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谁才是抗击匈奴的第一名将

说到抗击匈奴的名将,我们耳熟能详的是西汉武帝时期的飞将军李广,大将军卫青,冠军侯霍去病,也正是他们的赫赫战功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民族意识"得到有力的践行,并导入更深层的领域,那就是宣扬声威,使四海臣服。强汉的形象从此深入人心,与千年后的盛唐遥相呼应,强汉盛唐也就成为了后世史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谁才是抗击匈奴的第一名将

历史上匈奴大规模寇边主要集中在战国中后期,秦朝时期和西汉前期。因此较大规模抗击匈奴的战争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时期,取得较大战绩的代表人物有李牧,秦朝蒙恬,西汉卫霍。他们当中谁抗击匈奴的效率最高,谁才是抗击匈奴的第一名将呢?笔者认为非李牧莫属,李牧有史可考的成名之战就是大破匈奴,《史记》载:“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此战首开中国战争史上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先河,李牧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效率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极小的代价,极短的时间一劳永逸的解决边患问题。
谁才是抗击匈奴的第一名将

李牧抗击匈奴主要有三个难点,第一是采用步兵对抗骑兵;在古代骑兵就相当于当今的机械化坦克部队,机动性超强,骑兵对阵步兵就意味着屠杀,因为步兵再有效的方阵部署骑兵都能以快速的机动性给化解,是想打却追不上,想撤却跑不过。后世作战,除岳飞郾城大捷之外,鲜有以步制骑取胜的战争,李牧对付匈奴采取多兵种联合协同作战(步兵,车兵,弓弩兵),配合以奇阵,最终全歼匈奴骑兵,后世蒙恬对抗匈奴,同李牧一样大量使用弓弩。卫青为防匈奴骑兵冲击,利用步兵战车筑垒,也体现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精神。不论是蒙恬,卫霍还是岳飞,也都没有做到以步兵全歼骑兵。第二是匈奴与赵国实力对比悬殊,匈奴一直是中原政权的心腹大患,秦灭义渠后,义渠故地之一河套地区一直被匈奴窃取,秦国忙于同山东六国争霸,也只能修筑秦长城以防匈奴,直到统一六国后才腾出手来与其扳手腕较量。而赵国前有长平大败,后有以秦为首的六国不断侵犯,可以说顾此失彼,且国力远逊于秦,强秦尚且无力反击,何况疲惫不堪的弱赵?第三是赵国政治黑暗,昏君当道,佞臣横行。李牧频频示弱于匈奴,引起赵国君臣不满,“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临阵换将一直是战场大忌,赵王也因此得偿苦果。于是便有: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不但要面对前线强敌,还要提防自己人的暗剑,这时,李牧的政治才能也得以显现,通过“称疾”暗喻对赵王遥控指挥的不满,进而从赵王那里争取自主权,彻底斩断国内势力对前线战场的染指。李牧通过与赵王的政治博弈,解决了国内政治对前线战场的干涉。(从古至今国内文官势力对战场的干涉一直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以上三个难点也是后世抗击匈奴的名将所没有遇到的。


谁才是抗击匈奴的第一名将

反观秦灭义渠前后历经三世,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大增,期间名将有樗里疾,司马错,白起,但军事上一直没有彻底剿灭义渠,最终还是宣太后剿抚并用,改变正面征讨义渠戎国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腐蚀的政策,以堕戎王之志,义渠这才在秦国的糖衣炮弹下亡国。秦国统一六国后,遣蒙恬领兵30万北击匈奴,采取战略平推,并出动数量可观的骑兵利用天下无双的秦弩压制匈奴骑兵,夺回河套地区,但没有彻底解决匈奴寇边问题,只得修长城驰道以固边防,终秦一世秦军数十万精锐被匈奴牵制在北方动弹不得。汉武帝反击匈奴凭借文景之治近七十年休养生息积累的巨大财富,组建规模庞大的骑兵兵团,更兼有卫霍这等百年一遇的名将压轴,耗费几十年时间,将匈奴打得元气大伤,自此漠北无王庭,汉武帝也因耗尽了积蓄几十年的国力,面对国内不断的暴动,不得已下了“罪己诏”。但是很遗憾,匈奴仍以小规模兵力不断骚扰边境地区。直到东汉明帝大将军窦宪出击北匈奴,这才把匈奴打得彻底歇菜。


谁才是抗击匈奴的第一名将

众所周知,西汉国力远强秦朝,统一的秦朝国力强于秦国,秦国国力远强于赵国。虽然西汉时期匈奴实力非战国时期的匈奴可比,但是两者的力量差距也是远小于西汉和赵国的实力对比。如上我们可以看出李牧以最弱小的实力,取得最令人骄傲的战果——全歼匈奴大兵团骑兵十万,一劳永逸解决边患,拓地千里。所以抗击匈奴第一名将李牧当之无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