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动力电池业现寡头效应 夹缝中的中小动力电池企业如何生存?

私信“锂电”二字,即可领取10.99G锂电行业精华版资料!

动力电池行业大洗牌至今,龙头企业名单日渐稳定,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风雨声”似乎趋向平静。

行业集中度提升过程谱写的是动力电池企业的兴衰史,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下,动力电池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150家左右下降到2017年的100家左右。有行业专家分析认为,预计到2020年,动力电池企业仅余下20至30家。

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仍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占据行业半壁江山,处于动力电池行业第一梯队的这两大巨头,未来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扩大。其他企业将面临被兼并或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中小企业则面临着产品定位低端、价格竞争激烈、应收账款高企、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等一系列困局。

“眼下先想办法存活,再找发展机会。”一位动力电池企业负责人说。

寡头效应凸显 中小企业难以为继

动力电池本就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此时,“对于技术路线的选择,商业模式的运用显得极其重要,盲目扩张,必然遭遇淘汰。”猛狮科技邓中一表示。


动力电池业现寡头效应 夹缝中的中小动力电池企业如何生存?


“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小型动力电池企业无法生存,众多中小型锂电池企业被淘汰出局,动力电池市场迅速向大型电池企业集中,行业寡头效应开始凸显。”据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统计,国内前5家单体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市占率已经从2016年的59.6%提高至2018年8月的78.79%。

电池企业的基本对策


电池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变局中生存下来,能够做的包括:提高产量、扩大规模效应、提升电池良品率与一致性增大电芯尺寸、电池结构件轻量化;降低BMS等设计成本;提升自动化效率、梯次利用、模块化设计、纵向一体化等途径来降低电池的成本。

中小电池企业的生存之道

1、合理规划产能,走谨慎路线

根据企业自身资本和客户需求的情况,合理规划电池产能;保证现有产能的有效利用,对现有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提升产线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性能。

限于资金压力,动力电池企业扩产需要更有针对性和更慎重,相关的设备配套厂商在对供应客户的选择上也显得谨慎。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统计,2017年,动力电池规划产能为228GWh,而实际出货量仅为37.6GWh,动力电池产能已出现严重过剩。

宁德时代副总裁黄世霖不久前公开表示,现在国内动力电池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现象明显,头部企业的优质产能受到追捧,导致产能不足;而中小厂商和落后厂商产能却难以消化,生存空间正不断受到挤压。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营销部部长李志超透露,欣旺达的路线是以销定产,根据客户的需求量确定产能,避免盲目扩产。

据了解,欣旺达动力电池布局是以电芯、PACK、BMS为业务核心,通过与上游原材料企业、电池材料企业以及下游新能源汽车企业战略合作,来完成产业链闭环。

在动力电池产能布局方面,惠州基地面积近2万平米,2017年电芯产能为2GWh,2018年达到4GWh,同时惠州基地拥有2条圆柱PACK全自动产线和4条方壳PACK全自动产线,2018年产能达到6.5GWh。

李志超表示,欣旺达依据技术及专业人才积累,对市场有清晰的研判,“我们的业务规划在年初已经规划好,目前进行的是和年初计划相匹配的。”

另外对于一些中小型新能源设备企业来说,此番动力电池行业出现的应收账款高举的大环境下,谨慎选择客户和合理付款方式也显得尤为必要。

一位新能源设备企业高管表示,针对动力电池企业出现应收账款高举的情况,为避免回款风险,增设对供应对象的资金资质审查等流程,将资金不合理的企业排除。

2.优化客户结构。

寻求与经营稳定、产品质量较好的优质客户合作,对于账期较长、信用不够良好的客户及时终止合作;增加合作客户的数量,实现客户的多元化,降低销售渠道的风险;

3.市场定位,在细分领域立足

在行业市场分化加剧压力下,对于市占率不占优势的企业而言,立足细分领域,凭借独有的优势是存活的手段。

“未来肯定就剩下几家存活,就像手机和家电品牌格局,这是一个趋势,企业的发展其实更多的是求生,先别管其他的,先保证存活到2020年,不管生存状况如何,存活下去才有机会。”李志超说。

“我们有自己的技术特点跟产品体系,是大企业涵盖不到的点,我们产品性能优势别的企业做不到。”东莞某电池企业负责人表示,能存活下去的企业必然有独特的技术或市场渠道等优势。

据了解,该企业的优势特点体现在产品集中,规模不大,产品在车用动力上品质较好,在圆柱型电池的高端细分市场具有独特优势,并掌握关键客户。

在细分领域走出一条路的同样有微宏动力。

结合钛酸锂高安全性、高稳定性和长周期的应用优势,对动力电池进行适当改性以适应当地的应用场景,在重庆走出钛酸锂+重庆公交系统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微宏动力还结合MpCO锰酸锂快充电池,凭借其从电芯到电池系统的宽温适应性设计,在冰雪覆盖的鞍山、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城市的低温路况实现正常运营。

“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必须硬着头皮上,抢占市场,提升优势。没有办法像小企业躲进市场夹缝,规模小的企业则可以寻找一个差异化优势的细分领域,就可以存活下去。”上述东莞动力电池企业负责人说。

中国乘用车协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企业出局相对来说是竞争过程中的必然状态,“要不然就做大,要不然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去做,否则就退出,在更多领域里看出竞争趋势,然后做一个合理选择。这几年的动力电池企业存活数量变化极其巨大,未来存活有几十家比较正常。”

4、评估业务的必要性。

针对企业各项业务进行评估,并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对于市场份额小、利润低、投入大的业务,及时取消掉;对于收入比重较大、利润低的业务,应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加大降成本力度,增加产品利润。

5、开拓低端市场。

开拓国内低速车市场,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和印度地区电动三轮突突车和两轮车锂电池市场,消耗企业低端动力电池产能。

6.心态很重要

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于动力电池企业和上游材料企业而言是一个发展机会。动力电池4大主要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市场越来越大,市场规模空前,客观上而言,成本已经下降。国家利用财政补贴来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也有巨大压力,企业不能把财政补贴当做“利润”。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把目前动力电池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瓶颈和短板”的帽子摘掉。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一个重大工业转型。谁转得快,谁转得好,谁就会发展更好。

7.另拓市场,介入储能正当时

尽管大型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仍在不断提高,但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配套市场仍将会给有所准备的中小企业提供机会,但邓中一认为,动力电池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动力电池市场会迎来大规模洗牌。

猛狮科技邓中一同时表示,随着市场的不断洗牌,以及国家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坡,动力电池业将迎来一个比较理性和成熟的市场,动力电池企业将处于市场选择阶段,国内动力电池业也将迎来健康发展。

面对拼杀激烈的动力电池市场,邓中一提示,储能市场发展潜力非常巨大,眼下正是进入的最佳时机。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都需要配套储能系统,电网的削峰填谷也同样有赖于储能系统的支持。“对锂电产业而言,储能市场是比动力电池市场更加广阔、容量更大的市场,现在正处于非常有利的介入时期。”

来源:由旺材锂电综合整理自新材料在线、 电池中国网、OFweek锂电等


私信“锂电”二字,即可领取10.99G锂电行业精华版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