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清政府为什么要闭关锁国?

两个黄狸呜翠柳


清朝的闭关锁国是明朝海禁政策的升级版,明中后期,因为倭寇祸乱,已经开始海禁。

咱们先看一个貌似不相关的事,明末清初的时名声远扬的“红夷大炮”。“红夷”指的就是出口商——澳门的葡萄牙人(毛发颜色)。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人借口航船触礁,船上的货物浸湿,请求在澳门租地晾晒,贿赂广东海道副使,获准在澳门登陆,然后,就不走了。当时,葡萄牙人每年向明朝交租借费,而关税征税权、司法权、行政管理权还都在明朝政府手里,犯了大明律要送到中国的衙门打pp的。直到1887年,清政府与葡萄牙先后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中国政府才失去了澳门的主权,澳门才正式成了殖民地。

澳门的葡萄牙人乐此不彼的充当了大明的贸易中介,出口转运商(西洋军火为主),葡萄牙人甚至以军工技术专家和雇佣兵的身份出现在明晚期和南明抗清的多个重要战场——把红夷大炮卖给明军以后,配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售后服务:提供使用说明;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甚至葡萄牙技术员会现场(这可是战场啊)指导和维修。

所以,可以看出,澳门是明清两朝有意留给外界的一个通商口岸,因为除了广州十三行,没有其他的合法渠道与外界联系了。

第一、闭关锁国和“海禁”不是一个概念,海禁是明清两朝的政策(禁止私人出海贸易),而闭关锁国是清朝特色。

海禁主要是针对国内流民与日本倭寇;闭关锁国政策首先是针对沿海的反抗清朝统治的势力,后来又用于防范日渐强大的外来势力(认为“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

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满族人口本来就少,一旦控制的不够到位,汉人伺机造反,大清江山将难以保存。清初的反清复明势力在“剃发易服”的政令下此起彼伏,甚至一些本来已经归顺的地区,比如山东、江南一带,人民又反复进行多次自发的武装抵抗。最著名的就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抵抗的残余部队后来陆续退到了沿海岛屿,比如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岛,建成了反清的最大据点。

为了孤立这些反清复明势力,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起,清政府开始推行迁界令:将江、浙、闽、粤、山东、直隶六省,加辽东沿海居民内徙,要求必须在10-15日内迁离海边30-50里,寸板不许入海,界外房屋村舍一律拆毁焚烧。立碑界,派兵驻守,越界者就地正法。对于近海岛屿也同样坚壁清野,不留人迹。从两广到河北再到辽东,繁华的东部沿海被人为的暴力制造出一个无人区,作为隔离带。

其他被打散的抵抗成员多数都下了南洋,努力挣钱,资助反清复明势力。因此,清朝出台了政令,凡是私人出海就是非法出境,捉住判死罪,所以下南洋的华人基本都难以返乡,只能在异乡安家立业,养儿育女,南洋的“娘惹”“峇峇”由此而来。

“娘惹”(女)“峇峇”(男)指中国人和马来西亚人或者其他东南亚土著通婚的后代,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娘惹文化”。

第二,保持外贸易的政府垄断,即“官商”横行,对于民间自发的商业贸易,政府一直持打压态度。短期看,政府垄断外贸,的确可以保持高额的国家税收,充盈国库。长期性下去,中国明朝开始的资本主义萌芽被彻底扼杀了。

第三、保持老百姓的愚蒙状态,更好统治。同时期的朝鲜、日本都是这样的考虑。传统的儒家道德文化不变,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变,小农经济不变。而这,恰恰符合皇权专制的需求。一旦欧洲启蒙运动的那种“人人平等,民权,民主”的思想传播开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封建专制者来说,甚至比反清复明势力更可怕。

总之,闭关锁国政策虽然起源于战争,但是其本质还是由封建经济的属性决定的。在封建时代,经济属性本身是自给自足的,清朝作为东亚超级大国,完全可以自产自销,禁止一定的海外贸易不会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

相反的是英国,19世纪初,英国曾经被拿破仑强行“闭关锁国”了一段时期——“大陆封锁政策”,短期效果立竿见影。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土地面积狭小,资源有限,不仅生产性资料像棉花,煤炭、铁需要大量进口,工业革命后,农业生产规模缩小,基本生活资料粮食也开始依赖进口,这样,国际贸易就成为英国经济的重要命脉,没有国际贸易,没有大量生产生活资料的进口,英国的产业就无法维持,国家就无法正常运转。幸好英国占有诸多海外殖民地,弥补贸易上的损失,而且更激发了英国掠夺更多海外殖民地的斗志,结果还进一步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和海上霸主地位的巩固。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首先明清闭关锁国方向是完全不同的,明代的海防思想是认为敌人来自海外,应该把它堵截消灭在海上,最明显的就是海盗倭寇等。

而满清统治者是“重防其出”,认为海上的敌对势力(反清武装)出自国内,必须严格限制出海,断绝接济,所以“重防其出”的海防主要对象是国内,岸防是重点,水防是辅助,“限制民船制造规模,技术以及航海能力,把移民海外视同是叛逆行为,勒令禁止”。清朝早期的对象就是郑氏集团在厦门附近的骚扰!



显然,满清统治者始终把海外的汉人当成它们的一大威胁,所以康熙统治下的满清始终认为:“海外如吕宋,葛喇吧等口岸多聚汉人,此即海贼之薮”,于是要求禁止南洋贸易,还要控制渔船商船。



接任的雍正也不逊色他的父亲,这些满清的统治者对海洋的恐惧,对汉人的恐惧已经到了荒诞的地步,连渔船他们都觉得不放心,认为广东的“拖风渔船规模大,可以冲风破浪,恐生奸猾,建议全部拆毁”,有人提出反对,认为渔船太小了,根本无法深入洋面捕鱼,雍正听了之后坚决否决他的反对,于是廷议的结果是“广东渔船梁头不得过五尺,舵手不得过五人”,雍正的批令是“禁海宜严,余无多策,尔等封疆大吏不可因眼前小利,而遗他日之害”。

但是这样的限制,还是不能让清廷的统治者走狗满意,“不知梁头虽系五尺,其船腹甚大,依然可以冲风破浪”“请议定其风篷,止许高一丈,阔八尺,不许帮篷添裙,如果船篷高阔过度,即以奸歹究治”,此外还要对淡水携带加以限制。



可笑的是满清统治者甚至把船只压舱的石头都看成对他们的统治有威胁,在乾隆统治下的1756年,规定“出海渔船,商船每借口压舱,擅用石子、石块为拒捕行凶劫夺之具。嗣后,均止许用土坯、土块压舱。如有不遵,严拿解纠”。清朝因为自己建国的经历,几乎对海洋海军可以说一无所知,所以这种笑话就导致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


职场前沿思维


闭关锁国的含义

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予西方国家。--百度

按照上述定义,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则来自于老外的看法。

▲虎门销烟

这种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马克思曾在他的文章中接受了这一观点,后来这一观点于20世纪50年代纳入了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写入了教科书,并且形成了一个观点认为“清代闭关锁国”。

但是事实上,清代无所谓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比如教科书上一直说由于出口大量茶叶和瓷器,中国在鸦片贸易兴起之前是入超状态,严格来说“闭关锁国”的状态是不准确的。

1723年(雍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明清两代,明朝虽然在明前期至隆庆开关时期近乎全面海禁,但仍然在隆庆开关时开放了漳州月港一处口岸。明代禁海时期约占75%,开海时期约占25%。在鸦片战争前的清代,禁海时期约占15%,开海时期约占85%。

清代的“闭关锁国”内涵剖析

既然概念不准确,但客观而言,部分程度的“闭关锁国”还是存在的。

第一,负责出口贸易的十三行属于垄断性质的国营对外商行,民间贸易是被禁止的,通商口岸也有限。

按照清代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十三行的腐败可以脑补,这是全面开放的最大障碍,同时也是鸦片进口的主要途径,当然英国人不这么认为,事实上《南京条约》的条款之一就是废除十三行的垄断经营权。

第二,锁国其实在于文化而非贸易。

▲文字狱

清代前中期之所以波澜不惊,对于知识分子的调教和对民众驯化的成功是主要原因。知识分子被文字狱和八股文搞得尸位素餐,打工心态充斥官场,民众则麻木不仁,苟求于生计不可得。

“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

▲麻木的神态、空洞的眼神

此言来自于鸦片战争时的虎门要塞,落水的清军成了民众看热闹和喝彩的理由,固然有满清的不得人心,但民众之麻木愚昧可见一斑。

闭关锁国和众叛亲离

从五千年历史而言,国民的道德和个性明显体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这既有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有每个朝代的客观原因。

就历史而言,改超换代不见得是历史的退步,但都意味着士大夫阶层的一次集体背叛。比如宋末有无数殉节的读书人,但也有很多人背叛了他们曾经热爱的时代而投入蒙元的怀抱,就个体而言这是无所谓的,然而上升到一个庞大的集体则意味着社会道德水准的进一步沦丧。

就满清现实而言,游牧民族的身份十分尴尬。

首先是来自骨子里的不自信,他们学会了诗词歌赋,学会了琴棋书画,看上去跟汉民族没有区别了,但恰恰如此才会对于本民族贫瘠的历史和文化更感自卑。

除了“不知者无畏”的蒙元,历代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都是这种心态。

其次是统治集团方针政策,满清贵族并不在乎民生和财富,他们在意的是作为被剥削主体的民众是否存在,换句话说,活着就行,还能使唤。

其实历朝历代也是如此,但在游牧民族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这也是满清众叛亲离后突然死亡的主因。

第三则是对于汉人的防范,与满清贵族而言,庞大的汉民族人口始终是他们夜不能寐的充分理由,对于一切可能唤醒民族意识的可能必须严防死守。

王朝还能延续,哪怕割地赔款到倾家荡产也无妨,慈禧老妖婆的话“宁与外贼,不与家奴”与其说是恬不知耻,不如说是满清后期的国策。


凉州七里


首先,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从明朝中后期就开始实施的,后来清政府取得中原王朝的统治权后,也是继续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从冠冕堂皇的角度来说,他们实行闭关锁国,是因为清朝统治者们愚昧自大,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不懂得放眼看世界。

但其实呢?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 大家可以翻看中国历史,在人类生产力相对落后时,大洋是一道绝对安全的屏障。至少在明代以前,我们从未听说过中国哪个朝代,曾被海上的力量困扰和威胁过。

可以说,在明代以前,中原王朝所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至于海外力量跨过大洋来威胁中原王朝,那是闻所未闻过的事情。在这种背景下,自然不存在所谓的海禁。


但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原王朝就开始频繁受到来自海上力量的侵扰。因为,随着人类生产力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海外的力量,已经有能力越过海洋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而他们通过掠夺海上的资源,也足以供养起庞大的武装力量。于是倭寇、海盗之患开始频繁冒出,甚至后来荷兰殖民者和葡萄牙也陆续跑过来凑热闹。

在这种背景下,中原王朝自然必须得计算一个成本问题。那就是开放海岸线,可以获得多大的利益?又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而计算的结果是显然的,那就是可能获得的利益,与需要付出的成本,绝对不成正比。既然如此,海禁是自然而然的。

我们常常说满清入主中原,导致了中国闭关锁国;但其实,在当时背景下,哪个政权统治中国,也会实行类似的政策。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看下,日本也在相应的时代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当然,中国与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也都是在差不多时的时期,被外来力量强行打开。



很多人说,在乾隆皇帝之前,海外力量并没有实力威胁清朝政府,但大家显然忘了,满清最初海禁的动力,就是因为海上的威胁太大。因为,郑氏代表的海上力量,一直威胁着满清东南的统治;而如果不全面海禁(甚至不内迁沿海居民),就会让郑氏对内地的渗透更容易,也让郑氏的力量更容易发展。

也有很多人说,倭寇、海盗、列强打中国,是因为满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肯和他们好好做生意,他们这才用武力来打开中国的国门。换句话说,如果满清政府肯和他们好好做生意,他们自然不会用武力来侵略中国。对此,大家真的相信吗?大家可以看看当初英国的殖民地,有很多国家曾经对他们的到来都是热烈欢迎,并给予过很大的帮助,但最后的结果呢?

所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甚至即便是在现在,想让倭寇、海盗或者列强安分守己,让他们不随便侵犯你,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们明白,侵犯你所需要付出的代价,那是惊人的,远远超过他所能承受的,这样他才会选择和你友好的做生意。否则,既然有能力打劫你、抢劫你,而你又没有还手之力,那为什么还要和你好好做生意!


我是赵帅锅


这就是胡扯,归根到底就是书读太少,网文看太多的

首先,清朝从没有狭义的闭关锁国,因为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粤海关每年收入上百万白银,如果说清朝闭关锁国,那这海关收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别忘了,宋代市舶司收入最高峰也不过200万贯铜钱,之后长期维持在50—70万贯钱这个范畴。虽然说不同时期铜钱与白银兑换比不一样,但是仅这一个数字我相信就能充分说明清朝在鸦片战争以前也绝不是闭关锁国。

其次,从广义上说,清朝一直实行半垄断式的贸易方式,这没有错,但是这并不是清朝所独有,在许多人心目中包容开放的唐朝也是长期垄断对外贸易的。

我们来看唐律疏议:

“诸越度缘边关塞者,徒二年。共化外人私相交易,若取与者,一尺徒二年半,三疋加一等,十五疋加役流”

缘边关塞,以隔华、夷。其有越度此关塞者,得徒二年。以马越度,准上条“减人二等”,合徒一年。〔一三〕余畜又减二等,杖九十。但以缘边关塞,越罪故重。若从关门私度人、畜,各与余关罪同。若共化外蕃人私相交易,谓市买博易,或取蕃人之物及将物与蕃人,计赃一尺徒二年半,三疋加一等,十五疋加役流。”

看到了吗?别说做生意会被判,就是私自出关被抓住就是两年徒刑起步。

那么,唐朝对待来华的外国商人是什么态度?

“诸蕃商胡,若有驰逐,任于内地兴易,不得入蕃,仍令边州关津镇戍,严加捉搦,其贯属西、庭、伊等州府者,验有公文,听于本贯已东来往。”

外国商人想在唐朝做生意可以,但是来了就不准走,必须在唐朝带一辈子。

最后,当唐朝朝廷认为不需要继续与外国做生意的时候,唐朝应对和明朝、清朝没有任何区别——

“禁关西诸国兴贩敕:如闻关已西诸国,兴贩往来不绝,虽托以求利,终交通外蕃。因循颇久,殊非稳便。自今已後,一切禁断,仍委四镇节度使及路次所由郡县严加捉搦,不得更有往来。”


兰台


所谓的闭关锁国,最初主要指的是一个西方意义的概念,即禁止与各国进行自由贸易。

但这种概念对于处在东亚世界里的国家而言,其实并不适用,因为西方和东方世界的世界观、国家间秩序,本来就是不一样的。

以西方人的概念来论说,19世纪时,无论是中国还是朝鲜、日本、越南等等,几乎所有的东亚国家都是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中。

然而,如果以东方世界的概念来说,则并不存在闭关锁国的事情。

与19世纪时西方主流世界通行的国际法世界秩序相比(所谓的国际法世界秩序,是指国与国之间形式上都各自独立,通过签订国际法文件而建交),东方世界处在华夷秩序中(即以中国为中心,四裔通过进贡、受中国册封等形式,确立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和中国的关系),即中国至上、其他国家居于下的不平等国家关系。

在这种局面中,东方世界国家间有着自己的贸易、交往秩序和形式,并谈不上是闭关锁国。

只是等到西方列强到来后,对东方世界的华夷秩序不尊重,而推行自己认识中的自由贸易政策,中国等国家对这种世界大局势的改变,应对缓慢,所以才显得“闭关锁国”。


海研会


明朝海禁跟闭关锁国混为一谈?我真发现现在有些不要脸的,居然把清朝的闭关锁国的责任推到明朝头上真他妈的有意思,这些人不是史盲就是别有用心,你要搞清楚为什么闭关锁国,清朝作为异族统治,占小部分的满族对占绝大多数的汉人统治,无论是剃发异服、屠杀、还是文字狱,都是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来统治压迫主体民族,在满清统治者的眼里,满汉是不会和谐相处的,所以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就是阻隔汉人同外界的交流,从而压制汉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是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

明朝是有海禁,但是根本不限制贸易往来,最著名的就是郑和下西洋。“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盖因浩荡之区,势难力抑。一向蒙蔽公法,相沿数十百年。然人情安于睹记之便,内外传袭,以为生理之常。”摘自《复胡梅林论处王直》也就是一百多年来,海禁几乎根本没有被实际执行过,官方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明朝的海外贸易使世界的白银流入中国: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把吨换算成两,这就相当于3亿3653万多两白银流入中国。如果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仍旧按照1亿7000万两计算,则明季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当在5亿两以上。有一点是可以证实的,那就是,在大量研究基础上作出的估算,证明了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总数庞大。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将晚明时期的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形象而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吸纳了全球的白银。然而我们切不可忘记,这么多的白银,是用中国的商品交换而来的,因此晚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发展,过去显然是低估了,应该重新给以评价。

现在很多不要脸人的想法是什么呢?“导致中国的落后就是闭关锁国故步自封,那么清朝的闭关锁国是继承明朝的,所以导致中国的落后就是明朝的锅。”还是那句话你爹是你爹你是你,你被揍了不能怪你爹知道么?这句话送给这些煞笔们。


令狐清阳


历史上的闭关锁国并非从清朝开始,其实从明朝开始当时的朝廷就有了闭关锁国的行为,只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更为彻底且危害更为严重和长久。明朝时期的闭关锁国主要体现在海禁,当时的朝廷严禁百姓私自对外航海贸易,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倭寇盛行,百姓私自对外航海贸易利大于弊,但是朝廷官方还是有对外交流,与海外各国并未彻底隔绝。反观清朝闭关锁国比明朝的力度就大得多了,因此错过了当时工业革命的繁盛时期,直至乾隆末年清朝开始逐步衰落,鸦片战争清政府最终被世界列强打开国门实行各种掠夺,清政府被逼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成为国人永远的痛。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从乾隆时期开始大力施行,乾隆曾经说过:“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富有四海,岂许尔小国些微货物哉”,乾隆帝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清朝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此刻并不需要同国外诸国进行经济交流。所以说清政府自诩强国、骄傲自大是清朝大力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上面提到明朝时期朝廷为防止倭寇烧杀抢掠,大力施行了海禁的政策且有成效,清朝时期海外各国发生了资本主义革命,国际间各国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清政府感受到强烈的殖民主义扩张的威胁,对外交往贸易很有可能会有潜在危险,乾隆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和利益受到外国侵犯,而且清朝时农业大国,国内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受明朝的启发,乾隆朝便开始关闭大部分口岸,开始实施闭关锁国。

乾隆帝当时把除广州外,其他所有通商口岸都关闭了,从此清朝便基本上与世隔绝,错过了工业革命的繁盛时期,直接导致清朝人对其他世界各国的认知越来越模糊,极大阻碍了自己本身的发展,因此清朝与当时其他各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众所周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被世界列强强行打开国门实行各种掠夺,清朝在对外战争中战败,清政府因此签订了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被逼割地赔款,当时的百姓也因此经历了一段又一段黑暗的岁月,令人无比惋惜。

清朝闭关锁国的恶果也教育我们绝对不能固步自封,经济技术落后必然会挨打,后来的抗日战争就是血淋淋的例子。我国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后来的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以腾飞之势发展,国际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逐步赶超各国,所以说清朝的闭关锁国无疑是一个愚蠢的决定。


娜娜聊古今


清政府为什么闭关锁国?“津城沐雨”分四点原因来回答,欢迎大家积极评阅,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一,清初面对郑成功的袭扰,实行禁海政策。

清朝初年,郑成功割据台湾,时不时的袭扰内地,因为很多台湾军民都是由沿海居民组成,很多都是兄弟甚至是父子,他们和郑军相互配合,暗中资助,加大了朝廷的损失。为了断绝郑军袭扰,并阻断联系,清政府命令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断绝与郑军的联系。



第二,清朝中期大量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影响了清政府的社会治安管理。

清朝统一全国后,进入中国的传教士越来越多,他们对中国来说属于异教徒,他们的思想和信仰不利于社会的治安,也不符合清政府的愚民政策,清政府限制对外贸易和联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



第三,清政府属于少数民族统治政权,担心反清人士与海外势力相勾结,威胁清朝统治。

清政府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着民族狭隘性,面对汉人居多的情况,担心反清人士与海外的势力相互勾结串联,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威胁,担心被推翻,实行严格的禁海政策有利于防止外部势力的进入和骚扰。



第四,社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是根本原因。

清朝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自给自足,清朝不需要与国外互通有无就可以满足需求,闭关锁国过自己的生活丝毫不受影响。




津城沐雨


在这里要澄清一个看法:在以往的认知中,闭关锁国可谓是清政府政策的一个大忌,因为闭关锁国,中国落后于历史潮流,因为闭关锁国才导致中国近代以来频遭列强的欺侮和侵略,因为闭关锁国……云云,总之,闭关锁国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被夸大的“闭关锁国”

根据史料的记载,首先梳理一下“闭关锁国”的时间和阶段。

第一次海禁:顺治十八年(1661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这段时间的海禁主要是为了对抗郑氏的海军,1661年正好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1683年正好是清朝收复台湾之时,由此印证了此次海禁与台湾郑氏有着很大的关联;

第二次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这段时间主要是针对南洋,康熙担心国内的米谷的大量出境在本国造成不良影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实行禁海政策:开放广州十三行,仅一口通商;由此可知从清朝建立的1644年至1757年这113年间,真正实行海禁的只有两次,共计33年;由此可见还原当时的历史事实,并不是全面的闭关锁国,期间也并不是对西方充满了戒备心理。

从主动的“有限门户开放”到被动的全方位门户开放

笔者认为,之前所认为的闭关锁国不过是有限的门户开放罢了。

一方面,自元明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人已经开始来到中国,在这里经商和传教,虽然传教受到民间的抵制清政府也没有出台明文规定“禁”教,更没有将这样的政策在全国进行推行。一些来自西方的洋人甚至可以出入宫廷,为皇帝出谋划策,由此可见中国当时对于西方文化和洋人的开放心态,清朝所谓的“闭关锁国”并不是针对抵御西方文明和洋人的。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规模”很大,清政府一直在下大力组织对外贸易,瓷器、茶叶、丝绸的远销英法与北欧,并在欧陆掀起持久的“中国潮”。清康雍乾嘉时期,中西本来是正常往来的。英皇曾派大商团来华洽谈经贸,中国皇帝说中国地大物博,“无需尔等冲波历险万里东来作贡献”,这话从主观上说本是出于好心,事实确实如此,绝不是以此为借口来拒绝通商,更谈不上禁止通商,尤其谈不上就此禁止洋人来华、禁止西学东传;它与“闭关”说毫无牵连。 总之,闭关锁国是诬蔑清朝的谎言。

从全球史的视角分析,明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经济影响以及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约明正德到清嘉庆年间),中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早期的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加快走向衰败,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本国形成日久的封建制度的束缚以及对工业革命先机的缺失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中国政府并不具备强烈的世界整体意识,其世界观中的认知便是中华帝国与外邦藩属,均是东亚近邻,其所施行的政策也是针对东亚近邻,也就是其朝贡体系。对于西方国家,中国的统治者认为距离太远,从未想过会纳入同一个世界体系之中。其所谓的世界贸易顺差只是一种客观使然。

到了19世纪40年代,由于中国的落后被迫沦为了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