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我們可能缺乏的不是歷史知識,而是歷史觀點

曾經有一位很受人尊敬的老領導對我說:“你可以不認同這個人,可以懷疑他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真的,但是你不能否認他對那個年代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句話讓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發現,之前的思想過於幼稚和偏激了,於是開始更加註重學習歷史。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不限於提升文化素養,更在於形成獨立的思辨能力,這正是“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我們可能缺乏的不是歷史知識,而是歷史觀點

讀書多不一定代表收穫多,讀正史不一定代表可以瞭解歷史真相。因為最起碼從唐太宗之後,中國的正史就已經被大幅度刪改或者篡改,很多關鍵歷史事件都已經面目全非。但是正如前沿所述,即便正史是被篡改的,我們讀的歷史故事是假的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不能否認這些“被篡改的”或者“假的”歷史知識對我們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讓我們讀史明智,讓我們形成了獨立的思辨能力。

關於讀書,一方面,讀書要勤學靜思,將書中的知識轉變為自己的智慧才算是真的讀過書。另一方面,讀書一定要讀好書,浮躁的社會不能讀浮躁的書。

我們可能缺乏的不是歷史知識,而是歷史觀點

對於歷史愛好者而言,讀二十四史原文的收穫,未必能比得過讀史學大家的讀史心得。二十四史浩如煙海,真正讀完可能需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時間,但其中真正能夠轉變為智慧的未必有多少。因為除了《史記》等巔峰之作意外,很多正史幾乎都是在記流水賬。

所以,國史君(國史通論)真心給大家推薦這一套《中國大歷史》,看看部分作者名單就知道它的分量了:呂思勉、鄧之誠、孟森、蔣廷黻……他們每一個都是近現代的史學大家,他們的書,可以讓我們避開很多彎路。

我們可能缺乏的不是歷史知識,而是歷史觀點

這套書精選了呂思勉先生(與陳寅恪、錢穆、陳垣並稱“現代史學四大家”)的斷代四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大歷史學教授鄧之誠先生的《宋遼金夏元史》,明清史學第一人孟森先生的《明史講義》《清史講義》,和近代史研究開創者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八部著作編纂而成,每部著作都堪稱該歷史時期卓著的巔峰之作,八部斷代史組成了代表現代史學高水平的“中國通史”和“中國大歷史”。

我們可能缺乏的不是歷史知識,而是歷史觀點

中國人當然最適合讀中國歷史,我們的成長環境就註定了我們更易於消化和吸收古代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當然應該讀中國歷史,數千年來,中國及其文明經歷了風風雨雨,無數次跌倒,無數次繼續前行。是歷史的長河中,很多文化分支,很多精巧技藝都失傳甚至斷絕了,但是在大趨勢上,中華文明卻一直在前進。只有瞭解了這種前進的方向和趨勢,我們才能走出迷惑,走出盲從,走向自信。

我們可能缺乏的不是歷史知識,而是歷史觀點

這套《中國大歷史》以史學大家的著作為基礎,對其進行精選、簡化,省去了許多不易被理解的考究篇幅,保留了作者的經典論斷。而其中史學大家對很多重要歷史事件的分析更加能夠促進我們發現決定事物走向的因素,從中能瞭解全面信息,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可能缺乏的不是歷史知識,而是歷史觀點

《中國大歷史》旗幟鮮明地主張“國人缺乏的不是歷史知識,而是歷史觀點”“明確以大歷史觀為重的史學著作”,不僅將學術成果呈現出來,更重要的是將四位史學大家的研究方法和歷史觀點展示出來。呂思勉的貫通古今、徵引繁富,鄧之誠的聞博洽見、提綱挈領,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斷獄,蔣廷黻的論述扼要、眼光遠大,每一種不同的治史方法和史學觀點,都讓人感覺豁然意解、沈痾頓愈。通過這套著作,讀者能夠從歷史知識的傳統教育當中解脫,學習和煅鑄自己的史學觀點的裨益。

如果您覺得這套書還不錯的話,可以點下方橫條進行參團,原價320元的現在參團活動只需118,真的很實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