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靜境」南懷瑾談謀略:同樣的東西,不同的運用,不同的結果


「靜境」南懷瑾談謀略:同樣的東西,不同的運用,不同的結果

最有情懷的聲音在這裡

主播:靜境Joanne


由是言之,夫仁義兼濟,必有分乃可。故屍子曰:君臣父子,上下長幼,貴賤親疏,皆得其分曰理。愛得分曰仁,施得分曰義,慮得分曰智,動得分曰適,言得分回信,皆得分而後為成人。由是言之,蹠徒之仁義非其分矣。

由子路和河間獻王這種歷史故事來說,要實施仁義愛人,普遍的幫忙別人,愛部下愛團體,也還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超出了本分不行。孔子把子路的飯倒了,就是子路的行為超出了本分。

孔子這樣做,也是對子路無比的慈愛,是愛護學生如自己的兒子一樣,因為子路這樣一做,他會大得人心,但必然會引起的嫉妒,就非把子路害了不可,這就是教子路不要超過了本分,作人做事就如此之難。

所以屍子(屍佼)裡就提到,做人的道理,要守本分,就是我們的老話,現在大多數年輕人是不會深入去體會的。

什麼是本分?做領袖的,做父親的,做幹部的,做兒子的,上下長幼、貴賤親疏之間,都要守本分,恰到好處。譬如貧窮了,穿衣服就穿得樸素,就是窮人的樣子,不可擺闊;有錢的人也不必裝窮,所以仁愛要得分,施捨要得分,仗義疏財也要得分,智慧的行為也要得分,講話也要得分,信也要得分,總而言之,做人做事,要曉得自己的本分,要曉得適可而止,這才算成熟了,否則就是幼稚。

由這個道理看起來,雖然上面所說的強盜也講仁義道德,所謂“盜亦有道”,可是在做人的基礎原則上,他是錯誤的。這是中國文化,為西方所沒有的,到今天為止,不論歐洲或美國,還沒有這個文化,專講做人做事要守本分的“哲學”,能夠達到如此深刻的,這些地方就是中國文化的可貴之處。由是言之,夫仁義禮樂,名法刑賞,忠孝賢智之道,文武明察之端,無隱於人,而常存於代,非自昭於堯湯之時,非故逃於桀紂之朝,用得其道則天下理,用失其道而天下亂。這裡作全篇的結論了。

他說,由上面反覆所說的各點來說,孔孟思想所標榜的仁義禮樂,法家所提倡的名法刑賞,忠孝賢智的行為,文的武的以及偵察謀略等事,每家的思想,每一種法制,都是天地間的真理,永遠存在那裡,並沒有避開人去隱藏起來。儘管時代變了,而真理還是代代都存在的,不能說時代變了,仁義的真理就不存在,就不是真理了。所以並不是說在三代以前,堯舜的時候,仁義道德就自己主動地出來了,也不是說夏桀、商紂的時候,仁義道德就沒落了,離開了人類社會。問題還是在領導時代的人物們的運用。

我們要注意的,這裡只講用不講體,每一個學問,每一個思想,每一個政策,每一個辦法,運用之妙在於人。如我們桌子上這個茶杯,可以泡茶,固然很好,因喜歡茶而喜歡了茶杯,但同樣的杯裡也可以盛毒藥用來殺人,這茶杯本身沒有好壞,在於如何使用這個杯子,是給人喝茶或給人服毒,用得對的就天下太平,用得不對,就天下大亂。懂了這個道理,就知道一切學問,一切思想,在於用得恰當不恰當,同樣的思想,同樣的學問,用的時間空間不恰當,就變成有害處。孫卿曰: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出。禹之法猶存也,而夏不代王。故法不能獨立,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美。這裡引孫卿的話作最後結論,古代羿的法制、思想、政策並沒有錯,而這些不錯的辦法還存在的時候,羿在中年就早死了。

禹王治水以後稱夏朝,他的文化法制都還存在,但後代也沒有了,而制度、辦法都還是原來的。問題就在這裡,任何法律、思想、體制、政策、主義、法則、本身不能單獨存在,靠人去運用,人用得好就存在,用得不好就亡掉。最後引用《莊子》的一段寓言論作證。

「靜境」南懷瑾談謀略:同樣的東西,不同的運用,不同的結果

《莊子》曰: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代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客得之,以說吳王。越人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其所用之異。故知制度者,代非無也,在用之而已。


這是在《莊子》裡很精彩的,很有名的典故,古代的大政治家或大陰謀家都懂這段故事。

《莊子》說:宋國有一家人,有一個祖傳秘方,能在冬天裡塗在身上,不生凍瘡,手上皮膚不會裂開來,所以這家人,憑了這個秘方,世世代代漂布,都不會傷手,因而漂的布又好又快又多。有一個人經過這裡,聽說這家人有這個秘方,要求以一百金——也許相當於現在一百萬美金的價值,購買這個秘方。後來果然以這個大數目,把秘方買來了,然後到南方去遊說吳王,吳越地在海邊,打仗要練海軍作水戰,他遊說吳王成功,做了吳國的海軍司令,替吳國練兵。到了冬天,和越國打仗,吳國的海軍塗了他的藥,不怕冷,不生凍瘡,大敗越國,因之立了大功,裂地而封。

他就是利用這個百金買來的方子,能夠功成名就以至於封王。莊子說,就是這樣一個不生凍瘡的方子,有的人能夠利用它不生凍瘡,不裂皮膚這一點而封侯拜將,名留萬古。而這一家人卻只能用這同一個方子,世世代代替人家漂布。同樣一個東西,就看人的聰明智慧,怎樣去運用,而得到天壤之別的結果。

因此一個人,倒黴了不要怨天尤人,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想辦法翻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一定可靠,主要在於人的聰明智慧,在於能否善於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