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武汉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线城市?

鐵劖屮麫齒龠黽蕭


啥时候把武钢 ,国电,已经周边二级厂拆了再说吧。武汉市青山区还属于中心城区。武钢(宝武)在武汉,青山区GDP倒数第二,都赶不上远程区。一个国企都带不动当地经济。看看武钢和国电厂以及周边的二级厂,三不管地带,空气极差,灰尘极大,交通事故频出,道路破烂不堪武钢大车大半夜按喇叭扰民,痛苦!痛苦!为什么就不能解决武钢这个要死不活切又影响周边生活的厂矿?一个国企的工资低于武汉平均工资太多。不管是社会,国家,国际,都是优胜劣汰,不否认之前武钢很辉煌,但是随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该淘汰的要淘汰,把武钢这块地就给能给武汉市带来繁荣,带来空气质量的项目就挺好,同时也为周边的居民造福。



a经纪人小刘


前天又来武汉了,说几句,武汉什么时候成为一线城市,如果从GDP和房价、收入方面看,至少得20年,但有些方面,它已是一线城市,有些方面,三五年,也能成为一线城市。

先从城市建设上说,为了见证很多人在网上骂的“大县城”,上上个月,我来武汉沿着三环跑了一圈,当时我写文章说武汉的三环一点也不输北京的四环。上个月,我又来武汉,从汉口的解放大道到武昌光谷,再从华科大走东湖过长江二桥到汉口江滩,当时我写了篇文章说武汉乱,市区的老建筑多,还有到处是工地档板。

昨天,我又从武汉“市民之家”过“金桥”、二七长江大桥经东湖隧道到“光谷青年城”,走了近一个小时,沿途高楼密度完全是一线城市,也没看到一个破建筑,而且那个气派比任何城市都要大气,当我驶上二七大桥,放眼两岸高楼林立,不禁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哪个城市的市中心有如此大如此多的桥梁?有如此壮阔的江面?车行入东湖隧道,忘记了记时,在里面走了很久,我还对朋友说,武汉真牛逼!能在市中心的湖底挖这么长的隧道,我到过的世界其它城市,国内国外,绝无仅有!就我走的这段路,不是繁华的汉口武昌地段,只是武汉的一角,确实很大气。

如果再有人骂武汉是“大县城”,那我就骂你不是瞎子就是痴呆,或者是羡慕嫉妒恨,小气!武汉也是中国的城市,还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城市,我是感到自豪,以后有底气敢邀请国外的生意伙计到武汉看看!

我今天还查了个资料,最新《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公布,华顿研究院和经济日报联手,通过GDP,教育、科研与医疗,交通完善与达通,城建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这五大方面列出中国城市前20强。武汉在榜单内以总分451分超越成都的449分,仅次于北上广深,坐上内地第五城。

还有,武汉在2018年全球摩天大楼(150m)数量城市排名,力压“北上广”位居世界第五。从侧面佐证武汉部分实力。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感觉到武汉不象大城市呢?这里我说三个原因:

一是武汉是老牌大城市,民国时就有100多万人,老建筑多,改革开放后又停滞了二十多年,拆迁改造需要时间和金钱,只能逐步来。

二是武汉是由长江汉江隔开的,城市建筑多而散,它的摩天大楼总数世界第五,但人们感觉不到,太分散了。

三是武汉的窗口规划的太差,很多人是坐火车路过武汉,想看看大武汉究竟什么样,但铁路沿线都是些低矮破建筑,让人大失所望。还有窗口如三大火车站,别人出站中转看看,车站周边都谈不上气派。还有不少游客兴冲冲上黄鹤楼,不仅楼是个现代货,上去看到的长江两岸新楼夹旧楼,不协调,由于黄鹤楼周边限高,不能档住游客视野,这样黄鹤楼周边不许有现代化摩天建筑,况且你在黄鹤楼上是从高处向低处向远处看,肯定感觉不到大气。坐飞机的人都知道,飞机在城市上空盘旋时,你从窗口看到的建筑都很低矮。

如果从科教医疗,产业实力,区位交通,人均GDP(和上海持平)等,完全不输一线城市。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人说武汉人穷,这是不客观的,收入与房价有很大关系,香港比深圳富,收入高,但香港的支出特别是房价房租,比深圳高,压力大。同样,深圳的收入比武汉高,但深圳的房价是武汉的三倍,(均价54000和18000),深圳的收入是不是都比武汉高三倍呢?我看今年评的内地十大幸福城市,武汉居首。说明武汉市民对城市的认可。我昨天专门和武汉的亲戚还有两个在武汉的大学教书的同学了解一些基本情况,他们对现状都还满意,有住房,有房出租,有工资,物价也不高。如果把房价涨到一线城市水平,他们卖套房就是千万在手了。


(武汉光谷民族大道
新竹路,在光谷青年城拍的马路对面)

这次来武汉还有个小任务,河南的朋友托我打听武汉光谷的房子,早些时让做中介的亲戚留意,他大前天发图片说有个盘很合适,200万110平。我顺便帮朋友看看,毕竟能省掉茶水费之类的。私事,本不该说出来,大家也别找我打听武汉光谷房子,我有时候写房价,但不介于具体房子,我不是卖房子的。

总之,武汉要成为一线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实,市民若对生活满意,无所谓几线城市,那是人造概念。明年军运会,很多现在不了解武汉的人就会真正认识武汉。

武汉如果把窗口建设好,把长江主轴上的规划加快落实,一定能挤进城市的第一方阵,因为它的先天条件是别的城市无法比的。如果你驱车市中心,上面是湖下面是长长的隧道,如果你驱车市中心,浩浩长江上的近十座长江大桥,你没有感觉,那你不是弱智就是伪中国人,连无数老外看了武汉的大江大湖都竖起大拇指!

话不多说,我现在就在武汉光谷青年城后面的荷兰风情园写这篇文章,美女太多,晃来晃去有点影响。武汉成为一线城市需要多久,不会很久。也许国内有部分人不承认,但世界认可就行!
(武汉光谷荷兰风情园)


无语石1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但是自2006年起,都在其他一线城市工作,从事商业,因工作出差其他城市很多,基本覆盖了全部省会(缺拉萨和乌鲁木齐和台北)及大部分的三线城市。

武汉的城区面积、人口及人口增长率、教育资源、GDP总量及增长率、城市建设(轨道交通以及城际交通)在全国来看,列于准一线,排到现二线的前三,无可非议。尤其是现在即将列为国家中心城市,今后在国家政策倾斜方面,势必收获多多。

但是,要谈到进入到一线城市行列,则差距甚大。主要以下:1、支柱性产业不够强。武汉现在的支柱性产业是钢铁、光电、石化、汽车商贸、交通运输、旅游、住宅。这其中的每一项在全国(除掉四个一线)来看相对规模、产值都不是拔尖水平。2、居民平均收入不高。就我感觉,武汉本科生在职30岁的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这个群体我感觉很能代表未来五年后的居民平均收入。3、城市管理水平差。虽说城市管理水平只是管理方面的局部一项,但是是最容易判断一个城市全面组织能力、管理人员素质的一个窗口。恰恰武汉在这方面是全国二线以上城市里面表现非常差的。绿化、道路、交通、摊贩、街区,表现出来的大都是无序、无管理痕迹。由此我对武汉公务员系统的工作效率、责任心、业务水平乃至整体素质表示担忧。要知道,一个城市经济要持续快速发展,组织能力、管理水平做为软实力,反而是最关键的几方面之一。

虽然我已经不是武汉户籍,但我90%的消费在武汉,并且将来退休还是要回武汉,那里有我95%以上的亲朋好友。祝武汉快速发展,二十年内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一线!


外地的武汉人


知道一线城市为什么是一线城市吗?知道一线城市有什么具体量化的指标吗?你不能只看GDP,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环境等等武汉那一点能和四大一线比?不要说自己怎么怎么厉害怎么怎么牛,自己吹自己谁不会,关键是让其他人认可,为何北京是一线城市,仅仅是因为它是帝都吗?能说出这句的的人除了上海有这个实力其他什么地方的人敢,什么地方的人能说?那为何上海能怼北京,你就是靠这首都,因为他们有这实力底气啊,你大武汉敢吗,这就说差距,要认识自己的差距,新一线15个城市,这十五个城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何况与一线城市比,现在大家都在欺负广州,都想吧广州比下去,但是把广州比下去和能不能成为一线城市是两码事。当初将广州定为一线城市是大家公认的,这些年广州一直很低调,深圳也超过了广州,但是广州也不是随便让人欺负的,也许你城市建设中某几个指标比地上它,但无法全面超越,就还是比不上广州,想让人心服口服不是这么容易的。另外一定要说个时间,我觉得是30年,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好好把握现在的机遇,我觉得广州很快要爆发,换挡加速了。


天之平乎


武汉为什么不是一线城市?

第一武汉整座城市显得浮躁。

第二武汉人整天都是浮夸。

第三武汉缺乏一线城市的气质。

第四武汉整体素质欠佳。

第五实质和宣传不靠谱。

第六武汉没有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良好营商环境和高薪酬,总之就是实力不济。

第七武汉民营经济带动不强,国企较多,缺乏创新活力。

第八武汉机场港口都不是国内一流,这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外贸商务国际业务的发展。

第九武汉没有真正成熟的商圈,分布太散。

第十武汉周边面临郑州、南昌、南京、合肥、长沙等各大城市围剿,可谓四面楚歌。

第十一武汉若没有中央企业和国企的强力输血,不过三五年即被周边强省会朝越。

作为一座内路城市,武汉错过了沿海城市发展的黄金契机,城市格局也已基本垫定,周围城市更是虎视眈眈。

民国时期的武汉,张之洞曾为它带来短暂的辉煌和荣光。不过,时间也是一把杀猪刀,它可以让你辉煌也能让你没落。但是武汉也不是没有机会成为一线城市,因为它已经是新一线城市之一了,但确实离老牌一线城市尚有不小的距离。

作为一线城市,综合实力是前提。

一座城市,宣传只是一种手段。



所为a伊人在水一方


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打响推翻清王朝第一枪

2、汉阳铁厂,赫赫有名,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源

3、两江四岸三座城、近代繁华大武汉,东方芝加哥

4、中部唯一副部级省会城市、交通枢纽、唯一集中海陆空港口的内陆城市,唯一具有沿海商业气息的内陆城市

5、荆楚宝地、长江中游、长江五虎、长江之腰,百湖之城、科教重地、教育名城

很少有城市,能够像武汉一样,具有这么多的多面性,你说武汉是一线也行,说他是二线也无所谓,武汉就是这么有魅力,我爱家乡大武汉!!!





取个网名为何如此艰难


就目前而已,全国公认的一线城市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它们都是国内经济实力以及整体综合实力排名前四的城市。我国目前仍然有很多实力较强的大城市,以中国幅员之辽阔,未来中国一线城市应该还会增加,武汉就有可能是其中一座。小编认为,下一座一线城市最有可能从以下15个“新一线城市”中诞生。

武汉是湖北的省会,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科教基地和综合性交通枢纽,长三角经济带三大核心城市之一,其整体实力还是非常强的。武汉经济发达,主要支柱产业有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钢铁、食品烟草和能源以及环保等,2018年武汉GDP达到了14847.29亿元,稳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九。根据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与联合国人居署、经济日报与华顿经济研究院两大机构发布的两份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武汉的综合实力都仅次于北上广深位居全国第五。所以武汉是中国第五座一线城市的有力竞争者。

当然了,成都、重庆、天津、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的综合实力也很强,也是下一座一线城市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其实所谓的一线城市并非国家官方划分的,也没有相关的标准,只是民间一些机构划分的,近年来的“新一线城市”就是由第一财经评选公布的。这些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经过媒体的炒作之后,久而久之就成为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叫法。不管武汉现在是新一线城市也好,未来能否晋升为一线城市也罢,总之,武汉都是国家重要的城市,在我国城市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它的新一线城市也一样。


锦绣中源


现在提这个问题,已经不合时宜了。

武汉早已经跻身京沪武深四大全国性一线城市,而天津重庆成都广州杭州南京等只是武汉之下的二线城市。

什么叫一线城市?必然是有着全局性影响力、集散力、决策力的中心城市!一线城市和发展程度无关,只和城市的职能作用有关!除了京沪,没有哪一座城市比武汉更够格成为一线城市!

武汉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辽阔的腹地。以武汉为中心方圆一千公里囊括全国90%的人口经济,武汉的辐射力全球第一,可以说全国都是武汉的腹地,接受武汉的辐射。

武汉更是全国首屈一指的交通物流和流通中心,南来北往,承东启西,人流物流无不必经武汉!货到汉口活,四大聚的武汉,流通着全球的货物。

武汉还是全球前列的工业城市,汽车,钢铁,造船,现代建筑,通信,光学,水利水电装备,半导体等产业无不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汽车钢铁光学通信等有些行业更位居全球第一!

武汉更是全球重要的科教中心之一!有着全球第一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校生全球第一,科学门类最齐全!武汉还有着配置齐全的科研院所,和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光谷、东湖高新区汇聚大量的企业未来之星。

最重要的是,武汉还是全世界城市规模最大的城市!大武汉!全球最大的武汉当然是一线城市!


武大东湖


  武汉虽然号称襟江带水,九省通衢更为湖北省会,如今还以一省之力供一城,虽然导致省内议论纷然,但在这背后其实是整个武汉带着湖北在长江经济圈、京津经济圈以及岭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乃至于锵锵成型的济豫经济带的包夹下的苦苦挣扎。

  从地缘上来看,武汉貌似交通区位得天独厚,但那是古代时候,在全球化的底色下,内外是否在此交通,才是顶级交通区位跟次级交通区位的关键所在,只占一样,都只能等而下之。

  

  而在次级交通区位里,武汉跟杭州其实很像,因为双方都缺少经济纵深,杭州的钱塘江只能连接浙西南至多算上江西已经是很勉为其难,而武汉虽带江汉,但长江上溯便是重庆门户万州,在往上便是西南重镇重庆。

  如果对重庆发展有所了然,便会发现,不同于成都跟武汉,这座直辖市施行的均衡发展,各区县皆有擅场,而除主城及附近各区县以外,郊外诸区之中,便以万州为冠,这一大一小两座巨港往三峡西径一摆,武汉不仅影响辐射力难过三峡,甚至反而要忧虑于靠近重庆的宜昌等处地市级会渐渐向重庆-万州一线靠拢——而事实的发展也正是如此。

  

  

  武汉在汉水方向则直通陕西重镇汉中,但陕西甚至整个西北诸省区都只秀西安一城,对于汉中而言,向更近的西安靠拢无疑更优,虽然武汉汉中有水路相通,成本低廉,但西安的经济腹地无疑更大——甘肃、宁夏虽然贫瘠,但既有中央的重资扶贫又有八千万人的庞大市场,再折而往西不管是青藏还是新疆乃至中亚各国也是大有发展之地。

  而反观武汉,前有长江经济圈诸虎拦路,后有渝万等镇邀后,南下北上的对手长沙、郑州则各依同盟要跟武汉来碰一碰谁是华中第一城。

  不同于天下舆论喜将武汉拿来跟苏州、杭州、重庆跟成都等天南地北的城市搓成一桌麻将,只是争个热闹虚头巴脑。但华中第一城这个名头之下,实际上是哪座都会能将其他二省并为经济腹地,供其泼洒蓝图,与各大经济圈的龙头再争江湖。

  

  

  而武汉如今缺的也是可供输出的市场跟获取劳力的经济腹地,甚至如果不是先一步将省内各地市的优质资产归于武汉,如今湖北省的经济指数不一定难看,但作为一个经济整体肯定支离破碎。

  这种情况短期内未必会很坏,但从长远来讲,整个湖北省将缺乏竞争力。

  所以对于武汉而言刺枪见血真要拼个分明其实是郑、星二城,而且后者的经济规模、交通区位虽然都大为不如武汉,但经不住别人找了个好帮手。

  

  在国务院批准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上,明确提出了中原向海的要求,其中又以郑徐线最为着眼,徐州虽属江苏,但苏南苏北民情经济根本处于割裂状态,苏北尤其是徐州一带更偏向于山东,再加上正在开工的郑济高速铁路,二省联手之意不言之明,而山东虽然名不著于当世,但七万六千亿的经济规模只次于两大经济圈上的江苏跟广东。

  

  湖南则向来都是广东或者说广州的经济的腹地,沿着北江而下,自古以来便是湘商捷径,所以论起靠山,长沙所依的广东其GDP能当五巨头之一的俄罗斯一国,比起河南还要硬还要有底蕴...

  所以对于武汉而言,对手从来不是苏杭渝成西,恰恰是南北俩邻居,才是“生死大敌”。

  而武汉想要成为一线城市,着实说的话是非常不现实的,因为其自身在华中地区的地位都尚未有定数,再加上其省区内离心之力愈强——其鄂西向重庆,鄂北走南阳过郑州,甚至就连鄂东都在自谋生路意图直接融入长江经济圈。

  

  武汉的当务之急,首先是巩固自家后院,不将省区各地市凝成一股绳,其连经济基本盘都失去的话,也就只能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存在了,毕竟企业搬迁之事可一不可二,反复施用,慢怠之心群起,反而要省财政供养地市,这倒拖了武汉的后腿...

  其次则是北向南下,从河南湖南二省区争夺经济腹地,将其边缘地市通过自身交通区位的优势转化过来,而等拥有三省经济腹地之时,武汉或许才有了跟各大经济圈的龙头城池相当的地位。


追风筝的IT人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从规则的服从者到规则的制定者楚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自此之后,楚国把挑战周朝当作一种乐趣,直到今天,楚文化圈还用一句俗语来形容那些倔强不认输的人:“你不服周!”

敢于挑战权威,又勇于向权威低头,这是楚人的一个特质。

如果你了解了楚人的这些特质,你也可以像太史伯一样论断:楚必兴矣;如果你见过楚人的隐忍与奋起,见过楚怀王誓死不割地的气势,又见过这个有骨气的君王最后躺在一辆草车里被送了回来,你也可以像阴阳师楚南公一样做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

强大的适应性,这是楚人的第一个特质。

永不服老,勇于开拓,这是楚人的第二个特质。

知耻后勇,奋发图强,这是楚人的又一个特质。

筚路蓝缕,这正是楚国的立国精神。

湖北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输出地!爱国的屈原成就了端午龙舟和粽子,孝文化的董永、七仙女成就了七夕牛郎织女节,茶文化的陆羽,知音文化的俞伯牙,诗圣杜甫,医圣李时珍,活字毕昇,花木兰故事都远扬于好莱坞,还有戏曲形式造就的国粹,这些湖北人张扬过么?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文化、文明空虚、苍白之地心生妒忌、疯狂诋毁、中伤,充分发挥了古代状元“莫须有”的毒嘴之能事,以为杜十娘之繁华为中华文明,由此可见,武汉能与山东的大郎产生联系显现了多么“莫须有”的文化,这文化已经深入到某些地域的人的血液里。

古有编钟、尊盘、冰鉴,今有大桥、军舰、北斗;更有屈原、陆羽、时珍,还有活字、京剧、黄梅之源;技艺加文明,这就是湖北的文化!

正确认识湖北,神农、黄帝这是人祖;天下纷争、人心不定,只有屈原出现后方才知道国该怎么爱,这是国祖;吴兴于伍子胥,这是吴祖;楚之800年、谁能出其右?可以这么说,没有湖北、那来的中华!而且唯一的、只有湖北人被全体中国人拿来与天比,“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量化、权重值比较,有什么地方的文化能有如此灿烂和辉煌?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如此之大?低调、内敛、中庸,湖北文化几乎就概括了中华的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