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帶上古詩錦囊,我們踏青去

踏青,又叫“踏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於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

帶上古詩錦囊,我們踏青去

古人認為,火是有生命的事物,一年四季不能用同一個火種,火用久了就要熄滅,需要重新取火。在換火儀式中,新火與舊火不能相見,要先熄滅舊火,再迎接新火。古人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稱為“改火”“請新火”。

在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故名“寒食節”。


寒 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帶上古詩錦囊,我們踏青去

關於寒食節,民間有一個傳說,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途中,又累又餓,找不到一點吃的。隨臣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他重賞伴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帶著母親悄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怎奈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於是大火燒山(這國君蠻糊塗的,簡直是恩將仇報嘛),火熄滅後,人們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寒食

唐·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介子推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但在《左傳》《史記》等史書中,並沒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節。寒食節起源於紀念介子推的說法,兩漢之交才有記載,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後人的附會。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多被附會一個傳說作為“起源”,這些說法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構建出來的。

帶上古詩錦囊,我們踏青去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起初寒食節這天禁菸火、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歷史上不同朝代、不同地區對寒食節的時間不一致,有的在清明前一二日,有的在清明後一日,但基本都與清明節時間接近,久而久之,寒食與清明便合為一個節日。

帶上古詩錦囊,我們踏青去


寒食

唐·杜甫

寒食江村路,風花高下飛。

汀煙輕冉冉,竹日靜暉暉。

田父要皆去,鄰家鬧不違。

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

不過,小編最關心的還是古人清明能放幾天假。在唐代,由於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佈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

可見,當時寒食節已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節日。其盛況,各位請自行腦補今天的五一長假、十一長假。

幸運的是,古人留下無數美麗的詩句,令今天的我們可以帶上古詩的錦囊——《大美中文課之唐詩千八百首》,一起去踏青……

帶上古詩錦囊,我們踏青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你若認為在古代,清明節這天人們總是哭哭啼啼地,就大錯特錯了。春意盎然,萬物萌動,宜郊遊,宜讀詩,宜飲茶,宜對弈……宮中以這一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郊踏青場景:“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社日

唐·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清明節還融合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習俗內容。古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農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三月三”。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論語》中“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即指上巳節。

帶上古詩錦囊,我們踏青去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唐·王維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在現代社會里,我們也可以像古人一樣優雅地活著,更多關於踏青的古詩,推薦閱讀《大美中文課之唐詩千八百首》,一天一首詩,好書當作枕。

帶上古詩錦囊,我們踏青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