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適合做管理的人,往往不是Top sales

相信每個職場人,都有著一個做上管理的夢:
先在銷售崗位沉澱一番,提升自己的銷售能力,待有朝一日做出業績,成為公司裡令人豔羨的拿單高手。

隨後,老闆滿面春光,小手一抖,把自己提升為管理層。

接下來的生活,就是沙發配紅酒,看著在自己辦公室內進進出出的下屬,擺出一副大佬的模樣,發佈任務,指點江山...

這劇情,這畫面感,儼然已經可以拍出一部《霸道總裁晉升記》。

可惜,迴歸到現實,我可能要給大家潑一盆冷水:

絕大多數人,都不適合做管理,尤其是公司裡的top sales 。

適合做管理的人,往往不是Top sales

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看P(Profession)和M(management)的區別。

所謂P

是指你的崗位內容並不需要和團隊產生太多的交互作用,或者交互渠道比較單一,而且價值主要是由你自身來完成。

所謂M

是指你的工作並非創造直接價值,而是幫助整個團隊去形成價值,你發揮的更多是組織、協調、促進和激活的作用。

適合做管理的人,往往不是Top sales

這就意味著,假如你手下有十名下屬,但你只是單純地發佈任務給他們,又或者手把手地教導他們具體工作該怎麼做。

而這十名下屬在團隊中發揮的作用,僅僅只是幫自己降低工作量,撕殺在最前線的人還是自己的話。

那麼,你依然還是個P。

但是,如果你能幫助這十位下屬設定實現目標的路徑,並將路徑落實成為措施,讓整個團隊跟著一套標準化的流程不斷前行。

那麼,你才能被稱之為M。

從這個角度看來,P和M之間,就像是球員和教練的關係。

一個英勇善戰的Top sales,正如籃球場上的喬丹。

他是團隊裡的絕對核心,能以一己之力在對面五名隊員頭上得分,帶領團隊走向勝利。

但是,即使喬丹已經被譽為了“籃球之神”,在他退役成為一支球隊的管理層後。

這支球隊卻在他的領導下,取得了十分慘淡的成績。

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懂得如何在球場上發揮自己的天賦,卻不懂得如何把天賦複製給球隊裡的每一個人。

反觀,很多在NBA中帶領球隊奪得冠軍的教練,他們在此之前,通常都是一些不起眼的球員。

適合做管理的人,往往不是Top sales

所以說,不是每個銷售能力強的人,都具備能夠做管理的能力。

很多人即使晉升成為了主管、領導,但他依舊是靠自己去創造直接價值,並沒有涉足到M的領域。

實際上,真正的M,是不會再去前線衝鋒,做類似於跟進客戶的工作,頂多在大客戶來拜訪或者拜訪客戶的時候出面。

舉個實例:

前幾個星期,我隨團隊出差去臺灣跟越南。

在此期間,我也會去見供應商,但我僅僅只是做以下工作:

1.幫助團隊做供應商的評估。

2.幫助團隊做供應商的判斷。

3.幫助團隊建立與供應商高層之間的關係。

至於後面的客戶跟進工作,我一概不負責。

那麼,看到這裡,可能有小夥伴會疑惑:
如果我不具備M的能力,只適合做P的話,那麼我不是要拿著四五千的底薪,一輩子在基礎崗位掙扎了?

關於這點,其實就要取決於你所在的公司,對於P的發展,是持著怎樣的一個態度。

適合做管理的人,往往不是Top sales

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公司對員工的職業發展規劃,就有P和M這兩條線。

行政等級從P1到P9以及M1到M9,所有人在進公司那一刻起,就已經通過評估決定他們到底適合在哪條線發展。

處在P線發展的人,只要達到公司設定的評定標準,同樣可以開啟晉升窗口,提薪或提檔。

而P的晉升,總體取決於以下三點:

1.看待問題的角度。

2.看待問題的高度。

3.所創造價值的大小。

這裡我重點來講下第三點。

很多人的第一份銷售工作,都是從跟單開始做起的,也就是說從客戶下單後到最終出貨的整個流程,基本上都要自己跟進。

工作強度以及問題的繁雜程度自然也是不言而喻。

但是,對於整個銷售鏈條來說,最有價值的一環必定是拿下訂單。

這意味著,銷售要想突破自身的天花板,必定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精力聚焦到能創造最大價值的地方去。

譬如說,一開始你可能要負責銷售到跟單的整個過程,隨著能力的提升,你可能專注於銷售,跟單的事情就交給別人做了。

再後來,你可能就只負責銷售過程中的重點談判部分,工作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輕鬆。

而這個聚焦的過程,就是P上升的路徑。



適合做管理的人,往往不是Top sales

但有小夥伴也表示:道理我雖懂,可我的老闆不懂怎麼辦?

且不說公司根本就沒有設定P和M兩條晉升路,在老闆眼裡,標準化流程和分工都不重要,能賺到錢才是王道。

選管理就是誰銷售業績好誰上,即使真的當上了管理層,一些基層的工作還是要自己幹。

在這種情況下,縱有十八般武藝,也會被老闆封印下去吧。

面對這樣的疑惑,我想送各位一句話:
公司的高度,決定了個人的高度。

當你老闆的認知已經嚴重固化,思想的高度已經到達天花板時,再跟他高談闊論科學的思維、體制的改革無疑是在對牛彈琴。

就像你跟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談互聯網,談電競,談5G時代一樣,他們肯定無法理解。

因為他們的知識框架和認知水平,還停留在改革開放的年代。

適合做管理的人,往往不是Top sales

那麼,竟然你沒辦法改變環境,為何不改變自己,逃離當前的環境呢?

很多人總覺得找工作就像婚姻,得要一步到位,相中個合適的公司就要幹個好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免得日後離婚麻煩。

可是,在職場中真實的情況是:很多公司,它僅僅只是自己生命中的過客。

當你的成長速度已經超過自己所在的公司時,就應該瀟灑離開,去尋找符合自己當前發展階段的公司深耕。

而此時,就要提及到另一個話題了:到底怎麼做,才能找到一家適合自己發展的公司呢?

畢竟,不少人都有過被外表看上去是“暖男”,交往後卻發現是“渣男”的公司坑過的經歷。

適合做管理的人,往往不是Top sales

我認為,在入職任何一家公司前,都要事先做好評估的工作,具體可以評估以下三點:

1

這家公司靠什麼來賺錢。

譬如,它的產品和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麼?是技術呢?成本呢?還是設計呢?

它的訂單主要來自於什麼渠道?是參展呢?靠阿里巴巴平臺呢?還是主動拜訪呢?

這些,都決定了這家公司到底能夠走多遠。

2

這家公司的企業價值觀是什麼?

價值觀是否匹配,決定了你在這家公司工作,是否會感到開心。

譬如說,在你的認知中,客戶的利益一直是排首位的,當客戶反饋產品質量有問題時,第一時間,應該是跟對方瞭解問題,解決問題。

但如果你的老闆著重的是短期利益,認為產品質量出現點問題是很正常的情況,讓你告知對方一聲就好了。

此時,雙方的價值觀就會產生碰撞,你就會在工作中,看自己的老闆越來越心煩,越來越不順眼。

3

這家企業制度和框架是怎樣的?

一家公司是否擁有一套相對明確的工作和管理流程,是判斷這家公司處於哪一發展階段的依據。

而且清楚對方的流程,也能以此來判斷,自己入職後能否適應這裡的工作環境。

譬如說,如果你是一個在工作中,需要有人來引導才能提升的人,但卻進了一家強調能來則戰的公司,肯定會感到萬般的痛苦和迷茫。

適合做管理的人,往往不是Top sales

綜上所述,今天的文章主要講了兩點內容:
第一點,分清P和M的區別,並判斷自己適合在哪條路線上深耕。

如果自己只適合做P,也請不要灰心,提高自己的能力往更高的P階段走。

第二點,選擇一家適合自己發展的公司。

如果自己的成長速度已經超過了當前公司的高度,請瀟灑離開,尋找更好的下一任。

希望對你的未來職業規劃,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