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菜市场买猪舌头不能叫猪舌头?

KT动漫迷


这是个民俗问题。豫南地区叫做“猪赚头”,道理有三点:



⒈自古百姓很少读书人,不会咬文嚼字,习惯口语表达,重“音”不重“字”。猪舌(shé)头,等同折(shé)本、赊账一个音,很不吉利。老百姓的聪明直白就表现在,你说折老本,我非得有赚头。于是,猪舌头变身猪赚头。

⒉从40多年前直到远古,吃猪肉是有钱人的事,自古有钱人从来是少数。就是历史上最富庶的宋朝,人们还舍不得一天吃三顿饭,包括皇帝都两顿饭。穷人也不是完全吃不到,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一年的洗碗水合着草、秕糠,可以养成一头猪。于是,家家杀年猪成了过年的重头戏,忙活一年有得肉吃了。杀猪吃肉也就有了仪式感,猪舌头就是标志。再穷的家庭,以杀年猪显示自身的劳动价值,猪舌头一定的单独做菜,必须当家人享用,下酒。所以,猪舌头只一种做法,卤。当家人是全家的经济支柱和精神依托,要言语吉利,肯定不能说“猪折头”了。
⒊传统的饮食文化里,不仅猪舌头,整个猪头都是难得的美食,自古就是供品。撤下后,所有部位各有做法,成就许多名菜。


普济


同意覃仕勇先生的回答。补充一下:

1. 粤人忌讳多。再举例:“干”意头不好,故“猪肝”改说“猪润”,多好!

“猪手”有讲究,只用前脚。后脚才叫“脚”只管走;前脚则称“手”,抓与拿,拟人化。粤菜标准菜式“发财好事就手”,自然用材为髮菜、蚝豉、猪手。“就手”——唾手可得、手到擒来;“就脚”——容易、方便到达、落脚。

现在普通话的“买单”,实为粤语“埋单”之近音,意思都贴切。有账单欠钱不是好事,尽快了结“埋”了;还钱把单“买”回,普通话也正确。

有心学粤语的,尽可以大胆地跟广东人学着说;广东人也都开始学“煲冬瓜”(普通话)了。记住:别问广东人“食完饭没?”那有耶稣“最后的晚餐”的忌讳。认个有钱的广东“干爹”,记得要说“继(近于音“开”)爷”——“继”好过“断”吧?

2. 粤语的声调至少有五个以上,与音乐的调式比较吻合,所以用粤语读古诗近乎于“唱”诗,这是古汉语的魅力之处。“猪脷”、“猪润”及“猪手”的“平仄”读音,远悦耳于“猪舌”、“猪肝”及“猪脚”的“平平”读音。

有说有笑,开心就好!


yiezi2


卖猪舌头的不叫猪舌头,很有意思。全国各地都一样,因为“舌”字无论用哪种方言读音都与“折”、“蚀”、“赊”等比较贬义的字读者相似,做生意人都比较忌讳,因些都把“舌”换为吉利的词,比如两广人都叫“猪利”,有些地方则叫“猪赚头”等等。

此外,中国人很多不好的东西要用口头表述时还能是很有讲究的,其实这就是中国文化。

舌头的“舌”字与做生意“蚀本”的“蚀”字同音,不吉利,为商人忌讳,在两广地区,猪舌叫猪利。看过周星驰粤语版《算死草》的读者,可以回忆一下葛民辉在澡房吻猪利片段,当时,星爷是不是猪利猪利的叫?

猪舌头在我们老家又叫做赚头,农村都有杀年猪的习俗。所以富不丢书,穷不丢猪是有一定的寓意的。年猪的部位,猪头叫做元宝寓意招财进宝所以都会把猪头放在中堂做祭祀的贡品。猪舌头叫做赚头希望一点都可以有钱赚生活富足。猪耳朵叫做顺风希望一年到头都可以顺风顺水,风调雨顺。等等。

我是湖北的,我们那里猪舌头叫猪转头,我不知道转是不是这个转。但意思也应该是要赚的意思,而不是折本,就像蛇叫长虫一样。我发现很多地方蛇的方言都叫长虫,可见全国人民都不希望折本的。

猪舌头在你们那里怎么叫呢?


龟友天下


大家都知道猪浑身都是宝,因而猪肉也是不可多的美食,猪舌头也是一道美味菜肴,尤其去菜市场或者是卤味摊去买猪舌头一般都是说买猪舌头人家卖家就给你拿,而题主所说的去菜市场买猪舌头却不能叫买猪舌头,具体的原因我想有一下这些情况。

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是可以直呼你想买的东西,这些名词并不是什么可忌讳的词语,你想买猪舌头就买猪舌头,如今已经是开放的时代,人们想吃什么尽管提出来就是了,在我们内陆大多数省份都是可以这样称呼猪的部位,根据答主的了解,题主可能是生活在广东省或者是南方一些省份的人,当地就有不能去菜市场买猪舌头直呼“猪舌头”的习俗。

南方地区受到风俗习惯的影响。总觉得说猪舌头就是一种贬义词,不是说不能这样说,而是因为受到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前没有怎么叫猪舌头,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称谓,这样不会让人产生不适感,久而久之就觉得“猪舌头”这个词语显得很直白不好听。还有的地方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就比如广东地区的人们,通常把猪舌头称为猪利,因为猪舌头不好听不吉利,舌等同于“舍”,就是要舍得,怕财富流出去,于是就改为猪利,利就是利己的意思,可以见得和当地的习俗文化有关。

在江苏地区,猪舌头又叫招财,浙江沿海地区有把猪舌头叫做赚头,也是做饭做菜时流传的名字,渐渐就被人们所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一般去南方的菜市场可能就比较注意这一点,也可能比较忌讳,与其说买猪舌头还不如说买“招财”“赚头”一方面还可以让老板开开心心的,祝福老板发财,另一方面老板听见这更高兴,说不定还给你多点。也是基于这种思想,在南方地区去菜市场买猪舌头还是叫俗语比较好。

总而言之,题主并不需要太在意,一方有一方的风俗习惯,去不同地区的菜市场买菜也需要提前熟知当地的文化,避免因为习俗不同惹出来的笑话,而猪舌头的说法也只是不同地方有所忌讳,在大多数地方都是可以直接直呼其名称。以上就是对于题主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回答,很高兴为你解答。

龙哥聊农事


猪舌头是老百姓很喜欢的一道菜。猪舌头除了胆固醇偏高的人不适合食用以外,几乎可以适合所有人群。它肉质坚实有嚼头,无骨无筋,熟后无纤维质感。三五亲朋小坐,或自己独酌,都是一道可口的美味。

至于为什么不叫猪舌头,这最大也最多的原因和说法,还是跟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有关系。中国人历来都是有个图吉利讨口彩的习俗,在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风俗和习惯,但是图吉利的传统和风俗,却是都一样的。

在很多日常的生活习俗中,人们都会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有时候就连普通的数字,都会有很多人讲究,不用我说,朋友们也会想起很多这样的例子。生意开张开业,孩子取名……等等,可以说图个吉利,图个好的寓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

而猪舌头,也是这个意思。因为舌发音和折(赊)是一样,在有些方言中就是完全发一个音了。光大劳动人民为了避免折的忌讳,就智慧的用赚头来取而替之了。对子买和卖的人,都有好的寓意,于是久而久之,人们就用赚头来代替舌头了,也有不少地方叫口条。




生活一线面对面


为什么菜市场买猪舌头不能叫猪舌头?

我觉得吧也不是不能叫猪舌头,去菜市场你说要买猪舌头,不可能就不卖给你吧。很多地方也都是叫猪舌头的,只不过是不同地区的人习惯用别的称呼而已,我知道的有些地方就叫做“口条儿”、“招财”、“赚头”等等。至于这个原因习惯用别称的原因嘛,我们下面慢慢说。

首先可能是出于避免联想,或者说避讳的说法吧。比如猪舌(she)头的这个“舌”跟“折(折)本”同音,有点赔本、不太吉利的意思,所以有的地方就反其道而行之,干脆就叫“猪赚头”。比如有些地方上渔船上就有用“划”字代替“翻”字的规矩,就是因为在船上说“翻”不吉利,就连“帆”很多地方也是用“蓬”代替,很多行业都有一些老理、老规矩。

其次就是很多东西有个特色的称呼的话,好像也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如果能引人驻足一下,说不定也就有了成交的机会,反正我觉得“猪赚头”应该是比“猪舌头”听着让人容易产生好奇吧。商品的命名、招牌、吆喝等等都是有些老百姓智慧在里面的,既能讨口彩、又能让不太熟的买家起个好奇心,何乐不为呢。

所以猪舌头在菜市场里不是不能叫猪舌头的,只不过是有些地方的避讳或者习惯不同罢了,欢迎大家评论分享一下你们家乡有哪些食材有着比较特殊的称呼吧。

对于美食、健康饮食和美食趣闻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和赞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


哑巴美食家


其实类似的传统文化很有意思,因为独特的发音从而产生很多独特的文化,如果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生活时间短肯定摸不着头脑。前些年新闻说有一种菜叫“发菜”,快被吃绝了,其实本身也没什么独特的营养价值,就是名字谐音“发财”,于是大家蜂拥而至,你说被起了个吉利名字导致快被吃绝了,找谁说理去……


看风景的蜗牛君


舌头的“舌”字与做生意“蚀本”的“蚀”字同音,不吉利,为商人忌讳,在两广地区,猪舌叫猪利。看过周星驰粤语版《算死草》的读者,可以回忆一下葛民辉在澡房吻猪利片段,当时,星爷是不是猪利猪利的叫?


覃仕勇说史


这一个大部分,还是跟当地的吐字发音,风俗有很大关系!

1. 像我们这边苏北地区一般叫口条,这样的发音更上口更容易交流!让人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这一个遗传下来的,很有可能是,和以前走街串巷叫卖有关系,因为以前叫卖很多事,编成小曲儿。那样含起来朗朗上口,也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力,我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那会儿我们这边还有走街串巷的叫卖麦芽糖!

2.还有一个可能,谐音不吉利,因为做买卖的都图一个节庆好彩头,舌头的舌读出来发音不怎么吉庆,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做生意的人就把这一个发音转换过来。代代相传至今!

不管他怎么发音?改变不了它的美味。我非常喜欢吃特别是卤的!


兽医小孟


任何行业都有忌讳,做生意的当然应以赚字为先图吉利,而猪舌头的舌头有亏本的含义,所以作为菜市场的老板就将舌头改口叫赚头,这种叫法自古延续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