还有那些半懂不懂的诗文。但是我还是能够看的下去的,并且我感到很有意思。

我看的第二本名著三国演义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残本。因为前前后后都被小孩撕了很多。根据我自己的感觉,这本书好像比《西游记》要稍微难一点。但是,由于里面的人物很多我们都是知道的,所以还是基本能看得懂的。

我看的第三本名著是水浒传。因为前面已经看过两本了,也认识了很多字,认识了很多古代汉语的句式,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多难。

我看的第四本名著,那就是《红楼梦》。这本书并不难看,文字也比较浅显。但是故事情节却没有前面三本那么强。很多人是看不下去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却看懂了。而且我还背了很多的诗文。这本书是别人的,我把上面的诗文都抄下来了,并且背下。几十年过去了,有很多我还是背得的。

我认为前面三本教我怎么样去构思一个故事,再后来我到各个小说网站写小说的时候,我都感到编故事不是很难。《红楼梦》却教我写了诗和对联。这对我来说有一个直接的效益,就是当年读书的时候我们都是半工半读的,别人都要去做比较艰苦的苦力,我却留下来给学校写黑板报,写各种各样的,山歌,诗歌,逃避了很多体力活。我在头条也对了很多的对联,这都等易于以前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所读过的这些名著。

因为从读这些书中得到兴趣,到了初中,高中的时候我们都依然去读很多的类似的书,也读了很多的诗集,文集,同时也读了很多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东西。我认为这种读书的兴趣都是在小学的时候培养起来的。

现在的小学生的水平肯定比我们以前小学生的水平比较高,我认为让他们去读绝对没有问题。只是怎么样让他们感兴趣,那就是家长和老师的事情了。因为现在的诱惑实在太多了。

祝你的孩子成龙成凤。


许愿城英汉教学群


我觉得吧,这个要看个人的认知水准。有的孩子从小饱读诗书,古文也看得懂,甚至英文原著也可以读,他能接受四大名著,感兴趣并且能看懂,那么这样的孩子是可以完成在小学阶段读完四大名著的任务的!

但是,我们先不说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能力有余力完成这个任务吧,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四大名著,究竟有没有必要都读过,甚至在小学阶段就要读!

我们先看第一个,《西游记》,只看电视,它也是经典,那么回到书上,故事情节好像是大家能接收的,到了小学六年级,里面的文字,我想优秀的,愿意去读它的孩子,是能够读得懂的!第二个,《水浒传》,虽然是英雄情节,有点打打杀杀,我们读过的大人也清楚,它也是可以被学生接受的。第三个,《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差不多,我们可以通过它更加了解一些英雄人物,便于我们进行一些相关文章的学习。只要学生能静下心,看不懂的也勤于翻阅资料,这些都是可以看得懂的,无非就是字数比较多,虽然我们花时间!但是时间和精力学生有寒暑假,都是可以用来读书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第四个《红楼梦》,这本书,其实我是喜欢的,但是我在大学时才读的它,一是章节太多,二是里面的内容,有些内容我觉得还是等学生在思想认知比较成熟以后,再接受它,也不迟!毕竟,里面有名的故事主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嘛!

当然还有一个现实因素,现在的学生们,课余时间其实安排的挺满的,这个做老师的和家乡的,也应该看得到,谁都想让孩子多学一点,学生们真的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把四大名著全部看完!而且,读书,讲究精读,要理解,不是囫囵吞枣地读,那有那么多时间哪?他们要学英语,学书法,学这个那个…

所以,我觉得四大名著有必要读,但是没有必要非要在小学阶段读完,以后有的事时间,我希望,学生们读书,就要带着兴趣,认真读!不辜负了每一本先人的智慧!


依依九月


从一年级就可以逐步接触大部头的书了,这种逐步可以分这样3个阶段:

1.连环画形式,了解名著。

1-2年级时,可以为孩子准备绘本版的或者图片文字比例适中的版本让孩子阅读,现在上海美术出版社也有一套连环画版本的四大名著,也可以作为孩子阅读的启蒙版。

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对四大名著的兴趣,让孩子了解书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梗概以及发展的过程,孩子可能会对某一些情节反复观看,没有关系,这就是他的兴趣所在。

2.阅读纯文字简读版本。

当孩子能够读纯文字的书时,或者3年级开始,就可以引入文字版的四大名著了,这时候最好选择的是针对小学生阅读的简读版,语言通俗、字数略少、人物和情节也比较完整,而且会比原版精简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字,更适合小学生阅读。

这时候孩子的阅读兴趣开始逐步显露出来,男孩子可能更喜欢读西游记,女孩子更喜欢读红楼梦,可以顺从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进行四本书的阅读,兴趣低的书可以家长一起讨论着读,抛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去书中找答案,或者找一段经典的段落读给孩子听。

阅读范围在小学阶段还是要广泛,家长可以尽量多的去选择阅读的题材给孩子。

3.再次精读原版图书。

等到5年级,或者孩子对某一本名著显示出要深入了解的欲望时,就可以为孩子准备原版的名著了,这个阶段可以不必四本都精读,可以根据兴趣进行阅读+主题阅读,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相关周边的阅读,例如《三国志》、《后汉书》、《魏书》、《品三国》,甚至节选一些金批三国、毛批三国的内容,做为延伸阅读,对孩子批判性阅读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阅读没有界限,儿童时期养成良好的广泛的阅读习惯,孩子将会受益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