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送给销售新人的4个高效销售技巧

送给销售新人的4个高效销售技巧

1、购买角度,单刀直入先点题

销售老手惯于放长线钓大鱼,比拼的是耐心和细心。

可凡事也可逆向思维,若你是刚入道的销售新人,还真可以从客户购买角度单刀直入,直接感知他们的购买意向、态度和倾向性。

虽有点鲁莽草率,却有快刀斩乱麻的气势。以初生牛犊的锐气,突破销售老手的江湖,也算是一招棋。

客户偏好,其实是一个选择题。那么,在价格、质量、一站式服务等诸多选向上,客户到底偏重什么,就成了销售人员的探路石。

比较简单直接的做法,是先与客户采购人员取得联系,获取客户组织的采购偏好信息。

采购人员,也许只是采购中心的配角,但他们熟悉自己组织的决策方式,更懂得采购偏好是如何融合个人偏好与组织偏好的。

采购部门是一扇窗,看清了里面发生的事,销售公关也会有的放矢。

如果有机会的话,就主动到重要客户的生产现场考察一下,从他们所用的设备、材料和工具,就能很快琢磨出以往的采购状况以及采购成果。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专,专心的销售人员成功率最高。

有时候,解近渴还需用远水。通过客户决策层的朋友圈子或者客户圈,来了解他们的购买习惯,会比自己一个人的智慧开阔的多了。

2、竞争角度,比对分析找差距

没有竞争,就谈不上销售,销售本身就是竞争的产物。除了陪太子读书的内定式业务,大多数销售都是多方角力的肉搏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首先,销售应多听听客户细说入选品牌的特点,查出客户偏好的蛛丝马迹,进而修订自己的产品方案,投其所好方能脱颖而出。

一动不如一静,耐心地观察客户对待竞争对手的态度,就能揣摩出他们对不同方案的满意度如何。

客户怎么对待你的对手的,就有可能怎么对你,还是多做些准备吧。

另外,叶敦明建议,销售人员应多讨教技术人员或者产品经理,从而深入了解最具威胁竞品的主打产品和核心优势,知道了别人的强,就知道该采取正面或者侧翼进攻,或者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3、经营角度,客观为客户、主观为自己

销售是自己公司的头等大事,也是客户企业经营的重要事项,你关心的事,正是客户关注的事,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你在乎多卖货、卖好价,而客户在于买对货、买好价、买合作。叶敦明建议,暂且忘了自己销售的身份,站在客户经营的立场上,为他们多思考一些,成为客户的自己人。

从客户企业加工的产品工艺,以及客户的客户的工艺要求,判断客户的真实需求,是最务实的一步。

自己一个人的信息毕竟有限,那就找到客户内部的线人,套取更多的经营内部信息。

比如与客户生产、技术部门沟通,搞清楚他们未来的发展计划,或者与采购、财务部门人员聊天,了解客户企业的订单量、经营和财务状况懂得的越多,呈现的产品方案就会越具杀伤力。

更进一步,还可以研究客户的企业性质和投资理念,尽管有些难,可对于持续的购买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而若能帮客户找到更多客户,客户的活多了,自然就要购买自己的产品,这种顺水泛舟的功夫,销售人员对行业上下游长期的关注修炼而来。

4、多维角度,跳出销售做销售,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趋势

从长计议,帮助客户找到新的增值点是根本。从制造到创业,技术的突破是为了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

像山得维克可乐满那样,潜心研究客户的制造经济学,以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形成的解决方案,提高客户的产品竞争力,确是高明之举。

还有,考察客户企业所在地的产业聚集、内部分工与竞争状况,以某个典型客户为介入点,解决产业的共性问题。

那么你就不是在做单纯的产品销售了,你是在促进当地产业,社会资源、政策资源就会随之而来。

不做生意,去做势,成为产业的亲密伙伴,做开了,自然就能做大了。

第一步:采取一种策略性的销售心态。

将重点放在诸如如何问成功的问题以及如何诊断和明晰客户的需求这样的战略技巧上,而不是担心诸如你的销售演说,演示文稿和结算技术等战术问题。

做好这些事情,战术上的事情就不会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会帮助你将重要的数据和不重要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第二步:创建一个战略性的帐户计划。

创建一个易于更新的账户计划(两页或更少),只涵盖对发展账户至关重要的信息,而不是将你学到的如何利用机会的所有内容都罗列在厚厚的有数十页之多的账户计划中。

如果你需要更多有关特定项目的背景,你总是能够在网络上找到它。

第三步:实现分析软件能力。

让你的经理或IT部门提供这种软件,它至少提供基本水平的数据自动分析—提取和比较可能重要的信息以及因此可能无关紧要的信息,而不是让技术将你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

第四步:安排时间去战略性思考。很多销售专家有积极主动的销售模型,强调与潜在客户进行直接而频繁的接触。

但是,这需要销售人员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消化相关的信息,理解模式,并确定在每种独特的销售情况下都会行之有效的独特方法。

第五步:权衡哪些是重要的和战略的。

现在以无数的方式去衡量销售流程和活动是可能的。然而,这往往会以毫无意义的指标淹没销售团队。

衡量最有可能带来战略性思考的领先指标(比如时间耗费研究,指导和规划),而不是仅仅衡量滞后的指标(比如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