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元文人畫趙子昂“以書入畫”的代表作品賞析


元文人畫趙子昂“以書入畫”的代表作品賞析

元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卷 紙本 墨筆 27.5x62.8cm 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在書畫方面的卓越成就,使他成為元初書畫界無可置疑的領袖。他的書法,圓潤秀逸,直追“二王”,正、草、隸、篆,無不冠絕。可以不誇張地說,元、明、清三朝六百年,都在其籠罩影響之下。清乾隆帝獨好趙字,臣下上奏章,必得效法趙字,以至形成一種“館閣體”。而他的畫,博涉山水、人物鞍馬、花鳥、墨竹諸領域,遙追唐、五代、北宋,無論青綠重彩,水墨淡色,均運用自如,且能自出新意。


元文人畫趙子昂“以書入畫”的代表作品賞析

元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和同時代畫家高克恭、錢選、李衎等相互切磋,而王蒙、黃公望、柯九思、唐棣、曹知白、朱德潤等則得其親授。他倡導的“作畫貴有古意”、“雲山是我師”、“書畫本來同”為當時畫家廣泛認同,並由其弟子承繼推廣,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畫的表現領域,為元代的文人融入畫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元文人畫趙子昂“以書入畫”的代表作品賞析

元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卷 局部

《秀石疏林圖》是趙孟頫“以書入畫”的代表作品,是他“書畫同源”之理論在繪畫實踐中的具體體現,也是元代文人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圖中繪古木新篁生於平坡秀石之間,以“飛白”法畫兩塊拳石,以篆書法繪樹,純用水墨表現,左右疏落地點綴叢竹、枯木、雜樹。書法強調“中鋒運筆”,認為只有這樣寫出的線條才“圓”、“厚”。


元文人畫趙子昂“以書入畫”的代表作品賞析

元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卷 局部

此圖的拳石以側鋒“飛白”畫就,顯得極其灑脫靈秀。而疏林之竹、點葉樹、枯枝,甚至石根之小草,則都用中鋒勾、撇、點。竹乃矮枝新篁,用濃墨向上撇葉,筆力凝重。草則自下向上弧曲掠去,秀而遒勁。三株枯枝,皆呈鹿角狀,但線條圓曲堅挺,猶存北宋遺韻。左邊一株點葉樹,枝幹倔曲,用筆頓挫轉折,葉則用中鋒直點,含蓄內斂。


元文人畫趙子昂“以書入畫”的代表作品賞析

元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卷 局部

如果說唐代王維的“援詩入畫”、“水墨渲淡”開啟了文人畫的先聲,那麼元代趙孟頫的“畫貴有古意”、“雲山是我師”、“書畫本來同”則完善了文人畫的組成要素。“畫貴有古意”,就是珍惜歷史上的優秀傳統,加上“畫中有詩”的文化內涵,“雲山是我師”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書畫本來同”的筆墨情趣,以及北宋米氏的“寄興遊心”,中國的文人畫的基本要素趨於完備。


元文人畫趙子昂“以書入畫”的代表作品賞析

元 趙孟頫題《秀石疏林圖》卷後

卷後有趙孟頫自題的著名的闡述“書畫同源”的一首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子昂重題。”“籀”乃大篆,必用中鋒書寫。“八法”就是“永”字八個點畫的筆法。這是趙孟頫關於繪畫與書法筆墨相通之理論的名句,對後世文人畫的影響至深。


元文人畫趙子昂“以書入畫”的代表作品賞析

元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卷 局部

如果說蘇軾、米芾等人提倡和開啟了文人繪畫中的水墨寫意技法,那麼到趙孟頫時,書法用筆的筆墨意趣已被推向全面成熟階段。畫中幾乎每條線、每個點都包涵著書法的用筆,正如他在跋上所題的那樣,以“飛白”畫石、“籀筆”寫木、“八法”寫竹,濃、淡、幹、溼、方圓、使轉、快慢、疾馳,無不體現著畫家的文學、書法修養和用“寫意”抒發胸中之情的豪邁氣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