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應糾正潮州方言讀音的“混搭”

潮州話,作為一種方言,也是一個文化品牌。它在聯結海內外潮人情誼中發揮了巨大的橋樑作用。每個潮汕人,只要走出潮汕方言區(不論是國內國外),一聽到有人在講潮州話,一種親切感、認同感總會油然而生。

  在港澳和東南亞等地,不論是公共文化場所還是菜市場,只要一聽到潮汕鄉音,馬上會吸引過來一些潮汕同胞駐足傾聽,甚或參與進來聊上幾句,這種由鄉音引出鄉情的現象隨處可見,沒有身臨其境地感受過的人,是很難體會其箇中暢快的滋味的。

  姑且撇開潮州話在文化領域中的悠久歷史和巨大作用不說,單從溝通思想、表達情感方面來說,它也具有不可替代的語言魅力。

  為了更好交流思想,我們必須力求把潮州話說好、說準。只可惜,就日常所見,有的人說潮州話時卻常會滲入普通話語音,變成“潮”“普”混搭,這就必須來個正本清源,還潮州話以純正本色了。

應糾正潮州方言讀音的“混搭”

  以下請看“混搭”數例:

  (1)在學校較為集中的環城西路,有學生中午在路邊攤吃腸粉,他們說“都吃膩(尼6)了。”其實這“膩”字潮音應念“耳6”而不是“尼6”;

  (2)多次聽到各種身份的人(包括律師)把“措施”的“措”說成“錯”,實際上這字的潮音應讀作“處”而不是“錯”;

  (3)在談婦女宮頸癌篩查時,一醫生把“篩”字念成“獅”,其實這字的潮音應讀tɑi而不是“獅”;

  (4)有人經常把“熱衷”的“衷”說成了“宗”,事實這字的潮音應念“衝”而不是“宗”;

  (5)去年元宵節,一市民在談對我市花燈觀感時把“壯觀”的“壯”說成了“撞3”,實際上此字的潮音應是“粽”而不是其所說的“撞3”。

應糾正潮州方言讀音的“混搭”

  從以上數例可以看出,在潮州話正宗發源地潮州,老中青各個年齡段的人中,都有因受普通話的影響而把潮音說成了普通話音的。筆者不是反對說普通話,相反地還是一名熱心於“學會普通話,走遍全中國”的熱心推行者。不過竊以為,既然是說潮州話了,就要力求把潮音說得純正些,不要潮普混搭。

  以上現象之所以發生,正是由於前些年大力推廣普通話,強調校園內一律說普通話的緣故,在這氛圍的影響下,潮汕地區的小孩聽(說)慣了普通話,反而漸漸淡忘了自己的母語,以致在日常口語中時不時“蹦”出一兩個普通話語音的詞語來,也就不值得奇怪了。問題在於這一現象如不加以指出和糾正,任其氾濫,就有可能出現“潮音異化”了。

  竊以為糾正這一亂象的重任,非我們的小學語文老師莫屬。請我們的老師在教每個生字時,既要念準普通話的讀音,同時也要把該字的潮音教給學生。這樣,就不會發生學生日後在說家鄉方言時,混搭上那麼些個普通話的雜音了。

來源: 潮州日報(2014.07.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