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连续被支付宝“杀熟”,你有什么想法?

齐鲁小徐


事实上杀熟这个产业已经遍布很多的产品上也就是说,帮大家使用iPhone客户端和安卓客户端同时购买一件相同的产品的时候,或者是服务其实价格都会出现变化,甚至还会出现连续性的变化。



与此同时,更为可怕的是,即便是使用一款产品,这样的价格也会随着用户查询的次数而变化,此前就有曾经用户反映,比如说啊,购买一些机票或者是车票等等业务,在查询的时候余票和价格都会出现明显的波动,以此来促进用户购买。

而换一款手机之后就会发现,其实余票和价格并没有什么波动,这只是针对一个用户在一定时间内的连续查询所做出的一个系统反馈。



不过相比来看的话,支付宝目前并没有如此明显的问题,尤其是支付宝本身作为一个支付产品,它并不涉及产品的一系列销售和定价问题,只是在支付之后的结果,是由他承担的。

理论上这个问题有失偏颇,而支付宝本身肯定是不涉及这些行业的,所以我们说,目前杀熟比较广泛的可能就是电商领域包括一些出行所谓的在线票务公司,还有一些网络虚拟服务的企业。



但无论如何,其实这个情况已经很难去避免了,因为杀熟这个行为是那么明显也就很难被用户察觉,除非是在短时间内价格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才会被用户发觉,但目前来看的话,杀熟行为已经变得比较机敏了,也就是说并没有短时间内大幅度的价格差异,这就会导致用户会如温水煮青蛙一样,习惯了加价。


互联网的放大镜


今年3月支付宝活动线上支付瓜分九亿,我身边很多支付宝的忠实用户都只分到了几块钱,反而是那些不常使用的,或者新用户分到七八十,有些人可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分到了几块钱。瓜分九亿这个活动主要看基数,也就是现在流行的大数据“杀熟”,反而会是新用户分到的更多。

就像去年双十一,我是淘宝的忠实用户,超级会员,但是在双十一的活动中我的账号就被明显“杀熟”了,领不到淘宝的购物津贴,给官网打电话说我的账号没有任何问题,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新用户”是支付宝发展的主要对象,明显对新人的优惠福利更丰厚,跟线下销售模式相反。我只能感叹一下商人的头脑啊!


皮肤科赵丽红


感谢您的阅读!

有人说,支付宝一些瓜分红包的活动,老用户只有几分钱,几元钱算多的,但是我一个注册不久的朋友,到店瓜分了66元。这个数字让我纳闷不已,毕竟我才瓜分1.5元。难道支付宝在“杀熟”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其实,对老用户不维护,对新用户维护,这是很多企业长干的事情。我之前聊过运营商资费的问题,有些运营商在进行资费定价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比如,之前电信大王卡,必须新用户才能够使用,9元每月的套餐费用。

其实,杀熟的情况比比皆是,那么支付宝会做这件事吗?虽然在瓜分红包方面,可能部分新用户比较多一些,但是并不是说新用户就一定会多。

支付宝还是比较公平公正的,就拿我的花呗额度,每年都有长。比如,现在的额度已经达到了3万元,

支付宝经常性举办一些活动,比如瓜分红包,送福等等,实际上是一种吸引用户使用支付宝,顺带有新增用户的作用。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提升店铺使用支付宝,花呗收款,支付宝服务,这是主要目的。

支付宝如果杀熟,那这个企业发展一定会受限,明知道用户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怎么还会杀熟呢?


LeoGo科技


嗯,回答本行业话题,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众所周知,现在是一个大数据时代,如何理解呢?就是说用户们在网络上和线下的一切支付行为,都会被数据抓取,随后商家会根据你的习惯来判断你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说你喜欢喝什么东西,喜欢购买哪个品牌的衣服等。

支付宝真的在杀熟吗?

其实这个事最开始是携程和滴滴先爆出来,事情大致是这样,分别用两个手机打网约车以及订机票,结果发现两个手机的价格不一样。要知道,机票是飞往都一个城市,打车也是从同一个起点到同一个目的地。

那么问题来到了支付宝这里,为什么网友们反映说支付宝在杀熟呢?就比如说之前支付宝给用户们发红包,你对比一下领10元、20元或50元的人来说,你肯定是经常用支付宝的人,这就是杀熟,因为你经常用支付宝,那也不需要用钱来维护你这个客户,多少表示表示,给个安慰奖!

但支付宝到了新用户这里,就比较显得很大方了,毕竟任何一个平台都需要拉新了吗。所以这个时候支付宝的老用户们感受到了不公平!

在我看来,支付宝这个不算杀熟,因为支付宝并没有在我们用户上赚取什么东西,相反还给用户们福利,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春公子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的手机中安装了各种各样的应用,覆盖了我们大多数生活、出行、支付、娱乐等等领域。

以前,我们总是去到了陌生的地方被陌生的店给“杀生”。

为什么到了互联网时代,各种类型的应用开始“杀熟”了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最先被曝出“大数据杀熟”的是在携程针对新老用户“同房不同价”“同程不同价”“同物不同价”的做法。


我们也拿集五福来举例或者各类的红包福利举例,如果大家聚在一起相互比一比就会发现,往往是那些使用频次较低或者不使用的朋友们运气更好,更容易获得平台的青睐。

这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用户和手机就那么多,每人每天手机使用时长就那么些,不是用这个应用就是用那个应用;看新闻不是刷头条就是网易、知乎等等等,那这些应用厂商就需要大展拳脚在这些客户中争芳斗艳不是。

谁是他们更加关注的对象呢?

那肯定是那些不经常使用自家应用的客户群体了,这可是活脱脱的新客户啊。

就好比一条街上开了两家青楼,老客户自然不用担心流失,但要赚更多的名声和钱那新客户自然是越多越好。

而用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在互联网时代更是成为了各家必不可少的利器,用户所有操作、偏好习惯都在大数据下被分析的彻彻底底,可以说也许你对自己的了解还没有你手机上的一个应用来的透彻。

而这些技术,是十分容易被用来“杀熟”的。


如果一个店面,明知道一个客人不会再来第二次,那么很有可能它惯用的手段是坐地起价的宰客手段。但一个店面如果不缺老客缺新客,那么店家就很有可能在老客户身上做些手脚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杀熟”。

随着互联网各种模式的发展,目前不仅仅“杀熟”被运用在各个应用;“杀生”模式的兴起也有了抬头之势,如拼多多等应用的新客砍价领红包等手段,实际上俨然成为了一种变相的“杀生”。


但是互联网的神奇在于,无论是“杀熟”还是“杀生”,只要坚定自己的立场,货比三家,那么自己拿到的永远都是实惠,而不是吊死在一棵树上被“杀熟”。

但是支付宝的【红包】,既没有强制绑定消费,也没有额外的从用户身上获利,算不上“杀熟”,作为用户来说只能说“爱之越深、伤之越痛”,支付宝也只是把《情场宝典》给运用到极致而已。


寻心湖


“大数据杀熟”,在我们的生活中绝非携程一个个例。各类订票、外卖、网约车软件俨然已经成了重灾区。

盘点一些互联网的‘杀熟’案例

携程

有网友爆料称自己在携程购买机票时,由于没有选报销凭证,于是退出重新填写(退出前机票的显示价格为17548元)。不料退回重选时,被提示无票,随后重新搜索机票时,价格已涨至18987元。值得一提的是,同等机票在海航官网只需要16890元。前后仅仅几分钟,先是显示无票,后又突然涨价,这令当事人感觉自己被“大数据杀熟”了。

对此,携程官方致歉并回应称,平台绝不存在任何“大数据杀熟”行为,只是发现新版本中在机票预订程序中存在BUG。目前已做了紧急修复。

滴滴打车

滴滴打车也被多人曝光称定价因人而异,老用户比新用户的价格更高,使用苹果手机的用户所看到的价格也比安卓手机的用户更高。

飞猪

2018年,有网友爆料称被“飞猪”APP杀熟,利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机票,同一航班,别人卖2500,飞猪却卖自己3211元。另外也有人爆料自己搜索到的机票价格是2300+,实际下单后却变成了2900+。

亚马逊

其实早在2000年,亚马逊就玩过差别定价的套路。当时,有亚马逊用户反映,他删除浏览器的cookies后发现,之前浏览过的DVD商品售价从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为此,亚马逊饱受争议,亚马逊CEO贝索斯不得不公开道歉。

有人说,这是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群体的差别定价。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差别定价并非一定是坏事。同一时刻对同一产品的差别定价,尤其是将消费者蒙在鼓里随意加价的情形,并不在其列。为了获得灰色超额利润,它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已经构成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价格欺诈,不为价格法所允许。


引用人民日报社论:看人下菜碟,已构成价格欺诈

有趣的科技圈


支付宝杀熟,是现在大数据时代的一种新现象,也是一种反人类的行为!

大数据杀熟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携程上“同房不同价”,“同航班不同价”等,但事后携程也否认杀熟这一说法。我们暂且不论携程说的是否属实。只陈述事实!

我们可能都知道,如果我们经常光顾一家线下实体店,店家碰到老客户,往往会因为是老主顾给个折扣,然而为什么线上销售要杀熟?

大家都有经常光顾的菜店或者零食店,跟店家熟起来以后,店家往往会在斤两上多给点,然而线上销售确杀熟,这一行为让很多人不理解。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线上销售,店家可以根据大数据提供的消费画像,提前预判你未来的消费行为:店家会根据你平时消费行为对我们的消费行为作出评定,比如是不是对商品质量要求苛刻,现阶段是不是急需该商品等等。这一点实体店是做不到的。

另外一个原因,消费者很难对同一家电商的同一个商品的价格进行比价,无法评定店家是不是“同商品针对不同人不同价”。而在实体店,很容易知道商品的价格。

大数据杀熟,如何跟大数据斗智斗勇?

之前就有网友说,根据大数据对用户行为的分析,可以做出一些表示犹豫不定的行为,比如反复加入购物车,反复删除。

我曾经就有过一次跟杀熟斗智斗勇的经历:我曾经是摩拜共享单车的坚定支持者,从来不用其他单车。有一天我就发现不经常用摩拜的买月卡只要几块钱,而我要18块。我意识到我被杀熟了,此后我退出并卸载摩拜APP,大概一周后再登录就是几块钱了

无商不奸,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平常心对待就好,能躲的就躲,不能躲的一笑而过好了,大可不必为此耿耿于怀,坏了好心情!


AI科技猿


对于互联网企业杀熟说实在的我有点麻木了,当前的中国互联网就没有不杀熟的公司,这可以说已经成了行业通病。而作为我们用户对此却很无奈,因为你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来避开这种杀熟。

说说我经历的支付宝杀熟:

我自己掌握有两个支付宝帐号,一个是常用的主力帐号,13年的老号,一个是备用小号,年限虽不断,但活跃度低偶尔用一下,仔细对比这两个号就能明显感受到支付宝的杀熟,下面随便举例一下。

余额宝红包:某天打开小号进余额宝查看(里面大概有200-300元吧),结果出现自动弹窗提示使用余额宝支付有5元红包拿。当过了一个阶段,又出现一个提示,开通自动转入也有小红包拿。而主力号余额宝里有5000元,但我也不使用余额宝支付,也没开通自动转入,但就是从来就没红包

每日必抢红包:主力帐号砸金蛋从来就只有3毛钱红包,但是到小号上就能给5毛或者1元红包。

商家收钱码:没想到这个方面也有差异,小号上的收钱码免费给,主号上的要收一定的费用。

所以,支付宝杀熟是真正的存在的!

支付宝杀熟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对于互联网厂商的杀熟逻辑其实是挺简单的,就是拉新!通过各种促销手段来拉拢新用户,来提升新用户的活跃度。本来其实这种做法我倒也不是很反感,毕竟这也是人家的营销推广方式。

但如今这种杀熟太普遍了,并且已经不仅仅是为拉新了,有时候我都觉得涉及到歧视老用户的程度了。

对新人和老用户之间的差异太大了,你不能做到一视同仁那至少也得减少点差距吧!况且老用户使用你们的产品多年,没老用户的口碑传播,没老用户早期的支持,怕是也走不到今天这种程度。

至少至少支付宝也应该针对老用户分个等级,比如多少年的老用户也能给点优惠啥的,不要每次在搞活动时直接将所有老用户摒弃在外,这种杀熟就太过了。

Lscssh科技官观点:

传统线下买卖杀熟其实还是经常被人所唾弃的,但如今被互联网厂商却熟练应用并且我们还不能拿他们怎么办,只能被动接受真是气愤。

个人希望互联网厂商在杀熟时能稍微收敛点,或者给用户相对划分下等级,搞活动不要为了纯粹的拉新而拉新,适当向老用户倾斜一下,感谢一下老用户多年来的支持也未尝不可。



Lscssh科技官


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有这种贪得无厌的想法,支付宝是拿了你一分钱吗?大数据杀熟本身就在各个行业都存在,对于新用户有更多更好的福利,老用户相对差一点,其实最明显的杀熟就是三大运营商,很多优惠套餐老用户是不能订购的,毕竟要吸引用户,又不想花太多钱!滴滴、携程、飞猪、京东、美团和淘票票都存在不同用户的不同减免!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其实大家气愤的是按照常识老用户应该更便宜呀,我都支持了你这么久,怎么越支持越黑?


很多人表示支付宝新老用户部分服务折扣不同,新年五福都是不用的人很快就集齐了,自己分的红包不够多,支付宝订购酒店价格不同,我的天呀,白送的哎~你去看看微信红包有多少?几分钱!过年支付宝送钱微信送皮肤,我们享受着支付宝提供的便利,还要这么贪得无厌?不爱用你可以不用呗!看淡一点,不要活的那么累!


QX科技


到底是便利重要,还是个人的“隐私”重要,看你怎么选了。


为什么要“杀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任何事物存在的意义必然是有其道理,特别是能产生经济消息的事物,而“杀熟”这件事情,则是能成为产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好手段,

18年3月10日,微博就曾爆出过网友发文质疑携程耍“人工智能”的小动作,存在“杀熟”的情况。文中称,在携程订票未支付时,发现忘记勾选“报销凭证”,退回修正再支付时被提醒“已无票”。重新搜索该票,价格贵了近1500元。而通过海航APP购买该票,价格比携程第一次给出的价格低了2100元。

这仅仅是被爆出来的,而大多数普通用户看到没票了之后第一个心理是赶紧抢,其中又因为“杀熟”,获得了多少不正当的利益呢?

大数据有什么好处

携程的手段只是过了点,其实像淘宝/今日头条这种平台,利用大数据产生经济效益的方式就温和了许多,他会通过结合你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各种“脚印”,来分析你这个人的喜好,推测你接下来会点什么,喜欢什么,会买什么,然后把相关的内容推荐给你,把相关的商品推送给你,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点是方便了许多的,同时像支付宝现在在通过芝麻信用,来建立互联网上每一个人的信用账户,普通人其实有这么一套东西,连贷款额度都会高不少。


商业和科技的发展,必然会有部分人的利益被牺牲,但是对于整个时代来说,是积极向上的。看你们要不要逆时代而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