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厲以寧:當前民營企業迫切要求解決這幾個問題

為什麼民營企業最迫切要求解決的是產權保護一視同仁問題

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要求產權保護一視同仁,是同他們的切身利益有關的。他們認為,如果自己創辦一個企業,有了產權保護就可以直接受惠。如果參與了國家投資為主的國有資本企業中,對民間投資者的產權保護,至多隻能是間接受益、打折扣的受益。

即使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不參與國企改革,不向國企投資,他們同樣迫切需求保護自己的產權。國企欠民企的,是商業糾紛;民企欠國企的,則是侵佔國有財產——這種觀念絕對錯誤。千萬不能認為,民企只顧個人利益。

因此,在如今國家需要民企時,對民企的政策就鬆一些,將來等國家經濟發達時,民企就應受限制。這種觀點非常錯誤。應認識到,民營企業同樣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法律面前,國企和民企是平等的,產權都受到法律的保護。

民營企業迫切要求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市場交易規則的公開化、透明化

在市場競爭中,一切按法律、法規、市場規則進行,這是給予民企和國企的同樣的權利。民營企業不要求國家給與更多的照顧,只要規則平等,它們就滿意了。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總想把項目留給地方國企,形成地方國企的壟斷,至於民企則受排擠。這種機會不平等現象,或“玻璃門”現象,很多地方都有。

厲以寧:當前民營企業迫切要求解決這幾個問題

《中國道路與民營企業發展》,厲以寧主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民企和國企在市場競爭中,都需要政府監管到位。如果監管不到位,國企、民企都可能違規違法,它們適用同樣的處置,而不應因所有制而異。

同時,無論國企還是民企,都應具有社會責任感,把握兩條底線:一是法律底線,二是道德底線,不可突破。突破的結果,無論國企還是民企,都應受到同樣的處理。

民營企業的職業經理人制度、產權激勵制和員工持股

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共同創造財富的理論應當兌現:不能讓利潤全部給物質資本投入者,而讓人力資本的投入者只從成本中的工薪部分取得報酬。

職業經理人制度是國企改革中的難題,但民營企業可以先行。民營企業要擺脫家族控股和掌權的老模式,先採取職業經理人制度。產權激勵制度在民企中的推行也比國企推行容易得多。每一個民營企業都可以採用產權激勵制度,因行業和企業狀況而定。同樣的道理,民營企業實行員工持股制度也比國企容易些,因此可以先推行。

民營企業,包括小微企業“抱團”,既有經濟意義,又有社會意義

在遇到經濟下行或市場銷路緊縮時,民營企業(包括小微企業)通常採取“抱團”的做法,這是可行的。民間通常採取這種互助協作的方式,這一傳統已繼續多年。

“抱團”有多種形式,如“抱團取暖”“抱團過冬”“抱團外出”“抱團搶市場”等,無論哪一種形式,都體現了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共同命運感”和“社會責任感”。互信、互助、互濟將在“抱團”行動中體現出業主們的精神,這就是認同。在這裡,認同是最重要的。“共同命運感”和“社會責任感”都是以認同為基礎的。

當前都在談改革,最需要的改革是什麼呢?最急迫的改革是什麼呢?最急迫的改革是社會主義體制要賦予企業自主經營的權利,取消所有制歧視,打破行業壟斷,縮小審批範圍,這是最重要的,把這個東西一改,其他就很容易推進了。比如財政體制怎麼改,金融體制怎麼改,資源價值怎麼改,最要緊的就是讓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者。

(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原標題為《民營企業迫切待解的幾個問題》


作者 厲以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