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选官制度是怎样“炼成”的?

溪尾


在我国古代,朝廷选人入朝为官,可以说是一件头等大事,在皇帝的主导,各部官员的积极配合下,一大批人才输送中央得以重用,或是安插在地方保一方水土。可以说选官制度已然成为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不仅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而且选拔制度日趋合理、完善,选拔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今天就请读者们和笔者一起,来看看我国古代都有哪些选官用人的制度吧:

一、先秦与“世卿世禄制”

何为“世卿世禄制”?简单来说就是:“卿”之类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不论才能;“禄”这种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而在先秦时是否有“世卿世禄制”,我国史学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西周早已有了“任人唯亲”的世卿世禄制,因为这时天下遵从“宗法制”,无论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是有贵族血统的,而各种各样的官吏,都是“子承父业、兄终弟及”,大都是世袭的;而有些史学家认为西周官员的选拔从周公旦开始便是选取有才有德的人,所以并不能说西周搞世卿世禄制;还有部分学者提出:世卿世禄制盛行于春秋中后期,甚至是发展到战国前期,“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三方各执一词,都有道理,但无论如何,“世卿世禄制”也在我国选官制度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说是我国最早的选官制度也不为过。

二、大秦与“军功爵制”

“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期结束,战国并雄的时代来临,这时候周天子曾经分封的诸侯国严重缩水,只剩为数不多的十几个大国,为了更好的发展,各国相继实行“变法”,尤其是秦国的变法最彻底,商鞅制定的“军功爵制”也闻名于世。无论是秦国的“军功爵制”,还是在魏国、楚国等国的变法,这些新法奖励军功、设立新贵族,以打破战国早期“任人唯亲”的“世卿世禄制”,起到了巨大的成效,但只有秦国推行的最彻底,甚至全民皆兵,战场上“割下敌人头颅以充军功”,荣获“虎狼”的称号。“军功爵制”也为秦能统一六国提供了人才基础,甚至极大影响了后世的选官用人制度。

秦国的“军功爵制”,不是简单的“只要上阵杀敌就有军功”,甚至还有诸多限制,不仅对“敢杀妇孺老人以充军功的人”直接杀了,还有“爵位高者赏赐重,爵位低者赏赐轻”、“赏罚并行,立功有赏,无功者罚,赏罚分明”等规定。普通士卒想在武器装备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毫发无损斩杀敌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高级军官也不能凭个人斩下的人头继续晋升,而是必须要在整体作战的情况下,敌方人头数大于我方损伤,再累积军功。除此之外,“军功爵制”虽然分有二十等爵位,但升爵之难,可能很多秦人一生都达不到“大夫”以上。

三、汉室与“察举征辟制”

尽管战国时“军功爵制”能够极大鼓舞人民参军,建功立业;上层贵族兴起“养士”之风,以齐国孟尝君为代表人物,但这些都不能为中央稳定输送人才,西汉的几位皇帝可是想破了头。在汉高祖刘邦牵头,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名士,经过惠帝、吕后、文帝的努力推动下,等到了武帝时代,便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察举制”,地方也从“选贤举能”开始进入“科目考试”,而且科目种类由少变多,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此外汉朝还有另外一个选官用人的制度,叫做“征辟制”,更早时期叫做“徵辟”,“徵”即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为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尽管由此入仕者的数量不多,但“征辟”作为“察举制”的补充,不仅可以使得一些本不愿为官的硕学名士加入到封建统治阶层中来,而且统治者也可以籍此沽得求贤之名,两制合并,共同构成汉代选官制度的总体。

四、南北朝与“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在魏文帝曹丕击败蜀、吴,曹魏取代东汉后所制定的,经过魏晋南北朝发展完善的选官用人制度,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存在时间之长,令人瞠目,也被后人列为“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九品中正制”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设立品评人才的“中正”一职,将各地人士分为九等,

“分别品第,并加评语”,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些客观标准。虽然其“将人分为九等”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为世人诟病,但其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还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尽管有利有弊,但“九品中正制”依然逃不过淘汰的命运,被更加公正完善的“科举制”取代。

五、隋唐之“科举制”

“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不仅使隋唐人才济济、学术之风盛行,更是为后世乃至当今,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并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科举制继承察举制的考试制度,但考试的科目更多、更复杂,甚至在女帝武则天的推动下有了“武举”,文武并重选拔的科举制,不仅鼓励了寒门学士报名考试,而不必由地方长官推荐,超越了“察举制”,而且彻底打破“九品中正制”中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垄断的弊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得以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选官用人制度的得当,能够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同时起到维护中央统治的作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但任何的制度都有其发展的弊端,根据这些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兴起与消亡可知,若是统治者一味遵守旧制而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出积极的改变,这些原本推动社会发展的选官用人制度最终会变成时代前进的“绊脚石”,与衰败的王朝一同覆灭。


邓海春


上古尧舜禹时期为选贤荐能,大禹破例传位于儿子夏,夏朝始至周朝,奴隶制为世袭制,官世代为官,奴终生为奴,秦商鞅变法,施行军功受爵,平民布衣始可进身为官,秦方才速扫六国,一统天下,开创封建国家制度,汉朝始推行举孝廉,曰察举制,乡间至孝至廉饱学之士可被举荐入朝为官,至魏晋南北朝将此制度完善至极,曰九品中正制,但朝堂仍由门阀士族掌握,如王、谢、桓氏三大家,直至隋朝文帝创立史上最为公平的科举制度,沿用1200多年至清末方结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即是对科举制度的真实写照。


永远在路上2096


简单点回答

春秋战国——世袭制,秦——军功受爵,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蔡金明


和现在一样,


狼驾云


这些这些选官制度各有利弊

还是科举制相对而言公平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