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史可法為什麼在揚州抵抗了很短時間就失守了?

蘆方文


南明督師、兵部尚書史可法為什麼在揚州抵抗很短時間就失守了?原因是揚州當時已成孤城,史可法已成孤臣,揚州軍已成孤軍,面對強大的清兵自然是兵無鬥志,一觸即潰,“揚州十日”也在城破之日發生。

導致孤城、孤臣、孤軍局面的,說到底還是史可法自己。作為一介書生,之前毫無成功的治軍經驗,無法有效制約南明悍將;政治機謀較少,在黨爭中毫無還手之力。當此大明江山天崩地裂之際,史可法無力承擔扶大廈將傾的重任,最終以身殉國,節烈而死。

1、史可法毫無成功治軍經驗

史可法出任南明督師、兵部尚書前,毫無成功的治軍經驗。他出身於世襲錦衣百戶之家,崇禎元年考中進士,從西安府推官升至員外郎、郎中,一直是舞文弄墨的文官。

崇禎八年,他充當盧象升的副手,負責安慶、池州治安。史料中沒有他單獨領兵作戰記載,參與的軍事行動更多的是配角。在軍中歷練4年後,因岳父去世離職守孝。

明朝並不缺專門帶兵打仗的文人,比如王陽明、袁崇煥。假以時日,史可法能單獨治軍,積累豐富軍事鬥爭經驗,也許會成為另一個專門帶兵打仗的文人。但李自成、多爾袞們不給他成長的時間了。北京城破,崇禎吊死,史可法只好“趕鴨子上架”了。

2、無力有效制約南明悍將

南明立國後,軍事上依賴的是所謂江北四鎮:高傑、劉良佐、劉澤清、黃得功。史可法能有效制約他們嗎?回答問題前,先來看看這4個人的來歷:

高傑:陝西米脂人。這個地名是不是很熟悉?沒錯!他是李自成的老鄉,曾是李自成得力干將,人稱“翻山鷂”。崇禎八年,高傑與李自成妻子邢氏私通擔心被殺而投降明軍。因為邢夫人敬重史可法,對邢夫人言聽計從的高傑比較聽從史可法的調度。

劉良佐:崇禎年間總兵官,曾聯手黃得功大敗張獻忠。南明立國後與高傑、黃得功、劉澤清爭地盤,劫掠百姓。史書對其評價不多,不過看看他在清朝入京後的表現,也許就知道他的人品了:順治二年,劉良佐降清,一路斬殺明朝殘餘勢力,在著名的“江陰保衛戰”中,充當清軍的急先鋒。

劉澤清:崇禎年間山東總兵。崇禎在李自成圍城時召他勤王,他謊稱受傷拒不受命,並把彈劾他的給事中韓如愈暗殺。南明立國後廣置府弟,蓄養美姬,奢侈無度。史可法守揚州時,南明曾命劉澤清增援時,他已向多爾袞投懷送抱,準備投降了。

黃得功:崇禎年間總兵官,曾聯手劉良佐大敗張獻忠,殺掉了張獻忠養子“三鷂子”王興國。南明立國後奉史可法之命節制高傑,最終兩人大打出手,損兵折將,使駐守揚州的高傑軍隊險些譁變,被史可法調駐廬州。清兵攻打揚州時,史可法無法獲得黃得功的支持。

後人評價江北四鎮,認為只有黃得功忠勇,其他三人“皆驕悍,不可法度使”。也就是說,史可法在打響揚州保衛戰前,能有效制約、調度的只有黃得功一人。

3、高傑內鬥中被殺,史可法棋臭三招

史可法督師江北,對高傑不放心,暗中讓黃得功節制。結果導致高黃爭鬥,兵刀相見,雙方損失慘重。史可法費力斡旋,最終高黃二人停止爭鬥,但樑子已結下,只待爆發。

揚州之戰前數月,史可法棋臭一招,派高傑北上,協助清軍打李自成。可見在史可法心裡,南明的敵人是李自成而非多爾袞。如此迂腐之見何來?也許他認為逼死崇禎、搗毀大明江山的是流賊,聯合清軍剿殺李自成後再討論與多爾袞劃河而治。殊不知殺死敵人的敵人,也是為自己將死挖坑。

高傑兵至睢州,被準備降清的河南總兵許定國所殺,許定國率部降清。史可法跑到高傑軍中,擁立高傑7歲兒子高元爵等人。高傑的私奔妻子邢氏為穩定人心,提出讓高元爵拜史可法為義父。

但是史可法認為高家出身流賊,一口回絕,讓高元爵拜了提督江北兵馬糧餉的太監高起潛為義父。這又是一招臭棋!讓太監做高元爵義父,明擺著把高傑軍隊當“二等公民”。如史可法不是這樣迂腐,高傑軍隊將迅速得以穩定,成為揚州保衛戰中堅力量。

前兩步錯了,最後能有正確選擇,局勢也許不會太差,史可法卻又走了第三步臭棋:面對變局,史可法幕僚閻爾梅勸他“渡河復山東,不聽;勸西征復河南,又不聽;勸留徐州為河北望,又不聽”。

一路南撤,退守揚州的史可法,讓清軍兵不血刃奪取黃河南岸廣大地區,南明的北方防線全面暴露於八旗軍的鐵騎之下。

4、政治機謀較少,黨爭中毫無還手之力

南明立國後,東林黨人佔據道德高地,與馬士英、阮大鋮等爭權奪利。黨爭中史可法也沒能倖免,在擁戴福王朱由崧時他認為對方有“七不可”——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屬、不讀書、干預官吏,因此不適宜為君。

最終,馬士英藉助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等人的力量,以軍隊為保障助朱由崧上位。在討論朱由崧是監國還是繼皇帝位時,史可法以“先皇太子生死不明”為由,只同意讓朱由崧監國。

其後推舉內閣時,史可法與一眾東林黨人與魏黨舊部孔昭、阮大鋮、馬士英爭鬥,馬士英沒能如願成為首輔。一氣之下,馬士英向朱由崧打小報告,把當初史可法不同意朱由崧上位的“七不可”公佈出來。

朱由崧聽到史可法“七不可”是啥反應?史書無過多記載。但後人對朱由崧的評價極低,因為他繼位後大肆選秀,大興土木,酗酒為樂。不難想象見到“七不可”後,朱由崧一定是非常憤怒。

史可法隨後的反應從側面證實了這一點:“可法遂請督師,出鎮淮、揚”。史可法向朱由崧提出去江北統帥四鎮軍隊,鎮守淮安、揚州,離開南明皇府。不久後,朱由崧得以正式繼位。

你史可法不是說我“七不可”嗎?現在就繼位給你看看!顯然,史可法在朱由崧繼位問題上,敗給了孔昭、阮大鋮、馬士英等人。史可法離開後,孔馬二人把持朝政,毫無忌憚,東林黨人劉宗周等紛紛辭官,史可法在朝中已無眼線和臂膀。

5、獨木難支,城破兩天前寫好遺書

高傑死後,退守揚州的史可法還沒有到任,黃得功就率兵襲擊高傑舊部,揚州城大亂。史可法到任後入城安撫,形勢初定,兩個月後清軍已至淮南。淮南有大明祖陵,史可法此時不加速佈置防線,竟然棄揚州不管,率軍計劃護衛祖陵。

此時左良玉叛亂,朱由崧召史可法勤王,率軍走到半路得知左良玉被平定。又率軍奔盱眙,走到半路得知盱眙歸降多爾袞。又急行軍一天一夜竄回揚州。經過這番折騰的史可法,回城後揚州就陷入大亂。

原來有傳言稱投降清朝的許定國,要來揚州向高傑軍隊復仇,城中軍民駕船逃命,揚州再無一船。史可法下令各鎮救援,無一響應;上書朱由崧求救援,同樣未獲響應。也許,此時的史可法已被南明所拋棄。

此後總兵官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降清,史可法手下無兵可用,只好命文臣官吏登城拒敵。城破前兩天,史可法給母親、妻子寫下遺書:“死葬我高皇帝陵側”,死後把我安葬在高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旁。

此時距城破尚有時日,史可法再無作為,一心等死。兩天後清兵10萬大軍從西北角攻入,揚州城陷。史可法拔刀自殺被親兵奪下,一名參將護送他從小東門逃出,在城外被清軍抓獲,史可法大叫:“我是史督師。”因不接受清軍勸降,被殺掉並肢解。

《明史》載,史可法死後人們找他的屍體,因為天熱,“眾屍蒸變,不可辨識”,眾多屍體堆積發臭變形,無法識別史可法的屍骨。1年後家人用他的官袍、笏板為他招魂,埋葬在揚州城外的梅花嶺上。

《明史》沒有提及為什麼“眾屍蒸變,不可辨識”。其實造成“眾屍”的原因就是,清將多鐸在城破後下令屠城,十日不封刀,史稱“揚州十日”。

史可法用殉國表明心跡,節烈可表!如在天有知,當心痛揚州軍民十日的遭遇。


指動濟南


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軍緊逼揚州,在城外二十里處紮營。四月二十四日夜間,清軍開始攻城,不到一天,揚州便於四月二十五日告破,為何江北重鎮僅僅堅持了不到一天?是史可法太無能?史可法雖然不是軍事家,但是也不應該堅持不到一天,但是為何揚州只一天就告破了呢?

史可法

南明弘光帝登基後,根據史可法的建議在江北設立了四鎮,駐守徐、泗的高傑部,駐守鳳陽、壽州的劉良佐,駐守淮、揚的劉澤清,駐守滁州、和州的黃得功,這四鎮是南明除駐守在南昌的左良玉部之外最強的戰鬥力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設四鎮時,每鎮額兵三萬,但是各鎮擁有管轄地的財政權,所以各鎮都有各自的私募兵,所以實際兵力會遠超三萬。據史料記載,1645年閏六月,向清豫親王多鐸投降的南明軍隊就多達二十三萬八千餘名之多,由此可見,四鎮相加兵力應有數十萬之多。

江北四鎮

江北四鎮看起來實力雄厚,但是對防守揚州卻沒半點幫助。首先掉鏈子的是高傑,高傑還算有進取心,1645年初在史可法的指揮下挺進黃河流域,配合清軍對大順軍進行清剿,但是在睢州被睢州總兵許定國暗殺,高傑死後,他的部隊成了其他三鎮吞併和排擠的對象,最終高傑部率先分崩離析。

然後是劉良佐部和黃得功部,他們兩支部隊被奸臣馬士英調去打內戰去了。駐守在武昌的南明寧南侯左良玉為了逃避被清軍追趕南下的李自成大軍,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矛頭直指奸臣馬士英,左部於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順長江東下,向南明首都南京而去。

左良玉

南京城中的馬士英慌了神,一旦左良玉到了南京自己恐怕將死無葬屍之地,為了擋住左良玉,馬士英不惜犧牲江北的防守,調動劉良佐和黃得功部前往南京上游抵擋左良玉部,於是原本江北四鎮只剩下劉澤清一部在原本的駐地之上。

而這個劉澤清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軟蛋,據《爝火錄》記載:“大清入淮安,總兵劉澤清遁。澤清聞北兵至,遂大掠淮安,席捲輜重西奔,沿河竟無一人守禦。”可見,清兵剛剛到淮安,還沒來得及交戰,劉澤清就已經逃跑了,這還不算,劉澤清在逃跑之前還搶劫了淮安城,最終淮北重鎮淮安就這樣不戰而失,至此,江北四鎮全部脫離了自己的駐地,江北只剩下了督師史可法一個光桿司令,還有幾千軍隊守著江北重鎮揚州。

揚州城

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豫親王多鐸率清軍趕到揚州城下,隨後完成了對揚州的包圍。在此後的幾天之內,有兩支明朝部隊進入了揚州城。一支是由甘肅鎮總兵李棲鳳和監軍道高岐鳳,於四月二十一日率四千兵馬入城,但是這支部隊的目的並不是幫助史可法守揚州,而是企圖劫持史可法降清,最終被史可法發現,李、高二人帶部隊離開了揚州城,同時還帶走了原本揚州城內的胡尚友、韓尚良部一起投降了清軍。

而另外一支進入揚州城的部隊則是來幫助守城的,兵部職方司主事何剛和提督總鎮劉肇基各率數百人進城,這支部隊精神可嘉,但是由於兵力有限,所以對守城並無實質性的幫助。

四月二十三日,清軍的紅衣大炮到達揚州城下,四月二十四日夜間,多鐸下令開始攻城,在紅衣大炮的轟擊之下,揚州城多次倒塌,雖然經過城防部隊的全力搶修,但是終於抵不過清軍的大炮,四月二十五日,揚州一日便告失守,從此南明首都南京門戶大開,失守只是時間問題。

紅衣大炮

南明初年,史可法在江北佈置了四鎮數十萬兵力,可惜由於高傑的魯莽、馬士英的錯誤指揮以及劉澤清等人的不戰而逃,最終跟隨史可法守禦揚州的只有很少的兵馬,不敵清軍已是意料之事,但是史可法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而明知揚州不可守還帶數百兵馬京城的何剛、劉肇基同樣也值得我們懷念。


天涯看點歷史號


大家好,我是海天玄宇,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史可法為什麼在揚州抵抗了很短時間就失守了?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

一、敵人太厲害,這些敵人就是打破李自成重兵駐守的潼關都沒費太多力氣,何況揚州?

二、守軍不厲害。守成的人數少不說,也不是精兵,無法跟滿清軍隊比擬。

三、軍事上裝備不如對方,對方裝備精良,紅衣大炮眾多。

大炮一轟,城牆就破,所以揚州打完守城戰就開始打巷戰。揚州十日悲慘。

四、軍事指揮不如對方,統帥不對等,一個是書生,一個是久經征戰考驗的常勝將軍。

五、氣勢不同,一邊是長驅直入,氣吞萬里;一邊是各懷鬼胎,唯唯諾諾。

六、後方支持不同,一邊是全力支持,一邊是隔江觀火。


七、守成部隊裡有壞人,總兵李棲風監軍高岐風率四千餘人乘夜出降。

八、揚州十日不應該被忘記。

以史可法為代表的揚州守軍英勇不英勇,看看揚州十日就知道了。

我們無法苛責史可法,在民族大義面前,史可法錚錚鐵骨。時運不好而已。清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全祖望的一篇《梅花嶺記》讓這位抵禦外來入侵的民族英雄與梅花嶺一道千秋不朽。

教訓很多,簡單羅列:

一、南明沒處理好內部領兵將領關係,四鎮官兵各自為戰,擁兵自重。

沒有把南明力量有效的集中和調度好。

二、李自成潰敗太快,南明沒有處理好三者關係。

與滿清前後夾擊李自成,造成沒有緩衝區和緩衝的時間來處理南明王朝內部問題。

三、左良玉關鍵時刻清君側,神助攻滿清,失敗後,其子帶領手下軍民投降滿清,使得南明上游門戶洞開。

四、史可法作為主要大臣不該脫離南京朝廷中樞,讓馬士英專權。

史可法不是軍事專家,更適合他的崗位是朝堂的策劃。

五、國破家不在,揚州十日悲。

沒有了大的國家,那麼小的家庭,就是風雨飄搖沒有保障,所以我們該記得這個教訓,愛國是第一位的。

簡單的評論了一下史可法守揚州,緬懷民族英雄!以史為鑑。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紅字“關注”我。


海天玄宇


揚州城的迅速陷落,既是因為史可法的戰略佈局就沒有將揚州作為主要防禦支點,還在於明朝的軍事技術已經大大落後於清軍。

歷史上,揚州從漢朝開始就是江北最重要的城市。到了隋唐時期,更是成為了中原政權控制江南的必要基地。但隨著江南經濟的崛起與北方經濟的衰退,長江兩岸的資源已經不可救藥的向著南面傾斜。揚州因為大運河的存在而繼續成為一個交通要道,卻已經不再是重要的設防城市。


從明朝建立開始,江南地區最重要的城市就是南京。那裡是朱元璋到建文帝時代的首都,也是後來明朝的留都。朱元璋從南京發家,所以一直將大量的資源堆砌到這裡。明朝全國最重要的城市防禦建設之一,就是南京的城牆工程。類似的事情在後來的北京和西安也有重現。

揚州因為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江都地位,所以不再被要求建立強大的城防。東亞集權帝國體制下的防禦規劃,往往是在幾個大型城市上不惜巨資,而小城市則沒有多少餘額支配。揚州雖然要緊,但絕對比不上那些邊境線上的要塞城市,自然不可能建立完善的城防。只要能夠抵禦一般的盜匪即可。


史可法在設計南明的防禦體系時,也沒有將揚州視為重要的前沿。他將大量撤退到淮南的明軍與投誠的農民軍一起,佈置成從淮河出海口到今天安徽境內的四個獨立軍鎮。這就是歷史上的江北四鎮。而揚州則隸屬於長江以南的南京管轄,是朝廷官員在長江以北的駐地。作用至多就是一個後勤補給站。

按照史可法的計算,江北四鎮的幾十萬部隊足以抵抗清軍和農民軍的強攻。而且每個方向上都是類似雙重的防禦配置,揚州是非常安全的。但因為江北四鎮的不願意作戰,他的計劃很快就土崩瓦解。佈置的地方軍,不僅不能保護揚州與長江沿岸,甚至在加入清軍後反戈一擊。這就將揚州一下子推到了戰爭的最前沿。


隨後進行的揚州戰役中,清軍的先頭部隊並沒有進行強攻。史可法此時還有理論上的援軍在江對岸的南京佈防。只是混亂的弘光政權,根本沒有人有魄力和精力來調集部隊增援。清軍則在幾乎無人干擾的情況下,順利的將紅衣大炮運到了揚州城下。

雖然紅衣大炮最初只是歐洲16世紀水準的海戰艦炮,但在東亞卻是可以摧毀城牆設施的超級攻城武器。因為最初的設計目的是從遠距離轟擊敵船,所以較長的射程讓東亞軍隊手裡的土質武器都沒有可以還手的射程。這就讓清軍在掌握了少量紅衣大炮的技術人員之後,足以對任何明朝城市構成威脅。


由於明朝自己根本已經沒有成規模的制炮隊伍,也就發展不出可以同清軍抗衡的炮力量。陸續從澳門再購買的武器數量,根本比不上加班加點開工的滿洲工場。何況紅衣大炮的巨大後坐力本身,也會對傳統的城牆結構造成破壞。當年袁崇煥在寧遠城使用這種武器,就要對城牆的局部做必要的改造。但史可法顯然沒有意識到這點,也就沒有提前做任何準備。

最終,技術等各方面都落入下風的明軍,在清軍的大炮到位後,迅速失去了對城市的控制。史可法也就只能帶著很少的部隊去堅持巷戰。結局如何,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米南德王問道


孤立無援,戰術失敗。唉 ,大勢所趨。

南明弘光元年四月,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當時,有謠傳稱許定國軍要來殲滅高家軍,揚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壞城門外出逃命,大小船隻為之一空。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僅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見絀。十八日,清軍兵臨城下。當清軍初至時,劉肇基建議趁清軍立足未穩,率眾出擊,但為史可法所拒。十九日,史可法於揚州西門樓寫下四道遺書給他的家人,在他死後,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國,願歸葬鐘山明太祖孝陵之側。二十一日,總兵官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投降清軍,史可法也未採取措施加以制止,城中力量更加單薄。

此時多爾袞勸降,寫下《致史相國書》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降。二十四日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被俘。多鐸勸降他:“前以書謁請,而先生不從。今忠義既成,當委重任,為我收拾江南。”但史可法表示:“我來此,只索一死耳!”後壯烈就義,終年45歲。總兵劉肇基、驍將馬應魁、幕僚何剛等皆遇難。


虹繞虹臨


南明忠烈排在靠前的應數史可法,我們知道的揚州十日,是當年史可法在外無援兵,內部不夠團結的情況下堅守孤城揚州。明知不可為,偏偏要為之。這就是民族氣節,以及忠貞之道。

揚州城破,有部分官兵護送史可法突圍,走到城門邊遇到清兵,史可法為了不連累大家,就自報姓名,然後被俘。被俘後,他對清政府的恩威利誘不屑一顧,他從被俘的那一刻起就想好了自己的結局。以死報國。

我覺得南明是最不該滅亡的一個政權。我們知道的東晉和南宋,他們都是和北方政權劃江而治,誰也不能馬上吞併誰。付堅厲害吧?結果怎樣,他敗在了肥水邊上。完顏宗弼厲害吧?結果南下的時候被韓世忠困在在黃天蕩,差點被全殲了,的虧有漢奸相助,他才狼狽逃回北方,從此不敢再來南方。

而南明不管從那方面來說都比東晉和南宋強了不少。那兩個政權是在被北方民族滅國後倉皇組建的一個政府,完全是百廢待興,但是這樣的若不經風的政府在組建後就高效運轉,然後行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來阻擋北方民族的南下。而在這些方面,南明比東晉和南宋不知道強了多少。明代實行兩京制,就是兩個首都,兩套行政班底,李自成摧毀了北京的那套班子,在南京還完整保留了一套班底,各部委和各官員都是現成的,不用組建,馬上就可以運轉。而且南明在江北還有四鎮,所謂四鎮就是四隻正規野戰軍,史料裡說是百萬,可能有水分,但是保守的估計,二三十萬總該有吧,再加上各地地方軍隊,百萬可能真差不多。而且南方都是富饒的地方,以前大明一大半的稅收都是來源於江南,而用在北方禦敵,而如今,南方的錢用在南方,總不會有那麼大的負擔吧。

如果南明君臣能夠奮發圖強,局勢還是很有利的,至少劃江而治是完全沒問題的。 當時的情況是,南邊是南明,華中是大順,華北是滿清。滿清當時總人口才三十萬,六萬滿清兵。而漢人當時有一億多,百萬軍隊,卻亡在了一個這麼弱小的民族手裡,的確讓人很難理解。中國大小城市至少幾千座,就算滿清一座城市派十個滿清兵,對於他那麼點人口來說也負擔不起。之所以滿清能統治中國,完全是漢奸的功勞,這點自古就是這樣。我們的民族的弊端就在這裡,沒有幾個人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回事。 當時滿清和大順打的火熱,南明這裡完全沒有壓力,幾十萬大順軍就夠滿清收拾一陣子。如果南明能利用這個當口,揮師北伐,那還是大有可為的,而且當時山東和河南基本上處於無政府狀態,南明可以直接派兵過去接管就是了。 可是當時南明的君臣一致的天真,他們把已經處於即將滅亡的大順當成了首要敵人,卻把日漸強大的滿清誤以為是朋友。當時南明政府好處的口號就是借虜滅寇,真的是很傻很天真。當時史可法是南明軍隊的總領導,他當時也是目光短淺,他也沒有認識到真正的危險在哪。當然南明四鎮軍閥本來就不團結,內訌可以,打仗不行,所以這也不能完全怪史可法指揮不力。但是史可法也有他無可推卸的責任。他在滿清滅了大順後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可是那個最佳的戰略機會已經過去了。 史可法催促高傑揮師北進,後來高傑被他的部將許定國害死,高傑幼子繼續統領這隻軍隊,當時高傑的老婆就想讓史可法收下高傑的兒子當義子,結果史可法婉拒了人家,國家當時正是用人之際,史可法完全可以收下這個義子,籠絡這支軍隊。結果他沒有,結果這隻軍隊後來投降了滿清,他們裡面很多人成了滿清滅南明的功臣。 清軍包圍揚州的時候,史可法手下就有人勸史可法說城外有片樹林,地勢高,怕滿清在那邊藏兵架炮。所以勸史可法派人把那片樹林給燒點,結果史可法說那片樹林是當朝前重臣的墓地,不能燒。後來真的給攻城的滿清就下了一個得天獨厚的戰略位置。 滿清圍城之初,有人勸史可法趁滿清兵疲和立足未穩,派一支軍隊出城偷襲,結果史可法依然沒有采納。史可法帶領全城兵民死守孤城,史可法在滿清到來之前用自己都師的名義調兵來防守揚州,結果他的號令完全是白紙,沒人聽從。只來了幾千軍隊,對於這麼大的一場戰役,簡直是杯水車薪。即使這樣,史可法依然決定堅守揚州,他的這股氣節也就成了幾百年來,後人一直讚頌他理由。 清兵開始攻城,阻力很大,城下堆滿了屍體,久攻不下。後來清兵調運來紅夷大炮一批,用大炮猛轟城牆,終於轟塌一個口子,清兵如潮水般湧入城內,很快就拿下揚州城。 由於揚州城抵抗過於激烈,拿下揚州城後,滿清開始對揚州屠城十日,殺了八十萬人。血流成河,死屍成山。其實頒佈屠城令的是滿清,真正實施的是漢人兵士,這是民族的悲哀。史可法由於堅持不投降,後被滿清處死,屍體也被也扔到死難的揚州百姓死屍堆裡。後來收屍的時候沒有能找到史可法的屍體,現在的史可法墓,其實是他的衣冠冢


高宗1986


\r

據《續明紀事本末》記載,李自成的手下很多人都投降了左良玉,早在弘光政權建立之初,這些李自成手下的士兵全都嚷嚷著要去進攻南京,左良玉不得已把自己的金銀財寶都分給了這些人,同時在長江上豎起了一門大炮,說誰再敢去進攻南京,就用炮轟!左良玉一直在盡最大可能控制這些部隊,不讓他們胡來。左良玉一再說要他做朝廷的守土保疆的忠誠將領。\r

後來馬士英胡作非為,馬士英是搞恐怖統治,很類似於汪精衛統治下的76號的恐怖統治。《明史·奸臣傳》記錄了馬士英“日事報復,以迄於亡”,到弘光政權滅亡為止馬士英就是整天就想著整人害人,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這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能夠看出一些來。\r

馬士英的倒行逆施,天怒人怨,最後左良玉也控制不住了。 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討伐馬士英,當時左良玉已經無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無可忍,集體要求舉兵討伐馬士英。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闖王李自成的部下,他們一般不願意跟老領導打仗。據《明史·奸臣傳》記載,左良玉部隊起兵造反,討伐馬士英,在起兵文書上列舉了馬士英的八條罪狀。包括為閹黨重修三朝要典。當了首輔還要獨掌兵權。大肆誣陷迫害他人。以選中宮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佔有,剩下的才給朱由崧。腐敗到極品,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濫用暴力。還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隊,早已義憤填膺,36員大將聯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們就要自我行動了,左良玉已經控制不住了。隨著這些主要由投降過來的士兵組成的部隊,紀律越來越差,連那些李自成投降過來的將領都看不慣,左良玉對這支部隊的控制力越來越差,後來的左夢庚更是很難控制桀驁不馴的部隊。\r

意大利傳教士馬丁諾·馬蒂尼(1614—1661,中文名衛匡國,字濟泰)所著《韃靼戰紀》記錄了他在中國的見聞:\r

“他們的攻勢如閃電一樣,用不了多久就佔領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裝防衛的城市。\r

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韃靼的反覆進攻,那就是揚州城。\r

一個韃靼王子死於這座城下。一個叫史閣部(史可法)的忠誠的內閣大臣守衛揚州,它雖然有強大的守衛部隊,最後還是失敗了,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士兵被殺。\r

韃靼人怕大量的死屍汙染空氣造成瘟疫,便把屍體堆在房上,城市燒成灰燼,使這裡全部變成廢墟,堪稱人間地獄。”\r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證,明末的人口大概在1.5億左右。關於史可法守揚州這件事兒上,你說史可法紀念館裡面寫的史可法以400名敢死隊員殺死清軍精銳鐵騎一千多人,要知道清朝當時除了蒙八旗和漢軍旗,滿洲八旗總人數也就五六萬人。最精銳的八旗鐵騎也就是最能打的那一部分也就兩三萬,多鐸率領攻打揚州的清軍是百戰精銳之中的精銳八旗鐵騎,要在揚州死一千多精銳八旗鐵騎,那將是很大的損失,也怪不得《南渡錄》裡面寫清軍把史可法打成了粉末,並在揚州進行了大屠殺。史書記載,左良玉的部隊號稱80萬,實際人數大概有十多萬人左右,大都是李自成投降過來的,江北四鎮僅僅劉澤清所部人馬就超過23萬,再加上福建鄭芝龍所部20萬人馬,還有南明的大量的地方部隊,南明軍隊的總人數應該不下100萬人。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左良玉始終以最大限度的忍耐,希望能夠維持和平,但馬士英不斷的壓迫之下,左良玉手下的那些李自成投降過來的部隊,卻再也忍受不住了,於是起兵討伐馬士英。在此之前,河南的地方豪強本來效忠於南明朝廷,史書記載馬士英的妹夫駐紮在開封的河南巡撫越其傑腐敗無能,記恨抗清義士陳潛夫,於是馬士英把陳謙夫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於是河南的地方豪強在清兵攻來的時候,沒有進攻清兵,明朝軍隊在河南防線所部署的大批軍隊 很快崩潰,河南的地方武裝也沒有支援明朝軍隊,後來猛將且製造著名的嘉定三屠的劊子手李成棟也投降了清軍,這是清軍能夠從黃河順利打到錢塘江邊的重要原因。\r

這一點有幾個事實在眾多史籍中都有記錄。首先,當時史可法名望極高,所謂忠義著於華夏而被弘光政權排擠,在揚州的禮賢館,史可法聚集了很多火炮專家,從包括澳門葡萄牙人手裡引進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技術,能夠製作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當然這些火炮在揚州之戰中對清軍造成了多大殺傷在史書上是有爭議的,南明軍隊的單兵實力遠遠不如清軍,當時的圍攻揚州清軍是最精銳的八旗鐵騎,史可法手下的劉肇基殺死的一千多清軍,主要是用火炮殺傷的,而不是用步兵作戰殺死了清軍。另外史可法是在違抗軍令的情況下防守揚州,兵力部署極其單薄,沒有任何外援助。\r

當時馬士英民憤極大被臣民們比作秦檜,當然我們都知道實際上馬士英比秦檜壞多了。在那個時代不斷有人要求史可法起兵清君側,起兵討伐馬士英,但史可法始終委曲求全,直到最後死在了揚州,馬士英則始終不斷破壞,不斷給史可法小鞋穿,讓他始終無所作為。\r


e_listen141814398


史可法因擁立福王登基在南明時期屢次受封,官至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史可法這個期間可以說是南明軍隊的一把手,其自稱督師,坐鎮淮、揚。

弘光元年,清兵在多鐸的率領下,分兵亳州、徐州兩路,向南推進,勢如破竹,直至揚州。

史可法作為江北督師收兵退保揚州。劉澤清、劉良佑兩位兄弟一聽說清軍打過來了,立馬聲稱我們要去保衛南京,然後撤軍逃走了,來了個溜之大吉。四月十八日,在南明降將李成棟的帶領下包圍了揚州城,史可法命令各鎮救援,史可法這個人雖然忠心不二,可是做官的手腕不行,作為南明留守第一重臣,居然被馬士英排擠出了中樞,然後各鎮軍閥本來也就不聽皇帝號令,對於這個督師肯定更加不搭理啦!

四月十九號,明將許定國引多鐸至揚州,揚州被清軍水陸包圍,史可法無奈向弘光皇帝求助,皇帝只顧自己快活,那管他人死活。史可法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皇帝與各鎮兵馬都不管揚州,面對10多萬清軍包圍,然而揚州城內守軍就1萬多人,史可法決定以身死報效南明朝廷。在史可法大義的號召下,其部下基本都在戰場上以身報國。揚州之戰,清軍火器精良,人數佔上風,雖然揚州軍民誓死保衛家園,但是在絕對的優勢面前,揚州城破也是必然的!


Sylar弈


雖然史可法忠節可嘉,但終究不是將才,其在揚州之戰中的表現,更是生動的詮釋了什麼叫書生誤國啊!

因為,揚州城在極短的時間內便淪陷,史可法應該是要承擔絕大部分責任的。也正是他在大敵當前一再的軍事失誤,最終導致讓南明失去江北這個重要的戰略要衝。

當年在左良玉部東下、清軍南下的緊急情況下,作為大明督師的史可法,倘若能權衡利弊,放下自己的孤傲,有效平衡各方,那麼江北形勢斷然不會如此快速的惡化。

而戰場上,史可法的表現,更是讓人詬病。首先是大敵當前,軍令不明,朝令夕改,這可是兵家大忌。舉個例子,戰前一部明軍駐屯於高郵,史可法卻一天之內連發三令,上午令應廷吉“督一應軍器錢糧至浦口會剿”左良玉部叛軍;到中午卻令“諸軍不必赴泗,速回揚州聽調”;最後到下午又令“盱眙告急,邳宿道可督諸軍至天長接應”。

這樣做使得本就惡劣的形勢變得更加嚴峻,致使明軍最終無法在清軍抵達前構築其有效的防線。

此外,揚州本來就是無險可守之地,史可法當初居然放棄整個淮河防線,選擇退守揚州本身就是錯誤的選擇,而在退守揚州後,這位史大督師又是一波接著一波的瞎指揮操作,讓明軍混亂不堪。

據史書記載,當時清軍初抵揚州城下時,總兵劉肇基就曾建議史可法應該乘敵大眾未到,立腳未穩,出城一戰。

結果,史督師卻說:“銳氣不可輕試,且養全鋒以待其斃。”

要說不出戰,那你就專心守城吧。結果史可法又沒妥善的部署守城力量。對部將們的眾多合理建議,他置之不理。作為一個文官,軍事的事他壓根就不在行,在戰場上本來就該多聽“專業人士”的建議,結果他卻沒有。

因此偌大的揚州城,如此多的明朝守軍,最後沒幾天功夫就被清軍攻破,這不怪史可法,怪誰?當然,從民族氣節來看,史可法還是值得後人去紀念的。我們敬重史可法的氣節和忠心,但他的才能和功績,小編就不敢苟同了!


這些歷史要讀


被各大規劃繞開、老齡化最嚴重、人口流入接近0的江蘇,大概率走下坡路!

[人口危機] 已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1-6月,江蘇省共出生38.3萬個嬰兒,比前一年同期減少5.6萬個,減少12.8%!新出生人口持續減少,人口拐點不經意間已到來。

以下重要規劃全部繞開江蘇:

9個國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成都,武漢,鄭州,西安。

11個自貿區:上海,廣東,天津,福建,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

5個左右的自由貿易港(自貿區升級版):上海已初步成型,另外天津、陝西、浙江、廈門正在積極申報。

6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雄安。

5個計劃單列市: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

3個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合肥。

3個“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武漢、重慶。

10個"一帶一路"節點城市:西安、蘭州、西寧、重慶、成都、鄭州、武漢、長沙、南昌、合肥。

東部3個經濟強省。山東省:濟南青島2座副省級城市;浙江省:杭州寧波2座副省級城市;江蘇省:僅南京1座副省級城市(2019年1月9日,濟南合併地級萊蕪市,致使江蘇唯一的副省級城市,淪為全國省會首位度倒數第一。今後,它必將與江蘇貌合神離,心向安徽,導致江蘇只能依靠剩餘12個不入流的地級市參與全國頂尖城市競爭)。

當前,各大城市人口掠奪戰已經打響,在老齡化嚴重的今天,人口決定了發展。江蘇人口形勢日益嚴峻,究其原因:一是群山無峰,沒有明星城市集聚不了資源,吸引不了外省人才,留不住本省人才;二是自宮式的中考、高考制度讓深受其苦的年輕人往外跑,也讓在江蘇發展的外省人不敢落戶。

2017年,濟南市一把手在山東兩會上極其悲憤的發言:山東經濟實力雄厚,但群山無峰,缺少一個帶動力強的核心城市。未來各省間的競爭,就是城市群的競爭,或者說是核心城市的競爭。鄭州不久前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大的刺激。分析周邊鄭州、合肥,還有遠一點的武漢、長沙、成都、貴陽,這些近年發展迅猛的城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所在省份舉全省之力發展,才鑄就了今天的輝煌。核心城市是集聚起來的,我們不集聚,就會被別的城市集聚;機遇是搶抓出來的,我們不去搶,別的城市就會去搶。

而江蘇13個市互不認同,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內鬥省,實質是互相制肘,誰也見不得對方好,在城市發展中內耗相當嚴重。未來的城市競爭中,江蘇註定更加被動。

幾年前,江蘇GDP總量差點一舉超越廣東,直到差距拉小至600餘億。後來廣東初步轉型成功,迎來現代發展“第二春”,再次發力拉開與江蘇差距。據悉,廣東經濟增長速度已經連續反超江蘇六個季度,將總量差距拉開至4000餘億,2018年差距更是擴大到6000億,令大眾反過來覺得江蘇怕是變成“江輸”。

江蘇老齡辦透露:30年後,江蘇不到3個人中就有1個老人,實際上按照現在幾乎外來人口0流入,本省平均結婚年齡達到34歲,普遍不肯生二胎的現狀,老齡化問題只會比預測更嚴重更提前,到時很可能滿省皆是白髮人。再看“平均主義”發展模式,僅憑江蘇一省之力,且正在被各大規劃繞開的情況下,十年後,最大的可能是均衡發展成13個三線城市,隨之人口外流進一步加劇,繼續退化成13個四線城市。

年輕人,畢業後的首選城市很重要,一次的選擇很可能就是一生,一定要慎重!當前是城市格局大變動的時代,已經錯過了北上廣深,千萬不要再錯過目前有政策、有定位、有地位,未來必將在國家支持下晉升一線的新貴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