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新中国成立后消失的省级行政单位之西康省

一.概述

西康省,简称康,中国旧省名,设置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由西康行政督察区(原川边特别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而来,省会设在康定。为延续清制所设的22省之一,省东界四川,南界云南、印度,西界西藏,北界青海。“康”为“藏区三部”之一,位于西部,故省名为西康。

西康省是内地进入西藏的要道,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所辖地主要为现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藏东部昌都市等,基本相当于藏文化中的康区,多数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地。民歌《康定情歌》说的就是这一地区。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撤销西康省,原西康省所属区分别并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今西藏自治区),金沙江以东并入四川省,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并入西藏。

新中国成立后消失的省级行政单位之西康省

西康省行政简图

二.西康省的建立

在19世纪中后期,清朝在遭受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原来固定的宗藩关系已经残破,英法等西方国家开始趁虚而入。当时英国已经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英王兼任印度皇帝。英国人正在进一步向缅甸渗透,吞并仅仅是时间问题。法国则把目标瞄准了中南半岛,法国人开始侵略越南。起初,清朝为了保住自己的西南门户,与法国人大打了一仗。可是最终,清朝还是战败了。法国逐步占领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并建立了印支联邦。英法两国并没有满足,开始向清朝的西南地区渗透,西藏、云南等地都有它们的影子。尤其是甲午战争和庚子战争以后,清朝的国力更加衰弱,英法的渗透开始变本加厉。清朝的官员们也不都是傻瓜,看到这样的情况开始想办法。

当时凭清朝的国力,根本无法阻挡各国的渗透。因此很多官员建议专门的行政机构,这样可以起到屏障的作用。早在1904年,清朝方面就开始考虑在东北和西南地区设立边区,以此作为内陆的屏障。1911年,清朝高层已经开始准备在西南地区建省,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胎死腹中。在清朝灭亡以后,北洋政府根本管不到西南地区,因此康定地区仍是边区的待遇。但外国势力的渗透十分明显,甚至出现了日本人的身影。尤其是在抗战爆发以后,为了自己大后方的稳定,康定地区建省的计划提上了日程。最终在1939年,西康省正式成立。包括现在的四川雅安、甘孜、阿坝州和西藏的昌都等地,面积有45万多平方公里,但人口只有160多万。

新中国成立后消失的省级行政单位之西康省

民国时期西康省位置

三.管辖范围与人口

所辖管辖主要为现在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雅安市及西藏东部昌都地区、林芝地区等地。民国36年(1947年)全省面积估计为为45万1521平方公里,实际控制区域,东至雅安金鸡关与四川分界,西至德格、巴安以金沙江与西藏相接,北至石渠一带与青海相连,南至会理、盐边与云南相邻。金沙江以西,至泡河老-鹿马岭-屈罗穆达一线,为西藏占据。西邻西藏地方,北邻青海省,东邻四川省,东南邻云南省,西南与印度接壤。据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公布的民国36年(1947年)人口普查结果,西康省人口为165万1132人。

新中国成立后消失的省级行政单位之西康省

西康地形图

四.西康省撤销的原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解放军进入西康省,三者平衡也随之打破。因为,随着解放军的到来,四川、西康与云南的军阀势力被相继扫平。西康省牵制四川、云南的作用不复存在。不仅内部的冲突不复存在,外部最大的威胁者英国在二战后也元气大伤,加之印度独立使其失去蚕食中国西南的前进基地,故英国的威胁也就此解除。再加上由于人口太少,很多地区根本就是渺无人烟的荒地。进军大西南以后,中央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然而,西康省并未立即废除,而是延续到1955年才被裁撤。这还得归功于那个不安定的邻居,西藏。解放军解放大西南后,西藏地区尚未解放,故西康省还可作为监视与牵制西藏的前哨。

新中国成立后消失的省级行政单位之西康省

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康省

五.西康省的正式撤销

可惜这样的价值并未持续多久,1951年解放军入藏,西康省失去其最后的战略价值。随后,国务院决定将一直以来都是名义上归属西康的昌都地区划归西藏。1955年,鉴于西康省地贫民稀,为了更有利西南地区的发展和节约行政成本,经过几次研究之后,中央决定撤销西康省的建制,正式裁撤西康省。以金沙江为界,金沙江以东包括康定与雅安地区划归四川省,金沙江以西划归西藏自治区。四川在得到康定后则继续依托其地形优势牵制西藏,发挥西康省原本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