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解蠱方式很奇特,苗寨人談黑蠱色變,蠱蟲是否真實存在

蠱,傳說中的一種人工培養的毒蟲(個別為植物蠱),作為蠱咒的一種載體或危害施蠱對象的手段和工具。放蠱是一種古老的黑巫術,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左傳》中就有關於蠱的記載。宋人 鄭樵所著《通志六書》裡甚至記錄了製造蠱毒的方法,大意是說,將各種毒蟲集中在同一器皿之中,任其互相襲擊與吞食,最後存活下來的就是蠱,即毒蟲之王。

解蠱方式很奇特,苗寨人談黑蠱色變,蠱蟲是否真實存在

湘西“放蠱”是一種古老的黑巫術。傳說放蠱的手法有三到四種,以手法的不同可鑑別法術的高低:伸一指放,戟二指放,駢三指四指放,後果各不相同。一二指所放的蠱,中蠱人較容易治癒,三指所放就較難治了,倘若是三指四指所放,幾乎屬於不治之症,中者必死無疑。中了蠱的人在將死前一個月左右,能見到蠱婆的生魂掩著面前來送物,行話謂之“催樂”。此後如果病家不能得到有效治療,一個月內病人定會死去。治療中蠱的病人,輕者郎中草藥或還可以奏效,重者非放蠱者本人來解才有生路可求。

解蠱方式很奇特,苗寨人談黑蠱色變,蠱蟲是否真實存在

湘西放蠱也稱放草鬼,與趕屍並稱湘西兩大未解之謎。而苗寨當中放蠱技術向來只傳男不傳女。既然有放蠱,相應的也會有解蠱。而在幾千年的苗寨文化裡,解蠱向來是只傳男不傳女的。“無蠱不成寨”這句話流傳已久。在人們的文化認同裡,蠱婆是六親不認的人。她們下起蠱來是不會去管別人是誰的,往往連老公兒子也不會放過。蠱婆是靠下蠱才能維持自生生命的,如果蠱蟲一直放不出去,就會將養蠱人吞食。因此,在苗寨裡面,人們往往談起蠱婆便聞風色變。

解蠱方式很奇特,苗寨人談黑蠱色變,蠱蟲是否真實存在

那麼這一流傳已久的神秘文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放蠱者往往是女性,而解蠱的又為什麼往往是男性呢?其實,在小農文化裡,這一切都能說得過去。男尊女卑的觀念向來在古代社會里根深蒂固,人們往往把不好的事物歸結於女性身上,而解蠱這種對他人有好處的就往往是男性承當。再加上古代醫療水平不高,人們有什麼頭暈腦漲的都習慣相信封建迷信的東西。因此,這種社會為苗族的蠱文化提供了極好的土壤,在此之上,有關蠱的各種故事也就不斷地傳播出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