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讓恆瑞醫藥市值蒸發200億的新政,應該如何應對?

最近醫藥股的日子很不好過,曾經的大牛股恆瑞醫藥,已經連續下跌4個月,上週更是下跌11.4%。而近期開始試點的

帶量採購政策,進一步擊沉了整個醫藥板塊。


讓恆瑞醫藥市值蒸發200億的新政,應該如何應對?


以往的藥品招標,只招標價格,而沒有數量,中標企業還需要進醫院做工作來促進藥品使用;而帶量採購則是在招標的時候就承諾藥品的銷量,保證在8~15個月之內用完。而國家推動的11城市帶量採購,是拿出60~70%的市場份額給中標企業,其他企業只能分享剩餘30~40%份額。

帶量採購具體是怎樣的操作?

(1)按照產品的質量和企業的供應能力入圍;

(2)用試點地區公立醫療機構用量的60-70%做籌碼,以量換價

(3)剩下的30%-40%由原研藥供應滿足,但與仿製藥價差超過3-4倍,需要強制降價。

藥品採購的模式改為國家統一招標。藥企首先需要去申請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需成本約為500萬至800萬元)。通過才可申請招標,競爭大於等於3家的為充分競爭,價低者得,預估降價幅度為40%。2家競爭為不充分競爭,企業主動降價,預估降價幅度為20%;僅1家競標是無競爭,談判降價,預計降幅為10%。

這項政策會對醫藥行業有怎樣的影響呢?

1.很多小藥企根本連門票都拿不到了(根據CFDA此前文件要求,289種仿製藥在2018年底前要完成一致性評價,涉及17740個批准文號,1800多家企業。而目前僅有34個品種出現了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產品,涉及30家企業的66個批准文號,過關率僅5.88%)。

2.對於充分競爭的品種,影響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們看到一些產品線比較廣,熱門藥比較多的公司都是暴跌(正大天晴、石藥都是10%+跌幅,恆瑞、恩華這些也大跌,但A股整體反應要遠小於港股)。而對於競爭不充分的品種,降價幅度還好。影響最大的是專利過期的原研藥或首仿,如果不大幅降價,要會在招標中出局(這一點是對現有仿製藥的一個利好)。

最後,對於創新型或微創新藥企(擁有首仿、獨家、引進、給藥途徑創新等),政策的影響就比較小了。

3.帶量採購後,藥企的銷售費用會大幅下滑。因為不需要那麼多醫藥代表那麼多學術推廣那麼大的銷售團隊了。隨著兩票制、醫保控費、國家招標後,醫藥代表的時代過去了。

4.其實這個政策並非突發利空,行業內的人士應該是都有預期的。由於醫保缺口巨大,國家對醫保控費的思路已經持續了很久了,兩票制、三明模式、安徽招標、唯低價取等等。並且上海此前也已經試點進行過三批帶量採購,其中第三次有21個品種多,招標結果毫不意外的是外企紛紛落馬,國產降價替代(這也是此前醫藥股炒作的邏輯之一)。此前醫保目錄的思路也是以量換價,都是醫保控費政策的一脈相承,這個政策出來後市場的反應過度緊張了。

5.醫保控費大背景下藥企被迫降價進醫保和中標的利空邏輯一直都存在,只是此前醫藥股牛市的時候市場無視這些利空。現在潮水退去,大熊市中無限放大了此前就存在的利空,忽視此前上漲時的利好邏輯。

所以面對現在的醫藥股,要回歸到投資的根本邏輯:安全邊際。你買的股票以前是否大量依靠銷售(銷售費用佔比較高),是否是創新型藥企(微創新也行)、是否產品線冷門或有獨家品種(避開熱門/競爭較少)、是否是壟斷的細分小品種、是否估值已經足夠低。如果某些藥企此前大量依靠銷售費用、或創新品種很少、或研發投入很低、或產品線都是熱門競爭品種,或估值不具安全邊際(40、50、60乃至百倍PE),那麼這些藥企面對利潤承壓+估值修復,大概率仍要繼續下跌

讓恆瑞醫藥市值蒸發200億的新政,應該如何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