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写小说,编电影,晚年却闭关七年,编出一部古典小说辞典惠及后人

写小说,编电影,晚年却闭关七年,编出一部古典小说辞典惠及后人

他是一个奇怪的人物,在文学史上难见其名,在电影史上,也不见其踪迹,偶然知悉他的姓名,却是在一本上海作者的笔记体散文书籍中。

也因为这一次的偶然,特意去购买了他用了七年时间编撰的辞书《小说词语汇释》。

这个奇人,名叫陆澹安。

也许他的出身,被铆定在“鸳鸯蝴蝶派”的体系内,这一体系在当代文学体系里难以进入正统的视线,所以,他一直被文学史忽略。而他编剧的电影,据说,就有中国电影史上争议颇大、评价并不高的《火烧红莲寺》。据《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 1920-1929》一书记载:“陆澹安是将《江湖奇侠传》改编为电影《火烧红莲寺》的编剧”,“1927年曾经编导过武侠片《风尘三侠》,并将顾明道的《荒江女侠》搬上了银幕”。

《火烧红莲寺》当年一气拍出了十八部,而且是在1928年到1931年的短短4年时间内。而漫威影业在十年的时间内,也完成了十九部漫威电影作品的拍摄,轰动一时。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火烧红莲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超级英雄的系列影片,电影里剑光四射、腾云驾雾、除凶灭霸,与漫威的超级英雄的特异功能相比,可以说是同一类型的。只是电影生不逢时,当时正处于灾难深重之中的中国,实在没有余暇容纳这种脱离于现实生活的神怪片的土壤,所以虽喧嚣一时,但很快受到有识人士的抵制,沉沦在电影史的深处。

写小说,编电影,晚年却闭关七年,编出一部古典小说辞典惠及后人

陆澹安也曾写过侦探小说,但是这一小说形式同样在中国没有适应的土壤,这都导致了他创造的一些文学作品很难在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陆澹安典型的是属于民国时代的文人,有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功底,生活在上海这样一个华洋杂处的特殊地段,能够迅即地感受到世界流行文化浪潮的冲击,这也是他能够率先进行商业性文化产品的尝试性制造与写作的原因。

但是,这种商业化的创作并不符合时代不断变迁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以这才有了1949年后陆澹安静下心来编撰一本《小说词语汇释》辞典的不凡之举。

解放后,没有出来工作,而是闭门在家,生活费用,由他在联合国工作的大女儿提供,这种特殊身份与生活方式,反而使他躲过了政治风云的波及,从而一心沉湎在圣贤书的研究与梳理之中。

写小说,编电影,晚年却闭关七年,编出一部古典小说辞典惠及后人

《小说词语汇释》拿出初稿的时候,是在五十年代末,应该是他在建国后关门著书的成果。全书七十二万字,选用了六十四种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例句,条目达八千多条,加上不用注释的成语二千多条,全书条目达到一万多条。

这本处的好书,是每一个条目上,都罗列了相关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例句,这样,这本书即使你不是来查找小说里用语的出处,作为一本鉴赏读物,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含英咀华的享受。

一直以来,我一直觉得缺少一种中国古典小说词语的鉴赏性读本。过去在阅读古典名著的时候,也喜欢把小说中的一些词语抄录下来,以作学习备用,实际上,这项工作,在陆澹安编撰的这本《小说词语汇释》中早已作了功莫大矣的铺垫。

写小说,编电影,晚年却闭关七年,编出一部古典小说辞典惠及后人

在作者的前言中,可以看出作者编撰这本书的艰辛,那作者著书的那个时代,没有复印机,也没有百度搜索,要找出一个例句,就必须翻遍群书,列出条目,然后逐一比对,看似很简单的一个条目,可能需要作者耗时费日,查证数天,才能确定。所以编撰一本辞典从来不是一个人可以作为的事业,它往往必须借助于群体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

这种在外人看来苦不堪言的工作,对于陆澹安来说,可能却是乐在其中。就像钱钟书撰写《管锥篇》,其实也相当于“中国文化意象”汇释这样的辞书,对于阅读者来说,读起来艰涩难懂,但对于钱钟书来说,这是他的吉光片羽的灵思闪动的结晶,作者借助这本书的写作,把自己的感悟点滴,水到渠成地汇成一片汪洋,写完此书,对作者来说,获得的是一种浑身的舒坦,毕竟,这样的书,分担了作者的脑力存储,外挂出一个独立于自己头脑的云盘数据,作者何其快哉?

我想,陆澹安在编撰《小说词语汇释》时也是这样的心态。虽然作者说编撰这本书用了七年时间,但是这部皇皇巨著的诞生,也并非一日之功。作者早在三十年前,就开始有意搜集古典小说中的词语,就像张岱编写《夜航船》一样,开初的意思,不过是方便自己的写作,但日积月累之后,作者很自然地想把这种知识集萃与别人分享。可以看出,陆澹安也是这种心态,从开始的时候,只是为了自己独享的知识汇集,到后来有意地编撰一项公用的文化宝库,陆澹安正反映了一个文人骨子里愿意把自己的思想及影响传递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的共性现象,从个人角度讲,这是一种个人话语权表达的内在企求,另一方面,也是文人都有一种“奇文共赏析”的分享欲望。

写小说,编电影,晚年却闭关七年,编出一部古典小说辞典惠及后人

《小说词语汇释》最早出版于1964年,1979年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出版。2009年,这本书再度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中心(上海锦绣文章)出版,这是作为“陆澹安文存”里的一种再次出版的,可见这本书还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

我用十八元在一家旧书店里买到了这本辞典的1979年版本,看起来,这本书选用的都是最迟至清末的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些例句,似乎离我们今天相当的遥远,但是作者的内心情怀,却让那些久往的古典字迹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即使今天我们隔着竖排本、繁体字的古色古香也能够感受得到。在每个条目间捕捉到作者的选择性的触到眼光以及倾注在注释中的心智灼见,使这本辞典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时刻感到与作者的无缝隙的身心接近与亲密接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