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文天祥于謙史可法三位忠臣中誰死的最不值?

小龍女5505


文天祥一介書生於國難中櫛風沐雨,留得千古丹心光耀汗青,明知迴天無力亦在所不惜。在文丞相的身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士大夫的道德價值觀,捨身取義,忠貞不變節,成為保持民族氣節的楷模。



“北人無有耶律楚材,南人無有文天祥”,能得到對手的尊敬,能盡臣子的責任,他認為自己死得其所,安然於殉國而死。

同樣,史可法斡旋江北,經營揚州,在亡天下的危局中,獨撐弘光政權,大廈將傾與揚州同存亡。“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雖然史督師的軍政措施有許多失策,沒有“復山東”的打算,也沒有“徵河北”的企圖,一意退保揚州又未幾失陷。


但抵抗外來侵略壓迫,保護本民族利益和生存發展,史可法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儘管在這一點上存在很多爭議,不過不能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有限,而否定他為理想奉獻甚至捐軀,一樣也不可能要求史可法超然於晚明官場的黨爭。

文丞相和史督師死社稷,而於謙雖然保住了社稷,卻也無法保全自己的性命。明英宗沒有檢討自己輕率聽信太監王振的蠱惑,徒勞喪師天子被俘,使京師危在旦夕。為了使奪門之變變得合法化,之前擁立景帝的代表人物成了英宗眼中勢必要推翻的符號象徵。


于謙身先士卒領導京師保衛戰,挽狂瀾於既倒,對大明社稷有功,但他的“社稷為重,君為輕”在英宗看來於謙輕的“君”是自己這位“君”,卻絕對有過。由此煌煌忠臣的“粉身碎骨”演繹成了皇帝廢立的宮變善後問題,當英宗的擁躉撞開南宮牆門的那一刻,擁立景泰帝的于謙只有死路一條。

于謙成功保衛京師,挽救了政治危局,沒有死在與外敵交兵,卻死於成功之後的皇權鬥爭朱家兄弟鬩牆。雖然“留得清白在人間”而無愧,但比起前面兩位為國捐軀的文丞相和史督師,筆者認為似乎不值。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文天祥、史可法為國家、民族而死,顯示了正氣,死得其所,重似泰山,值得!

于謙身為景泰帝的股肱大臣,領導了北京保衛戰,顯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但他不善在官場縱橫捭闔,得罪小人太多,終被算計身死!

其實,他只要稍微靈活一些,完全可以不死的!例如石亨感謝于謙的提拔,想報答一下,舉薦他的兒子于冕當官,他毫不客氣地當眾訓斥:有你這樣拍上司馬屁的嗎?羞得石亨無地可入!這樣,他就把石亨徹底得罪了!還有,徐有貞請他向景帝進言以升遷官銜,他答應了,也說了,景帝不允,他感到不好意思,也沒有和徐溝通,說明情況。結果徐誤會是于謙玩兩面三刀才阻止了他升遷,就把于謙恨到了骨子裡!

此外,英宗回朝,幽居南宮,于謙理應在上朝時,當著眾大臣的面,力勸景帝要對英宗有禮,逢年過節去參拜;景帝要廢太子(英宗之子),理應力諫不可,這樣,英宗也會感念他。

另一方面,他身為本兵,應該派親信部隊嚴密守衛南宮,防止有人與英宗串謀復辟。

這些該做的事,他一件也沒做,結果英宗復辟,聽信徐有貞、石亨讒言,將於謙殺害!他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官場上,不值!


阿斌270202161


文天祥與史可法都是以身殉國,乃民族英雄。于謙則是死於宮廷政變,我認為于謙死的最不值。

在南宋危亡之際,文天祥挺身而出,雖然沒有挽救南宋,但是文天祥已竭盡全力無愧於國。文天祥被俘之後,忽必烈多次派人勸降,文天祥說“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文天祥從容就義,以死報國。

說起史可法,就不得不說揚州。當時的南明腹背受敵,很多城市不是投降,就是淪陷。史可法退到揚州以後,死命抵抗清朝軍隊的進攻,但因為其軍隊的勢力差距實在過於懸殊,所以即使史可法在堅守,也比避免不了失敗。可是史可法就是因為在這種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他沒有選擇投降或者逃亡,也沒有選擇議和或者談條件,而是選擇帶著自己的民族尊嚴與揚州共存亡。最終史可法跟隨著城池一同化為了灰燼。後來他的親人前去尋找他的遺體,但是發現根本找不到。只能將他的衣冠代位入葬。

于謙,受命於危難之際,挽大廈之將傾。就這樣一位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國家棟梁,卻死於一場宮廷政變,被莫須有的“意欲迎立藩王”的罪名處死。實在是太不值得。史載“天下冤之”。


傾一生


我是七哥

在我看來,我覺得於謙是死的最不值的。

文天祥,能夠名垂千古,在於他的民族氣節,而不在於它的真正才幹。
(文天祥)


在宋理宗時期,文天祥因科舉考試的文章,表露忠心,針砭時弊,因而高中狀元。

面對宋朝,屢屢遭受蒙古的侵犯,文天祥傾盡家財,奮力抵抗。這與同時期的賈似道等士大夫的不抵抗策略,軟弱無能的表現,有很大區別。

同時針對宋朝,提出了自己的軍事改革想法,改變宋朝強中弱乾的做法,要求加強邊鎮軍力,但由於此番改制,太過巨大,最終不了了之。

後來賈似道這些奸臣都死了,南宋也滅亡的差不多了,只剩下兩淮地區,而文天祥作為一員文臣,在軍事指揮上沒有太大的成就,只是勇敢而已。

最終,南宋滅亡,文天祥被俘,忽必烈仰慕他的忠烈,便派人不斷勸降。面對紛擁而至的宋朝故主,還有南宋同僚們的勸告,文天祥依然不投降,堅決捍衛自己的民族氣節,留下那一句,最出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得丹心在汗青


於是後人敬仰文天祥的氣節,就如同他自己所寫的詩句一樣,他永遠的留在了史書光輝的一面。但實際上他的才能並不怎麼突出,只是名聲做得好

史可法,其實跟文天祥有點相似,都是名聲大,雨點兒小,實幹不怎麼樣。

史可法最大的一個成就,就是在南明弘光政權,擁護福王朱由崧繼位。其實這也不能全算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崇禎吊死煤山,明朝沒有君王,一時之間,擁立新的君王就成了主要的工作。馬世英等人決定擁護福王,按照以往的國本之爭,福王作為,崇禎的堂哥,與崇禎是血緣關係最近的,最有資格繼承皇位。
(史可法為弘光政權服務 劇照)


但此時作為東林黨中的一員,史可法忽然調轉槍頭,決定擁護隆武帝,認為隆武帝最為賢能,應該立賢不立親,這一做法明顯違背了東林黨的國本原則。

最後東林黨的史可法與馬士英,開始內鬥,全然不顧,南明極其可危的外部形勢,演變成典型的明朝文官。

幾番下來,史可法在政治上的幼稚,一展無餘,自然難以抵對有經世之用,圓滑狠毒的馬士英,最終全面失敗。可能為了挽回敗局,也可能是負氣的原因,史可法遠走南京,到外地鎮守邊疆。


南京城破,史可法死守揚州,與城共存亡。這應該說的上,是他最為光輝的一件事情。由於他堅強不屈的反清精神,最終得以名留史冊。

而於謙,這是真正死的,不值得的一個大臣。才幹學識遠在前兩人之上,更有經世之才。
(于謙劇照)

在明英宗發生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的精銳全部損失殆盡,京師震動。留守京師的一眾文臣和皇室宗師們,非常害怕,決定搬遷首都。

在這危難之際,兵部尚書于謙,挺身而出,力排眾議,穩定大臣們的軍心,建議景泰帝,發佈敕令,從江南各地調兵入京,守衛京師,自己與石亨等武將固守國門。

此外,面對後宮中的,大太監王振的黨羽,于謙帶頭剷除,在朝堂之上,聯合眾臣,把這些宦官黨羽打的血肉模糊。
(王振黨羽與群臣對峙劇照)

看到這一幕的景泰帝,心生恐懼,想要逃跑。而整個朝堂之上,也因為群臣毆鬥而變得混亂不堪。面對這種情況,于謙一把抓住景泰帝,穩住景泰帝慌亂的心神,同時利用景泰帝的權威,最終穩定了朝堂局勢。

內部穩定了,于謙開始處理外敵。瓦刺入境,武將石亨,十分害怕,想要臨陣脫逃,于謙大聲責罵他,作為一員武將,這樣貪生怕死,還怎麼在戰場上打仗?

面對于謙的責罵,石亨又羞又愧,最終勉力堅持對戰,但也讓石亨對於謙懷恨在心,為日後的奪門之變,埋下了動機。
(石亨領導了奪門之變)

最終北京成功捍衛,瓦刺無功而返。在這場保衛戰中,于謙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于謙,北京是保不住了。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景泰帝在於謙的帶領下,將明朝從原本的頹勢中,一把拉回來,明朝迎來中興的時刻。
(于謙劇照)

只可惜在奪門之變中,于謙被無辜殺害。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評論,點贊,轉發,關注哦,帶你看看大千世界!關注我,每天帶你,升級認知!


歲七夸父


于謙督戰九門,粉碎了瓦刺謀奪北京的野心,這是他保衛祖國的重大勝利。但他不以此居功自滿,反因人民遭受了敵人的踐踏,認為是國家的恥辱,感到非常痛心。為了鞏固國防,于謙審慎選披將領,鎮守邊疆,任郭登守大同,楊洪守宣府,並招募民兵,依靠人民力量多次擊退瓦刺,使其不敢深入內地。也先把英宗拘留了一年,想拿英宗要挾明朝的陰謀,始終沒得成,他開始感到英宗不再是“奇貨”了;可是殺了英宗又徒然加深明朝對他的仇恨。他考慮再三,最後才遺使進京,送還英宗。英宗回來後,被安置在南宮裡,仍由親帝做皇帝,英宗心裡很不痛快。他知道當初主張立景帝的是于謙;主張打瓦刺的也是于謙,因此他恨透了于謙。

七年後(一四五七),景帝病重,大臣徐有貞和武將石亨等密謀,由太監曹吉祥裡應外合,舉行政變,英宗又復辟做了皇帝。英宗重登寶座,八年的辛酸一齊湧上心頭,特別是當他想起北京城下那場戰爭,也先扶持他東躲西藏,後面的火炮打得那麼緊,現在想起還有些心驚肉跳。太監曹吉祥在旁邊看得明白,他知道英宗恨透了于謙,便口傳聖旨,硬說于謙謀立襄王(英宗的叔父),下錦衣衛審問,兩旁一聲吆喝,挾持于謙,拖下殿去。這一天,陰風慘慘,日色無光,老百姓三三兩兩,正在紛紛議論,替于謙抱不平,忽聽一聲吆喝,錦衣衛押著于謙走過來,人們都低著頭擦著眼淚……我也是感慨,這樣為國為民的忠臣,卻落得這樣下場!你說呢?

偉大的愛國者民族英雄于謙,在一四五七年正月二十二日,慘遭殺害了。昏庸殘暴的英宗,只知在宮中追歡取樂,不問國防。從此,邊疆多事,外族時來侵擾,英宗才後悔不該殺死於謙,但已經晚了。所以我覺得,于謙死得最不值,你是怎麼看呢?期待你的點評。謝謝。

天天開心歷史


文天祥史可法于謙的死都是為了國家,但個人認為史可法做的太極端,與其他二人比起來,尤其是與文天祥比起來差太多。首先文天祥雖然個人能力不行,再加上當時國家殘破,文天祥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留給我們的是民族精華,一種民族精神。在文天祥死時,文天祥並不願意因為自己的死傷害任何人,希望自己的死可以激勵那些堅持鬥爭的人,一種天下風範。

于謙作為明朝的續命者,對於明朝和民眾功不可沒。如果當時北京被攻克,中華大地恐怕還要在遭受一次大屠殺,其實很多人認為于謙雖然有能力但不善朝堂鬥爭,最終被治罪,其實這是錯誤的,于謙也是一種天下觀的公心。在奪門之變開始時,于謙是知道的。也正因如此,于謙才通知自己的兒子回家,于謙不是不會反抗,而是不能。因為國家的安定,因為皇權的鬥爭在於謙看來不是自己這個臣子能改變的。

當然于謙有這個實力,但國家勢必要遭到嚴重的損失。經歷蒙古南下的打亂,皇位繼承的論爭,太子廢立皇帝與大臣的失和,一切的一切都給國家沒下來對抗的種子,國家剛從混亂環境下走出,不能再陷入內亂了。他當然也有準備,換個角度想,于謙即便是忠臣能臣但終究是參與皇權的廢立,君臣禁忌被打破如果自己得了善終,以後不知多少無恥之徒利用權利效仿自己,這更是國家災難。

可以說文天祥和于謙的公心不僅報效國家,對得起百姓,也全了真身名節。史可法就不行,他當然是愛國的,這毫無疑問。他還是忠君的,是東林黨的代表。史可法面臨的問題比文天祥嚴重,內部鬥爭不斷,在揚州被攻破以後,自殺全自己名節,對得起民族和國家,但他對不起揚州百姓,在史可法看來,城破以後,民之不民。百姓會成為敵國之人,希望全城為明殉葬,揚州十日與史可法的這一觀點也有著因果關係。

因此史可法對得起國家民族,但不如文天祥于謙,這兩人希望犧牲自己保全大局,史可法完全是殉葬,還要所有人與他一起走不歸路。


世界史圖鑑


文天祥,于謙,史可法,這三個人中,死的最不值的肯定是于謙啦。

文天祥東奔西走,未能挽救國家,留下一篇正氣歌,更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從此激勵著歷朝歷代的忠臣義士為國慷慨赴死。文天祥的氣節,千百年來一直為士大夫階層所推崇。

史可法,雖然在南明弘光朝中昏招迭出,未有建樹,僅僅坐困揚州,慷慨一死,就被後世公認為反抗滿清的民族英雄。

唯有于謙,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挽社稷於狂瀾,救萬民於水火。最後,在手握重權的政治局面下,聽任奸人奪門成功,自己與景泰帝均死於非命。實在是不明白他是咋想的。

昏君朱祁鎮對於謙恨之入骨。奪門之變成功的當晚,就下令把于謙抓起來,痛打一頓,以聊解心頭之恨。而於謙竟然對他的復位一點兒也不加防範,可謂是死得其所啊。


一葉孤舟向天涯


于謙大明功臣一朝清官卻遭同僚奸臣陷害被明英宗以謀反大罪斬首抄家死的最不值最冤,文天祥南宋壯元寧死不降為元世祖所殺、史可法明末揚州督師誓死抗清戰死揚州,兩位均是為國而死。


小龍女5505


都是忠臣,為國盡忠而死,值!!。何計身家性命?。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丞相的抗元鬥爭,轟轟烈烈,視死如歸。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的抗瓦棘、韃靼的鬥爭,對入侵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的有力反擊。史可法,對入關以後的滿清"八旗兵",蠻子"鐵蹄"踏入江南後,組織軍民,在揚州、鎮江等地的"反清"鬥爭。

他們都是已盡"人臣"之責,守土之責。是捍衛前朝的愛國臣子與將領。是英雄人物,是"民族的脊樑",是後人的"榜樣與楷模",是振奮民族精神的"因子與力量"。是我們追求民族復興的"力量源泉與革命動力"。他們是我們民族的驕傲與自信。


手機用戶55103251421


都不值,因為他們的朝代不但沒了,而且已經過了好幾屆了。唯一留下一個忠君之名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