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什么是茶马古道?

宋吉福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和西部地区往来的重要通道。茶马古道在北方主要是游牧民族获取茶盐的通道,连接西南和西北,是一条重要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


一、半月文化的传播带

早在新时期时代,就形成了从东北到西南边陲的纵横山脉组成了中国地形地势图上的半月形地带,在这个半月形地带中,有很多原始的遗物遗存,如古代建筑,石刀和一些原始的饰品。从考古发现的一些石刀,骨抿,以及鹿形青铜贴金车饰件,可以看出在很早的时期,这一地区就有文化和经济贸易的往来。

二、汉唐古道通陆海

张骞通西域以后,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紧密,汉王朝也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开发。魏晋隋唐“河南道”“唐蕃古道”兴起和发展,西北与西南的联系更加紧密,从河西走廊到南海之滨,贯穿中国西部的交通孔道通达顺畅。唐朝时期世人喜欢饮茶,这一时期茶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三、茶风盛行,茶马互市

宋元时期,茶风流行于民间。从考古学发现的宋代壁画砖中有“备茶图”中,可以看到不少的茶具和饮器。宋王朝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用游牧民族喜爱的茶叶,来换取重要的战略物资——战马,从而形成了茶马互市之风。

四、民族融合

明清两朝开始,贸易的种类不断增加,除了茶马互市以外,还有丝绸,瓷器等。茶马古道沿岸的人们不断在这条线上进行贸易往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在语言和文化上也相互融合,最终推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发展。


五、古道撷珍

在长达一千多年漫长岁月中,茶马古道蜿蜒在崎岖冰冷的雪山、依傍着汹涌的河流,马铃声回荡在雪山深谷,承载着沿线各地人们的寄予和希望,传递着人类文明的星火。一杯茶里,沉淀着陆地和海洋、东方和西方的碰撞与融合,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梦归秦淮


茶马古道大概是无数赶马人沿着青藏高原与内地之间一条古老的、道路险要、崎岖的山路为藏区驮去茶叶、糖、盐等物品,再从藏区运回马匹、牛羊和毛皮。“茶马”因此而得名。

茶马古道(大理凤阳邑古村落)已经去过好多次,今有入住愿无违度假别墅的朋友想去茶马古道游玩,于是带上他再去感受一下保存得较好的大理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古村落——凤阳邑古村落;也想多了解一些凤阳邑游玩的相关资料,记录美好的一天或许还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想去游玩的朋友。

大理凤阳邑古村落位于大理古城与下关城之间的G214国道大凤路苍山侧,距下关风城6公里,离大理古城7公里。可以乘坐4路公交车或中巴班车至凤阳邑站下车往苍山侧上行约200米即可达到。

游玩过程中偶然发现,这对联,真的很绝!“一年苦到头宽闲两日,六月逢盛会弹唱三天”——载歌载舞;

历史上此地以烧制砖瓦陶罐为主,从而有凤阳邑原名"砖窑"之说,后有"丹凤朝阳"之意取名现在的"凤阳邑",又因为历史上凤阳邑茶马古道草帽交易兴盛故又被当地人称为"草帽街"。

凤阳邑茶马古道主道全长约600米,历史原貌保存较好,道路由引路石和粒石铺设而成,道旁为石凳和铺台子。古道周边为古老的白族民居,墙体为不规则的石头所砌, 独具特色。

凤阳邑茶马古道始建于汉代,兴盛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大理茶马古道经太和城遗址,往北进入凤阳邑村,看观音井旁晒着太阳的老人们,听他们骄傲的眼神中娓娓道来曾经的辉煌历史。

游大理凤阳邑茶马古道后记:

1.大理凤阳邑茶马古道及凤阳邑故村落是不收取门票的;

2.从茶马古道大理凤阳邑段起点徒步(不建议骑马),顺着茶马古道把凤阳邑古村落游玩一番;

3.切记做好各种防晒工作;

4.建议凤阳邑故村落与法真寺一并游玩最好,估计约3小时左右吧。


愿无违


茶马古道,是指古代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原地区同以少数民族居住民为主的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因战事的频发而使双方长期处于对峙与隔绝状态)乃至延伸至整个印度洋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共有三条,分别为青藏线、滇藏线与川藏线)。其在唐宋兴起而在明清时期达到一定的繁荣。但为何这条的通道要以茶马来命名呢?这条通道又有着怎样的特殊含义?
从字面含义来看,这条通道自然与茶和马这两样事物是分不开的,或者也可以说发端于“茶马互市”的过程当中。
在古代,马凭借着其高效率的运输等优势逐渐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样工具;同时在战争中,被驯服的马在士兵的驾驭下也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力量。如汉武帝在对匈奴实施漠北战役中即一次性动用了数以十万计的马匹。民间的需求则更不用多提了。但是令中原汉人感到遗憾的是,中原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宜优质马的养殖(优质的马多产于高海拔而低温度的地带);再加上马匹养殖本身既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因此对于马匹需求极高的中原农耕文明区来说,其马匹的来源显然是极度依赖外部补给的(尤其在北宋时期丧失对西北产马地区的有效控制后)。而多产良马的西南地区显然成为了这样一个不可缺少的补给源。
(漠北战役中的汉军铁骑)
农耕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同时也打动着无数少数民族的心。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中原地区的一样东西对于他们的生活来说同样不可缺少,这样东西甚至决定了其“生命的质量”,那就是茶叶。
(穿梭于西南地区的商队)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以肉类为主要食物来源,但是大量的肉类的食用同时在他们的身体内产生了极高的胆固醇,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疾病(高血压等)让这些少数民族伤透了脑筋。在他们生活的地方,蔬菜水果显然是不易见到的,那怎样才能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呢?经过其一段时间摸索,其发现了来自中原的茶叶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经茶叶泡成的茶水既可达到“养生”的功效,同时也成为了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如西藏的酥油茶即是这两种作用的集中反映(既是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食品,同时也可用于招待客人或送礼)。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变化无常并偏冷的气候显然是不适宜茶叶的生长的,因此中原地区得以通过其盛产茶叶的优势而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们的联系日益紧密。在那个经济并不发达的时代下,“以茶换马”也几乎成为了双方贸易往来的主导模式。这也使得即使双方暂时发生小规模的冲突(多以中原王朝获胜而告终),但也并没有影响到这种让双方习以为常的贸易往来的进行。中原地区居民与西南地区这些居民的“茶马互市”也成为了茶马古道的滥觞。
随着双方贸易往来逐步的扩大,借助这条通道,其它的商品货物也得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机会,甚至产生了一定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并为双方更大程度上的认同与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天,它仍将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引导下为区域发展转型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历史研习社


茶马古道简单的来讲就是古代商人把茶叶等商品卖出国门所走的一条线路



在唐宋以来汉藏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通道,它主要穿行于今滇、藏、川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



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的一条古代商道。他是中国藏区连接祖国内地并外延至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纽带,是中国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交往、融合的走廊。



茶鉴


茶马古道是指在我国西南地区兴起的。是指在我国西南地区兴起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最早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唐朝古籍《国史补》记载:唐朝使者出使吐蕃王朝,‘常于篷中烹茶”。赞普(吐蕃领袖称号。)问曰:此为何物?唐使答:此为解渴去烦之物,名曰:“茶”赞普笑曰:吾亦存焉。由此可见,唐时饮茶之风已入藏区。我国当时的主要茶叶产地是川滇之地。汉文史书中称藏人:以茶为命,如不得茶,非病即死 。尽管有一定夸张。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早在1000余年之前,藏族同胞已经把饮茶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藏区民谣称:汉家饭果腹,藏家查饱肚 。由于青藏地区气候的限制,茶叶无法种植。只能从川滇地区运输茶叶,中原马匹相比于藏地之马体质较为孱弱。然而藏区盛产良马。于是在唐玄宗时,茶马互市便诞生了。促进了汉族和藏族。大唐与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唐朝设置了茶马司。作为此类市场的管理机构。宋朝时由于北地被异族所控制。于是便将茶马交易作为一种政治上的手段。用以笼络少数民族。茶马古道分为川藏线和滇藏线。川藏线由成都出发,经过临邛(今邛崃)雅安、荣经、翻越大相岭,到汉源,通过飞越岭、到达汉朝的沈黎郡治所所在地。渡过大渡河到达今天的康定县附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川藏线。滇藏线则是从普洱出发,经下关、丽江、最终入藏。此为茶马古道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条通往国外的路线。分别是,一自普洱至缅甸。路线如下:。自普洱起运茶叶,渡过澜沧江后,再到云南勐连县。然后运至缅甸。二由普洱至越南。由普洱起运茶叶。过江城县至越南莱州。由此转运欧洲。还有一条越往缅甸路线。


史海钓客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其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这三条道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须经过昌都,它们的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相关的。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陕甘茶马古道,由明代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而此时所谓的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骆驼。而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这里的茶和马均是商品)。之所以用骆驼是因为明朝时要有数百万斤茶叶要贩运(从四川到西北),到清朝时达到了数千吨,马不能胜任,所以用骆驼。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因此陕甘茶马古道是当时唯一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   

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茶马古道”的命名人木霁弘以及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联名发表文章,《茶马古道研究模式以及意义》,他们以为:

第一、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上地势最高的贸易通道。   

第二、茶马古道从来都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以及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西北游牧民族同样如此。   


第三、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发源于青海的澜沧江,流经西藏,入云南,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最后从越南奔向南海。正是在澜沧江流域出产的云南大叶种茶叶的远征,联动了中外民族之间的经济以及文化交流,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诸多文化的渊源。尽管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茶马古道上有众多的民族,但这些民族的第二语言统一在西南官话下,这是世界文明传播史上罕见的实例,无疑是茶马古道又一大贡献。   

第四、茶马古道是佛教东传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开始融合。商品承载着文化,茶马古道同时也是一条宗教道路,教徒与商人相伴而行,为这些区域带来了不同的信仰。比如通过藏传佛教在滇西北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纳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经济及文化交流,增进了几个民族之间的友谊。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其中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也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它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同的。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本文仅就川藏茶马古道论述,它道则非本文所及。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经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主要有三条:即青藏线(唐著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


竹里馆


在古代,我国还处于农耕社会时期,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而且道路基础设施不全,尤其是青藏、云贵高原及周边偏远地区。于是,形成了,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历史上称为“茶马古道”。

在茶马古道上,以普洱茶、藏茶为主体的茶叶成了贸易往来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仅是一条具体的线路,也是一个巨大的贸易网络,更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

(图片源自网络)

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堪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道,进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主要是把中国内地茶叶流转至南亚、西亚等国家,换取该地区的马匹、植物油等生活物资。

茶马古道,始于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全长四千多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时至如今,仍有坚守的马帮在这条茶马古道上默默地行走,长长的马队,成箱包装的茶叶,茶人们的吆喝声,悠远的马铃声,历历在目的马蹄印,屹立在溪流中的廓桥……这些具有时代印记的记忆见证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交融。

对于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中国茶人来说,这一路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风光却也激发出了茶人内心深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潜在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

(图片源自网络)


义芳君说茶


茶马古道是以滇藏川三角地带为中心,跨越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以人赶马(少数为牛、骡)运茶为主要特征,并伴随马、骡、皮毛、药材、盐、酒等商品交换的文化传播纽带,向北可深入新疆、青海、甘肃与北方丝绸之路会合,向东可延伸到广西、贵州、湖南等省区,向西可抵达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向南和东南可延伸到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并波及南亚、西亚、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民族文化背景及其至今犹存的活生生的形态,使茶马古道以其艰难险峻、强大的渗透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而不同于北方丝绸之路,并成为世界上文明古道和文化传播的一份独特的遗产。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地跨川、滇、青、藏四区,外延达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川藏道是开通时间最早,运输量最大, 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历史作用也最大的大道。


驴途之中


马锅头后代报个到。


误入兰途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分川藏线、滇藏线两路。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 西非红海海岸。


中国茶马古道分为:
  1. 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
  2. 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始于汉代,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
  3.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3]
  4. 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喜欢国学的可以关注我,欢迎大家前来沟通切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