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張銀貴:用笤帚守護清潔的城市環境

每天早晨去晨練,首先看到的是環衛工人;夜幕降臨,在星星點點的路燈下,我們看到的依然是環衛工人工作的身影。從凌晨到深夜……近乎24小時,身著橙色工作服的人們總是忙碌地穿梭於我市的大街小巷,守護著首府的乾淨整潔。

凌晨3點,首府的天空黢黑黢黑的,溫度也是一天當中最低的時候,這個時辰絕大多數市民在睡覺,而家住玉泉區溝子板村64歲的張銀貴和老伴兒張貴月已起床,簡單洗漱後,熱上早飯, “這麼早能吃得下嗎?”“習慣就好了,不吃點兒掃街的時候容易餓。”吃罷早飯,張銀貴和老伴兒開始收拾東西出發。由於兩人的清掃片區離家較遠,每天他們都要騎著電動三輪車去。“怕車子電不夠,我們每天都會帶著備用電瓶。”說話間老兩口將沉甸甸的電瓶抬到車上,然後老兩口穿戴好工作服拿起笤帚、鐵鍬,騎上電動三輪車消失在夜色裡……

來呼市做環衛工5年來,張銀貴、張貴月老兩口對這樣的作息模式已經習以為常。

清掃街道、擦洗並清倒垃圾桶、清理步行道雜草以及綠化帶垃圾……到達工作地點後,作為北控城市服務賽罕區項目公司的環衛工人,張銀貴、張貴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凌晨5時整,賽罕區昭烏達路南段的馬路上沒有路燈,只有道路兩旁的廣告牌閃爍著亮光,路上也幾乎沒有過往車輛。“沙、沙、沙……”伴隨著有節奏的清掃聲,張銀貴和老伴兒開始了每天都要進行的普掃。“趁著凌晨車少,先掃馬路中間的隔離帶,然後掃自行車道,最後掃人行便道。普掃過後,我們就在片區撿拾零散垃圾,清倒路旁的垃圾箱,所有垃圾都要用垃圾回收車倒入附近的垃圾轉運站。一上午要倒兩三趟,如果遇上裝沙車和水泥罐車撒下垃圾時,甚至需要倒四五趟。”張銀貴敘述著自己的工作流程。

進入春季,清晨6時許天已經亮了,路上的車輛漸漸多了起來,這時,張銀貴和老伴兒已經完成了普掃,正在稍事休息。趁此空檔,記者和老兩口聊了起來。“我的老家在清水河縣,之前在外地打過工,後來閨女和兒子都在呼市成了家,我們老兩口也跟著來到呼市,做了環衛工人,一晃5年過去了。”說起自己的一雙兒女時,張貴月的臉上充滿了幸福和自豪,“兒女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孫子都14歲了!”說起老兩口現在做的這份工作,張貴月略帶靦腆地說:“雖然工作有些辛苦,但是我們每個月3800元的收入,不僅能夠養活自己,還不用孩子們操心。”這時,一陣風吹過來,不遠處又有了一些垃圾,張貴月趕緊起身很快地用掃帚將垃圾收進了簸箕裡。

隨著太陽逐漸升高,老兩口也將垃圾回收車中的垃圾全部送到了附近的垃圾轉運站。而此時,時間已經接近中午。忙乎了一上午,張銀貴老兩口都顯得很疲憊。老兩口今天的午餐是泡麵,“中午隨便吃一點,晚上回去再做飯。”張銀貴說,“雖然平時半天班比較多,但是到了忙的時候,幾乎天天中午需要在這兒吃飯,下午再幹一會兒才能回家。”聊起這份工作,張銀貴還是很滿足,“我們兩個年齡都不小了,即使離開環衛工這個崗位,也想著在小區裡面做做保潔工作,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

吃過泡麵,張銀貴老兩口收拾了一下,又開始了下午的工作。

下午的工作和上午差不多,除了撿拾零散垃圾,還要把垃圾桶和馬路中間的隔離護欄擦一遍。隨著老兩口將一個個垃圾桶擦洗乾淨,太陽也慢慢落向了西方。

18時,夕陽灑下金色的餘暉,映照著老兩口剛剛擦過的隔離護欄和清掃過的街道上反射出亮閃閃的光芒。擦完最後一個垃圾桶,張銀貴老兩口終於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雖然有些辛苦,但是聽到有路人稱讚路面整潔時,心裡還是暖暖的。”張貴月略顯疲憊的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採訪手記:

是他們,每天清晨奏響了勞動樂章的第一個音符;是他們,用一個簸箕、一把掃帚掃出了城市的文明。他們是默默的奉獻者,他們是“城市的美容師”,他們在花甲之年,以實實在在的行動擔當起一份令人尊敬的責任。我們能拿什麼來回報他們的辛勞付出?一聲“謝謝”?一句“您辛苦了”?或許,他們最期待的很簡單:大家一起自覺愛護城市環境衛生!把您手中的垃圾準確地投進垃圾桶,或許,這就是對環衛工人最大的支持了。

其實,像張銀貴這樣老兩口默默堅守在崗位上的環衛工人在首府的街頭還有很多。在我市的每一個路口幾乎都能看到那橘色的身影。在不畏嚴寒酷暑的環衛工人們看來,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確保責任區域乾淨、整潔,自己苦點、累點沒關係。廣大市民也要尊重環衛工人的勞動成果,不要隨地亂扔垃圾,汙水倒在指定地點,為環衛工人減輕一些負擔,也為城市的整潔貢獻一份力量。(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劉軍 通訊員 萬永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