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火針不火都難!真正的技術不會被埋沒,學以致用光大傳統中醫國粹

火針不火都難!真正的技術不會被埋沒,學以致用光大傳統中醫國粹

火針技術,是用一種特製的針具,經加熱燒紅後採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體腧穴或患處的一種針灸治療方法。火針作為針灸技術中的一種特殊針法,具有溫通經絡、扶正助陽、祛邪引熱的功效,臨床可以單獨或與其他針法結合應用。常用於頸、肩、腰腿、關節痛,以及帶狀皰疹、溼疹、白癜風、銀屑病等臨床常見病和難治性疾病的治療。

一、常用器具和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

火針作為一種特殊針具,其製作的材料不同於一般毫針,根據臨床需要分為粗、中粗、細3類。細火針為針體直徑不超過0.5mm的火針,適用於面部、四肢等皮肉淺薄部位;中粗火針的直徑0.8mm,適用範圍較廣泛,除面部穴位及肌肉淺薄的部位外,其他部位包括四肢、軀幹、所有壓痛點和病灶周圍均可應用;粗火針,直徑1.1mm或更粗,主要用於針刺病灶部位,如竇道、痔漏、淋巴結核、癰疽、乳癰、臁瘡、腱鞘囊腫、皮膚病變等。

(二)基本操作方法

操作步驟:包括消毒、燒針、進針、行針、留針、出針。

確定好穴位或針刺部位以後,以75%乙醇局部消毒,以點燃的酒精燈或止血鉗夾持的95%乙醇棉球為火源,左手將火源移近針刺的穴位或部位,右手以握筆式持針,將針尖針體伸入火焰的外層,根據針刺深度,確定針體燒紅的長度。將針燒至通紅時,迅速準確地將針刺入穴位,並迅速將針拔出,這一過程不超過一秒。一般情況下不留針,特殊情況需留針時,可以配合行針手法。出針後需要用幹棉球按壓針孔片刻。

火針的進針角度以直刺為多,對於疣、贅生物等可採用斜刺法。進針深度由針刺部位、疾病、體質等多因素決定。胸背部一般不超過3mm,四肢可刺入超過10mm。

(三)刺法

可分為經穴刺法、痛點刺法、密刺法、圍刺法、散刺法等。

1.經穴刺法

根據臨床表現辨證選穴,在經穴上施以火針。本法主要適用於內科疾病,針具以細火針、中粗火針為主。進針的深淺較毫針要相對淺一些。

2.痛點刺法(即點刺法)

根據臨床症狀、辨證歸經,在經絡上選擇一定的穴位,或在病灶部位尋找最明顯的壓痛點,在該點上施以點刺。本法適用於各種肌肉、關節、神經痛,針具以中粗火針為主。進針的深度較經穴刺法可以適當深一些。

3.密刺法

是一種使用中粗火針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刺法。密集程度取決於病變的輕重,病情重趨於密,每針相隔1cm;病情輕趨於疏,每針相隔1.5cm。主要適用於增生性、角化性皮膚疾病,如神經性皮炎等。針刺深淺要適度,一般以火針針尖透過皮膚病變組織而又剛接觸到正常組織的深度為宜。

4.圍刺法

是圍繞病灶周圍行針刺的一種刺法。其進針點多選擇在病灶與正常組織交界之處,主要適用於皮科、外科疾患,以中粗火針為宜,進針的間隔距離以1~1.5cm為宜。針刺的深淺應視病灶深淺而定。有時可直接刺絡脈出血,以祛除瘀滯,可促進局部紅腫消退。

5.散刺法

是以火針疏散地刺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種刺法,多用於治療麻木、瘙癢、拘攣和痛證。一般每隔1.5cm刺1針。針具最好選用細火針,刺激以較淺為宜。

亦可分為快針法和慢針法:

1.快針法

是進針後迅速出針的一種最常用的刺法,即進針後不停留迅速出針。

2.慢針法

火針刺入穴位或部位後,留針1~5分鐘後出針。留針期間可行各種補瀉手法。本法主要適用於淋巴結核、癰疽、囊腫等各種組織壞死和異常增生等疾病。

二、常見疾病的火針技術

(一)肩凝症(肩關節周圍炎)

本病多因外傷勞損,筋脈失養;或肝腎陰虛,氣血不足,不能濡養筋骨;或外感風寒溼邪,脈絡拘急所致。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肩關節周圍有廣泛的壓痛,並可向頸部及肘部放射,外展功能明顯受限。本病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散寒除痺,活血通經。

【常用取穴】取局部阿是穴、條口。行火針點刺。

【操作步驟】選取局部疼痛點,以中粗火針加熱燒紅後局部點刺不留針;疼痛面積較大者,可予局部多針點刺。條口以細火針直刺,深度約為40mm,不留針。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

(二)腰痛病(腰部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背肌筋膜炎)

腰痛病是以自覺一側或兩側腰部疼痛為主症的一類病證,多因感受外邪、跌僕損傷或勞欲過度等引起,表現為腰部重痛、痠麻、活動障礙,或見痛連臀腿,或因咳嗽、噴嚏等使疼痛加劇。本病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驅寒除溼,通痺止痛。

【常用取穴】以腰部督脈和膀胱經穴為主。取穴為腎俞、大腸俞、委中和局部阿是穴。

【操作步驟】患者取俯臥位,背腰部皮膚充分暴露,以中粗火針快刺,深度約為20mm。局部阿是穴可以重複點刺,每次深度6~10mm。刺後可於局部拔火罐以除瘀血。每週2~3次,5次為一療程。

【特別提示】注意針後防止受涼,減少腰部過度活動。

(三)腕筋結(腱鞘囊腫)

本病是發生在腕關節背側或掌側腱鞘附近的囊性腫物,囊內為白色膠狀液體,多因慢性勞損、外傷所致。其臨床表現為在手腕背部有半球形或梭形包塊,直徑多大於1cm,表面光滑不與皮膚相連,基底固定,質地為橡皮樣或有囊性感,局部酸脹不適,握物或按壓時可有痛感。本病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診斷。

【治則治法】行氣活血,舒筋通絡。

【常用取穴】局部阿是穴。

【操作步驟】局部消毒,以中粗火針快刺,以囊腫最高處為中心,點刺腫脹隆起處3~5點,或向囊腫中心圍刺。出針後,從針孔處擠出膠狀物,再敷以幹棉球予以包紮。

(四)蛇串瘡(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以成簇水皰沿身體一側呈帶狀分佈,且疼痛劇烈為特徵的皮膚病,春秋季節多發,多因肝脾內蘊溼熱、兼感邪毒所致。其前驅症狀可表現為患部灼熱、疼痛等,繼而皮膚出現簇集成群、累累如串珠的紅斑、水皰,伴發劇烈的疼痛。多發生在腰脅部,又可見於頭面、下肢等處,可伴有全身症狀。日久不愈,經脈氣血瘀滯,局部可遺留程度不等的疼痛。本病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疏利肝膽,清熱化溼,祛瘀止痛。

【常用取穴】局部阿是穴。

【操作步驟】局部消毒,以中粗火針點刺皰疹的頭、中、尾部,不留針,深度6~10mm。可加用火罐以祛除瘀滯。較大水皰可用火針點破,使液體流出,復以幹棉球擦拭。對有全身症狀者,可結合其他針、藥治法。

【特別提示】針後局部皮膚可予碘伏外塗,以防止感染並減少滲出。

(五)面癱病(周圍性面癱)

面癱病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疾病,多因絡脈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陽明、少陽脈絡,致經氣阻滯,筋脈失養,筋肌縱緩不收而發病。表現為一側面部鬆弛,額紋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並被牽向健側,不能蹙額、皺眉、鼓頰等動作,部分患者初期耳後疼痛,還可出現味覺減退或聽覺過敏,甚至外耳道出現皰疹等。本病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診斷。

【治則治法】溫經通絡,疏風祛邪。

【常用取穴】四白、陽白、地倉、頰車、牽正。

【操作步驟】局部消毒,以細火針快刺,進針3~6mm,不留針。

【特別提示】火針技術在面癱的治療中多用在重度面癱和麵癱恢復後期的治療階段。操作時避開五官和麵部的神經、血管。

三、禁忌症

1.精神過於緊張的患者,飢餓、勞累及醉酒者。

2.嚴重的心臟病患者。

3.患有出血性疾病者。

4.孕婦。

5.糖尿病患者根據病情禁用或慎用。

四、注意事項

1.操作時注意避開大血管、內臟以及重要的器官。

2.防止燒傷或火災等意外事故。

3.體質虛弱的患者,應採取臥位。

4.須向病人交待以下內容:①針後針孔可能發紅、發癢,或有高出皮膚的紅點,屬於正常反應。②針孔瘙癢時,勿搔抓。③當天不要洗澡,保護針孔。④穿寬鬆衣服,避免摩擦患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