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为什么说晚清的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为什么说晚清的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两广总督李鸿章故作糊涂、指鹿为马道;湖广总督张之洞,直接选择无视朝庭上谕,斥言“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其他各督抚,如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均结联相协与洋人达成互不攻击的协议,史称”东南互保”。

协议的前提,是各行省均不出兵北上勤王,任由英美等八国联军进击京畿、剿匪篡朝。

封疆大吏忤逆悖反的情况,对于二千年以来,惯常了皇权独栽制的中国封建社会来说,真的是个大大的意外。

大清这是怎么了?北上勤王的上谕,为啥会被东南各省的督抚群起而违之呢?何况,号称“大清的裱糊匠”的李鸿章竞领衔抗旨,这又是为何?

实际上,做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荣禄更是语出惊人,他对李鸿章曾意味深长地说,”对于北京的谕旨,不必继续予以重视。”

身为邮政大臣的盛宣怀,更似阳奉阴违、牵线搭桥,极力把东南各督抚捏弄在一起,去搞那偏安一隅的”东南互保”。

为什么说晚清的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下面分折一下,”东南互保”这个标志性事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东南互保”是由义和团之乱首先引起的。义和团由一些拳匪和乡民组成,他们专杀洋人、冲击教堂。之所以这样,原因很多。

有洋人嚣张欺压良民引起的,有传教时文化冲突引起的,也有愚昧无知所引起的,更有坏人挑拨造谣所引起的。

原来这个散乱的团队,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还与历史悠久的“白莲教”有点儿关系。但随着各列强不断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满汉之辩”慢慢地让位于”华夷之争”。

于是,义和团又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结果被满清统治者结结实实利用了一把。

“义和团”攻打租界、杀戮洋人的行为,显然让各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受到了一定的干扰。加之老妖婆、西太后的放纵匪患、宣战列强之举,让贪婪的英美等列强,不禁怒火中烧,剑指清廷。

这里先要介绍下背景,为何犹若沉疴难治的大清末朝,会不可理喻的,向11国列强同时宣战?大清连一个列强都打不过,同时向多国宣战,岂不是自掘坟墓?

原来,列强们一直要求老妖婆慈禧,归政于代表着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这样,就直接触犯了西太后投降卖国的底线。

为什么说晚清的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历经三朝风雨沧桑、精明如斯的老妖婆,却是个正儿八经的政治家。完全不是光绪帝、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袁世凯这类帝臣文人可以相比。

她阴狠毒辣、政术娴熟、胸含韬略、纵横捭阖。一眼就看穿了列强的图谋所欲。要我死,你列强也爽不了。

招拳匪进京,利用匪力,四处杀人放火,自己则带着人质光绪遁逃西安,暂避兵锋。要不是晚清这辆叮当响的破车,把她带进沟里,换作中兴盛世,老妖婆未免不是另一个武则天。

所以,公道地说,政冶家也是人,也要循世依势而为,也须顺着潮起潮落。没有谁天生愿意满大街,找别人去割地赔款。但让泱泱大国,如坠炼狱,而不能攀援而出,老妖婆自罪当首位。

话说八国联军气势汹汹、携枪带炮,准备让慈禧尝尝工业化量产武器的厉害。转念一想,恶虎也难架群狼呀,各地清兵如若勤王合围,估计并不好玩。

再说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又是各列强的利益渊薮,其中英国的利益还特别的大。列强们不会仅为大清的归政之事,弃自己在东南富庶之地的利益而不保。

正在一筹莫展之时,荣禄私语李鸿章之“对北京的谕旨,不必继续予以重视。”引起了列强们的注意,遂在买办盛宣怀的联络下,策动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督抚,放弃北上勤王,协议东南各行省和列强行互不侵犯的之策。

为什么说晚清的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真乃咄咄怪事,京城受到列强们的攻击,拱卫戍境之各地方政府竟自行其是、放弃勤王。此一迷;

勉力柱国、殚精竭虑,为大清到处堵漏补缺,却唯恐不及的李鸿章竟离奇率先发难,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不彻底的洋务派张之洞,这次倒彻底倒向洋人,与满清皇朝决裂,次第抗旨,发“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等灭族藐上之语。

此二迷

各督抚虽经洋务洗礼、却也是久经清廷调教之封疆大吏,为何短时间内,冒撤职灭族之险齐心协力、与列强协议互保,商定《东南保护约款》《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其中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易以放弃勤王京师之利。此三迷

难道各大吏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为何慈禧回京后,没有对各督抚进行追责,反而大加赏赐。如果是朝庭失去了对各地的控制力,那事后各督抚调动迁职,还是很正常呀,叫谁谁听话,此四迷

种种迹象令人疑窦丛生。

为什么说晚清的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不错,自道光帝起,积弱积贫的大清王国,自朝庭借重团练剿匪开始,满汉渐次易势,汉督抚地位上升。

直到晚清,汉督抚更是挟团练自重,借厘金自肥。可也没听说过,那个督抚敢挟洋自重、举旗另立呀?

慈禧西遁之后,李鸿章还不是乖乖地到京,转着圈与洋人们谈判、签订各种条约、处理各种善后事宜,以迎太后归京重冶。

所以,这分明是局大棋。一盘由慈禧太后所设的大大的局。

老妖婆,把各方势力瞧个明明白白、洞若观火之后,设个局,把中外各方都装进去,巧妙平衡了利益,再保住她那个垂帘听政、统治全国的大局

首先,东南一隅属富庶之乡,不夸张的说,竞东南之力,虽有列强夺利,然而,随着工业化渐起,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可补西北之亏,还可尽敷全国之用,东南对于列强,属于要保之地;对于大清朝庭,更属必保之域。

失去了东南,对于列强就是少块大收益,而对于清廷,分明是灭顶之灾,直接玩完。

换句话说,此刻的东南的安定,远比京城安全要重要的多。所以,老妖婆情愿仓惶西遁,暂避兵锋,也不愿东南数省,这座产柴的青山稍有闪失。

为什么说晚清的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而且,还要教训下列强们,叫他们尝尝逼她卸权的后果。慈禧不惜突破官匪天敌之深堑,为义和团正名,利用这个棋子去骚扰列强,并顺势向11国宣战。

企图以此对内拢归民心、对外宣示摄政决心。告诉列强们,要在大清国捞利益,没有我帮着卖国,你们决没有那么顺风顺水。

奈何洋人们,已经喜欢上维新变革的光绪帝,不信邪,一意孤行、步步紧逼京畿重地。

精明如猴的西太后自然知道,宣战11个列强的后果,马上打起包袱,仓皇出避。

路上逃命之时,恰巧偶遇几支军队。在军队护驾下,逃难变得象一场西巡之旅。到了终点西安,受到了当地官员士绅盛情迎送。

试问东南半壁的督抚都倒戈了,这偶遇的军队、及所至驻桦之处,却还支支耿耿忠心的护驾,地地欢天喜地的迎送,慈禧的运气真是逆天了。这还不蹊跷么?

唯一的正确解释,就是慈禧政府,依然对各省、各军有较大的控制力。东南督抚抗旨不遵,协议互保,不过是个明为抗旨、实为遵命设局的假象,只是不太方便告诉列强而已

为什么说晚清的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遍览“东南互保“的协议,除解除了列强对东南各行省受当地清军攻击的后顾之忧,及清廷假手列强镇压义和团匪之外,它还具有约束、限制外国兵轮、军队等,肆意侵扰东南各行省的作用。

在北方陷入危机的情况下,东南一隅完美地避免了义和团与八国联军的战乱之波及,保住了大清国力、经济源泉的发展。

清廷于光绪26年7月26日,以光绪帝的名义下了个”罪己诏”,”各直省督抚,更宜整顿边防,力固疆圉。前据刘坤一、张之洞等奏,沿海沿江各口商务照常,如约保护。今仍应照议施行,以昭大信。”

慈禧的这个举动,既在万急之中,給了上凳还想上桌的列强们,一串响亮的耳光;又给维新改良派的光绪帝等人,一个隐晦的惩戒;还顺势借了洋人之手,灭了实在不好意思消灭的义和团;

最重要的是,保住了慈禧继续统治中国的物质基础,同时,向国内外宣告,大清治国,舍我其谁!

不得不说,老妖婆有着干练的政冶手腕,优秀的洞察、决策能力,和游刃有余的捭阖手段,可惜生不逢时,若降于盛世,又是个武曌大帝第二,也说不定。

为什么说晚清的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