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貝佐斯究竟做了什麼才成為世界首富?


貝佐斯究竟做了什麼才成為世界首富?

出品 | 鳳凰網科技 鳳凰新聞客戶端

作者 | 霜葉

與美國諸多商業巨頭相比,傑夫·貝佐斯(Jeffrey Bezos)地位如何?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的鍊鋼爐煉出的鋼鐵,成為鐵路和城市的骨架; 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為美國煉了90%的石油,在電能普及前“照亮”了這個國家;比爾·蓋茨(Bill Gates)開發的一款軟件,被認為是PC普及的必要條件。

55歲的貝佐斯,對某一市場的控制程度無法與上述三人媲美。雖然目前是首富,但他的資產比不上鼎盛時期的蓋茨。然而,洛克菲勒的財富基本上來自石油,蓋茨的財富依賴於一款操作系統,貝佐斯所創建商業帝國的疆土,要寬廣得多。事實上,在美國曆史上,這是絕無僅有的。

目前,貝佐斯控制著近40%的美國電商市場。人們更多地在亞馬遜而非谷歌上搜索產品,這使得貝佐斯打造了價值堪比整個IBM的廣告業務。據估計,Amazon Web Services(以下簡稱“AWS”)控制了雲計算行業約半壁江山,通用電氣、聯合利華、甚至美國中央情報局都依靠其服務器。亞馬遜還佔到紙質圖書銷售的42%和流媒體視頻行業的三分之一;旗下游戲直播平臺Twitch每天吸引1500萬用戶。收購《華盛頓郵報》,使得貝佐斯堪比迪士尼或AT&T老闆,成為美國文化中最有影響力的人。

5年前,《大西洋週刊》記者富蘭克林·弗爾(FRANKLIN FOER)第一次開始擔心亞馬遜的影響力。弗爾對它欺凌圖書企業、要求出版商答應不公平的合作條款感到擔憂。Hachette因不接受無理要求而遭到亞馬遜懲罰:亞馬遜推遲Hachette圖書發貨時間,消費者搜索Hachette圖書時,向他們推薦其他出版公司的類似圖書。

自那時起,貝佐斯帝國的疆土不斷擴大。對美國總統來說,他是對手;在許多美國人眼中,他是給自己帶來方便和豐富商品的奇才。過去一年,亞馬遜公佈了下述計劃:向潛在購房者推薦房地產經紀人,用亞馬遜產品“武裝”用戶的新家;使其語音助手Alexa能訪問醫療數據,例如處方或血糖水平;建立一個佔地300萬平方英尺(27.9萬平方米)的貨運機場;向Prime會員提供次日達服務;在Whole Foods之外開闢新的生鮮業務;通過流媒體視頻服務轉播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賽事;將逾3000顆衛星送入軌道,向全球提供高速互聯網服務。

貝佐斯的帝國如此大,而且業務多種多樣,要理解其帝國的性質都非常困難。那麼問題來了:貝佐斯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或者換個問法,他認可什麼?鑑於他的影響力,這不是個小問題。然而,他基本上沒有公開表達過自己的心聲。

為了更好地瞭解貝佐斯,弗爾花了五個月時間,走訪了亞馬遜現任、前任高管,以及競爭對手的高管和學界人士。令人遺憾的是,弗爾沒有能與貝佐斯本人交談。

在走訪過程中,弗爾對貝佐斯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弗爾有關他的許多假設都崩塌了,對他的欽佩被不安所取代。

貝佐斯喜歡“relentless”(毫不留情)這個字眼——曾多次出現在他每年發送給股東的公開信中,弗爾一直認為他的目標是出於自身利益獲得主導地位。在巨型企業受推崇的時代,他似乎決心要打造最大的企業,不過要說他的終極目標是統治這個星球,還是誤解了他。他的野心是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

貝佐斯從不掩飾他對《星際迷航》及其衍生品的喜愛。他有一家名為Zefram的控股公司,公司名字顯然是向曲速引擎的發明者致敬;他說服《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製片方讓他出演了一個配角。他甚至把其寵物狗稱作“Kamala”——也與航天有關。隨著時間推移,貝佐斯和皮卡德已經“融為一體”。像皮卡德(星際探險家)一樣,貝佐斯也以光頭和健碩的身材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一名朋友曾經說,貝佐斯制定有高強度的健身計劃,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到太空探險。

貝佐斯的高中女友說,“他賺這麼多錢的目的,就是在太空中探險。”1982年,作為畢業生代表,貝佐斯在畢業演講中談到他對人類未來的展望,終有一天,數以百萬計的地球人將生活在太空中。當地一家報紙報道稱,他的理想是“讓所有人都離開地球,把地球變成一個巨大的國家公園”。

大多數人都會放棄自己少年時的夢想,但貝佐斯沒有。批評者指責他不關心慈善事業,至少相對於他的財富來說捐款太少,但貝佐斯認為他對人類的主要貢獻不體現在對慈善事業捐款,而體現在一家被稱作藍色起源的公司——為實現他少年時期夢想而成立的一家營利機構。他每年出售價值10億美元的亞馬遜股票,為藍色起源提供資金。貝佐斯把藍色起源稱作他“最重要的工作。”

他認為這一工作非常重要,因為它要應對的威脅如此之大。令貝佐斯擔心的是,未來數代人後,人類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將超過地球的供應。他說,由此帶來的危險“不一定是人類滅絕,但我們將不得不停止發展,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未來”。如果沒有足夠的能源,定量配給和飢餓將接踵而至。多年來,貝佐斯堅持不接受記者有關亞馬遜問題的採訪,但他分享了自己對太空殖民的信念:“我們必須到太空中才能拯救地球。”

亞馬遜網站上有逾6億件商品在銷售,商家超過300萬家。亞馬遜提供最全面的商品,能滿足消費者方方面面的需求。憑藉其物流業務,以及不斷增長的卡車和飛機網絡,它對商品在全球範圍的流動有深刻理解。

亞馬遜讓批評者感到可怕的不只是其規模,還有它的發展軌跡。隨著亞馬遜的增長,對壟斷的擔憂開始浮出水面,據媒體報道,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司法部已經在對它進行評估。但不同於Facebook的是,亞馬遜仍然受到公眾信任。

隨著亞馬遜日趨成熟,它已經不再像是一家純粹的私營公司,越來越多地承擔起社會機構的責任。例如,它單方面把員工最低工資標準上調至每小時15美元,並敦促同行採取類似措施。隨著技術的發展,亞馬遜已撥備7億美元,對三分之一的員工進行培訓,使他們能適應新的工作崗位。




當貝佐斯在1994年創建亞馬遜時,他就一門心思地要招聘優秀人才。初期,貝佐斯要求應聘者提供SAT(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美國高考)成績。公司的第五名員工尼古拉斯·洛夫喬伊(Nicholas Lovejoy)後來向《連線》表示:面試採取蘇格拉底測試的形式。據洛夫喬伊稱,“他的座右銘之一是,每次我們招聘時,應聘者應該能提高下一次招聘時的標準,從而使人員的整體水平不斷提高。”

亞馬遜經常被與硅谷混為一談。但它本質上是一家零售商,而非高科技公司。在競爭激烈的零售市場上,亞馬遜的對手包括巴諾、沃爾瑪和Target等老牌零售商。在大眾零售市場,企業利潤率非常低,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即使擅長展望未來前景的貝佐斯,也不得不擔心明天公司是否會崩潰。在亞馬遜,沒有年底的鉅額獎金,高管長途旅行也不能乘坐商務艙,沒有其他企業常見的福利。

貝佐斯從來都不是一名“圓滑”的領導者,尤其是在公司發展的早期。為了使公司達到他理想的狀態,他經常會嚴厲批評不符合其高標準的員工。記者布拉德·斯通(Brad Stone)在撰寫的《百貨商店》(The Everything Store)一書中,記錄了貝佐斯訓屬下時一些尖酸刻薄的話:“你是懶惰還是無能?”“這個文件明顯是B團隊寫的,有人能給我找來A團隊的文件嗎?”“你為什麼要毀了我的生活?”貝佐斯對細節的關注,既讓人欽佩,也讓人恐懼。

公司的發展促使貝佐斯改變了其管理風格。他設立了一個新職位——技術顧問,向管理高層慢慢灌輸他的觀點。他的管理風格得以系統化,成為公司的規章制度。這使他能擴大自己的存在感,雖然他的人沒有參加某次會議,但他的“神”卻在參加會議。2002年,亞馬遜把貝佐斯的管理風格提煉為一系列領導原則,其中包括“發明和簡單”、“偏愛行動”。在外人看來,這似乎有點做作,但亞馬遜人卻認可並遵守它們。這些原則——目前有14條,在面試、培訓、績效評估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貝佐斯究竟做了什麼才成為世界首富?

1998年時的貝佐斯

貝佐斯十分重視公司的官僚主義。為了解決團隊膨脹問題,他發明了所謂的“雙比薩團隊”。根據該理論,亞馬遜內部的團隊應該足夠小,兩個比薩餅就能吃飽。

“Relentless”可能是最有亞馬遜特色的詞彙,但貝佐斯也談到過漫不經心的好處。他在今年發送給股東的一封信函中寫道,“漫不經心是對效率的一種必要的平衡。”亞馬遜公司總部工作人員說,他們最欣賞老闆的是給予團隊的自主權。


在貝佐斯的生活中,就經濟重要性而言,收購《華盛頓郵報》並非是一個重大事件。除了持有的亞馬遜股票外,他還曾悄悄投資起步階段的谷歌和Uber。今年早些時候,Uber IPO使貝佐斯進賬約4億美元,遠遠超過他2013年收購《華盛頓郵報》的價格。

但這起收購交易成為貝佐斯聲譽的轉折點。在收購前夕,貝佐斯寫了一份標題為“Amazon.love”的備忘錄,要求S-團隊考慮亞馬遜如何避免像沃爾瑪、高盛和微軟那樣成為人們擔心的對象。雖然從未聲稱收購《華盛頓郵報》是為了解決他對亞馬遜及其本人形象的擔憂,但在考慮這一交易時,他肯定想到過這個問題。


貝佐斯究竟做了什麼才成為世界首富?

貝佐斯2016年在《華盛頓郵報》編輯部

貝佐斯讓《華盛頓郵報》獨立於亞馬遜,但他對這家報紙也奉行與亞馬遜相同的擴張主義。他曾表示要將《華盛頓郵報》的全部利潤都投入到擴大業務中,收購六年來,《華盛頓郵報》編輯部工作人員已經由500人增加到逾850人。

雲計算並非是亞馬遜發明的,但它卻從中獲利數十億美元。亞馬遜涉足雲計算業務的時間遠早於競爭對手。蘋果、消息平臺Slack,以及大量創業公司都靠亞馬遜雲計算服務開展業務。

如果說零售是一項低利潤率的業務,AWS的營收則基本上全是純利潤。亞馬遜在雲計算領域幾乎沒有對手,貝佐斯去年說,“過去7年我們沒有遭遇棋逢對手的競爭,這令人難以置信。”AWS在雲計算領域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即使是亞馬遜的競爭對手,例如Netflix,也使用AWS,不過沃爾瑪堅決拒絕使用AWS,理由是不願意將重要的秘密存儲在競爭對手的服務器中。沃爾瑪比情報界更加多疑:2013年,美國中央情報局與亞馬遜達成價值6億美元的雲計算服務合同。

亞馬遜的目標不僅僅是贏得雲計算服務合同,它還向執法機構銷售人臉識別軟件等技術。

雖然與政府關係日趨密切,但去年亞馬遜沒有繳納一分錢聯邦稅。亞馬遜的避稅技術已經爐火純青,充分利用海外的避稅天堂和法律漏洞,節省的鉅額稅項支出。


當首次宣佈亞馬遜進軍好萊塢時,貝佐斯直截了當地闡明瞭其意圖。他表示要打造“一種全新的拍電影方式”。亞馬遜推出了一個網頁,讓任何人——無論是否有經驗,都可以提交劇本。它承諾將讓數據驅動節目的拍攝,公司內部人喜歡將這種方式稱作“藝術與科學”的結合。

在參評的5年中,亞馬遜每年都贏得金球獎。據同事稱,這些獎項讓貝佐斯感到快樂,他非常希望獲得這些獎項。為了討好具有投票資格的人,他甚至在比佛利山莊舉辦宴會。

貝佐斯這樣闡述了亞馬遜投資好萊塢的合理性,“我們贏得金球獎,可以幫助我們銷售更多的鞋。”這是一種表達亞馬遜不同於競爭對手的巧妙方式。

亞馬遜的目標,體現在它用來判斷其節目是否成功的指標之一中。它會確定免費Prime用戶的觀看習慣,然後計算節目給Prime服務帶來了多少用戶。就像決定一檔節目的命運一樣,亞馬遜會考慮相對於帶來的新用戶數量的製作成本。


貝佐斯究竟做了什麼才成為世界首富?

貝佐斯在藍色起源今年春季的會議上

亞馬遜2005年首次推出Prime服務時,貝佐斯堅持為它定一個高價格,給人這一服務能向用戶提供真正保證的感覺。消費者將通過在亞馬遜購物,補償Prime服務的成本。當Prime用戶超過1億後,這被證明是行為經濟學的一個妙招。市場研究公司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的調查顯示,在美國,Prime會員每年在亞馬遜購物的支出為1400美元,遠高於非會員的600美元。研究發現,一年後,93%的Prime會員會繼續購買會員資格,第二年後這一比例提高至98%。通過Prime服務,亞馬遜每年可以入賬數十億美元。

隨著貝佐斯更深入介入影視製作業務,亞馬遜加大了在影視製作方面的投資力度。亞馬遜斥資2.5億美元,獲得了拍攝《指環王》電視劇的主權利。


要通過其平臺銷售商品,商家就得遵守一系列規章制度。亞馬遜規定了賣家可以在一個包裝盒子中放置商品的數量,以及包裝盒的大小。不遵守規則的商家會遭到罰款。如果商家感到受到不公平對待,也只能忍著,因為根據協議,商家不能因此起訴亞馬遜。

對亞馬遜的欽佩和擔憂越來越多。人們想購買的任何商品都可以在亞馬遜網站上找到,這使得它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出色的購物體驗。任何商品都可以在亞馬遜網站上找到,這意味著市場力量正在危險地集中在一家公司手中。亞馬遜的智能音箱擁有神奇的力量,能把人的口語轉化為電子產品的動作;亞馬遜的門鈴攝像頭可以將錄製的視頻發送給警方。憑藉獨特的管理架構和海量的數據,亞馬遜可以毫不費力地進軍新業務領域,讓人欽佩和擔心。

貝佐斯的公司已經成為國家基礎設施;它用機器人再造了工作場所的未來;它的無人機充斥著天空;它的網站可以決定行業的興衰;在太空旅行方面的投資可以徹底改變太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