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抗战时期,苏联对中国为何忽冷忽热?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历经14年,终于取得胜利。其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即由初期联华制日,到中期由热变冷,甚至严重对立,最后出兵东北,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战胜共同的敌人。

联华制日

抗战初期,苏联采取联华制日政策,既有苏日间的历史积怨因素,更有日本威胁苏联安全的现实原因。甲午战后,日本为报以俄国为首的“三国干涉还辽”之仇,曾于1905年狠狠地咬了俄国一口,苏联对此心怀怨恨。

1931年日本重施对华侵略扩张政策,不仅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也将威胁到与中国山水相依的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

1935年底斯大林获得德日准备缔结反苏协定的消息后惶恐不安,担心德国与日本同时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1936年12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明目张胆地将矛头指向苏联。

抗战时期,苏联对中国为何忽冷忽热?

抗战初期苏联对中国雪中送炭的援助

如果日本进攻苏联,德国则有可能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苏联便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处境。此时, 欧美大国虽然对社会主义的苏联已不像以前那样怀有敌意,但当国际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之时却不愿承担维护国际和平的责任。

为了对付日本和德国的进攻和包围,苏联开始调整外交方略。1933年11月16日,苏联同美国建交。1934年9月苏联应邀加入国联,并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与此同时,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决定联华抗日。

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直接参战的义务。中国则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依约,苏联同样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

抗战时期,苏联对中国为何忽冷忽热?

苏联援助

只要中国能拖住日本,削弱日本有生力量,苏联才能免遭日本进攻,而且也可全力对付德国。早在1937年3月,苏联就决定向中国南京政府首批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用以购买苏联的飞机、坦克等军事装备;苏联还同意在其境内培训中国的飞行员和坦克兵 。

1938年7月、1939年6月先后提供两笔贷款。至1939年,苏联提供援华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1939年6月,中苏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通商条约》,并克服种种困难开辟了从中亚到新疆、甘肃的运输线。

随着援华贷款协定的签署,苏联的武器和军备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派出大批军事专家和飞行员。

1937-1941年,先后有2000余名苏联空地勤人员在中国工作过,其中有700飞行员在中国轮流作战。那时受过苏联顾问教官训练的中国军人达9万以上。

严重对立

抗日战争进行到中期,苏联对华政策突然由热而冷, 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对立。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并发表联合声明,宣称:“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在这以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两国于1939年6月签订的1.5亿美元信贷协议到1941年6月后就没有履行,苏联据此协议而向中方提供的最后一批物资是在1941年6月以前,加上根据这一协议而提供的前3批物资,中方只动用了其总款额不足一半的钱,即7317.6万美元,余款始终未动用。

抗战时期,苏联对中国为何忽冷忽热?

苏联空军志愿队部分援华顾问

1942年3月,苏联还召回了全部在华军事顾问。主要原因是日本实施“南进”策略,美日矛盾激化,减少了日本进攻苏联的可能。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当天,美、英对日宣战。此后,美国取代苏联成为中国军火的主要供应国。由于美国等对日开战及进一步实施援华政策,苏联远东安全系数大增。同时,由于美日矛盾激化,日本已无力分身北上。鉴于此,苏联认为已没有必要再关注中国战场,于是停止了对华援助。

抗战时期,苏联对中国为何忽冷忽热?

抗战期间来华助战的苏联航空志愿队I-16战斗机

1943年3月,苏联依据所谓“苏蒙协定” 用飞机轰炸扫射进剿哈萨克叛匪的中国部队,要中国赔偿其遗留在新疆的财产,甚至以苛刻条件要中国支付抗日初期援华军火款项。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公开声明苏中关系已完全恶化,苏联“对于中国政府事件不再打算有任何的关心”。

出兵中国

从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同时,苏军储备作战物资,改善交通, 准备与日本一战。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对日宣战。8月9日零点10分,苏联红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在4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在极短的时间内,苏军击毙、击伤及俘虏日军即达68万余人,日军面临灭顶之灾。由于同盟国的联合打击和震慑,日本陷入绝望,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时期,苏联对中国为何忽冷忽热?

苏联进入东北

雅尔塔会议后,苏联出兵我国东北,其目的非常明显:即在中国获得其梦寐以求的权益。斯大林的想法与前沙皇的愿望一脉相承,是俄国沙皇传统扩张政策的继续, 突出地表现了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但同时也必须承认,苏联出兵使中国人民避免了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必将遭受的更为重大的牺牲,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抗战时期,苏联对中国为何忽冷忽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