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鄭莊公、魯莊公、楚莊王:以莊為名,其行必現

眾所周知,諡號是對過世之人的重點評價。

“諡,行之跡也”。“諡”字的原意,也代表了人一生的功名事蹟。從得到諡號的那一刻起,其諡號所代表的意義,即象徵此人在世時的一切所作所為。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春秋時代的諸侯們,他們的諡號有什麼講究嗎?筆者就先以“莊”這個諡號,來進行分析。

鄭莊公、魯莊公、楚莊王:以莊為名,其行必現

《東周列國·春秋篇》鄭莊公劇照

《左傳》裡有十四位諡號為“莊”的諸侯,筆者認為,鄭莊公、魯莊公、楚莊王三位,是最符合“莊”諡號解釋的諸侯。

那麼,筆者就來分析一下這三位極具代表性的國君,以及他們的共同點,並由此來探究他們獲得“莊”的諡號,是否是合宜的。

三位諡號為“莊”諸侯的共同點

我們都知道,鄭國、魯國、楚國皆是影響春秋時期格局的大國,而且這三個國家,都有諡號為“莊”的國君。

在筆者看來,因為這三人的諡號相同,所以他們的行為也必然有共同點。筆者總結出以下三點:

一、他們即位初期,皆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

鄭莊公、魯莊公、楚莊王三人,均是在先君離世後直接繼承了君位,而他們在即位時都遇到了不小的危機。

鄭莊公要面對母親和弟弟對君位的覬覦,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鄭伯克段於鄢”。他面對二人昭然若揭的野心,不僅有無奈之心,也有難言之隱。

魯莊公因自己的父親魯桓公被刺身亡而即位。我們都知道,兇手是他的母親和舅舅。此時,魯國人民心懷“弒君之恨”,但卻沒有任何辦法復仇,只能發發牢騷。試問,一國之君死於他國,人民又不敢作聲,魯國哪還有臉面可言?魯莊公此時所面對的,是臨近自己且國力強大的齊國,所以他無法追根究底,只能放任主謀逍遙法外。可見,他的選擇實屬無奈。

楚莊王一上任,楚國即發生“子儀之亂”。這件事情的主謀有兩個人:子儀和公子燮。子儀作亂的原因,是秦國在“崤之戰”中戰敗,他被派回楚國求成卻談崩了,無法交差;公子燮作亂的原因,是他要求做令尹,卻沒有成功。此二人借楚莊王初登王位的時機作亂,楚莊王甚至一度被二人挾持而無自救之力。由此,可以想象到楚莊王身不由己的窘境。

鄭莊公、魯莊公、楚莊王:以莊為名,其行必現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二、他們在位時,是其國最強盛的時期。

首先,我們來看看鄭國。

周室衰微,鄭莊公積極尋求發展新思路,他常借天子之名,行兼併之實。由此可見,他充分利用了自己卿士的身份,為自己和鄭國謀求利益最大化。鄭莊公時期的鄭國,儼然是春秋初期的第一大國。

鄭莊公死後,鄭國陷入近二十年的內亂,原因就是鄭莊公的子嗣們爭奪繼承權。內亂大大損耗了鄭國的國力,而其他諸侯卻趁機崛起,將鄭國推向了沒落的深淵。

楚國出兵伐鄭,鄭襄公不戰而降。楚莊王大搖大擺地走進鄭國皇宮,鄭襄公竟然“肉袒牽羊”相迎,可見此時鄭國國勢之弱。

總而言之,鄭莊公在位期間是鄭國國力最強之時,即便與鄰國偶有戰爭發生,卻絲毫不影響鄭國的聲威。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魯國。

魯莊公即位時,自己的父親被殺卻無法討回公道,可見當時的魯國雖列於諸侯,但不可稱之為“強盛”。

魯莊公在位期間,碰巧趕上齊國內亂,他為了掌控局勢而干涉了齊君的即位,引發了“乾時之戰”和“長勺之戰”。魯國在“長勺之戰”中戰勝齊國,這對於魯國而言,也算是到達了“強盛”的巔峰,在這段時期,魯莊公維持住了齊、魯兩國的平衡。

魯莊公過世後,賢臣出走,佞臣亂政,以致魯國自此進入混亂時期。直到齊桓公立魯莊公之子為魯僖公,並且殺掉哀姜、驅逐慶父、送回季子之後,魯國才得以存活。但長期掌握實權者,主要是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即所謂的“政在大夫”,這也證明了魯國由此開始衰弱。

最後,我們來看看楚國。

楚莊王在位時重用孫叔敖,在內政和軍事方面皆有所建樹。他勵精圖治,在“邲之戰”中一雪前恥,也正因此役的勝利,他一舉奠定了自己“春秋霸主”的地位。此時,晉、楚兩國形成南北對峙,各霸一方。

楚莊王死後,楚共王即位,此時令尹子重獨攬大權。楚共王在其後的“鄢陵之戰”中被射中眼睛,而且在此戰失敗後,子重迫使主帥子反自殺謝罪,他也沒有辦法進行阻止,楚共王式微可見一斑。從楚共王死前要求被諡為“靈”或“歷”,就可以看出,“鄢陵之戰”令他愧疚一生。這個時期的楚國,國勢開始走了下坡。

鄭莊公、魯莊公、楚莊王:以莊為名,其行必現

《東周列國·春秋篇》鄭莊公劇照

三、他們在位時間都很長,且都功績斐然。

鄭莊公、魯莊公、楚莊王三位君主,在位時間均超過二十年。若以功績來進行評定,他們三位的功績,遠遠超過其他國家諡號為“莊”的諸侯,所以說,他們是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

這三位國君皆處於“禮法”逐漸崩潰的春秋時期,他們除了要守住先人的功績外,還要伺機向外擴張。也就是說,他們不僅要使自己的國家強盛,還要以威脅其他的諸侯國的手段來彰顯實力。對他們而言,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出征得勝”。

那麼,“莊”這個字眼,就是他們一生的最好註解。

三人諡號為“莊”的原因

春秋時期諸侯薨後,須在安葬前取得與死者生前事蹟相稱的諡號。

筆者認為,鄭莊公之所以諡號為“莊”,是因為他戰勝敵人、克服亂象。正所謂,“勝敵志強曰莊”。

在位四十三年的鄭莊公,參與了很多的戰爭,而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鄢之戰”和“繻葛之戰”。鄭莊公的一生,可以說成於此二戰,也敗於此二戰。

通讀春秋三傳,就可以看出,其作者均認為“鄭伯克段於鄢”這場戰役,錯在鄭莊公。我們都知道,春秋初期晉國、衛國、鄭國三國都發生過與此類似的內亂。而鄭莊公卻是三國中唯一面對手足相爭,還能成功平定內亂的人。也就是說,正因鄭莊公“克段”,才沒有讓鄭國像另外兩個國家一樣被“顛覆”。

在“繻葛之戰”中,鄭莊公面對的是周天子的三國聯軍。周天子希望藉此重挫鄭莊公的銳氣。然而,周天子不僅沒有奪回權威,還大力地推了鄭莊公一把。此戰後,鄭莊公成為春秋初期實至名歸的第一霸主。

這兩次戰爭讓鄭莊公備受爭議。但如果以“勝敵志強曰莊”來看他的事蹟,那麼他諡號為“莊”,是受之無愧的。

鄭莊公、魯莊公、楚莊王:以莊為名,其行必現

《東周列國·春秋篇》鄭莊公劇照

筆者認為,更適合魯莊公的“莊”字註釋,似乎是“勝敵克亂”。

對於魯莊公而言,他即位後所要面對的“頭號敵人”,就是自己的親人和強鄰齊國。正因如此,才有了齊魯“乾時之戰”和“長勺之戰”。

齊桓公剛上任沒多久,魯莊公就發起了“乾時之戰”,卻最終以慘敗收場。此時魯國國內的情況十分混亂,人民都處於恐懼的狀態,因為他們知道齊國一定會反擊。魯莊公下定決心要在“長勺之戰”中取勝,如若不然,後果不堪設想。最後的結果也正如魯莊公所願,魯國借“長勺之戰”取得了翻身的機會。從此,包括齊國在內的諸侯國,沒有人敢對魯國輕舉妄動。由此可見,魯莊公不僅“勝了敵”,還“克了亂”。那麼,對他諡號的解讀,也很清晰了,那就是——“勝敵克亂曰莊”。

筆者認為,楚莊王崇尚武力,所以“好勇致力曰莊”是對他最為妥當的評價。

楚莊王在位期間,楚國最為“壯大”,那麼楚莊王的“莊”其實亦可改為“壯”。這樣的解釋既無損“莊”的釋義,也可以彰顯他對楚國所做的貢獻。

楚國能夠一躍成為霸主國,皆歸功於楚莊王領導有方。他幾乎年年出征,不僅增強了楚國的國力,也擴大了楚國的版圖,可見其頂級的軍事統籌能力。由“邲之戰”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楚軍由君主親自率領,全軍上下配合十分默契,正因如此,這才有了接下來的大勝。所以說,楚莊王成為楚國最有威望與功績的君主,其原因就是他“好勇致力”。

我們都知道,評價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的。所以,“解讀諡號”的做法,不僅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探索之窗”,也可以讓我們從全新的角度,去表彰美、批評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