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心理學家為你支招:激發孩子主動學習,家長需要做四件事

引文:因為好奇,興趣,和想獲得關注,主動學習,並沉醉其中。這種內驅力,才是一個人學習取得優異成績,工作取得巨大進展的核爆級能量。


提起"清華園裡的愛迪生"邱虹雲,高等院校學子們無不奉為神一般的存在。

小學、中學階段,便有300多件"小發明"問世;

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清華大學,每年都有科技成果出爐;

連續4年參加清華大學每年一屆的"挑戰杯"科技大賽,均獲大獎;

做出"長壽命高亮度大屏幕家用液晶投影電視"等三大發明,獲國家專利;

創辦"北京視美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為全國在校大學生辦公司第一人。

成了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競相報道的新聞人物;

被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院士稱為"清華愛迪生",享譽海內外。

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啊!

心理學家為你支招:激發孩子主動學習,家長需要做四件事

孩子們想,怎麼人家搞個發明創意,就像訂外賣似的,下了單,很快就來?

父母們想,怎麼人家孩子學習如此上癮入迷,也不用家長督促?

邱虹雲說,自己的成長要感謝爸爸一路相伴。

話說小虹雲三歲時的一天,他拿著親戚帶來的糖果,久久捨不得吃。後來他在院子裡玩了一個土坑,把糖果放進坑裡,埋起來,還尿了一泡尿。

一旁的爸爸看到了,不但沒有斥責他胡鬧,反而從小虹雲的舉動中,隱隱發現了創意的苗頭。從那以後,爸爸有意識地對小虹雲進行科學素質培養。

每天晚上的睡前故事,加上了科學家的故事;

給他佈置了一個科學實驗角,玩具,收音機,鬧鐘,可以隨便拆開裝上;

給兒子長期訂閱《中國少年報》,《少兒發明家》等資料;

鼓勵兒子給報刊上的"科技小發明"欄目投稿。

在父親的引導下,小虹雲一步步地把書本的知識和自己的創意,變為手下實物,發明的慾望也一發而不可收拾。

心理學家為你支招:激發孩子主動學習,家長需要做四件事

邱虹雲成才的事例,為我們打開了激勵孩子提高學習自覺性的正確方式。

接納孩子的惡作劇行為;肯定孩子的破壞行為是在探索世界;引導孩子由幼稚淺薄向人生更高處發展;幫助孩子插上理想翅膀。

一般人的學習動機會產生於兩種情況,

一是外部壓力,外力逼迫而成的動力。家長們砸重金報班,寸步不離監督,都屬於外部壓力,短時期內也許有效。但長期下來孩子會感覺是替別人學習,被動行為導致很壓抑很累,最後要麼厭學,要麼抑鬱,成為心理病患者。孩子的逆反,導致家長更加失控,說教,吼罵,責打,親子關係越發冷漠。

真正有效果的 ,是來自孩子內心的自覺自發。

因為好奇,興趣,和想獲得關注,主動學習,並沉醉其中。這種內驅力,才是一個人學習取得優異成績,工作取得巨大進展的核爆級能量。

內驅力來自哪裡呢?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的自我決定論認為,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 歸屬感。父母的接納認同和包容,讓孩子感覺自己無論做什麼,遇到什麼情況,父母都不會變臉,都會包容自己。歸屬感被充分滿足的孩子,才會用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自主感。被家長控制較多,自己無法做主的孩子,具有"傀儡型心態",宛如磨道上的驢,打一鞭走一步,不打就停住。只有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了完全的掌控權,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才會想到努力做好什麼。
  • 勝任感。喜歡幹自己擅長的事情,以此獲得別人的認可和喜歡,這是人性的特點。小孩也是這樣,擅長的事情爭著搶著去幹,不擅長的事情,打著罵著也不願做。
心理學家為你支招:激發孩子主動學習,家長需要做四件事

激發孩子學習上的內驅力,需要在滿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去想辦法,做文章。

這裡給家長四個建議:

1,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人設

小編小學三年級在班裡寫板報,最後落款寫了"作者XXX"。被前來檢查衛生的副校長伯伯看到,從那以後,他見了面就稱小編為"作者"。這個無意的舉動,讓我從小就對寫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把當作家當成了人生目標,一直在努力。夢想是最大的動力之源。孩子有夢我們幫助實現。孩子沒夢,就引導他們從建立美好人設開始努力。

2,幫助孩子建立鞏固興趣。

親戚家男寶從小對汽車感興趣,他爸就給他買汽車畫報,帶他看汽車展,隨時隨地討論汽車相關問題。現在,5歲的娃娃在街上看到呼嘯而過的各類汽車,品牌,性能,產地,相近品牌之間的區別,張口就來,有些大人都說不清呢。研究汽車涉及到外語,物理,人工智能以及語言表達等學科,他都有了朦朧初淺的印象,這些成為日後學業的引子和動力。

心理學家為你支招:激發孩子主動學習,家長需要做四件事

3,引導孩子"刻意練習",站在領先地位。

閨蜜浩兒不論多忙多累,堅持每天練習毛筆字。用心揣摩結構,一筆一筆練習筆畫,寫完了貼在冰箱上,請家人評判。兒子受媽媽影響,在學習加減法時,運用打骰子,剪刀手,尋寶,搶答等方式,對"10以內"數字關係反覆大量刻意練習,父母一旁做裁判。從開始的數手指頭,到後來的不假思索張嘴就來。直到後來,未涉獵進位退位,直接從邏輯上就把"千萬以內加減法"自己弄懂了。這樣的興趣墊底,以後的數學課程還差得了嗎?

4,讓孩子體會"心流"的美好感受。

有一本書叫《心流》,描述了人們在學習和做事時,產生的一種"愉悅","空靈","忘我"的美好心理體驗,就像對一件事"上癮",對一個人迷戀那樣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果孩子在某項事情或者某個學科裡面,體驗到"心流"感受,學習時還需要大人催促嗎?恐怕是要催促他停止工作,趕快休息吧。

"心流"的產生,跟興趣有關,跟出色有關,體現了孩子對某項事情或者某個知識技能的掌控,支配的能力,由此帶來的喜悅自豪。

家長管控過多,是孩子缺乏內驅力的天敵;

孩子有掌控能力,才是內驅力強,自覺性強的根本。

想讓孩子更加自覺學習嗎?

請收起一半愛,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去決定,去用力。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