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同是黄埔军校毕业,楚云飞只是见习排长,周卫国为何从营长做起?

流泪谷


集聚众多现实人物于一身,抽离出众多抗战英雄于一体,并且被艺术整合而成的周卫国与楚云飞到底是谁的化身?原型到底是谁?



在楚云飞与周卫国的原型问题上大家都各持一词,意见不一。虽说这两人是现实人物的小说版,但在两人身上的性情以及军事才华都将现实人物的聪明才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云飞原型最有可能的是王耀武将军。此人作战勇猛,带兵得法,战功赫赫,是抗日战争的名将,国民党的高级官员。

曾担任山东省主席、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等职位,是青天白日勋章的获得者与中正剑持有者之一。

王耀武将军于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1937年与国民党众将参与抗日战争,领导过多次大战并取了得多次成功。

当时蒋介石称赞王耀武说:“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更有人赞叹说:“宁碰阎王,莫碰老王”。王耀武将军精明强干,能征惯战,是国民党少有的明白人之一。

在抗日战场上,王耀武将军骁勇善战,与日军展开多次激烈战争。


其中沪淞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 万家岭战役、雪峰山战役等众多抗日战争他就是指挥者之一。

在多次战争中他雄才大略,有着卓越的察觉能力与指挥能力,粉碎了众多敌军计谋,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电视剧中的周卫国更是聚集了众多英雄人物于一身。但大部分都比较赞成他的原型更加倾向是黎原将军。

热爱军事的人有可能了解黎原将军,因为他离开这个世界才十一年,是一位比较长寿的将军。

黎原将军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期间,黎原将军曾担任学员、教员、副营长、教导大队长等职位。

黎原将军也是一位非常卓越的将军,战场上随机应变。在指挥所只要拥有一张军事地图与一盘棋,便能部署军队,指挥千军万马。

黎原将军曾参加过沪淞会战与南京保卫战,积累了大量战争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训与借鉴优秀作战策略。

加入共产党后,又参加吴堡防御战,战功显赫,为民族独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参与解放战争,率领战士们参加了秋冬季攻势、开原攻坚战、黑山阻击战等战斗,为民族统一抛头颅洒热血。

黎原将军戎马一生,为祖国南征北战。新中国成立不久,美国一声炮响,打入了朝鲜,我国边境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为了祖国的主权安全,黎原将军与其他将军和战士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140师担任师长。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黎原将军充分利用抗日战争中所总结的经验,并结合朝鲜地形以及美军的一些情况而作出正确策略。

一次又一次完成了上级安排的艰巨任务。灵活地打法,坚定的信念,亲自上前线指挥,沉着应战,冷静分析,随时根据战势而调整战略。

黎原将军一生为了民族而奋斗,一路走来,历经风雨,是一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周卫国和楚云飞的原型不论是哪位将军的化身,他们都是抗日战争中为了祖国视死如归的英雄。

但同样是黄埔军校毕业,一个前辈,一个后生,为何一个刚参军时只做了一个小小的排长而另一个直接晋级营长呢?

难道真的是所谓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周卫国比楚云飞强吗?

说起两人的军事才华可谓不相上下,都是军事上的奇才,各有谋略。但这两个平分秋色的人,参军时职位却截然不同,甚至相差甚远,其中的原因就有以下几点。

其一参军时黄埔军校发展的程度不同

楚云飞是黄埔军校五期毕业生,也就是大概1926--1927年左右毕业,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期间。

此时黄埔军校成立大约2~3年,并不是很完善,设备简陋。国民党军队较少,职位也就单调。


而楚云飞又无战前经验,不可能安排他做高官。即使有才干,但毕竟未毕露,所以也只能从基层的排长做起。

但到了周卫国之时,即黄埔军校第9期,此时黄埔军校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各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1934年周卫国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又出国留学,等他回来之时,黄埔军校更是有所发展,官职多样化。那么安排周卫国担任的职业选择性就更高。

其二,参军时国民党内部形式不同。

1926--1927年军阀割据,国民党根基并不稳,且蒋介石并未完全手握大权,而自己又处心积虑地想要剿共。

蒋更在乎的是研究北伐后灭共计划,而不是人才选拔。所以对于军校里出来的人并不是很重视,楚云飞也只能屈身于排长之位。

但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1928年张学良北易旗帜,北伐基本结束,国民党基本实现了统一。


而作为孙中山先生接班人的蒋介石地位已经非常稳固,大权在握。

国共合作失败后,两党进入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急需军事人才,想尽快剿共。但共产党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下,使国民党粉碎共产党的念想破碎。

国民党在十年对峙时期损失严重,渴求贤良之人,又将学习目标由苏联转向向德国学习。

1934年毕业去德国留学,深入学习军事理论的周卫国非常受蒋介石等人的青睐。比起楚云飞,出国深造的周卫国又更具优势。

其三,两人身后的背景不同。

周卫国不仅是出国留学深造之人,背后还有强硬的势力。

周卫国的父亲周继先是同盟会的第一批成员,与孙中山先生有着密切关系,是国民党元老;也是许多国民党高级官员的导师,在当时政界上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与周卫国的强硬背景比起来,楚云飞家世就比较平凡,没有后台撑腰,参军的时机又不是最宜之季。

加上周卫国自己的军事素质,差距就摆在那里,所以两个人职位差距大也就不足为奇。


史之策


《亮剑》中,楚云飞自述说,他毕业于黄埔五期。到和李大脑袋相识的时候,军衔为上校,职务为团长。但如果从军籍说起,那么他从军已经超过十年了,而作为四方面军出身的李大脑袋参军最早不可能超过1927年,起码比楚云飞晚两年,但这时候两人的职务是同级的,而且楚云飞还是在晋绥军当团长,并非中央军主力部队。在他的黄埔同学中间,楚云飞这个级别肯定不算高。

尤其是和当时在八路军中任职的黄埔五期同学相比,楚云飞这个级别就更显得寒碜了。先看看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黄埔五期出身的将领的名单,许光达大将、张宗逊上将、宋时轮上将、杨至成上将、谭希林中将,这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许光达、张宗逊,即便在楚云飞出场时的1939年,职务都远在楚云飞之上了。可见楚云飞作为一个黄埔五期的毕业生,混得是比较差的,说明他在校期间可能并不是表现太突出,否则就不会被派到晋绥军去任职,因为表现好的都留在中央军了。

当然,每个人的发展不仅要看个人努力,也要看历史的进程。同样是黄埔一期,韩浚和李玉堂就有差别。第三次长沙会战时,韩浚率领的七十七师在七十三军序列,奉命增援李玉堂的第十军坚守长沙,而当他到达长沙去拜见他的黄埔一期同学李玉堂的时候,李军长对韩师长的接待就很傲慢,并没有念及同窗之情。当然,对韩浚来说,这还不算什么,后来他担任七十三军军长,在王耀武指挥下作战,而王耀武是黄埔三期的师弟,韩浚也得喊他王佐公。《特赦1959》里的叶立三,原型就是韩浚,就是这么喊王耀武。

周卫国虽然也毕业于中央军校,但中央军校和黄埔军校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真正的黄埔军校实际上只限于前六期,之后就有了武汉分校,到定都南京之后,就在南京另外成立了中央军校,并在各地设置了一些分校,培养中下级军官。一般而言,中央军校毕业之后都是从连排长起步,表现比较好的则可以进入陆军大学学习,学习结束后再分配回去,一般就可以担任团级以上职务了。但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学习,比较耽误晋升。比如黄埔六期生廖耀湘,奉派到法国留学,到南京保卫战的时候,还在教导总队担任中校参谋,级别不高。

周卫国是作为中央军校的优秀毕业生,奉派到德国学习军事的,因为当时正处在中国和德国关系比较密切的全方位合作时期,所以不少人都有前往德国学习的经历。因此,周卫国在留学归来之后,学习期间的时间也是计入了军龄的,从而水涨船高,毕业之后就已经是少校或中校了。不过,因为这种经历的人在国军中是比较少的,所以一般都会先从参谋开始起步,过一段时间后再担任实际职务。

廖耀湘回国后也是短期担任过营长,后被调任教导总队第二旅中校参谋,南京保卫战之后因为总结经验上书统帅部得到嘉奖,担任刚组建的机械化部队二零零师的少将参谋长。实际上,相比于黄埔军校的显赫名声,中央军校的名声现在虽然没那么大,但是培养出来的国军各级干部要多得多,尤其是抗战期间,在各地设置中央军校分校,培养当时消耗比较快的基层干部,为抗战胜利是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的。而抗战期间中央军校毕业生一般都是从见习排长起步,极少数在入读中央军校之前担任过班排长的,毕业后可以担任连长。

在这方面,八路军实际上也是一样的。比如同样是抗大毕业的赵刚,刚毕业就到独立团和李大脑袋搭班子,直接担任政委了。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他是抗大毕业生,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二九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只是没有军事斗争经验,所以在抗大只是接受军事培训,政治上是不需要培训的,之后就可以担任当时已经不低的团政委职务了。而其他绝大多数抗大毕业的干部,基本上都是担任中层干部,抗战中后期主要是团营长这个级别,比如当时已经是正团级的吴法宪,就曾奉调前往抗大学习,学习结束后奉命前往东北,担任旅政委、纵队政委。


萧武


周卫国不是黄埔军校毕业,而是南京中央军校。这两个学校之间既有传承,也有不同。

黄埔军校是国民党1924年在广州时期于黄埔岛建立的,条件简陋,政治环境也极不稳定,第一二期学生学习七个月就参加了东征。而南京军校是国民党夺取江浙沪建立政权后1928年在南京所建,蒋介石仍兼校长,何应钦任教育长,1929年以后为张治中将军。



南京军校延续了黄埔军校的办学精神,不过培养对象增加了部分闲职基层军官,在政治安定的情况下,学制延长到最少一年。另外,这一时期蒋介石的学习对象从苏联转变为德国,大批德国军事顾问进入国军部队,包括南京军校里的教育部门。

所以在军制、装备、训练等几方面南京军校走得都是德系路线,蒋介石并以此为基干编成了中央教导总队 ,国军很多名将出自该系统。另外,大批中央军校的毕业生成为新建德械师的基层军官。

南京军校的政治教育是与黄埔军校最大的区别。

黄埔军校执行的是孙中山联俄联共的政治思想,许多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亲自授课,也造成黄埔学生分布两个阵营。而南京中央军校已完全灌输对蒋的个人忠诚,对国民党而言,纯洁度较高,毕业任用的待遇也普遍较好。





楚云飞是黄埔五期的,按时间推算他入校时南京军校已经开始办学,蒋介石北伐到达南京后,对中央军校的毕业生更为看重,因为此时的广东已非他的势力范围,一直由国民党内汪系和粤系把握,所以楚云飞只能从少尉干起,周卫国至少会从中尉连长做起。

直接做营长,大约是周卫国的留德经历吧,在南京军校一片学德的氛围下,亲身在德国受过训的毕业生一定更被青睐。


度度狼gg


最近几年,手撕小鬼子、裤裆藏手雷,一部又一部雷人神剧出现在观众面前,《亮剑》和《雪豹》成为了喜欢战争片的观众反复观看的热门电视剧,随之而来的,里面的人物也受到大家热议,那么同样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楚云飞和周卫国为什么毕业之后的任职的官职不同呢?下面小太阳就给大家所以下分析一下:

第一点:黄埔军校以及国民党发展的程度不同

楚云飞是在黄埔五期毕业的,也就是1926-1927年毕业,这个时候正是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的时期,同时国民党成立时间不长,内部的机构不完善,军队数量不多,相应的空缺职位就不多,而且黄埔前六期的学员大都是从基层做起的,就好像胡宗南当时毕业也是见习排长。

周卫国毕业的时候呢,是黄埔九期,是在1931年入学,1934年毕业,毕业的时候又凭借最优秀的成绩去德国留学,当时蒋介石又在说要搞出六十个德国机械师,所以成绩优秀同时又从德国留学回来的高级人才周卫国也就理所当然的受到重用了。

第二点:国民党内部形势不同

楚云飞毕业的时候,国民党内部不统一,黄埔前六期也不是蒋介石一家独大,所以楚云飞毕业的时候还去了晋绥军;那个时候的蒋介石还一心想着剿共,对于军队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晋升途径也都不明确。

到了黄埔九期的时候,黄埔军校已经变成蒋介石的军事储备学院,那个时候蒋介石作为校长大兴师德,而且当时国共对峙,国民党内部的人才损耗比较严重,军队急需新鲜的军事人才,新鲜的血液进行补充,而且军队数量增多,军队空缺职位也多,周卫国相应的官职也就大了很多。

第三点:什么时代都是拼爹的时代

周卫国的父亲名叫周继先,周继先是同盟会的第一批成员,和孙中山先生也是十分熟悉,可以说是国民党的元老,国民党内部很多高层都可以说是周继先的学生,所以国民党内部对于周卫国也都是十分照顾;那么相应的,楚云飞家庭就比较普通,所以没有那么好的资源,从基层做起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周卫国和楚云飞都是电视剧的虚构人物,那么两个人的原型一直都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

楚云飞的原型其实是多名军官的集合体,包括阎锡山的十三太保之一的楚溪春、号称“邱疯子”的国民党陆军中将邱清泉、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的胡琏、抗日将领王耀春和为二级上将张自忠,这些位将领都是活跃在抗日一线的爱国将领,为我们国家统一做出了突出贡献。

周卫国的原型说的最多的是我们的独臂将军贺炳炎上将。贺炳炎将军是我国解放军著名的抗日将领,早在1929年就加入了中国红军,先后参与了无数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最高职位是成都军区司令员,在新中国成立的第六年也就是1955年,成为我国上将,贺将军在1960年病逝。


小太阳D


楚云飞是正常现象,刚从军校毕业就想当大军官那怎么可能?肯定要到基层历练一番啊,见习排长刚刚好而已,官小了?没关系啊,反正以后有的是时间和机会,你刚毕业估计才20来岁呢,慢慢升吧。《亮剑》虽然被很多研究战史的人批评(毕竟里面的军队形象塑造和历史上真实的我军不太一样),但是这方面的记录还是靠谱的,阎锡山的军阀团队比较团结(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伤亡最大的攻坚战),有一个原因就是阎锡山爱才,楚云飞的升官速度够快的了。

周卫国呢?那完全是虚构的人物,《雪豹》更像是一种武侠片而不是历史战争片,中德有军事合作是不假,但是国民政府派去德国深造的那可都是高级军官,至少是团长。你周卫国算哪根葱??一个连新兵蛋子都算不上的学生去德国深造,哪有那个可能性?而是注意一点,楚云飞是黄埔五期的,黄埔军校前6期那可都是人精(1924-1926),毕竟都是战火纷飞中历练出来的;但是后面17期就差的远了,周卫国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的(就算是黄埔九期吧),含金量差得很远。


国史拾遗


楚云飞和周卫国都是《亮剑》中的虚构角色。但他们都有现实中人物的影子,所以身份也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

那为何两人同是黄埔军校毕业,却起点差别这么大?

黄埔军校确实培养了很多军事人才,尤其是前6期,出了很多国共高级将领。质量上看要比后十几期强的多。

楚云飞是黄埔5期毕业,周卫国是黄埔9期毕业。按道理楚云飞应该在才能和军衔上都比周卫国高一些,应该吃香一点,但为何楚云飞从见习排长做起,而周卫国直接从营长做起?


黄埔5期毕业的时候是1926年。那时候军阀混战,国民党军队虽有扩编,但人数并不多,只有十余万。所以需要的军官人数没有那么多,很多黄埔生都只是士兵,而楚云飞能从见习排长做起,这已经说明他的军事才能了。

而周卫国黄埔9期的时候。那已经是蒋军事人才的摇篮了,那时候国民党军队已经人数过百万了。蒋还兴致勃勃的要打造60个德械师,周卫国正好在德国留过学,又赶上正是国民党用人的时候,所以直接给个营长也不奇怪。


楚云飞那会儿也正赶上国共合作破裂,黄埔生的成分复杂,所以普遍没能得到老蒋的重用。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楚云飞去了晋绥军,他们这批人没有明确的培养和晋升通道。

反观周卫国。那时候七七事变,国共对峙。国民党军队损耗巨大,所以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加上空缺的军官职位多,所以单从职位来看要比楚云飞的运气好。

但是周卫国留学德国这事儿,从当时去的蒋纬国和“邱疯子“等人相比,他好像还不太够格。这点还是让人质疑的。


楚云飞的原型,有张自忠将军的影子。而张自忠也是在冯玉祥的西北军里,从排长做起的。1940年5月16日在襄阳与日军的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张自忠的勇猛善战也受到敌军的尊敬,被日军冠以“现代关公”和“活关公”的称号。

周卫国的原型是黎原将军,武汉会战后,黎原投奔共产党,在385旅当过营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于2008年12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说史听涛


2005版《亮剑》和2010年版《雪豹》在抗日据都算是比较出彩的作品。

但相较而言,《亮剑》则显得更加质朴真实,虽然其中也不乏雷人的桥段。而《雪豹》明显有过于夸张的成分,周卫国被塑造的太过于全能了。

楚云飞

《亮剑》的主人公所说是李云龙,但是来自晋绥军的358团的团长楚云飞也是相当抢眼。

楚云飞是山西人,黄埔军校5期毕业,毕业后去阎锡山的晋绥军中当了见习排长。



应该来说这个安排是比较符合真实历史情况的。

黄埔军校的前六期招生都在1927年之前,那个时候因为北伐的需要,黄埔军校不能花几年时间去培养军事人才,都是速成班,学习时间还不到一年。

黄埔前六期的毕业生大都一毕业之后便加入了军队,都是从底层干起的,职务和军衔开始都不高。

黄埔一期的胡宗南被分配在军校教导第1团第3营第8连任少尉见习,3个月升任机枪连排长;黄埔三期的王耀武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三团四连任少尉排长。

据此推断,楚云飞毕业后在晋绥军中担任见习排长,是非常符合真实历史的。

至于楚云飞明明是黄埔毕业生,没有去中央军却去了晋绥军,这个也是符合历史情况的。

黄埔军校前六期并非孙中山独自创立,而是多方势力联合创立的,这些势力中其中就包括阎锡山,所以阎锡山送几个人去黄埔军校是很正常的。而楚云飞本来就是山西人,很可能就是阎锡山送去黄埔军校的。

退一万步讲,就算楚云飞本来就不是阎锡山的人,毕业后去晋绥军也正常,邱清泉毕业后不就是去了张发奎的队伍,张发奎可不是老蒋的嫡系。


周卫国

周卫国是黄埔九期生,毕业之后以最优秀的的成绩通过选拔去了德国留学,学成归来之后担任少校营长。

这个设定多多少少有些不合理。

黄埔九期的时候已经老蒋独立办学,每一个期是三年,此时的黄埔军校已经是正儿八经的的军校了。周卫国一毕业就被送去了德国留学,这个安排合理又不合理。

黄埔九期于1931年考班,1934年毕业。周卫国毕业之时正是老蒋选拔人去德国留学的时候,当时被选拔去的有9人,其中就包括邱清泉,不过此时的邱清泉已经是少将级别了。相比而言,周卫国的身份显然有点低了。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前推一点,老蒋在1930年送人去法国留学时,黄埔六期的廖耀湘也在其中,当时廖耀湘还只是上士。按照这个来对比,周卫国以毕业生的身份倒也合理。

但问题来了,周卫国一回国就担任了营长这样的中级军官,显然不合理。一个从未经历过硬战的人,出场就是营长,太夸张了。胡宗南、王耀武已经直接哭晕在厕所里。要知道廖耀湘在法国待了6年,回国后,担任也只是连长而已。

当然,我们是把周卫国当成一个普通人来看才会觉得不合理。但问题是周卫国不是普通人,他有个厉害的老爹。

周卫国他爹是周继先,第一批同盟会成员,国民党的元老 ,曾刺杀前清王爷载沣(是不是想到了汪精卫)。周继先在被日军抓捕后,军统电令清源警备旅要不惜一切代价救出周老先生。


由此可见,周继先在国民政府内还是有点地位的。这样说来,周卫国靠着自己老爹的身份,从出场起点就高于一般人,是可以理解的,拼爹嘛!


小镇月明




从见习排长做起是近现代职业军官的传统,就连现代军校的毕业生也是如此。不要说黄埔五期毕业的楚云飞是如此,就连黄埔一期的学生同样是如此,胡宗南作为黄埔军校中蒋介石最信任的人物,也是从排长做起,不过在东征中立下战功,当场就被升为连长。

在《亮剑》中,作为李云龙老朋友加老对手的楚云飞,从黄埔毕业后,回到了山西,参加了阎锡山的晋绥军。楚云飞从见习排长做起,一步步成为阎锡山的心腹爱将,成为加强团358团的团长。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阎锡山还是比较爱才的,尤其是山西出来的人才。薄一波是中共党员,抗战前被关进了北平监狱,国共合作时被释放了出来,就被阎锡山请回来山西,帮他训练三十万决死纵队,最后还被薄一波拉到八路军这边了一半。

但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阎锡山对山西的人才是相当重视的,重用黄埔毕业的楚云飞,也是很正常的事。应该说楚云飞升迁还是比较快的,晋绥军除了中原大战外,并没有大的战事,而楚云飞却能短短几年从排长升迁到团长,可见深得阎锡山信任和重用。



《雪豹》中的周卫国则是黄埔九期的学生,就读于中央陆军大学(前身是黄埔军校),毕业后被派往德国柏林军事士官学院留学。

黄埔军校从第八期就沿用的是德国式的军事教育,任用了大批的德国教官,并且国民政府还要努力打造德械部队,以期能够阻止日军对华的侵略。

但国民党派到德国柏林军事士官学院读书的都是团长一级的军官,并且还要参加选拔考试,只录取了9个人,这其中比较优秀的比如邱清泉,在1931年就担任了团长职务。

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周卫国能够军校一毕业就到德国去留学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情节,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至于后边从德国一回来就担任营长,更是天大的笑话。没有基层经验的军官是很难晋升起来的,尤其是在国民党的中央军。好的将军都 是从战场上打出来的,没有经历战场的历练就放在高位上,是会害死自己也害死全军的。



周卫国这个人物也是有原型的,前边的基本是胡乱编出来的神剧情,后边是参考了出生于河南息县关家店村的黎原将军。

黎原1934年进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接受现代军事教育,军校毕业后随同国军八十七师参加了淞沪会战。

1938年4月,经八路军办事处的董必武等人介绍,到了陕北参加了抗大的教育工作,后来又进军东北,解放后又参加了朝鲜战争,回国后担任副军长。

基本上来看,不管是楚云飞还是周卫国都有不符合情理的地方。正常情况下,楚云飞从黄埔毕业后,应该在中央军中任职,而不是回到山西参加晋绥军。就象北大毕业的学生,不是在一线城市就业或出国,而是回到了十八线城市。

周卫国组建的是特别小分队,更不可能是营级编制。按常理来组建小分队,一般不会超过十几个人,最多也只是一个排。然后在这些人经历过战争考验后再以这些人为骨干,进行慢慢扩展,否则建立起来的队伍根本就没有战斗力。


新知传习阁


这得从国民党办军事院校的历史说起。

大家知道,国民党最早的军事院校是1924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岛成立的“黄埔军校”(其他分校就暂时忽略了)。但此时,它的正式名字其实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与蒋介石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都是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从未说过“黄埔军校”这一名称,“黄埔军校”只是人们在平时的一般称谓。

1926年军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军校迁校至南京。1929年又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军校这才有了最接近“黄埔军校”的称谓,但此时黄埔军校已不在广州黄埔了。1931年又将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一直沿用到抗战结束。

看了黄埔军校这段变迁史,大家就明白,其实我们常说的黄埔军校,其实是指军校在广州办学这一段时期的黄埔军校;而常说的黄埔系将领,其实更是特指军校前1至6期的学生,因为事实上也只有这6期的黄埔生,才是最吃香的、最出名的,也是在国共两党中任高级将领最多的。

问题回到楚云飞与周卫国的身上。按理说,军校前6期的毕业生名头更响,楚云飞毕业后军衔应该更高才对的,为何他只是见习排长,而周卫国却是营长了?主要是国民党军队条件发生变化了。楚云飞时的毕业时,国民党还未坐大中国,手中掌握的军队很少。当时即便在广州,大部分军队还是掌握在陈炯明手里,没那么多军官职位给黄埔生。蒋介石第一次东征时,许多黄埔生不但当不上军官,大部分还只能当战士呢。楚云飞能当上排长,足见他的军事才能卓越,很受长官赏识,的确是李云龙的强劲对手。

认真地说,周卫国其实不算是黄埔军校生啦,他只能算“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此时的国民党早已坐大中国了,手中掌握的军队也是几何级数的增长,周卫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也可谓根正苗红,且此时军校的教学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周卫国当个营长也算普通了。

其实,高校的鄙视链在那时也存在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虽然“根正苗红”,但比起黄埔前6期,待遇还是差很远的。前6期基本是高级将领,后面的则多是中低级军官。


50后男人


同样是黄埔毕业生,楚云飞从见习排长干起,而周卫国直接从营长干起,为什么差距这么大?而楚云飞又为什么去了晋绥军呢?


楚云飞,晋绥军将领,黄埔五期毕业生,毕业后到阎锡山的部队担任见习排长,抗战时期担任358团团长。

楚云飞这个角色虽然是个虚构人物,但他的履历还是非常符合当时的现实。

首先从职务上来看,自黄埔一期的胡宗南到黄埔五期的许光达、唐守治,他们毕业的职务都是见习排长,可见当时的军校毕业生,都必须从基层干起。

至于楚云飞一黄埔毕业生为什么到了晋绥军,也是有原因的。黄埔五期其实就是四期因人数众多,而没能入学的学生。

这一期恰逢是国共合作破裂的最后一期,成分复杂,绝大部分不得老蒋的重用。


当然这也确实有原因的,比如我军的许光达、宋时轮、谭希林等,还有插在敌人心脏的郭汝瑰、廖运周等,都是这一期的毕业生。

所以楚云飞到了晋绥军就一点都不奇怪了,至于楚云飞在抗战时期担任加强团团长,也是合理的。比如同为五期后晋升国军中将的唐守治,他在抗战大部分时间也是担任团长一职。

也正因为这一期的特殊情况,让楚云飞具备了抗战时期,能和李云龙打得火热的基础。所以说《亮剑》对人物刻画的细节处理非常到位。

反观周卫国,黄埔九期(当时改名为中央军校)毕业生,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被选派到德国柏林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回国进入国军担任一名营长。


那周卫国的履历符不符合现实呢?得分两部分来看,首先是周卫国够不够资历到德国军校学习,其次是有没有可能一毕业就担任营长。

自1934年至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确实选派了一批军官到德国军校学习,但绝大部分都是黄埔一期、二期毕业生,比如蒋纬国、邱清泉、黄维、桂永清等。

那周卫国有没有资格去呢?我觉得是没有资格的,首先资历不够,黄埔九期都是30年以后的学生,办学目的就是为了为国军培养基层军官,至1934年时,顶多是个连长或营长。

国民政府不太可能会花这个钱,送他们去德国军校学习几年。从上面几位选派的人资历也可以看出来。


蒋纬国身份不一般自不必说,邱清泉当时担任中央军校少将处长,黄维是第11师师长,桂永清是教导总队总队长。

从这些人身份及每年九个人名额来看,无论如何应该也轮不到周卫国,除非自费。

退一步讲,即使周卫国去德国军校深造了,那有没有机会直接升任营长呢?我们看看孙立人将军的经历。

孙立人早年就读清华大学,曾入选中国篮球国家队,并获得过篮球国际大赛冠军。

清华毕业后被选送美国留学,后弃文从武考入美国维吉尼亚军校。毕业后到欧洲参观德、英、法等国的军事。


1928年,孙立人回国后,到中央军校担任中尉军训队长,也就是一个排长级别。

也有人说周卫国能直升营长有他父亲是同盟会会员的原因,我觉得也不可能,同盟会的身份没有张作霖牛吧。

张学良弟弟从黄埔十期毕业后,到东北军第53军担任见习排长。这还是到自家部队,一样需要从基层干起。

总之,从以上不同身份的人物来看,军校毕业从基层干起,基本是那个时期的惯例。再有能力、再有关系,也只能是升迁速度不同。所以周卫国军事起点的经历,是不符合逻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