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逼死杨贵妃后,陈玄礼的归宿如何?

陈俐伶


要说逼死杨贵妃,其主谋并非陈玄礼,所以陈玄礼的归宿并不差。

至于具体是什么样的?就让我带你重回那段历史看清楚一些!


一、马嵬坡兵变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先讲一讲当时事情发生的背景。

杨贵妃原本是李隆基儿子寿王李瑁的老婆,后来被李隆基假借替母亲窦皇后祈福的名义,将杨玉环从李瑁身边弄到寺庙,最后再让其还俗成为自己的妃子。

自从杨玉环去到李隆基身边之后,李隆基的政绩也就开始下滑,也许是真的年老头昏,又或者是杨玉环把他迷晕了。


李隆基对杨贵妃“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就在不早朝的日子里,国家大事都交给宰相李林甫去处理。

李林甫是一个奸臣,任用人的时候只用比自己能力差的人,于是整个唐朝朝廷上充满小人,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伏笔。

而李林甫做得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将安禄山推荐给唐玄宗,并且在李林甫的一再栽培下,安禄山从一个普通胡人做到平卢、范阳、河东三个地方的节度使。

安禄山不仅拥有兵权,还得到李隆基的喜爱与赏识,并且安禄山认杨贵妃为干妈,杨贵妃曾亲自为安禄山进行“洗三”。


安禄山有兵有权,李林甫去世后,他与杨国忠一直不和,杨国忠与高力士多次劝李隆基杀掉安禄山,可是李隆基觉得安禄山并没有影响。

甚至最终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造反,一开始李隆基还有些不相信。可是事情已经这样,没有挽回的余地,只能叫人去镇压安禄山。

当时唐朝猛将很多,比如高仙芝、封常清这两个久居西域的猛将。李隆基马上任命他们前往洛阳镇压安禄山,防止安禄山攻进长安。

可是他们一路招兵买马,还没有赶到洛阳,就发现安禄山已经攻破洛阳,所以只能退守潼关。

高仙芝、封常清两人明白潼关地势易守难攻,所以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唐玄宗毕竟老了,有些糊涂就听取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的罪名将两名猛将处斩。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五月,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继续命令带病参战的哥舒翰进攻安禄山。

此时哥舒翰一样是采取防守潼关之战略,可是唐玄宗根本不听,非要叫哥舒翰率兵作战。六月初七,哥舒翰带兵参战,此战号称带兵二十万,可惜最后遭到伏击惨败,哥舒翰被俘,最终死在异乡。

哥舒翰一死,潼关失守,长安被攻破,李隆基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带领900精兵护送他们离开长安。

在途经马嵬坡的时候,六军不发,士兵们十分愤怒,面对如今失魂落魄的局面,每个人内心都压抑着一团火,要知道原本好好的开元盛世,如今沦落至此,谁也受不了。

士兵们正在怒火中,陈玄礼为了让士兵能够正常行军,必须得找一个人出来背锅,可是这个人是谁呢?

大伙心里都心知肚明,安史之乱与杨贵妃和李隆基逃不了关系,李隆基是皇帝,忠君思想大家不敢动,杨贵妃是皇帝宠妃,也不能第一个开刀。

这样算下来,目前最适合的就是杨贵妃哥哥杨国忠,毕竟是他谗言导致哥舒翰潼关失守,大家才会沦落至此。

陈玄礼先找太子李亨商量解决方案,李亨没有表态,陈玄礼当作默许。

于是陈玄礼对士兵说:“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

士兵们听后纷纷表示赞同,这时候吐蕃使者刚好带领20个人围堵杨国忠(估计这些都是陈玄礼他们安排的),士兵们大喊杨国忠与胡人谋反。

于是大家蜂拥而上,乱刀将杨国忠砍死。也许是大伙杀人一下子抑制不住心情,杀完杨国忠大家依旧不行军。

纷纷表示天下沦落至此,杨贵妃脱不了干系,毕竟安禄山还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啊,这个事情当然不能逃脱。

陈玄礼劝了大伙半天也没用,只能去找李隆基:“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李隆基很是犹豫,接着高力士继续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唐玄宗一听也有道理,目前这种局面,搞不好自己也要小命不保,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于是颤抖下令赐死杨贵妃。

杨贵妃死后,陈玄礼专门过去又看了一眼,回来后“免胄释甲,顿首请罪”,李隆基早已经悲伤欲绝。


二、陈玄礼晚年

马嵬坡兵变之后,唐玄宗与太子兵分两路,玄宗在陈玄礼的保护下前往四川,太子李亨则受命在北方平定战乱。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

至德二年,天下稍微平定一些,李亨将玄宗接回长安,陈玄礼跟随玄宗回到长安,居住在兴庆宫,并且封为蔡国公,食邑三百户。

至此,陈玄礼的仕途已经达到了顶点,上元元年八月,陈玄礼在玄宗迁至太极宫甘露殿时去世。

陈玄礼最终也算善终,并没有遭到唐玄宗的报复。


结语

陈玄礼之所以没有遭到唐玄宗报复,是因为陈玄礼原本一直对唐玄宗十分忠诚,并且当时事发突然,环境造就的结果,根本不能责怪陈玄礼,李隆基虽然晚年昏厥,但是还是明白这些道理。

看到马嵬坡之变,我总会不觉感叹,玄宗年少时多么英明神武的一个皇帝,没想到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人啊,就是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被温柔乡与财富所迷惑,要不然最后关头只会后悔莫及!



嗔痴历史观


陈玄礼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感到陌生。

但如果我要提马嵬坡,大家就一定都熟悉了。对,陈玄礼就是在马嵬坡发动兵变,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那个人。

陈玄礼一直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心腹。

在唐隆之变时,正是陈玄礼配合李隆基、太平公主除掉了韦后。在这一事件后,陈玄礼升任禁军龙武大将军,掌管宫廷宿卫。


对陈玄礼其人,李隆基可以说是一贯信任。

但谁也想不到的是,就是忠心耿耿的陈玄礼在安史之乱后发动了马嵬坡之变,要求李隆基处死他心爱的杨贵妃。

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一行人逃到马嵬坡。当时,将士饥疲,六军不发,大家对杨贵妃、杨国忠一家已经忍耐到了极限。

于是,陈玄礼协同皇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谋划,发动政变诛杀杨贵妃、杨国忠。

不仅如此,陈玄礼还亲自去面见李隆基,请求他舍弃杨贵妃:

国忠挠败国经,构兴祸乱,使黎元涂炭,乘舆播越,此而不诛,患难未已。臣等为社稷大计,请矫制之罪。


最终,李隆基只好听从陈玄礼的建言。

虽然陈玄礼逼死了杨贵妃,但李隆基还是知道他是忠诚的。

所以,在马嵬坡事件后,陈玄礼仍然陪侍在李隆基身边。等到李隆基回到长安后,已经是太上皇的李隆基封其为蔡国公,食邑三百户。

上元元年(760年)八月,陈玄礼致仕,自此告别了政治舞台。


HuiNanHistory


逼死皇帝宠爱的女人,这陈玄礼可谓是罪莫大焉。然而,身为小人物的陈玄礼却因为这件事而名留千古,他的结局也十分的出人意料,且听我慢慢为你道来。

先来回顾一下唐玄宗宠爱的女人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的经过,当然我们重点要说的是陈玄礼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唐玄宗李隆基,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艳福的人之一:中国古典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被他揽入了怀中。如此美人在怀,自然宠溺有加。于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过上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快乐生活。

孟子早就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在这日日佳人陪伴的迷糊中,大唐迎来了安史之乱的大祸。

公元755年,也就是玄宗天宝14年冬天,曾经的“干儿子”安禄山20万大军直取长安,只半年左右,潼关已失,长安屏障已去。无奈的唐玄宗只好带着杨玉环等人惶惶地逃向蜀地。

负责保护唐玄宗一行逃亡的是三千飞龙禁军,其统帅正是那个小人物陈玄礼。

还好,当时的百姓心中还念着盛世大唐的好处,养尊处优的唐玄宗等人一路虽历经艰难,但好歹有一口吃的。但过惯了优裕生活的国舅杨国忠,全然不顾士兵们已极度疲劳依然飞扬跋扈,令士兵人怨气不已。

当7月14日队伍走到马嵬坡的时候,三千禁卫军已极度疲惫,群情愤怒,大有酿成兵变的可能。

领队的陈玄礼与将领们商量后认为,今天的状况皆是杨玉环兄妹带来的后果。在这种时候,如果不除掉她们兄妹,怕是难以服众。

于是,陈玄礼带着三十余位将领向玄宗进奏称:

逆胡(安禄山)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无不嫌怨。今国步艰阻,乗與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

不管众将领如何陈述利弊,玄宗始终难以下定决心诛杀杨国忠与杨贵妃。但士兵们等不及了,他们发动了暴动,杀死了杨国忠以及他的儿子和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并将杨国忠的头颅砍下来挂上城门示众。

参与的将领们都强烈要求杀死杨玉环,因为很明显,杨玉环不死,总有一天是要为杨国忠报仇的。在众人的推荐下,陈玄礼再次上奏玄宗说:国忠父子既诛,太真(贵妃)不合供。

见如此群情愤怒,玄宗知道已无法保住杨贵妃的命,只好让杨贵妃自缢于马嵬坡前。

逼死了玄宗宠妃,陈玄礼究竟是何人?他为何敢向皇帝身边人下手?

我们看到陈玄礼参与逼死玄宗李隆基的爱妃,会想当然的认为,这个人不是忠于玄宗的,其实,陈玄礼是玄宗的心腹肱骨。

为什么这么说呢?陈玄礼这个人是一个十分忠正直率的人。当年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专揽朝政时,他就很不喜欢,所以就投靠了李隆基。后来李隆基发动政变拥立他父亲李旦复位的过程中,陈玄礼出了很大的力,立了多次大的功劳,所以深得李隆基的信任,成为其心腹。

后来,李隆基以第三子的身份获得皇位后,将整个皇宫的守卫都交给了陈玄礼,可见李隆基极其信任陈玄礼。

(关于李隆基并非长子,却能登上皇位,感兴趣的朋友可看下我10月5日的回答《李旦的嫡长子并不是李隆基,为何李隆基会成为李旦的继承人呢?》)

那为什么得李隆基信任的陈玄礼参与杀死杨忠妃呢?静笃认为,其实他是在保护唐玄宗李隆基。

我们先来看,杀死杨国忠兄妹,是谁最想要的结果,显然是太子李亨。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仓皇逃跑的玄宗就有把位置传给太子的打算,但是杨国忠阻止,并尽力劝说玄宗到蜀地避难。

杨国忠这样做的原因,我们很容易明白,玄宗是他的靠山,太子继位,他杨氏的好日子就到头了。而蜀地是他们杨家的势力范围,可以保玄宗皇位无忧。

而太子李亨自然也明白这点,到了蜀地再想继位就非常悬了,说不定命都保不住,所以他一手策划了兵变。

这样一来,当下的形势是,士兵不满于杨氏兄妹而欲杀之,太子再在一旁推波助澜,逃难之时,玄宗如果不从,被诛杀或者被士兵抛弃的可能性都有。

陈玄礼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站在了诛杀杨氏兄妹的一方,但并非与太子为伍,而是为玄宗皇帝作想。

为什么说陈玄礼不是站在太子一方呢?我们看到诛杀杨国忠兄妹后,太子李亨就带领部分军队与玄宗分开北上。但陈玄礼并未与之一同北上,而是继续跟随玄宗前往蜀地。直到公元757年时,唐玄宗重新回到长安,陈玄礼都一直守护在左右。

陈玄礼的归宿

公元757年,回到长安后,陈玄礼不但没有被唐玄宗清算,反而还得到了玄宗的封赏:封蔡国公,食邑三百户。

从杨贵妃死后,陈玄礼依然是玄宗身边的守卫,以及回到长安后,玄宗对他的封赏来看,玄宗应该是能明白陈玄礼的苦心的,所以自然对他仍然信任有加,封以高官厚位。


以上是静笃的个人见解,不知道看到这里的朋友是否同意我的看法,欢迎赐评和点赞哟。

挚守静笃


众所周知,马嵬坡兵变中是禁军头领陈玄礼带兵逼死了杨贵妃。

而在兵变事件结束以后,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分道扬镳,陈玄礼甘愿跟随玄宗入川,后来叛乱结束之后又护送玄宗回到了长安,正是因为他对唐玄宗的一份忠诚,最后被封为了蔡国公。关于他的死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病死的,另一说是在唐肃宗和唐玄宗之间争夺权力的过程中被唐肃宗设计害死的。或许有人会说,陈玄礼逼死了唐玄宗最为心爱的女人,难道唐玄宗就不记恨他吗?有没有可能是唐玄宗除掉的他?依笔者看来这种可能几乎是不存在的,原因如下。

一、陈玄礼对唐玄宗是非常忠诚的,尤其是诛杀韦后立下了大功,后来不辞辛劳甘愿带兵护送唐玄宗入川,平叛之后又护送其回到了长安。特别是陈玄礼很小的时候就侍奉玄宗,玄宗在位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陪伴左右,忠心耿耿,玄宗对他十分感激,信任有加。虽然在马嵬坡兵变中逼死杨贵妃让玄宗有一些不舒服,但是跟自己的皇位和江山社稷比起来,孰轻孰重相信玄宗自己心里是有数的。凭此一点,玄宗也不会对怪罪于他的。

二、暮年的唐玄宗被阴险狡诈的安禄山所欺骗导致发生了叛乱,还听信谗言杀掉了高仙芝和封长清两位忠臣,此举让很多忠臣心寒。直到马嵬坡兵变之后,玄宗身边除了陈玄礼已经无人可用,如果杀掉了陈玄礼,那玄宗可真的成了孤家寡人。所以,无论陈玄礼做了什么,只要他不叛乱就是唯一可用之人。

三、马嵬坡事件之后,太子李亨和唐玄宗彻底分裂,太子李亨北上不久便自立为帝,史称唐肃宗。虽然后来他迎回了玄宗并尊为太上皇,这个时候实际上玄宗已经失去了权势,就算他想除掉陈玄礼也是有心无力了。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陈玄礼,武则天时期任神武军果毅都尉,与神武将折冲都尉共掌本府兵。

景龙四年(710年),唐朝朝政大权表面上是被唐中宗李显所控,但实际上因李显软弱无能,朝政大权实际上却是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所控,这二人一直想做唐朝的第二个武则天,所以她们一直都在谋夺朝堂的控制权,她们先是设法将忠于李唐的老臣,如张柬之、敬晖等人一一除去,然后又让韦温执掌中宗朝政。



最终韦后和安乐公主在自认已完全掌控住形势后,于景龙四年先是合谋毒杀了中宗李显,而后韦后又预谋准备做另一个武则天。可是还没等韦后和安乐公主动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就抢先动手,在薛崇简、钟绍京、陈玄礼等人的协助下,韦后、安乐公主等乱党被诛杀,史称“唐隆政变”。后李隆基的父亲李旦被扶上帝位,是为唐睿宗。

此时,陈玄礼因在韦氏叛乱时坚定的站在李隆基这边,因此成为李隆基的亲信,深受重视。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不久,陈玄礼被任命为禁军龙武大将军,位列正二品,统领长安禁军。此后,淳笃自检的陈玄礼一直被李隆基倚为心腹,执掌朝廷禁军数十年。



而在此过程中,陈玄礼伴着李隆基的统治,度过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数十年时间,他度过了“开元盛世”,但也同时走过了“安史之乱”。天宝年间,李隆基统治后期再也不似曾经的英明神武,他开始沉迷于酒色,日益昏庸,荒怠政事,朝中实权先后由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把持。这两人本就不是个能臣,更不是个廉臣,他们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穷奢极侈,把朝堂弄得是乌烟瘴气的,民间更是民不聊生。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兵权在握,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少数民族,组成15万联军在范阳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安禄山大军一路是势如破竹,各州县的唐军多是望风而降,最终在长安的门户潼关被占领后,李隆基不得已只能带领杨贵妃、杨贵妃等杨氏族人和公主、皇孙,还有亲近的宦官,仓皇向西逃遁。



此时,陈玄礼身为禁军首领自然率领着麾下禁军掩护李隆基南逃。可是在唐玄宗逃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时却遭遇了兵变。《旧唐书.玄宗本纪》载:“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玄礼等见上请罪,命释之”。

当时玄宗一行来到马嵬驿时,因南逃过于仓促,所以食物、衣物等都没备好,再加上玄宗为了赶紧逃离安禄山的魔掌更是数夜赶路未得休息,如此随行的将士是又累又饿,再加上此时天气又是十分的炎热,将士更是不想走了。而此时,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却依然是在享受着奢侈的生活,即使在南逃时,他们依然是大鱼大肉。就这样,随行将士的怨气是越来越大,隐约间已经有兵变的意思。



此时,杨国忠的政敌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觉得时机已到,于是他们开始怂恿早已怨声载道的将士发动兵变,这个时候随行将士在他们的带动下开始哗变,他们皆认为祸起杨家,所以在陈玄礼的带领下,杨国忠连同他的儿子和韩国夫人、秦国夫人悉数被杀。而后,杨贵妃亦在高力士“祸本(指杨贵妃)尚在,军心不安”的建议下,玄宗“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将其处死。

当然,陈玄礼虽参与了兵变,但他对唐玄宗依然是忠心耿耿,他只是想诛杀杨国忠等这些祸国殃民的杨家人,并不是想反对唐玄宗。可他也深知唐玄宗对于杨家人的看重,所以在诛杀杨家人后,他就“免胄释甲,顿首请罪”,向玄宗皇帝请罪。



不过碍于当时的局势,再加上唐玄宗可能也知道陈玄礼对他还是很忠心的,所以他并没有怪罪于他,而是“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玄宗不但免了陈玄礼的罪行,还下诏全军阐明不会怪罪于他们,如此这场兵变最终以杨氏族人悉数被诛而顺利解决。

此后,陈玄礼拒绝日后唐肃宗的招揽,他坚定的跟随着李隆基前往成都,并一直护佑着李隆基的安全。直至至德二载,唐玄宗自巴蜀回长安,陈玄礼也是一路尽心尽力的护送着,如此在唐玄宗安全的到达长安后,陈玄礼被封蔡国公,食邑三百户。



上元元年八月,陈玄礼以病重为由致仕,同年,陈玄礼因病去世。


澳古说历史


我们要清楚的是,陈玄礼并非刚开始就想要逼死杨贵妃的,实际上这是形式所迫。

当时护送李隆基和杨贵妃离京的是皇家禁军,而禁军的首领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这陈玄礼已经跟随李隆基很多年了,所以在衷心方面不容多疑。可是问题是,当时禁军是临时接到护送皇帝离京的,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奔波,众军士们也颇有怨言,逐渐的产生了不满情绪,而这种情绪经过长时间的积压,很有可能就爆发一次内乱,令唐玄宗等人陷入危险的境地。



陈玄礼也是一个资深的将领了,他很清楚禁军当中所发出的信号,很可能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军队哗变。一般来说,当逢此况,也可给予军士们一些好处,毕竟诸多人远离家乡,本就应该予以补偿。然而,这个时候奖励制度断难行通,因为出来仓促,并未带钱,而很显然口头上的褒奖都是虚的,这个时候也难起到什么作用,这个时候,陈玄礼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天子宠臣杨国忠。

毫无疑问,杨国忠是奸臣,也正是因为他,原本的尚能够勉力维持的大唐盛世也瞬间的崩溃瓦解,所以当时唐朝很多人都十分痛恨于他,包括这些禁军士兵们。所以,既然要给军士们泄泄火,那就拿杨国忠开刀吧,反正陈玄礼本身就对杨国忠不太感冒。不过陈玄礼也不是鲁莽之人,深知此事重大,所以便去和太子李亨商量。而太子听闻此事,也并未表示支持,陈玄礼也明白,太子也并不反对,毕竟谁都知道太子和杨国忠之间互相不对付。所以,既然已经有了底气,那陈玄礼便直接召集军士,称:

“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

而众军士听闻此事,纷纷表态,“念之久已,事行身死,固所愿也!”也就是说,他们早就想将杨国忠杀之而后快了,既然老领导都发话了,那他们也就不再忌惮了。于是,诛杀杨国忠的行动便就算是这样定了下来。



那么,又为什么会牵连到杨贵妃呢?

当时,既然要诛杀杨国忠,那自然也需要师出有名,所以就有杨国忠勾结外敌意图反叛的说法。不过当李隆基听到此事也颇为吃惊,尽管不太相信,但李隆基看着诸多兵士杀红了眼,也只能装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表示自己早就想杀了杨国忠了,但是一直没有下手,既然禁军代为动手了,那就就此为止了。然而,禁军并没有走。

事实上,在众多军士看来,唐朝沦落至此,一方面是唐玄宗听信奸佞,另一方面也是唐玄宗宠信红颜。所以,他们还需要初掉一个人,就是杨贵妃。这时候,陈玄礼也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可见,这时候李隆基也到了要作出抉择的时候了。正当李隆基陷入往日同杨贵妃相处之时的沉思而迟迟不能作出决定的时候,高力士进言“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一语惊醒梦中人,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也只能顾得自己了。



恰如《长恨歌》所说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一年,李隆基70岁,杨玉环38岁。

在这次马嵬驿之变后,李隆基和太子李亨分道扬镳,一个入蜀一个返回,而这个时候陈玄礼为表自己仍然忠于李隆基,故随其一同入蜀。之后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所以事实上军政大权已然落入到李亨手中,而在安史之乱得以平息后,李亨请李隆基回到长安,而陈玄礼自然也一同回京。在回到长安后,陈玄礼被封为蔡国公,食邑三百户。后在上元元年病逝。


妙龄老翁谈历史


陈玄礼,唐朝名将,因助唐玄宗发动政变即位有功而出任禁军统领。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攻陷东都洛阳,次年进逼西京长安。陈玄礼率部护送唐玄宗出逃四川。

兵至马嵬坡(今陕西兴平),禁军骚乱,请求诛杀杨氏兄妹等佞臣以谢天下。陈玄礼遂与太子李亨(后为唐肃宗)等人统一意见,奏请唐玄宗批准,诛杀了杨国忠等人。陈玄礼又请诛杨贵妃以息兵愤,唐玄宗无奈,“乃命(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并将杨贵妃尸体抬到驿站庭院中,“召玄礼等人视之"以验明正身。陈玄礼确认尸身后,“晓谕军士",是为马嵬之变。

其后,队伍兵分两路:一路由李亨统帅,受命在北方收拾残局。平定叛乱后,李亨即位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一路由陈玄礼带队,护送唐玄宗平安入蜀。

唐肃宗平定天下后,将太上皇接回长安,安置在兴庆宫居住。陈玄礼因护驾有功,受封蔡国公,食邑三百户。他一直留在唐玄宗身边负责“久侍卫上皇"任务。

陈玄礼虽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但因情势所迫,故从未因此而受唐玄宗责罚。他侍奉唐玄宗长达45年,始终被唐玄宗视为心腹。760年8月,陈玄礼退休,不久后病逝。


2许云辉


陈玄礼和唐玄宗的关系非同一般,两人早在唐玄宗还是临淄王时就认识,且他和葛福顺还是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清除韦后的关键人物和实际动手者,这次事变的结果是让李隆基的父亲睿宗重登帝位,李隆基本人成为“平王”和与太平公主并称的两大功臣之一,可以说,这是李隆基一生功业的起点,且和飞扬跋扈、有始无终的葛福顺不同,陈玄礼此后一直谦虚、低调,按照《旧唐书》的说法,是“以淳朴自检,宿卫宫禁,志节不衰”,因此尽管是李隆基藩邸老人中关系最疏远的一位,却始终不离玄宗左右,,没有在王毛仲、葛福顺两次“唐元功臣”大贬谪中被殃及,且因此一路升迁却总是不离禁军,在安禄山军攻破长安前夕,作为龙武大将军率领禁军扈从玄宗入蜀,是随扈武职中官阶最高的。

他之所以在马嵬坡发难,主要是因为本人一贯不满杨国忠的跋扈,而部下也对待遇和前途不满、不安,遂趁机发难,但他本意并不想连杨贵妃一起逼死,而是六军将士惟恐杨贵妃继续受宠,以后吹枕头风让玄宗对自己秋后算账,所以“六军不发”,逼玄宗杀死杨贵妃,这点陈玄礼明白,高力士明白,政治老手唐玄宗又何尝不明白?他逼死杨贵妃时或许不忍,心痛,但杨贵妃已死,优先考虑的就是自己怎么才能平安走到成都了对吧……

从此后陈玄礼平安入蜀,并且和唐玄宗相安无事地一直待到肃宗迎接他们回长安,可以看出唐玄宗还是知道,自己这位老部下是忠心于己的,逼死杨贵妃非其本意,他对杨贵妃的“感情”恐怕也不过是那么回事,毕竟陈玄礼的做法客观上让他在六军保护下平安入蜀,而陈玄礼倘不这么做,他大概率就交待在路上了。此后陈玄礼一路跟着唐玄宗回到长安,且在他被架空为“上皇”后还是经常入“西内”陪伴玄宗解闷的少数几个死党之一,并因此被肃宗强制退休(给了个蔡国公的虚衔),不久就故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陈玄礼始终被认为是“玄宗的人”,他对玄宗的忠诚,以及两人的密切关系,是包括玄宗父子在内,当时所有人公认的。

只有明代的戏剧《长生殿》才让酸溜溜的“玄宗”做梦杀死陈玄礼,且同为明朝人的李卓吾即在剧本上发出“陈将军何罪之有”的质问,很显然,认为陈玄礼“脑子有病”的人是少数,且他们本身也被别人质疑“脑子有病”。


李厚何


整体来说,陈玄礼下场还不错,没有遭到清算。兵变之后,随唐玄宗入蜀。安史之乱结束后,护送唐玄宗回长安,兴庆宫(南内),封做蔡国公,封三百户。为什么陈玄礼不会遭到玄宗清算呢?

①信任。唐朝景龙四年时,陈玄礼就追随唐玄宗,因为除韦后、安乐公主有功,唐玄宗时任陈玄礼为禁军龙武大将军。

②陈玄礼不是主谋。陈玄礼作为唐玄宗身边的红人,和杨贵妃没有直接的冲突,所以他犯不着置杨贵妃于死地。是叛变的士兵,要求处死杨贵妃的。冤有头,债有主,陈玄礼因为身份,只当了一次中间人。

③价值。兵变之后不久,唐玄宗就被尊为太上皇了,大权旁落,而陈玄礼是身边极少忠诚的人。兵变时,因为陈玄礼,还减轻了士兵和唐玄宗的冲突。

而因为兵变,唐肃宗登基,自然要感恩陈玄礼,要不然,自己不能登基,所以下场就还不错了。






热点历史


安史之乱,叛军直逼长安,唐玄宗带领一干人秘密出逃四川。玄宗一行慌不择路,饥不择食,晚上走到马嵬驿。

此时,将士饥疲,六军不发,群情激奋。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于是由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李亨拿不定主义。这时,吐蕃使者刚好带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士兵们大喊杨国忠与胡人谋反,并伺机杀死了他。杨国忠死后,杨贵妃自然难以幸免。陈玄礼带领士兵包围驿站,请求玄宗处死杨贵妃。玄宗自是不答应。不过当时形势危急,老态龙钟的玄宗,一时发抖,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随后,陈玄礼过去验视,脱去胄甲,请求谢罪。

马嵬驿兵变后,玄宗和太子分作两路,玄宗带着陈玄礼等一起进入四川。而太子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不久便在灵武称帝,这就是唐肃宗。

陈玄礼都是玄宗的心腹爱将。早些年任职果毅都时,陈玄礼就曾追随玄宗参与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功劳很大。玄宗掌权后,直接提拔为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跟随玄宗素以忠信著称,而玄宗也视其为心腹。马嵬驿兵变,陈玄礼虽然是直接出面人,但并不是幕后主使,其作用也是从中沟通协调,平息事态,推进事情解决,保全玄宗安全。玄宗应该是深知这一点的。况且士兵哗变时,陈玄礼又代表玄宗出面与士兵进行沟通。种种迹象来看,陈玄礼并没有主观逼迫处死贵妃的意愿。退一步讲,如果他真有这个意思,恐怕就不是杀杨贵妃这么简单了。

随着玄宗与太子隔阂的消除,玄宗自巴蜀回长安后,陈玄礼也迎来了他仕途的顶峰。不久,陈玄礼受封蔡国公,食邑三百户,荣誉之至,少有人及。又过三年,陈玄礼病重去世。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陈玄礼的结局无疑是比较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